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 本 信 息学 科 语文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 题 《青春之光》教学 目标 学习略读,概括梳理她的故事; 赏析作者刻画人物方法,感悟她的精神品质; 思考红色革命精神在现代年轻人的传承与人生职业选择。教学重点 1.学习略读,概括梳理她的故事; 2.赏析作者刻画人物方法,感悟她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思考红色革命精神在现代年轻人的传承与人生职业选择。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 “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呢?”说这句话的,就是照片中的这个爱笑清秀的年轻女娃,她叫黄文秀。不满30岁的她,主动请缨,踏上了带领村民们脱贫攻坚的路。 以照片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她的故事我来讲述 她身上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请你略读课文,找出表现她事迹的语句来进行概括。 预设:她选择回到家乡,成为百坭村第一书记。 问:你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通过小标题“走出去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回来的,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和第二部分第一段“新来的百坭村第一书记”语句概括出来的。 问:关注这篇文章独特的结构小标题的形式,和一些提示性的句子进行总结,请其他同学就课文的其他部分进行概括。 走街串户拜访贫困户,吃了闭门羹。 摸清村情,绘制贫困户分布图。 为脱贫谋划出路,发展砂糖橘产业。 说服班统茂当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致富。 加强党支部建设,干部和村民更团结更有干劲。 时刻奔走在脱贫攻坚的长征路上,行程达25000里。 让屯子亮起路灯换新颜,脱贫致富。 黄文秀在赶回百坭村的路上遭遇洪水,不幸丧命。 黄文秀永远活在了村民心中,点燃了百坭村的希望。 还有没有其他的概括方法? 第二第三部分主要写了黄文秀下乡去百坭村当第一驻村书记时的所作所为,最终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第一第四部分写了她不幸遭遇山洪和村民不忍她离开的悲痛的场景。这里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法,开头倒叙更容易把人代入黄文秀遇难的那个情境,引人去聆听她身上发生的故事。 略读课文,了解黄文秀的主要事迹,提高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三、她的精神我来感悟 1.题目叫青春之光,能不能改为“驻村第一书记”? 青春指的是黄文秀在最美好的年纪成为百坭村驻村书记,带领村民们脱贫攻坚,青春之光是她的付出点燃了村民们的希望,黄文秀的精神品质散发出耀眼光芒。相比驻村第一书记,更能展现年轻的黄文秀特点,饱含赞美之情。 2.作者是怎么写得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故事这么动人,散发着青春之光? 预设一:铺叙。她在面对百姓们的排斥时,跟百姓熟络。一有空就往村屯跑,不让她进门的,她就去两次、三次;人家去田里干活儿,她就去帮忙;哪位老人行动不便,她卷起袖子就帮着打扫院子。这里的分号一桩桩、一件件,铺陈叙事。 指导朗读:重音“一有空”“就”,写出了这位大山的女儿和百姓们熟络付出的努力。这种不服输,迎难而上,深入百姓的真心在散发青春之光。 说到做到。黄文秀从县里请来农业技术员给班统茂指导果树管理;带领干部村民赶在砂糖橘成熟前把破损路面修好;联合林果公司建设“标准化果园”;联系外地果商上门收购,探索网上销售渠道,在村里建起了电商服务站。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她从种植管理、到销售方方面面,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让百姓安心种好砂糖橘。这种敢想敢干,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青春之光。 村民们不会忘记文秀常常背着的双肩包。 村民们不会忘记文秀的运动服和运动鞋。 村民们更不会忘记文秀的微笑。 他们未必知道文秀是靠各方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的……他们更不会知道,文秀的父亲黄忠杰——这位不管多难都坚定支持女儿读书、教育女儿要永远感党恩的老党员,谢绝了慰问金…… 指导朗读:“不会忘记”“更不会忘记”写出了文秀的心中只有村民,永远装着村民,放弃自己爱美的一面,“未必知道”“更不会知道”她将自己经历的磨难藏于心底,给村民的是积极微笑乐观的模样。