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中考语文押题试卷(B卷)-自定义类型(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浙江省中考语文押题试卷(B卷)-自定义类型(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年浙江省中考语文押题试卷(B卷)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班级以“圆桌派”形式开展“万物有名”活动,请你参加。
主持人:今天我们围绕“万物有名”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请大家畅所欲言。
嘉宾 A:古人对万物的称呼都是美而浪漫的,在浩瀚的古诗文世界里,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含着意义丰富的意象。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意象之源吧!
嘉宾 B:意象如此之美,我终于知道古人为何要给万物取雅称了,我们来整理吧!
嘉宾 C:那怎么学习意象呢?请和我一起探寻学习意象的路径好吗?
观众席互动:除了诗歌中的意象雅称值得探究,其实小说中的物象也挺独特的。我们不妨来学一学。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天地之初,一片混沌。当人们开始给万物命名,世界从此有了模样。古人对意象的称呼都是美而浪漫的,在古诗文中,每一缕风,每一滴水,都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北风,被称为“( shuò)①______风”;雨水,称作“甘(lín)②______”;故乡,被叫作“桑(zǐ)③______”;早晨,名为“(fú)④______晓”;荷花,被称为“菡萏”;风筝,被称“纸鸢”。在诗词中,所谓的诗情画意,便是用普通的字词,组成一个个雅致的名字,只消一眼,只读一句,便能感受到意象独特的神韵。意象有了雅称,从此美便有了定义。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2.小说物象是探究小说的路径之一。请结合以下材料及名著的相关内容,探究“儒林”衣冠反映的社会现象。
①那少年(匡超人)又看见他(马二先生)戴着方巾,知道是学里朋友,便道:“晚生姓匡,不是本城人。晚生在温州府乐清县住。”
②那分府看见他(支剑峰)戴了方巾,说道:“衙门巡商,从来没有生、监充当的,你怎么戴这个帽子!左右的!挝去了!一条链子锁起来!”
(选自《儒林外史》,有改动)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
3.借助古诗文名句,完成意象雅称整理。
意象 雅称 古诗文名句及出处
日光 浮光 (1) ______ ,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月亮 婵娟 但愿人长久,(2) 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银河 星汉 (3) ______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梅花 (4) ______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湖泊 云梦泽 (5) ______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清风 扶摇 (6) ______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沙漠 瀚海 (7) ______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整理发现:雅称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① ______ 。
雅称的用语表达效果丰富:② ______ 。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3分。
4.下面是小组学习诗歌意象的探寻过程,请你帮忙优化。
纸鸢
田野,有①_________
梦想的色彩在一张张薄纸上
晕染开
笑声是你的旋律
长线是我的希冀
纸鸢鸟携着一缕缕纯真笑声
课本外的云朵花
总也飘不散。一只花蝴蝶
仍在纸翼边翩跹
轻柔纸影映出蝶骨
风中②_________的线轴
传来晴空纸鹤破云的振翅声
(1) 请从下列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意象填入①处,并说明理由。
A.一轮静静的月
B.一口深沉的井
C.一方空旷的草地
我选择 ______(填字母),理由:______。
(2) 请在②处填写恰当的修饰语,并说明理由。
(3) 综合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发现在诗歌中使用意象要注意:______
5.“火漆印章”成功出圈,成为许多人的“心头好”,小组准备制作一期【火漆印章使用指南 新人手册】,请你参与完成。
材料一
由来及意义 火漆印章起源于东周时期。对信封封口,大约 16世纪开始兴起,由贵族或富豪们使用。可用于对重要文件采取密封件的形式,确保信封的内容是安全的。后来主要用于装饰,如装饰剪贴簿、证书、密封的信封、贺卡、邀请函等。
它是一种点熔火漆滴于信函、物件上进行封口,在蜡液凝固前钤印,防范被拆的封缄形式,是古代竹简、木牍封缄的延伸与发展,是特定条件下的历史产物。
尽管手写信件的使用频率减少,但火漆印章并没有消失,反而因其独特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而继续存在。在艺术创作领域,其手工制作过程能激发创造力,成为个性化设计的重要元素。在情感表达层面,火漆印章成为手账爱好者、婚礼策划者传递心意的载体。
制作流程 松香 60g,虫胶片20g,人造威尼斯松脂20g。制法是先将松香及虫胶片置于瓷皿或铜器中,加热至全部熔化后,缓缓将人造威尼斯松脂加入,松脂全部融化后,将火熄灭,等其自行凝结。如欲着色,当冷却至适当温度时,将色料加入搅拌均匀,然后再倒入模型中,使其凝结,等全部凝结后即可取出。
