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崔民小说(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崔民小说(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崔民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许同志
崔民
①有人敲门,声音很小。我侧耳仔细听,敲门声仍然在继续。我停止了与给我装修房子的王师傅的交谈,把房门打开。一个身穿蓝色保洁制服的老师傅站在我面前,制服的袖筒和裤筒带着两条很耀眼的白线。
②我急忙说:“老师傅,是不是我往外运装修垃圾的时候,弄脏了楼道,给您带来了麻烦?”老师傅摇摇头,小声说:“同志,我不是这个意思,装修房子难免会弄脏楼道,这不算啥事儿,我会清扫的。我是想说,您这儿要是有不要的废品,可以给我吗?”他说后面这句话时,声音变得更小了,脸上有些略红。他接着补充说,“噢,我姓许,您叫我老许同志就行。”
③王师傅走过来,拉一下我衣袖说:“你可是答应我,装修中的废品都归我处理。”王师傅的话让我有点左右为难。老许同志有些失望,瞧瞧我,又瞧了一眼王师傅,尴尬地离开了。
④王师傅瞧着老许同志的背影说:“我去年在这个小区装修房子,就碰到过他管房东要废品。听说他儿子还是博士,你想想他能缺钱吗?不知他咋想的,捡废品卖钱这个事儿还能成瘾?”
⑤这件事儿虽然过去了,可是那个老许同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觉得老许同志捡废品卖钱的原因,绝不像王师傅说的那样简单。
⑥老许同志失望离开的事,客观上说是我优柔寡断造成的。事后我立即采取了补救措施,告诉王师傅,凡是能卖钱的废品全归老许同志。废品不给他,但我从工钱上给他补贴。
⑦自此,每天我走进小区,总是东张西望地寻找着老许同志。可是老许同志像跟我捉迷藏一样,一直没让我瞧见他的身影。
⑧大约过了半个月,那天我走进小区,绕过六号楼后,发现前面有一大捆废纸壳向前移动,由于这捆废纸壳实在太大,我无法看到背纸壳的人。我赶紧追上去,发现正是老许同志。老许同志也认出了我。我急迫地告诉他,“赶快去我家取废品。”老许同志疑惑地瞧着我。我急忙说:“你不用顾虑王师傅,我已经和他说好了。”
⑨老许同志说:“这样做也太为难你了。”
⑩我说:“一点儿都不为难。”
老许同志点点头,把纸壳重新背在身上,弯着腰往前走去。
老许同志来到我家,看到好大一堆废品,惊讶地瞧着我说:“这可让我怎么感谢你才好。”
我帮助老许同志把废品运到楼下,然后又捆绑好,装在了小推车上。我要推车,老许同志拒绝,他说:“这我都感激不尽,哪能还给你添麻烦,要是这样,下次我真的不好意思再来了。”
我停住了脚步,望着老许同志走远。
隔了半个月,老许同志又来我家取了一次废品。王师傅大概是看到这次废品值钱的比较多,就说:“他再来我问问他,卖废品赚钱干什么用,真是钱多不怕咬手。”
老许同志这次取废品之后,在我的视线里一直没有出现过。我家又堆放了很多废品,我很焦急地寻找老许同志。
秋天的时候,公司领导派我去东北边远山区参加一所小学重新修建落成仪式。这所小学重新修建,我们公司对口援助了一笔资金。
我在东北边远的一个县城火车站下了火车,看到站前有两个人举着有我名字的牌子,我走过去才知道这俩人是县教育局的齐局长和山区小学的张校长,他们热情地与我握手,然后把我送进车里。
张校长跟我说,稍等一下,我们学校的退休老校长,听说您是从北京来的,非得也要来迎接你。刚才他说坐车有点累,下去活动活动腿,我这就去前面迎迎他。
齐局长跟我聊起退休老校长,说这个人可太不一般了,一下子给学校捐了10万元,购买了教学用的电脑。他还说这座山区小学很有名气,出过一个博士,就是退休老校长的儿子,在北京工作。
我猛然想起王师傅说过,老许同志儿子是博士,便打断齐局长的话,问:“这位老校长姓什么?”
齐局长愣了一下,说:“姓许,他喜欢别人叫他老许同志,说这么叫亲切。”
我的眼前立即浮现出老许同志的身影,双眼顿时温热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文本主要叙写了“我”与“老许同志”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请分别梳理故事情节,完成表格。
时间 起因 经过 结果
初见老许 老许问“我”要废品 王师傅也要,“我”左右为难 ①
寻找老许 “我”后悔自责,想补救过失 ② 老许两次到我家里取废品
再见老许 “我”去参加山区小学重修落成仪式 “我”从张校长口中得知老许身份 ③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 段“老许同志点点头,把纸壳重新背在身上,弯着腰往前走去”。
3.“王师傅”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有人说,这篇文章的结尾体现了微型小说“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创作特点,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驶向黑土地的火车
崔民
①火车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铆足了劲往前跑。我望着车窗外交替涌现出来的风景,望着望着,不由得又想起了曲亮。
②大学毕业前夕,我们开始忙碌选择就业的事。我留在了省城,许言去了深圳,刘凡则去了杭州,唯有曲亮的就业方向不明朗。曲亮在选择就业这个问题上,表现得依然沉默寡言,很少主动谈及自己的就业方向。我试探着问:“曲亮,选哪儿了?说给我们听听。”曲亮摆摆手说:“这个事儿,没啥可说的。”我们继续追问,曲亮终于松口说要回农村老家去。曲亮的这句话,让我们的话题戛然而止。
③我打心里不太明白曲亮的选择。千辛万苦考到省城,读了四年大学,学习成绩也不赖,该到了出人头地的时候,他却选择回农村,真出乎意料!
④我到省城报社工作后,经常参与采访,采访的同时,也带着推荐人才的任务。我推荐的人才只有一人,那就是曲亮。我不怕有人说闲话,说句实话,曲亮只是人有点蔫儿,话不多,容易让人们忽略了他的才学,他无论是笔下功夫还是专业素养,在我们系里都是名列前茅的,是个名副其实的人才。总觉得他不声不响地回家乡,会不会大材小用了?