一个贫困的柔弱女子,展现的是坚强韧劲,乐观的革命主义,良好的家风,艰苦朴素的党员的作风。不一样的青春,时代的榜样。 预设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精读心理描写的语段;最后一部分侧面描写众村民听到噩耗的反应。 如:黄文秀心急如焚……洪水肆虐,开车赶往百坭村是多么危险,黄文秀为什么要坚持赶往百坭村? 因为这200亩的农田对村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是这一年的收成,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依靠,她不顾个人安危冒雨也要去守护农田,极度的责任心在闪着光芒。 如:那个虫鸣声声的夜里,黄文秀是怎样给自己鼓劲的?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她的心里话。 我不能放弃,长征途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不能再让父老乡亲过着穷得叮当响的日子,我选择了回来就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样想着,脸上的泪水也流干了。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人家不信任我,我就用真心去打动他们,他们终将会接纳我的。 侧面描写: “村民们纷纷挤到村委会。有人失声痛哭,有人坚决不信”她对我就像亲闺女一样好。孩子们蹲在文秀宿舍门口,抱着膝盖,久久不肯离去。村民们的反应,一个“挤”字,写出了村民们都来看望她,“像亲闺女一样好”朴实的话语中满是对她的感激和深情。“久久”写出了她在孩子们眼中大姐姐的温暖,不愿相信,这一切都看出村民对她的认可和感激,无限的悲痛。侧面烘托出她把村民放心上,能干,无私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 预设三:议论和抒情。作者通过一些点睛语句,深化了她的形象。这长征没有风雪载途的夹金山,没有不见人烟的大草地,有的只是百坭村的一条条山路。25000公里啊!通过激发学生生活想象,25000公里到底有多远?可以想象这25000公里是她一条条山路跑出来的,是2018到2019这一年几乎每天奔波的见证。付出的艰辛,不辞劳苦的她在坚定地迈向脱贫攻坚的长征路。 然而,文秀真的走了,花儿般灿烂的30岁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定格在那个风狂雨骤的深夜。 两个“定格”写出了文秀离去的无限惋惜和悲痛,30岁的生命有多么灿烂美好,这份定格就有多么悲痛欲绝。 总结,我们阅读这样类似人物传记的记叙性的文章,要去关注作者的叙事方式,如倒叙和铺叙;阅读正面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语句时,停下来想一想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还可以关注在叙述人物事迹时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如议论和抒情,这样综合性的写作手法,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更丰富立体。 赏析作者刻画人物方法,感悟她的精神品质;四、他们的选择我来思辨 1.播放《朗读者》秦玥飞视频。面对像黄文秀,像“喝洋墨水,走乡村路,身怀梦想,脚踏实地的耶鲁哥”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他们在最美的青春年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选择扎根农村建设,你怎么看待这种人生选择? 预设:我赞同他们的做法。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就像文中说“他们在最穷苦的地方扎根奋斗,用自己的青春点亮了万家灯火,让这点点火光连接成了新时代光的海洋。”他们舍小我为大我,坚定回到农村,走上脱贫攻坚之路,想要改变父辈祖辈贫困的命运,去啃最硬的骨头,去挑国家赋予的重任。这是勇于担当,牢记使命的人生选择,用艰苦奋斗展现青春最好的姿态青年榜样。 我不赞同他们的做法。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他们成才,他们辜负家人们希望他们有稳定工作的期望,他们作为高材生,接受过高等教育,选择去偏远农村是一种资源浪费。他们应该投身高精尖领域,在农村环境艰苦,耽误个人成长。家人也会担心他们的安全,婚姻选择,无法为父母提供更好的赡养条件,应先安顿好小家,再服务大家。 思考红色革命精神在现代年轻人的传承与人生职业选择。作业设计 请你在黄文秀、秦玥飞任选其一,结合其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的先进事迹,为她/他写一段颁奖词,50字左右。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