火漆的着色只须加入能溶于油脂的色料即可,常用的火漆色料为红与黑二种,红色是“银朱”,黑色是“灯煤”。色料的用量为火漆的 25%左右。
使用方法
(有改动)
材料二
古代欧洲没有印泥,都是用火漆这种东西,先将其烧化滴在信封或文件上,然后再用戒印盖戳。而那款印的内容,通常是家族徽章,所谓的纹章就是家族LOGO。
对于书信时代的欧洲贵族而言,火漆印章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亦是书桌上不可或缺的元素。欧洲中世纪的国王统治使君主印章体制越发完整,卵章通常作为身份印记及权力授予的象征,印于正式诏令文书之上,而这类代表国家权力的印章便是“大国玺”。如英格兰及爱尔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她1583年至1603年的统治期间曾使用一枚铜质徽记印章作为“大国玺”,它是强有力的政治工具。那个时代,几乎人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印章,皇室成员甚至可以拥有数个不同的印章。
火漆印章还拥有更为浪漫的含义。中世纪的人们在订婚昪,需要给自己的恋人寄一封写满爱语的信笺。为了保证内容的私密性,人们总会在信封开口处使用火漆封缄,这样便能保证所有的甜言蜜语仅入一人之心。
(有改动)
材料三
火漆蜡粒固态成分,对人体有害吗?一般情况下,石蜡本身无毒,但其燃烧后会产生石蜡烟,人体吸入高浓度的石蜡烟会危害身体健康;松香燃烧后可能会释放出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使用过程中被氧化而产生过氧化物,从而危害人体健康;有机硅燃烧后可能会产生含硅粉尘,从而对人体的肺部造成危害。在火漆蜡粒加热熔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成分,是否有毒有害呢?结果显示,火漆蜡粒在加热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戊烷、石蜡烟、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等五类化学有害因素。
使用时注意通风和避免长时间使用。虽然测试结果显示,完成一个火漆印章过程中燃烧产生的物质对人体不会产生明显危害,但因不同环境下空间大小、空气流动性、使用时间、取用火漆印章蜡粒量的不同,挥发出的有害物质在空气中会不断累积叠加,可能导致身体不适。
(有改动)
材料四
【甲】许深父送日铸茶①(节选)
[南宋]张镃
短笺欣见小龙蛇②,谏省③初颁越岭茶。瓷缶秘香蒙翠箬,蜡封承印④湿丹砂。
【乙】诉衷情(节选)
[南宋]陆游
青衫⑤初入九重城⑥,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⑦,驰骑谕幽并⑧。
【注释】①日铸茶:宋代名茶。因产于浙江会稽日铸山而得名。②小龙蛇:小龙茶,有“越岭茶”的佳誉。③谏省:御史台的别称。④承印:这里指盖上印章。⑤青衫:唐代阶别最低官员的服色。后借指官职卑微、官场失意的人。⑥九重城:指京城。⑦传檄:传送文书。⑧幽并:古代的幽州和并州。
【产品简介】
(1)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火漆印章的历史演变过程。
(2) 材料一中的操作步骤图能否准确呈现火漆印章的制作流程?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说明。
【风险提示】
(3) 使用火漆印章时,是否绝对安全?请根据材料三,补充安全须知。
(4) 火漆蜡粒在可用性、可靠性方面,能否满足南宋人民的需求?请结合材料四的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6.小组探索苏轼南下的文化意义,请你参加。
苏轼向南
林那北
① 1097年7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
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
③船驰近黑蹚蹚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苏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茂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挺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 A.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于是自己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
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 B.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⑥种椰子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的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他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把他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⑦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⑧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苏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苏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铭、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高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已经饮惯这里的水,喝惯这里的椰子,习惯了这里年初的湿潮和年中的炎热。他长得不够好,脸可能偏长了,眼距可能偏宽了,但他已经用事实证明自己一身傲骨林立,谁都别想轻易打败他!