⑤到了第三年,我终于给曲亮推荐到一个非常好的工作。这个工作怎么个好,若是让我重新选择就业,我会毫不犹豫地选这个工作。
⑥火车在黑土地上越跑越快,我离曲亮越来越近。想到帮助曲亮改变前程命运的大事就要跑成了,我的心情不禁激动起来。
⑦这时,车厢里似乎发生了什么,我听见身边的旅客相互议论着,有的旅客还站起来,向车厢中部瞧。我抬头望去,只见有个人,一只手举着精致的食品包装盒,另一只手指着车窗外,在大声说话。旁边有个小伙子,神情投入地拍摄着。拍摄的工具挺简单,一个三脚架,一部手机。噢,这是直播。直播不算什么新鲜事,可是亲眼看着在火车上做直播,我还是第一次。
⑧我也跟着站起来,瞧个新鲜。这时,主播把脸转过来,我大吃一惊,竟然是曲亮。可曲亮好像没有看见我,继续做着直播。
⑨曲亮手指着车窗外的黑土地,“大家知道吗?我国独一无二的黑土地在哪里?看!就在这里!你们看那油黑的土地,抓起一把,能捏出油来。在这里长出来的粮食,论口味,论营养,想不一流都难。说到这,我要告诉看我直播的朋友,你们有口福了!你们可以省去路费和时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吃到产自黑土地的油黑色的粘玉米、金黄色的粘豆包。这是我们最新推出的两款产品,刚投放到市场上,这人气就大爆炸了……”
⑩哦,是黑土大地牌的粘玉米、粘豆包。我猛然想起,前几天过节,单位同事们争相推荐的,就是这个牌子的粘玉米、粘豆包。单位同事吃了都说好吃,下次还买,我也有同感。我还听同事在议论,说这个黑土大地牌可了不得,是一个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帮助乡亲们致富打造的农贸品牌。可万万没想到,这个黑土大地牌的创造者竟是曲亮。
忽然听不到曲亮的说话声音,可能是他的直播结束了。我抬起头来,想看看什么情况,没想到,曲亮已经走到我近前。我和曲亮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我俩的目光,相隔三年,又一次近距离地碰撞。那天我们谈了很久很久,曲亮婉拒了我给他推荐的工作,我也终于明白了当年他义无反顾回到家乡的决心。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半年又过去了。那天,曲亮来省城参加黑土地经济研讨会,开完会就急着往回赶。我急忙赶到火车站,依旧是火车站的站台上,依旧是那趟驶向黑土地的火车旁边。
列车开动了,像是赛跑一样,载着曲亮又奔向了黑土地。
(选自《文艺报》2024年3月,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火车”在“黑土地”上往前跑,引发了“我”的联想,交代了写作缘由。
B.第⑨段从形状和颜色,对“粘玉米”和“粘豆包”进行了细致生动地描绘。
C.第⑩段运用插叙方式,交代“黑土大地牌”农产品受到赞誉,补充了曲亮的创业经历。
D.第 段结尾留下悬念,预示着主人公曲亮还有更美好的创业未来,值得读者期待。
6.文章第③段画横线语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7.文中多处写到了“跑”,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8.曲亮的家乡正在举行“振兴乡村”优秀青年评选活动,请你结合他的创业经历向评选委员会推介曲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跟明星合影
崔民
①高经理喘着粗气,脚步急促且凌乱地冲进后厨。他环视一圈,快步来到福大厨身边,说:“快点,福大厨,今天你可要拿出你的绝活,做出顶好的锅包肉。”
②福大厨愣神瞧着高经理,说:“高经理,放心好了,我每次做的锅包肉,都是顶好的。”
③高经理把脸拉下来,说:“我跟你说,这次要吃锅包肉的可是赫赫有名的明星。现在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他演的电视剧。你明白了吧?”高经理喘口气,接着说,“京城明星是多,可是咱们饭店来过这样级别的大明星吗?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事儿,盼都盼不来。”
④这个消息让福大厨很惊喜,急忙点头说明白了。高经理这才露出笑容。
⑤福大厨望着高经理离开的背影,忽然想起一个人——他的父亲。父亲干了一辈子厨师,做的锅包肉比他做得好吃,可一辈子默默无闻,如今正因重病躺在老家的病床上。福大厨想到父亲就不免有些心酸,低头开始切肉片。
⑥他是跟父亲学做锅包肉的,父亲曾跟他说,做锅包肉的肉片一定要用鲜里脊肉,而且要切成薄厚均匀的肉片,只有道道工序都做到“顶呱呱”,才能做出“顶呱呱”的锅包肉。
⑦福大厨做的锅包肉刚出锅,高经理正好迈进后厨。他看了看那盘锅包肉,给福大厨竖了个大拇指点赞,然后端着锅包肉出去了。
⑧过了一会,高经理又走进后厨,拉着福大厨就往前走,一口气走到一间包房前,他才小声跟福大厨说:“大明星要见你。听说,你们还是哈尔滨老乡呢。”
⑨福大厨有些不知所措,看到明星冲着他摆手打招呼,他脸越发涨红了,心跳也加快了。福大厨想上前去跟明星握手,可觉得不妥,一时间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⑩好在大明星没架子,像平常人那样让大厨坐下一起唠嗑。
他说:“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考个全班第一名。父亲奖励我,你们猜猜奖励的是什么?”在场人都摇头。他爽朗一笑,说:“父亲把我领到饭店吃了一顿锅包肉。嗨,那锅包肉,外酥里嫩,吃一口,满嘴香。打那以后,我再没吃过那样的锅包肉了。没想到今天在这儿,又吃到了小时候那顿锅包肉的味道。”
此时,福大厨也放松下来,有滋有味地听着大明星说话。
大明星饶有兴趣地说:“小时候吃锅包肉那家饭店,我现在还记得,就在松花江边,店名叫老六号,门前还有一棵大柳树。我还记得做锅包肉的厨师下巴上有个黑痦子。”
福大厨突然两眼放光,表情激动起来。这时,大明星站起身准备走了,跟高经理和福大厨说,将来他还会来吃锅包肉。福大厨脸已憋得跟红萝卜似的,他立刻走到大明星面前,说:“我能跟您合个影吗?”高经理吃了一惊,心想,福大厨是个内向人,今天怎么也发起烧来,他拦住福大厨,说:“不行,人家已打过招呼,不跟任何人合影。”
大明星微笑着瞧了瞧福大厨,正准备摇头,福大厨突然低声跟明星说了一句话,大明星竟然停住脚步,瞪大了眼睛。而福大厨迅速翻出手机里的一张照片,递给大明星看。大明星也激动起来,立刻同意跟福大厨合影。临出门,他还特意跟福大厨握了握手。
这是什么情况?高经理有点发愣。
事后,高经理跟福大厨说,把合影洗晒出来,挂在饭店墙上吧,可神气啦。福大厨却摇头:“这合影只给一个人看。”
高经理满脸疑惑,问:“只给一个人看?是谁?”