⑨ 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己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⑩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选自《福建文学》,有删改)
(1)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补全下图。
(2) 缘情写景是散文家常用的技法。作者在文中多次特意以椰子树为景展开描写,寄寓情思。请你结合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文章,解析“苏轼向南”的精神内涵。
材料一
材料二
苏轼在海南谪居期间,开设学馆,讲授诗书,传播中原文化。之后,海南人才辈出。他使得儋州变成一个书声琅琅、弦歌四起,被众人仰慕的文化中心地;而海南的“第一块墨、第一个插秧机、第一口水井、第一家医院、第一座学堂、第一个举人进士”都是因苏轼而起,都记录着苏轼和当地人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7.小组开展“探寻古瓷颜色之谜”活动,请你参加。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小组同学找了下面几则材料。
材料一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故凡百工艺,欧美目吾华皆若土苴①等视,独瓷则甘拜下风,尊为瑰宝。诚以瓷质之美冠绝全球,虽百图仿效,终莫能及,盖得于天地者厚也。宜夫“钗拿②之名代表国号。其声名洋溢,固已久矣。
至于彩色之发明,亦颇久远。陆羽《茶经》谓:瓯越③器青,寿州瓷色黄,洪州瓷色褐。又谓:碗,越州为上。其瓷类玉、类冰,青而益茶。至如吴越钱镠时有所谓秘色者,蜀王建时又有所谓金棱碗者,观于此,则唐时已有青色,有黄色,有褐色,有白色,有金色,几于五光十色矣。
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故缥瓷④入潘岳之赋,绿瓷纪邹阳之编。陆羽品茶,青碗为上;东坡吟诗,青碗浮香。柴窑则雨过天青,汝窑、哥窑、龙泉、东窑均主青色,此宋以前尚青之明证也。
(选自《饮流斋说瓷》,有删改)
【注释】①土苴(chǎ zhǎ):渣滓,糟粕,比喻微贱之物。②钗拿:英语china(瓷器)的音译。③瓯(ōu)越:浙江省瓯江以东一带的地方。④缥瓷:晋代人对青瓷的一种称谓。
材料二
秘色越器
[唐]陆龟蒙
九秋①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②盛沆瀣③,共嵇中散④斗遗杯。
【注释】①九秋:指九月深秋。②中宵:夜半。③沆瀣(hàngxiè):夜间的水汽。④嵇中散:即嵇康,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
天青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世传柴世宗为柴窑瓷器其色命名
君子之心事,天青白日,不可使人不知。
——洪应明《菜根谭》
(1) 根据提示完成字词释义与解读。
释义 提示 解读
①诚以瓷质之美冠绝全球 ______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以“诚”字强调了欧美国家对中国瓷器精美的高度赞叹。
②又谓 ______ (填字母) A.认为,以为。
B.说。
C.告诉,对……说。
D.叫作,称为。 列举了陆羽《茶经》中关于越瓷的描述。
③青而益茶 ______ 精益求精 越瓷的色泽与茶色相协调。
所谓秘色者 “秘”还有“罕见、宫廷专用”之意,“色”还有“配方”之意。 故秘色有④ ______ 的含义,再结合诗《秘色越器》,推断秘色应为⑤ ______ 色。
秘色和天青色是联想、想象的颜色,请完成以下思考。
(2) 歌曲《青花瓷》中的“天青色”是否就是蓝色?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3) 对于《秘色越器》一诗的后两句,你会产生怎样的想象?请描绘画面。
(4) 瓷器至宋皆以青为贵,请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原因。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根是亲情的纽带,根是内心的坚守,根是文化的传承。
请以“把根留住”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下你的故事,可以发表你的看法,也可以写下你对未来的期待。
要求:( 1)角度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1.【解析】答案:
①朔 ②霖 ③梓 ④拂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并能根据语段的内容来确定填写的字词。