福大厨回答:“我父亲。他老人家就是当年给小时候的大明星做锅包肉的厨师。”
高经理恍然大悟,这才想起明星和福大厨是老乡。
后来,福大厨把合影发给了父亲,病榻上的父亲老怀安慰地跟他说:“真没想到啊。看来你没辜负我手把手地教你,锅包肉做得果然‘顶呱呱’。”
福大厨的锅包肉名气越传越远,不少人慕名前来点这道菜。但福大厨从不肯把他和大明星的合影挂在饭店大堂,他说,只要按父亲给我照亮的路往前走,就不怕我的锅包肉不名传千里。
(摘选自《羊城晚报》文化副刊2025年2月19日)
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经理反复强调“顶好的锅包肉”并亲自端菜,既体现他对明星的重视,也为后文福大厨受认可埋下伏笔。
B.文章通过插叙福大厨回忆父亲教他做锅包肉的场景,既补充人物背景,又深化了“匠心传承”的主题内涵。
C.福大厨与明星的合影请求看似突兀,实则隐含两代人坚守技艺的联结,成为推动父子情感升华的关键细节。
D.结尾处福大厨拒绝挂合影,是因为他坚信技艺比名气更重要,暗示传统手艺需要靠实力而非噱头赢得认可。
10.文章中的明星说“打那以后,我再没吃过那样的锅包肉了”,这里蕴含了明星的哪些情感?
1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他看了看那盘锅包肉,给福大厨竖了个大拇指点赞,然后端着锅包肉出去了。
12.文章构思精妙,巧设悬念,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请你选择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13.文章用“跟明星合影”作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苹果树苗
崔民
①电话铃声响了,李大川抓起话筒。电话里面问:“是山岭村吗?”李大川说是。对方又问:“您叫李大川,对吧?”李大川说对。那边接着说:“噢,这就对了,请您三天内到黄岭火车站取货,货物名称是苹果树苗。”
②李大川一听有点儿蒙,忙问道:“师傅,麻烦您看一下,发货人是谁,别弄错了。”电话里说:“错不了,发货人叫王星亮。”李大川一听,脸色顿变。等他醒过神来,那边电话挂断了。
③四年前的一天,村支书李大川刚迈进村部大门,就听身后有人喊:报告!李大川转过身看,是王星亮。只见他穿着新军装,格外精神。他来了个标准的立正,又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李大川笑了,夸他穿上这身军装真威武,将来会有大出息。
④王星亮的爹过世早,他跟娘相依为命长大。他长到18岁,跟娘说要去参军。娘望着高大的儿子,心想孩子真是长大了。
⑤李大川知道王星亮的心事,他放心不下他娘。李大川拍拍王星亮的肩膀,说:“你娘的事交给我了,你放心去保家卫国吧。”王星亮又给李大川敬个礼,离开了村部。出了村部的门,王星亮又折回来,说:“这几天夜里,我一闭眼睛,就想这里的大山、这里的河流、这里的乡亲……李伯,我要跟您一样,退伍后就回到山村来。”
⑥王星亮参军一年多的时间,就荣立了三等功。喜讯传到家乡,李大川拿着王星亮的立功证书,喜滋滋地站在村部大院,扯着嗓门喊:“咱村有喜事啦!看看,王星亮给咱山岭村争了光,长了脸。我早就说,这小子是个好苗子。”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王星亮的娘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⑦王星亮到部队后,常给李大川写信。在信里,他诉说着自己的部队生活,关心着家乡的变化,再就是感谢李大川照顾他娘。最近的信中,王星亮开始关心乡亲致富的情况。李大川很欣慰,觉得王星亮有出息,还不忘本。
⑧王星亮参军快四年的时候,李大川突然接到了一个消息——在一次特殊任务中,王星亮为救遇险的战友不幸牺牲了。
⑨晴天里响惊雷。李大川顿感心如刀绞、天旋地转。他闭上眼睛,仿佛又看见穿着崭新军装的王星亮向他跑来,立正敬礼,说报告。缓了一会儿,他扶着桌子站起来,走到村部院子,捡起一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一块旧钢轨敲得山响。这个挂在老榆树上的旧钢轨,是过去村民上工时敲的“钟”,已经废置多年了。乡亲们听到“钟”声,都聚拢在村部大院。李大川哽咽着,颤声喊道:“王星亮,你是好样的!”乡亲们得知这一噩耗,有些人开始抹泪,也有些人齐声喊:“王星亮,好样的!”那喊声在翠绿的群山中久久回荡……
⑩李大川到火车站取苹果树苗的时候,请求车站工作人员帮忙,查找到了发货人的电话号码。他心急火燎地打去电话:“我收到了你们发来的苹果树苗,我想知道,发货人到底是谁?”电话里说:“我们是受发货人委托,直接发给收货人的。这个苹果树苗的发货人绝对是王星亮,没错啊。”电话那头接着又说:“这个事我记得挺清楚,这个人是军人,很爽快。得知这种苹果树苗适合你们那里的气候条件,还是新品种,结出的果子脆甜,当场就把钱交齐了。这不,今年苹果树苗出来后,我们就优先给你们发运了。”
李大川清楚了,这批苹果树苗,是王星亮牺牲前就买好的。他手握着电话筒,凝视窗外,远处的青山在他的视线里模糊了。
将苹果树苗运回村部大院,李大川再次捡起那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钢轨敲得山响。乡亲们听到“钟”声,都赶到大院。李大川围着那些树苗慢慢地走,而后他猛然抬起头,大声说:“出发,种果树!”