字音、字形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2.【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①匡超人看见马二先生戴着方巾,就知道他是学里朋友。在《儒林外史》所描绘的社会背景下,方巾是儒生的标志性服饰。这表明在当时的社会认知中,戴着方巾就代表着是读书人,是学里的人,儒生群体通过这种服饰来标识自己的身份,同时其他人也依据这种服饰来辨认儒生。这反映出“儒林”衣冠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人们对儒生这一身份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标准,且这种服饰与儒生身份紧密相连。②分府看见支剑峰戴方巾,因为衙门巡商从来没有生(秀才)、监(监生)充当的,就认为他不该戴这个帽子,还让人把帽子去掉并锁起来。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官府认知里,不同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服饰要求。儒生(戴方巾代表儒生身份)不应该从事衙门巡商这类事务,一旦儒生违反了这种所谓的身份 -职业-服饰的对应规范,就会被官府惩处。这反映出“儒林”衣冠所代表的身份有着严格的社会界定,社会对于不同身份的人的行为和服饰有刻板的规定,违反规定就会受到制裁。“儒林”衣冠不仅仅是简单的服饰,它成为了一种身份标识,并且与社会的阶层秩序、行为规范紧密相连。它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儒生身份有着明确的界定和规范,人们依据衣冠来判断身份,同时身份又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范围等。这种现象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以及对不同阶层的严格约束,儒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其身份通过衣冠等外在形式被强化,同时也受到诸多限制。
答案:
示例:“儒林”衣冠是儒生身份的象征,反映出当时社会以衣冠判断身份,且不同身份有着严格的社会界定和行为规范,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以及对不同阶层的严格约束。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这样可以轻松解答。
3.【解析】答案:
(1)浮光跃金
(2)千里共婵娟
(3)星汉灿烂
(4)暗香
(5)气蒸云梦泽
(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瀚海阑干百丈冰
(8)①可从自然事物、文化典故等方面命名
②使语言更具美感、文化内涵更丰富
(1)——(3)(5)——(7)本题考查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由“暗香浮动月黄昏”可知,梅花的雅称是暗香。
(8)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
①通常来说,人们为事物命名时,会从多个角度切入:自然事物:借助自然界的景象(如山水、日月、草木等),比如用“云岫”“松涛”等命名,赋予事物自然的意境。文化典故:引用诗词、古籍中的词句或历史故事,例如从“采菊东篱下”提炼“东篱”作为名称,体现文化底蕴。象征意义:通过事物的特征或寓意来命名,比如用“弘毅”(取自“士不可以不弘毅”)体现坚韧的品格。
②关于这样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两方面效果:语言美感:让名称更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或韵律感,避免直白平淡。文化内涵: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名称承载更多历史或文学信息,增强感染力和厚重感。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选择C。理由:诗歌题目是“纸鸢”,描绘的是放飞纸鸢的场景。从“田野”这一地点以及后文纸鸢在天空飞翔等内容来看,“一方空旷的草地”更符合放飞纸鸢的场地环境,能为纸鸢的放飞提供合适的空间背景。A选项“一轮静静的月”通常营造的是夜晚静谧的氛围,与白天放飞纸鸢的场景不符;B选项“一口深沉的井”与纸鸢以及放飞纸鸢的场景毫无关联。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示例:悠悠。理由:“悠悠”一词富有韵律感,能生动地表现出线轴在风中缓缓转动的状态,与诗歌整体营造的轻松、悠然的氛围相契合,同时也能体现出放风筝时那种闲适的心情。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要注意意象与诗歌主题相契合,像“一方空旷的草地”就与“纸鸢”这一主题紧密相关,为纸鸢的活动提供场景;意象要符合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如“悠悠”修饰线轴,契合轻松悠然氛围;所选用的意象之间要有内在联系,共同服务于诗歌情感的表达,如草地、纸鸢、线轴等意象共同构建了放飞纸鸢的画面,抒发相关情感。
答案:
(1)C。理由:诗歌围绕“纸鸢”展开,纸鸢需要在开阔的空间放飞,“一方空旷的草地”符合纸鸢活动的场景,能为纸鸢提供放飞的环境,与后文“笑声”“长线”等元素呼应,营造出自由、活泼的氛围。而“一轮静静的月”“一口深沉的井”的意境偏安静、深沉,与纸鸢带来的灵动感不符。
(2)示例:转动。理由:“线轴”在纸鸢放飞过程中会随着纸鸢的升降而转动,“转动”一词能动态地描绘出线轴的状态,与后文“晴空纸鹤破云的振翅声”相呼应,形成画面的动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纸鸢在空中飞翔时线轴运作的情景。
(3)意象需与诗歌主题和整体氛围相符,能服务于情感或场景的表达;意象应具有画面感,能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诗歌的生动性;意象之间要相互关联、呼应,形成统一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在田野的空旷草地上放飞纸鸢的情景,通过对纸鸢、笑声、长线、线轴等意象的描写,展现了放风筝时充满纯真与希冀的画面,表达了一种轻松、愉悦且富有梦想的情感。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解析】(1)起源:火漆印章起源于东周时期,用于对信封封口。兴起:大约16世纪开始在欧洲兴起,由贵族或富豪使用,用于对重要文件密封确保安全。发展:在欧洲中世纪,君主印章体制越发完整,火漆印章如“大国玺”成为身份印记及权力授予的象征;同时,在订婚等私人情感交流场景用于保证信件私密性。现代:手写信件使用频率减少,但火漆印章因其独特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在艺术创作领域激发创造力,成为个性化设计元素,在情感表达层面成为手账爱好者、婚礼策划者传递心意的载体。
(2)材料一中的操作步骤图不能准确呈现火漆印章的制作流程。理由:原料及比例呈现缺失:制作流程明确提及需用“松香60g,虫胶片20g,人造威尼斯松脂20g”按比例制作,步骤图未体现原料准备及比例,无法完整展示制作基础。关键加热顺序遗漏:制作流程要求先熔化松香和虫胶片,再加入人造威尼斯松脂,步骤图未体现这一先后加热顺序,不能准确反映制作逻辑。着色环节表述模糊:制作流程对“冷却至适当温度加色料、色料用量(火漆的25%左右)、常用色料(银朱、灯煤)”有清晰说明,步骤图仅简单说“加入色料”,未体现关键细节,无法准确指导操作。模型凝结细节不足:制作流程提到“倒入模型凝结,全部凝结后取出”,步骤图虽有相关操作,但未体现“等其自行凝结”等关键要求,对制作流程的呈现不精准。所以材料一种的操作步骤图不能准确呈现。
(3)使用火漆印章不是绝对安全。安全须知如下:通风方面:使用时务必保持环境通风良好,因为火漆蜡粒加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戊烷、石蜡烟、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等五类化学有害因素,良好通风可使有害气体及时排出。时间方面:避免长时间使用,不同环境下空间大小、空气流动性、使用时间、取用火漆印章蜡粒量不同,有害物质在空气中会不断累积叠加,长时间使用可能导致身体不适。
(4)从材料四相关语句来看,火漆蜡粒在可用性、可靠性方面能满足南宋人民的需求。可用性:“蜡封承印湿丹砂”表明南宋时期存在用蜡封并盖印的行为,说明火漆蜡粒有被使用的场景,具备可用性。可靠性:“瓷缶秘香蒙翠箬,蜡封承印湿丹砂”,对茶进行蜡封承印,可推测其能起到密封作用,保证物品(如茶)的保密性等;“蜡封夜半传檄”,在传送重要文书(檄文)时使用蜡封,说明南宋人民认为火漆蜡粒密封后的可靠性高,能保证文书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答案:
(1)起源于东周时期;大约16世纪开始兴起;在欧洲,中世纪时成为身份象征和权力工具;随着手写信件减少,其功能转向装饰和情感表达,用于装饰各类物品、传递心意等。
(2)不能。材料一详细说明了火漆的制作流程:先将松香及虫胶片加热熔化,再加入人造威尼斯松脂,熔化后熄火冷却;若需着色,在冷却至适当温度时加入色料搅拌,最后倒入模型凝结。操作步骤图因缺失原料、顺序、着色及凝结等关键制作信息,无法准确呈现完整的火漆印章制作流程。
(3)示例:保证使用环境通风良好,避免在密闭空间操作。控制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防止有害物质累积。注意火漆燃烧或熔化时产生的气体,避免高浓度吸入(如石蜡烟、松香燃烧后的有害物质等)。
(4)能满足。材料四中,张镃诗句“蜡封承印湿丹砂”表明火漆蜡粒可用于密封茶叶(瓷缶)并加盖印章,说明其具备密封和标识功能;陆游诗句“蜡封夜半传檄”显示火漆蜡粒能用于紧急文书的封缄,且在传递过程中可保障文书的密封性,体现了其在可用性(密封效果)和可靠性(适应文书传递需求)上能满足南宋人民对物品密封、信息保密的需求。