乡亲们含着泪,扛着苹果树苗,跟着走在前面的李大川和王星亮的娘,向大山奔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5年1月)
14.【情节梳理】梳理小说情节,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完成内容填空。
(1) (2) ;(3)
15.【技法欣赏】根据要求回答问题。(二选一作答)
(1)小说叙述常设置悬念,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试对本文第②自然段的悬念设置作简要分析。
(2)小说叙述时常用不经意的一笔,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一些“暗示”,即通常所说的“伏笔”。“伏笔”有“伏”必有“应”,试找出本文中的一处伏笔,并作简要分析。
16.【语言品味】阅读小说要重视品味一些特别的词句,它们往往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请对下列句子细加品味。(三选二作答)
(1)他来了一个标准的立正,又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2)缓了一会儿,他扶着桌子站起来,走到村部院子,捡起一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一块旧钢轨敲得山响。这个挂在老榆树上的旧钢轨,是过去村民上工时敲的“钟”,已经废置多年了。
(3)李大川围着那些树苗慢慢地走,而后他猛然抬起头,大声说:“出发,种果树!”
17.【主题探究】小说塑造退伍老兵李大川这个人物形象,它对主题表达有何作用?
答案
1. 老许尴尬离开 偶遇老许,约他取废品 “我”对老许的敬意油然而生 2.通过对老许的动作描写,刻画出老许背纸壳的艰难吃力,突出他心怀学校、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3.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通过对王师傅的语言动作,交代了老许同志去年就在收废品,且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博士儿子。②通过王师傅的疑惑与不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为后面揭示老许同志退休老校长的身份作铺垫。③深化主题:对比突出老许同志的高尚品德,体现出作者对老许同志的敬佩之情。 4.同意这种说法。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完整且张弛有度,扣人心弦。②升华主旨。最后揭示老许身份,更鲜明地表现出老许心系山村教育、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导语】这篇微型小说以“我”与老许的三次相遇,构建“误会-弥补-真相”结构。作者用对比手法,将王师傅的市侩与老许的质朴形成反差。最终在山区小学偶遇,揭开老许捡废品是为捐助学校的真相。结尾突转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凸显其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以平凡小事折射人性光辉,体现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魅力。
1.本题考查情节概括。
根据第③段“王师傅的话让我有点左右为难。老许同志有些失望,瞧瞧我,又瞧了一眼王师傅,尴尬地离开了”可知,初见老徐时,事件的结果是老徐尴尬地离开;
根据第⑦段“自此,每天我走进小区,总是东张西望地寻找着老许同志”可知,时间到了“寻找老许”,锁定段落,再根据第⑧段“那天我走进小区,绕过六号楼后,发现前面有一大捆废纸壳向前移动,由于这捆废纸壳实在太大,我无法看到背纸壳的人。我赶紧追上去,发现正是老许同志。老许同志也认出了我”可知,“我”在后悔自责,找到补救过失的办法后,偶遇老许,约他来取废品;
根据 段“我的眼前立即浮现出老许同志的身影,双眼顿时温热了”并联系上文可知,从张校长和齐局长的话语中得知老许是退休老校长且为学校捐了10万元,结合之前对老许的了解,“我”的双眼顿时温热,从中可看出“我”对老许的敬意油然而生。
2.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第 段“老许同志点点头,把纸壳重新背在身上,弯着腰往前走去”一句中,“点点头”“重新背在身上”“弯着腰往前走去”是对老许同志的动作描写,由此可知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描写手法,“重新背”暗示纸壳此前可能因交流被暂时放下,而“背”这一动作本身就体现了纸壳的重量,结合前文“一大捆废纸壳向前移动,我无法看到背纸壳的人”,可知纸壳体积庞大,“重新背”的动作隐含着老许需要调整姿势、用尽全力才能再次负重的过程,侧面刻画其“吃力”。“弯着腰”是典型的负重姿态:身体因承重而前倾,脊椎弯曲,既表现纸壳重量对身体的压迫,也让读者联想到他年迈的体力(作为退休老人)与沉重废品之间的反差,凸显“艰难”。
老许的动作越显艰难,越能反衬其坚持的动力非凡:他并非为个人私利(如王师傅猜测的“成瘾”“图钱”),而是“心怀学校”——后文揭示他用卖废品的钱捐助山区小学,这一描写突出了他心怀学校、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3.本题考查次要人物作用。
结合第③段“王师傅走过来,拉一下我衣袖说:‘你可是答应我,装修中的废品都归我处理’”和第④段“王师傅瞧着老许同志的背影说:‘我去年在这个小区装修房子,就碰到过他管房东要废品的事……捡废品卖钱这个事儿还能成瘾’”可知,王师傅的语言和动作直接引发了“我”的犹豫,导致老许同志失望离开,同时交代了老许同志“捡废品”的表面信息(儿子是博士却坚持捡废品)。由此可知,王师傅的存在推动了“废品归属冲突”这一情节的发展,并通过他的叙述为观众提供了老许同志的背景信息,使故事逻辑更完整。
结合第④段“我听说他儿子还是博士,你想想他能缺钱吗?不知他咋想的,捡废品卖钱这个事儿还能成瘾”可知,王师傅对老许同志行为的疑惑与不满,形成了“博士儿子+捡废品”的矛盾点,引发观众对老许同志真实动机的好奇。这种悬念在结尾第 段“齐局长说:‘姓许,他喜欢别人叫他老许同志’”揭示老许同志是捐资助学的退休校长时,形成强烈反转。由此可知,王师傅的质疑为故事埋下伏笔,通过悬念吸引观众探究真相,使结尾的身份揭示更具冲击力。