本文是以“火漆印章”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第二题考查图文分析,第三题考查材料内容补写,第四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6.【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①结合“船驰近黑蹚蹚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苏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茂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可得:惊奇、惊喜;②结合“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可得:投入、陶醉;③结合“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苏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苏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可得:依依不舍。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作用。
A处:文中描述“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这里将椰子树比作大笔,天空比作大纸,把海岛的自然景象描绘得富有诗意。结合前文苏轼刚到海岛时心境黯然,看到这样的景象,暗示了他心境的转变,开始对海岛生活有了新的期待和希望。B处:“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通过对椰子树笔直生长、不向世俗低头的描写,借物喻人,象征着苏轼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傲然不屈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苏轼这种品格的赞美。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题。
从文章内容来看,苏轼被贬海南岛,初到时心境黯然,但看到岛上万物生长后,他决定在此生活,搭屋、与黎族百姓友好相处,还担任教书先生,过得越来越好,用事实证明自己一身傲骨林立,谁都别想轻易打败他。材料一展示了苏轼的人生轨迹,他多次被贬却依然不断前行;材料二提到苏轼在海南谪居期间开设学馆、传播中原文化,为海南带来了诸多改变,与当地人建立了深厚感情。这些都体现了“苏轼向南”的精神内涵,即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积极面对生活,坚守自我,还能为当地做出贡献,传播文化。
答案:
(1)①惊奇、惊喜;②投入、陶醉;③依依不舍。
(2)A处通过将椰子树比作大笔,天空比作大纸,描绘出富有诗意的海岛景象,暗示苏轼心境转变,对海岛生活有了新期待;
B处借椰子树笔直生长、不向世俗低头的特点,象征苏轼坚守自我、傲然不屈的精神,表达赞美之情。
(3)“苏轼向南”的精神内涵是在困境中乐观豁达、积极面对生活,坚守自我、傲然不屈,同时为当地传播文化、做出贡献。
文章围绕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的经历展开,描述了他初到海岛时从担忧到惊奇的心境转变,在岛上搭建住所、与黎族百姓友好相处、担任教书先生等生活场景,以及他最终离开海岛和离世的过程,还提及他给海南带来的文化影响。主题为:通过讲述苏轼在海南岛的经历,展现他在困境中随遇而安、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对海南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表达对苏轼的敬意与赞美。
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7.【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①根据提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可知,答案为:确实。
②根据提示呼句意“又说”可知,答案为:故选B。
③根据提示“精益求精”可知,答案为:更加。
④根据提示“‘秘’还有‘罕见、宫廷专用’之意,‘色’还有‘配方’之意”可知,答案为:罕见的宫廷专用的配方。
⑤根据提示“夺得千峰翠色来”可知,答案为:山峰一般的翠色。
(2)本题考查谈认识、看法。
材料一指出“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说明古代瓷器中的“青”并非特指现代意义上的纯蓝色,而是涵盖蓝、绿等冷色调。例如:柴窑的“雨过天青”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淡蓝中微带绿的色调,类似雨后晴空的颜色。越窑的“千峰翠色”(材料二)更偏向青绿色,而非纯蓝。材料二中的“秘色瓷”被描述为“千峰翠色”,表明其釉色接近青翠的山色,显然更偏向青绿而非纯蓝。
“天青色”在瓷器中的传统理解:柴窑的“雨过天青”是宋代以来备受推崇的釉色,其色调介于蓝绿之间,类似晴朗天空的淡青色;周杰伦《青花瓷》歌词中的“天青色等烟雨”化用了这一典故,但青花瓷本身以钴蓝(纯蓝色)为主,而“天青色”更接近汝窑或柴窑的釉色,属于广义的青色系。据此可知,“天青色”在古代瓷器术语中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纯蓝色,而是泛指蓝绿之间的色调,可能包括淡蓝、青绿等。因此,《青花瓷》歌词中的“天青色”非青花瓷的钴蓝色。