结合第③段王师傅强调“废品都归我处理”的利己态度,与老许同志第②段“装修房子难免会弄脏楼道,这不算啥事儿,我会清扫的”的体谅他人、第 段捐10万元助学的无私奉献形成鲜明对比。王师傅对老许同志“捡废品”的不理解(认为“钱多不怕咬手”),更衬托出老许同志自食其力、低调行善的纯粹。由此可知,通过两人在价值观和行为上的对比,老许同志的形象更加立体高大,深化了“小人物身上的光辉”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其品格的敬佩。
4.本题考查结尾的创作特点。
微型小说中“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特点,核心是结局的反转与前文铺垫的统一性:“出人意料”指结局突破读者的常规预期,形成认知反差;“在情理之中”指反转的结局能在前文找到合理依据(伏笔或铺垫),符合逻辑与人物性格。
出人意料:身份与行为的巨大反差。
前文塑造的老许形象:他是小区里穿保洁制服、收废品时“声音更小”“脸上略红”的普通老人,行为上表现出谦卑(如拒绝“我”帮忙推车、反复说“感激不尽”),甚至被王师傅误解为“捡废品成瘾”“钱多不怕咬手”。读者会默认他收废品是为个人生计或贴补家用。
结尾揭示的真实身份:他是东北边远山区小学的退休老校长,且“一下子给学校捐了10万元购买电脑”。这一身份与“收废品的保洁员”形成强烈反差,其行为动机(为山区教育筹款)也完全超出读者的前期预期,带来冲击感。
“在情理之中”的体现:前文伏笔的呼应。
细节铺垫:
老许收废品时的“反常”:他并非贪图小利,而是对“我”的帮助反复推辞(“哪能还给你添麻烦”),表现出超越一般收废品者的自尊与原则,暗示其行为有更重要的目的。
王师傅的话:“听说他儿子还是博士,你想想他能缺钱吗?”这句话看似是误解,实则埋下伏笔——既然不缺钱,收废品必然另有原因,为后文“捐款”的动机提供了合理性。
老许的坚持:即使被王师傅质疑,他仍持续收废品,且在“我”家两次取废品后“消失”,暗示他可能已完成阶段性目标(筹到足够资金),与后文“捐款10万元”形成隐性因果。
人物性格逻辑:老许始终表现出的谦卑、朴实、不愿麻烦他人的特质,与其退休老校长身份中“心系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一致。他默默收废品的行为,正是其低调、务实品格的体现,符合人物逻辑。
综上分析,结尾以“退休老校长”的身份揭晓打破预期,是“出人意料”;而前文对老许品格、行为动机的隐性铺垫,让这一反转符合逻辑,是“在情理之中”。结尾的反转通过“平凡外表下的伟大”,凸显了老许“默默奉献”的精神。前文对其收废品细节的反复刻画(如弯腰背纸壳、小心捆绑废品),此刻都转化为“为教育事业躬身付出”的感人画面,让读者在恍然大悟中加深对人物的敬佩,使“无私奉献”的主题更具感染力。这种写法既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又让人物形象更立体,主题更深刻,完美契合微型小说的创作精髓。
示例:我同意这种说法。结尾体现了“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前文以老许“羞涩索废品”“拒人帮忙”等细节设下悬念,让读者好奇其捡废品的动机,牢牢抓住阅读兴趣。结尾揭晓他是为山区小学捐10万元的退休校长,既打破了“普通保洁员”的固有印象(出人意料),又与前文“不贪私利”“儿子是博士(不缺钱)”“坚持‘同志’称谓显正直”等伏笔呼应(情理之中)。这一反转升华了主旨,让老许心系教育、无私奉献的品质更鲜明,用平凡细节凸显伟大,极具感染力。
5.B 6.①语句表现了“我”对曲亮选择回农村的不理解和困惑。②作用:突出了曲亮选择的与众不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与后文“我”对曲亮创业成果的了解和理解形成对比,使文章情节有起伏。 7.①“火车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铆足了劲往前跑”,这里的“跑”形象地描绘了火车的快速移动。②“帮助曲亮改变前程命运的大事就要跑成了”,这里的“跑”比喻事情即将顺利完成。③“列车开动了,像是赛跑一样,载着曲亮又奔向了黑土地”,这里的“跑”象征着曲亮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创业的执着追求。 8.示例:我推荐曲亮作为“振兴乡村”优秀青年的候选人。曲亮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农村老家创业。他充分利用家乡黑土地的优势,打造了“黑土大地牌”农贸品牌,推出了深受欢迎的粘玉米和粘豆包等农产品,帮助乡亲们致富。他通过直播等创新方式,积极推广家乡的农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来自黑土地的优质产品。在创业过程中,他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他的努力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振兴乡村的杰出青年代表。希望评选委员会能够考虑曲亮的优秀表现,给予他应有的认可和表彰。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第⑨段并没有对“粘玉米”和“粘豆包”的形状和颜色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而是强调了它们产自黑土地,口味和营养一流,以及曲亮通过直播推广这些产品的情景。
故选B。
6.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作用分析。
第一问,从第③段画横线语句中“千辛万苦考到省城,读了四年大学”可以看出曲亮求学之路的不易,“学习成绩也不赖”说明他有不错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按照常规的想法,这样的人应该留在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然而他却“选择回农村”,“真出乎意料”表明这种反差让“我”觉得难以理解与惊讶。
第二问,由第②段“曲亮的这句话,让我们的话题戛然而止”可知,突出了曲亮选择的与众不同,引起大家的惊讶,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为后文揭示曲亮回乡创业的成功埋下伏笔;与后文第 段“我也终于明白了当年他义无反顾回到家乡的决心”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我”思想的转变,使文章情节富有变化。
7.本题考查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
第一处,第①段“火车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铆足了劲往前跑”,这里的“跑”指火车正常地在黑土地上行驶,结合首段“我望着车窗外交替涌现出来的风景,不由得又想起了曲亮”可知,“跑”为下文叙述曲亮的故事做铺垫。
第二处,第⑥段“火车在黑土地上越跑越快”中的“跑”指的是火车在铁轨上快速行驶,这是其字面的物理意义。“想到帮助曲亮改变前程命运的大事就要跑成了”中的“跑”具有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它象征着“我”为曲亮推荐工作这件事情即将成功,是“我”内心期待和希望的一种形象化表达。意味着“我”认为自己即将帮助曲亮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改变他原本回乡的命运轨迹。
第三处,第 段“列车开动了,像是赛跑一样,载着曲亮又奔向了黑土地”,这里的“跑”形象地写出列车行驶速度之快,结合第 段“曲亮来省城参加黑土地经济研讨会,开完会就急着往回赶”可知,“跑”表明曲亮归心似箭,急于回到家乡投入工作,体现了他对家乡事业的热情和对创业的执着追求。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推荐语。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的大学同学曲亮毕业后选择回到农村老家,“我”不理解他的选择并试图为他推荐工作。在火车上,“我”意外发现曲亮通过直播推广家乡黑土地的农产品并打造了知名品牌。经过交流,“我”理解了他回乡的决心。后来曲亮来省城参加研讨会后又匆匆赶回,他对家乡事业的热情投入令人敬佩。 从文本中可以看出,曲亮是一个有理想、有才华、有决心并且热爱家乡的人物形象。作答时,围绕曲亮的创业经历及人物品质进行推荐,注意语言表达得体。
示例:曲亮毕业于省城大学,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实践能力。在大学期间,他就表现出了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农业创业,创立了“黑土大地”品牌,专注于生产高品质的粘玉米和粘豆包。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农业的执着追求。他的创业精神和成就使他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因此,我诚挚地推荐曲亮参加“振兴乡村”优秀青年评选活动,他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青年投身于乡村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9.C 10.①对父爱的深切怀念;②对童年纯真时光的珍视;③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感动与敬意; 11.动作描写,通过“看、竖、端”等具体动作描写,写出高经理对锅包肉菜品质量的严格把关,以及对福大厨厨艺的高度赞赏。 12.悬念一:福大厨低声对明星说的话及手机照片内容。作用:吸引读者兴趣,引发对福大厨与明星特殊关联的猜测;悬念二:明星为何突然同意合影作用:为结尾揭示“福大厨父亲是明星童年厨师”的真相作铺垫,增强情节的戏剧性与情感冲击。 13.①贯穿全文的线索。标题作为核心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所有情节都围绕"合影"这一核心事件展开;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标题表面看似普通的追星行为,但通过福大厨反常的合影请求,以及最后拒绝公开展示的反转,制造层层悬念;③揭示文章主旨,深化主题。标题既含表层的明星合影事件,又暗含深层的精神传承主题。合影不仅是福大厨对父亲的孝心,更是两代厨师匠心的传承见证;④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合影表面是福大厨与明星的相遇,实则象征两代厨师技艺的传承得到高度认可。合影还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将明星的童年记忆、父亲的职业生涯、福大厨的孝心三者巧妙串联。
【导语】《跟明星合影》以一道锅包肉串联起两代厨师的故事,情节精巧如剥茧。福大厨的内敛与反常的合影请求形成张力,明星的童年回忆与父子传承的揭晓,让平凡日常生出暖意。于烟火气中藏匠心,于合影里见真情,以小切口写透技艺与亲情的接力,平淡文字下是沉甸甸的人生分量。
9.本题考查内容及艺术特色辨析。
C.有误,福大厨的合影请求并非“隐含两代人坚守技艺的联结”的关键,其关键在于福大厨父亲与明星的过往渊源。结合 段“大明星饶有兴趣地说:‘小时候吃锅包肉那家饭店,我现在还记得,就在松花江边,店名叫老六号,门前还有一棵大柳树。我还记得做锅包肉的厨师下巴上有个黑痦子’”、 段“福大厨突然两眼放光,表情激动起来”可知,福大厨是在听到明星提及“小时候吃锅包肉那家饭店”做锅包肉的厨师下巴上有个黑痦子”后,才“两眼放光,表情激动”,并因说出与父亲相关的话、展示照片才获得合影机会,这一请求的核心是基于父亲与明星的特殊关联,而非直接体现两代人坚守技艺的联结作为推动父子情感升华的关键细节;
故选C。
10.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第 段“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考个全班第一名。父亲奖励我……父亲把我领到饭店吃了一顿锅包肉”可知,这顿锅包肉与父亲的奖励紧密相关,承载着父亲的关爱,明星多年后仍记挂这味道,蕴含着对父爱的深切怀念。