(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堆放到正确的朝向的瓷器,到夜半时就会盛载一些露水,浅浅地盛有露水的碗如同嵇中散留下的斗酒时还残存浊酒的杯子。根据诗句的含义,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月色与瓷器中的水光相映成辉的景象等,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从材料一、二及相关历史背景来看,宋代瓷器以青色为贵的原因可从自然审美、工艺技术、文化思想、社会风尚等多方面探究,具体如下:自然审美:材料一提及“瓷虽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则兼借天时与地力”,说明古人制瓷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青色(涵盖蓝、绿等)最贴近自然意象:“雨过天青”(柴窑):模拟雨后晴空的澄澈之色,象征纯净高远。“千峰翠色”(越窑秘色瓷,材料二):如青山叠翠,体现自然生机。宋代文人崇尚朴素雅致,青瓷的含蓄温润恰合其审美,不同于唐代华丽的金银器与三彩。工艺技术与文化思想:材料一强调瓷器需“兼借天时与地力”,青釉对窑温、釉料配比要求极严,稍有不慎即色偏或开裂。如汝窑“天青”需特定气候(阴雨天烧制),故成品极少。:材料一提“越瓷类玉、类冰”,玉象征仁德,青色釉的温润含蓄符合君子品格。根据材料二“夺得千峰翠色来”、材料三“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和材料四“君子之心事,天青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可知,青色取法天地,如天、山、水,《道德经》尚“素朴”,反对过度雕饰,青瓷的素雅与之呼应。社会风尚:材料一提及陆羽《茶经》评“青碗益茶”,因青釉能衬托茶汤绿色,提升视觉享受。宋代点茶、斗茶之风盛行,青瓷茶具(如龙泉窑、汝窑)成为文人雅士标配。汝窑专供宫廷,表明宋代皇室偏爱青瓷,这推动其地位提升。材料二提到龙泉青瓷外销“夺千峰翠色”之美誉,表明青瓷深受东亚、伊斯兰市场欢迎,这进一步巩固其价值。
答案:
(1)①确实。②B③更加。④罕见的宫廷专用的配方。⑤山峰一般的翠色
(2)根据材料一、二可知,“天青色”在古代瓷器术语中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纯蓝色,而是泛指蓝绿之间的色调,可能包括淡蓝、青绿等。因此,《青花瓷》歌词中的“天青色”更接近柴窑或汝窑的釉色(蓝中带绿),而非青花瓷的钴蓝色。
(3)示例:一些山青色的瓷器堆放在院中,夜半时分,月色皎洁,清露落下,浅浅地盛有露水的碗如同嵇中散留下的斗酒时还残存浊酒的杯子,辉映月色,清莹芬芳。
(4)宋代以青为贵,本质是自然、工艺、文化、实用等多重因素的交融:青瓷既承载“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又因技术难度成为顶级工艺的代表,更因文人与市场的推崇而成为时代符号。这一传统直至明清彩瓷兴起后才逐渐转变,但青瓷始终是中国瓷器的美学高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国的美术工艺中,制瓷堪称第一。为什么呢?书画、织绣、竹木雕刻等门类,全凭人力完成,技艺精湛者可以穷尽巧思。唯独制瓷,虽也依赖人工,但窑火温度的深浅、釉料胎质的粗细,还需仰仗天时地利,才能施展人工巧技。因此欧美各国视我国其他工艺都如草芥,唯独对瓷器心悦诚服,奉为珍宝。确实因为中国瓷器的质地之美冠绝天下,即便百般仿制也终难企及,这是得天地厚赐的缘故。难怪“China“的国名正源自瓷器,其盛名远播,由来已久。
至于彩釉的发明,历史同样悠久。陆羽《茶经》记载:瓯越瓷器呈青色,寿州瓷呈黄色,洪州瓷呈褐色。又称越州瓷碗最佳,其质地如玉似冰,青色衬得茶汤更美。到吴越钱镠时有“秘色瓷“,前蜀王建时期又有“金棱碗“。由此可见唐代已有青、黄、褐、白、金诸色,可谓五光十色。
古瓷推崇青色,凡绿、蓝等色皆归入青色系。所以潘岳《笙赋》提到“缥瓷“,邹阳《酒赋》记载“绿瓷“。陆羽评茶以青瓷为贵,苏东坡咏诗赞“青碗浮香“。后周柴窑的“雨过天青“,汝窑、哥窑、龙泉窑、东窑皆以青色为主,这些都是宋代以前尚青的明证。
材料二:
秘色越器
九月深秋的晨风中,露水沾衣,越窑中烧制的瓷器出窑;颜色似青如黛,与周围的山峰融为一体,夺得千峰万山的翠色。
那些堆放到正确的朝向的瓷器,到夜半时就会盛载一些露水,浅浅地盛有露水的碗如同嵇中散留下的斗酒时还残存浊酒的杯子。
天青
一场雨过,天放晴,乌云残破处,这样的颜色作出着瓷器。
——世传柴世宗为柴窑瓷器其色命名
君子的心事,像天一般晴朗,像白日一般明亮,不能让人不知道。
——洪应明《菜根谭》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学生需在平时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复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做题时,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才能准确作答。
8.【解析】根植于心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时常被那些内心坚守如根的人所感动。他们或平凡或伟大,但都有着同样的特点——那份根植于心的坚守,如同大树的根,深深扎入土壤,支撑起他们的人生之树。
我曾遇见一位老人,他是我家乡的一位农民。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他的眼神却依然清澈明亮,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敬畏。他一生都坚守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从未离开。他告诉我,土地是他的根,是他的生命之源。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土地的深情厚意,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根植于心的坚守。
老人每天清晨都会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他手中的锄头,是他与土地沟通的媒介。他细心地照料着每一片土地,用心去感受土地的呼吸和脉动。在他的手中,土地仿佛有了生命,它们在他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勃勃生机。
老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却从未抱怨过。他告诉我,他最大的财富就是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希望,也收获了幸福。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满足和自豪,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根植于心的幸福。
除了老人,我还遇到过许多内心坚守如根的人。他们或许是一位医生,坚守在岗位上,救死扶伤;或许是一位教师,默默耕耘,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或许是一位志愿者,无私奉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根植于心”的坚守和信仰。
“根植于心”不仅仅是一种坚守和信仰,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它告诉我们,只有内心有根,才能在生活中立足;只有坚守信仰,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像那些内心坚守如根的人一样,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如今,当我回首往事时,那些内心坚守如根的人依然历历在目。他们是我人生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会像他们一样,保持内心的坚守和信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本题要求我们深入探索“根”的引申含义,即人内心对于亲情、文化等的坚守、信仰或立身之本。在审题时,首先要明确“根植于心”的含义,即某种情感、信念或品质深深扎根于一个人的内心,成为其行动和思想的原动力。立意上,可以选取一个具体的人物或事件,通过描绘其内心世界的坚守与执着,来展现“根植于心”的主题。例如,可以选择一个长期坚守在偏远山区教书育人的教师,或者是一个在逆境中坚守初心、勇攀高峰的运动员。在选材和构思上,要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通过具体的场景、对话、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现其坚守与执着。同时,要注意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以及情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在叙述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或抒情,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要注意结尾的升华和点题,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明确和深刻。
这篇文章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农民老人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老人与土地的深厚情感,也借此引申出“根植于心”的深刻内涵。文章语言流畅,情感真挚,通过老人的故事,传达了坚守信仰、扎根生活的人生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整体而言,这是一篇情感丰富、立意深刻的佳作。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