结合第 段“打那以后,我再没吃过那样的锅包肉了”可知,那顿锅包肉是童年时期的美好记忆,与考试成功的喜悦、父亲的陪伴相连,体现了明星对童年纯真时光的珍视。
结合第 段“没想到今天在这儿,又吃到了小时候那顿锅包肉的味道”及第 段大明星看到福大厨照片后激动合影的表现可知,明星因再次尝到熟悉的味道而感动,这味道背后是福大厨父子对锅包肉技艺的坚守传承,蕴含着他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敬意。
1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
结合第⑦段“他看了看那盘锅包肉,给福大厨竖了个大拇指点赞,然后端着锅包肉出去了”可知,句中“看”“竖”“端”是对高经理的动作描写。“看了看”体现他对锅包肉的仔细检查,符合他对明星用餐的重视;“竖了个大拇指”直接表现出对福大厨厨艺的认可与赞赏;“端着出去”则完成了上菜的动作。这些动作生动地展现了高经理对菜品质量的把关和对福大厨手艺的肯定。
1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
悬念一:结合第 段“福大厨突然低声跟明星说了一句话,大明星竟然停住脚步,瞪大了眼睛。而福大厨迅速翻出手机里的一张照片,递给大明星看”可知,福大厨说的话和手机里的照片内容并未直接交代,引发读者好奇:究竟是什么话和照片让原本拒绝合影的明星态度骤变?这一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急于探寻福大厨与明星之间的特殊联系。
悬念二:结合第 段“高经理拦住福大厨,说:‘不行,人家已打过招呼,不跟任何人合影’”及第 段“大明星也激动起来,立刻同意跟福大厨合影”可知,明星起初明确拒绝合影,却因福大厨的话和照片突然改变主意,这一转变形成悬念:明星为何会破例?这一悬念为第 段“我父亲。他老人家就是当年给小时候的大明星做锅包肉的厨师”的真相埋下伏笔,让后续揭秘更具冲击力,也让情节更富戏剧性。
13.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第 段“福大厨脸已憋得跟红萝卜似的,他立刻走到大明星面前,说:‘我能跟您合个影吗?’”、第 段“大明星也激动起来,立刻同意跟福大厨合影”、第 段“福大厨却摇头:‘这合影只给一个人看’”等内容可知,“跟明星合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提出请求到成功合影,再到合影的特殊用途,所有情节都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推动故事层层递进。
结合第 段“高经理吃了一惊,心想,福大厨是个内向人,今天怎么也发起烧来”及第 段“福大厨却摇头:‘这合影只给一个人看’”可知,标题看似是普通的追星行为,但福大厨内向却主动请求合影、拒绝公开展示的反常举动,制造了悬念,让读者好奇合影背后的原因,激发阅读兴趣。
结合第 段“福大厨回答:‘我父亲。他老人家就是当年给小时候的大明星做锅包肉的厨师’”及第 段“病榻上的父亲老怀安慰地跟他说:‘看来你没辜负我手把手地教你,锅包肉做得果然‘顶呱呱’’”可知,标题不仅指向合影这一事件,更揭示了深层主旨:合影是福大厨对父亲的孝心体现,也是父子两代人坚守锅包肉技艺、传承匠心的见证,深化了“技艺传承与情感联结”的主题。
结合第 段明星回忆父亲带他吃锅包肉、第 段揭示福大厨父亲是当年的厨师、第 段父亲因合影感到欣慰等内容可知,合影表面是福大厨与明星的相遇,实则象征着两代厨师的技艺传承得到了认可,同时将明星的童年记忆、父亲的职业坚守、福大厨的孝心串联起来,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14. 为救战友牺牲 动员乡亲种果树 插叙 15.示例1:选(1),通过李大川接到王星亮发货的电话却“脸色顿变”,设置“王星亮与苹果树苗有何关联,李大川为何脸色突变”的悬念,引发读者对王星亮现状、两人关系的好奇,激发阅读兴趣。示例2:选(2),第⑦段“最近的信中,王星亮开始关心乡亲致富的情况”为伏笔,第⑩段“得知这种苹果树苗适合你们那里的气候条件,还是新品种,结出的果子脆甜,当场就把钱交齐了”是照应。第⑦段提到王星亮在信里关心乡亲致富,为后文他默默购买苹果树苗、助力乡亲致富埋下伏笔,暗示他有帮助家乡的行动;第⑩段通过工作人员之口,说明王星亮因关心乡亲致富、了解树苗适合家乡,提前买树苗发货,呼应前文“关心致富”的内容,使情节发展合理自然,结构更严谨。 16.(1)通过“标准的立正”“标准的军礼”的动作描写,展现王星亮参军后军人身份的转变,体现其对军队纪律的恪守与对李大川的敬重,也为后文他牺牲前仍心系家乡埋下伏笔。(2)“扶着桌子”“敲得山响”等动作,结合“废置多年”的旧钢轨,既表现李大川得知噩耗后的悲痛与支撑,又以敲钟的仪式感凝聚村民,象征着对王星亮精神的传承,为后文带领村民种果树做铺垫。(3)“慢慢地走”与“猛然抬头”的动作对比,展现李大川从沉思到决断的心理过程,“出发,种果树!”的呼喊既是对王星亮遗愿的回应,也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行动宣言,凸显人物的担当与传承精神。 17.小说通过塑造退伍老兵李大川的形象,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精神。他在王星亮参军后主动照顾其母亲,在王星亮牺牲后继承他的遗志带领村民种苹果树,推动乡村振兴。李大川是连接王星亮与乡亲们的桥梁,是传承红色精神、践行初心使命的代表人物。他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不忘英雄、赓续精神、振兴乡村。
【导语】《苹果树苗》通过退伍军人王星亮与村支书李大川的双线叙事,展现军民深情与乡土情怀。小说以“树苗”为意象纽带,串联起军人的报国之志(立功、牺牲)与反哺之心(寄树苗),李大川作为叙事支点,既见证青年成长,又承载情感传递。悬念手法(②段突现亡者发货)与伏笔设计(⑤段回乡承诺)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旧钢轨“钟声”的两次敲响(⑨ 段)成为情感爆点,最终在集体种树的行动中完成精神传承——烈士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山村扎根。全文在平实叙述中蕴含深沉的家国情怀。
1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记叙顺序。
(1)结合题干“告别李大川、在部队立功、买苹果树苗”可知,这里插入了王星亮相关事件,结合第⑧段“在一次特殊任务中,王星亮为救遇险的战友不幸牺牲了”可知,和王星亮相关的最后一件事是为救战友而牺牲了。故可概括:为救战友而牺牲。
(2)结合题干可知,图片第一行是写李大川的相关事情,结合第 段“将苹果树苗运回村部大院,李大川再次捡起那根铁棍,把挂在老榆树上的钢轨敲得山响。乡亲们听到‘钟’声,都赶到大院。李大川围着那些树苗慢慢地走,而后他猛然抬起头,大声说:‘出发,种果树!’”可知,文章中李大川做的最后一件事是:②动员乡亲种果树。
(3)结合全文和题干所给图片可知,文章主线是从李大川视角写,记叙了李大川接收树苗电话、敲钟传递噩耗过程中,插入了王星亮参军、立功、牺牲等过往经历,这种记叙顺序是插叙 ,通过插叙补充王星亮的故事,丰富内容,所以③填写:插叙。
15.本题考查悬念和伏笔。
(1)第②段中,“电话里说:‘错不了,发货人叫王星亮。’李大川一听,脸色顿变”,正常接收货物是件平常事,可当提及发货人是王星亮时,李大川却“脸色顿变”。这一异常反应打破了常规情境,让读者产生“王星亮是谁,他和李大川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到他时,李大川会有这样的表现,苹果树苗背后藏着什么故事”等疑问,从而吸引读者迫切读下去,探寻悬念背后的真相,起到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
(2)第一处伏笔:
第⑤段是伏笔“王星亮又折回来,说:‘这几天夜里,我一闭眼睛,就想这里的大山、这里的河流、这里的乡亲……李伯,我要跟您一样,退伍后就回到山村来’”,对应情节是第⑧段“在一次特殊任务中,王星亮为救遇险的战友不幸牺牲了”;第⑩- 段他提前购买苹果树苗寄回山村。
王星亮对家乡的眷恋和“退伍回村”的承诺,既为他牺牲后“寄树苗”的行为埋下动机——即便无法亲自返乡,也要用实际行动帮助乡亲;也与他牺牲的结局形成反差,暗示其未竟的理想,让“寄树苗”的情节更具情感冲击力。
第二处伏笔:
第⑦段是伏笔“最近的信中,王星亮开始关心乡亲致富的情况。”对应情节是第⑩段“得知这种苹果树苗适合你们那里的气候条件,还是新品种,结出的果子脆甜,当场就把钱交齐了”。
“关心致富”是王星亮行动的直接铺垫,说明他并非空谈,而是主动了解家乡发展需求(如种适合的经济作物),为后文“购买苹果树苗助乡亲”的情节提供逻辑支撑,体现其细腻且务实的性格。展现了他对家乡的关心、热爱,进一步突出了人物形象。
1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标准”一词重复出现,强调王星亮的动作并非随意,而是经过军事训练后的规范行为。这既符合他刚入伍的身份设定,也暗示他对“军人”角色的认同——即使身处家乡,仍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立正与敬礼是军队中的正式礼仪,他对李大川行此礼,既表达对这位“李伯”——退伍军人的敬重,又是对“李伯”的感激(感谢其照顾母亲),也隐含对家乡的承诺。这种庄重的姿态,与他牺牲后“苹果树苗”的情节形成呼应,凸显其“言出必行”的品格。此处的“标准”动作,与后文他牺牲前“爽快”订购树苗的行为逻辑一致——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建设家乡,他始终以“标准”要求自己,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2)“扶着桌子”是身体因悲痛而虚弱的支撑,“走到”“捡起”“敲”一系列动作则暗含从崩溃到振作的心理转变。“敲得山响”并非单纯发泄情绪,而是主动选择用旧钢轨“召集”村民,体现李大川作为村支书的责任感——即使悲痛,也要完成告知村民、缅怀英雄的使命。“废置多年”的钢轨,曾是集体劳动的信号,如今被重新敲响,既是对王星亮牺牲这一“集体噩耗”的宣告,也隐喻着“沉睡”的精神力量被唤醒。钢轨的“响”穿透群山,既写声音的物理传播,也暗示王星亮的精神将在乡村延续。敲钟的场景与第③段王星亮敬礼的场景形成对比(从喜悦到悲痛),同时为后文第 段再次敲钟、带领村民种果树埋下伏笔——两次敲钟,前者是哀悼,后者是行动,构成从“缅怀”到“践行”的情感升华。
(3)“慢慢地走”是李大川在树苗旁的徘徊与思考,这一“慢”体现他对使命的慎重;“猛然抬头”则是思绪的凝聚与行动的决断,“猛然”一词强化了从静态思考到动态行动的转折,展现其作为领导者的魄力。“出发”二字简练有力,“种果树”则将抽象的缅怀转化为具体的建设行动,与前文王星亮信中“关心乡亲致富”的细节呼应,使“苹果树苗”成为连接牺牲与希望的纽带。这句话出现在小说结尾,是李大川从悲痛中走出、践行王星亮遗愿的关键节点。他的呼喊不仅是对村民的动员,更是对“担当奉献”这一主题的诠释,牺牲者的理想,正通过生者的双手化为现实。
17.本题考查人物作用。
第⑤段“你娘的事交给我了,你放心去保家卫国吧”,李大川主动担起照顾王星亮母亲的责任,这一承诺不仅是对个体家庭的关怀,更暗含“为英雄守护后方”的担当意识。当他在第 段带着王星亮的娘走在种树队伍最前方时,用行动将口头承诺转化为具体担当。
第⑨段得知王星亮牺牲后,他从“心如刀绞”中扶着桌子站起,将废置多年的钢轨敲得山响以召集村民,这一动作既是对噩耗的宣告,更是将个人悲痛转化为集体行动的奉献抉择。第 段“围着树苗慢慢走”的沉思与“猛然抬头喊‘出发,种果树’”决断,展现他将王星亮“关心乡亲致富”的遗愿转化为乡村建设实践的过程,使“奉献”从精神层面落定为可触摸的树苗与脚步。
作为退伍老兵,他对王星亮“穿上军装真威武”的夸赞饱含对军人奉献精神的认同;作为村支书,他手持王星亮立功证书“喜滋滋”的自豪,本质上是对“奉献精神”的价值肯定。当他在第⑩段得知苹果树苗是王星亮生前所购后,立刻以领导者身份组织种树,以“退伍老兵”的使命感与“村支书”的行动力,将英雄未竟的奉献之志延续为乡村振兴的集体实践。
从为王星亮立功而“喜滋滋”的雀跃,到得知噩耗后的哽咽,再到喊出 “出发”时的坚定,李大川的情感变化始终围绕“担当奉献”展开。这种真实的情感张力,让主题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当他带领乡亲扛着树苗走向大山时,个人的担当奉献已升华为集体的精神信仰,正如那片被种下的苹果树苗,既是对英雄的告慰,也是“担当奉献”精神在乡土中生根的具象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