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课标要求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这一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时空观念】以直观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国民大革命后的局势、红军长征的经过,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分析材料,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影响,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历史解释】学会概括宁汉合流、东北易帜、南昌会议、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中华苏维埃的建立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家国情怀】认识红军长征遇到的自然险阻、国民党围追堵截和党内指导思想错误等问题,深入感受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分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讲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概况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程。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所实行的专制统治,才会使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的严峻考验下,去探寻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五、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为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本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于本课中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较为生疏,例如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意义以及长征精神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小组交流、协作讨论等活动,但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不断地指导与培养。
六、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遵义会议的基本情况及历史意义。
难点:红军长征的意义,理解长征精神。
七: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有关的史料、图片等资料,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长征的了解范围和程度,以及兴趣取向,以及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晚清中国的道路探索的曲折过程以及1927年国共合作的失败,发出提问中国民主革命道路,路在在何方? 学生思考问题 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引发思维,以此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篇:分道扬镳,路在何方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政治上:形式上统一 (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以下事件,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述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的过程。) 1927.4,四一二政变 1927.7,七一五政变 1927秋,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928.5.3,济南惨案 1928.6,皇姑屯事件 1928底,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经济上:夹缝中发展 展示材料1: 提出问题: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发展状况: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教师总结并分析其原因、影响 原因:(1)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并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 (2)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影响: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过渡:为什么说是在夹缝中发展呢? 展示 材料2: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 材料3:官僚资本还不断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教师提问:由上述材料可以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遭遇到了什么的压迫?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官僚资本的膨胀与巧取豪夺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 概念解读:官僚资本主义 含义:主要是指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积累起来的资本。 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对内依封建主义、对外投靠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得出结论: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学生根据PPT,梳理教材。 学生回答问题并思考原因和影响。 学生阅读材料,找出答案 学生阅读理解官僚资本主义 时空观念: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的过程。 史料实证:以图表直观展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教师分析,帮助学生联系所学,得出答案。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解释: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官僚资本主义的内涵
第二篇: 血腥风雨,武装寻路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从俄国式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论 (以时间为线索,出示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所开展的一系列的重要历史事件图片,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述中共如何从中国革命走向中国式革命) 有了军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有了方向: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有了道路:1927.9 秋收起义后 2.中国式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有了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展示 材料3:1928.6.18,中共六大,第一次公开承认中国革命未到直接革命的形势,大会仍然坚持苏维埃革命模式。 材料4:“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 —周恩来 材料5:1930.10.3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农民运动来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思想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开始成为共产党自上而下的共同使命。 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对新道路的质疑之声虽有质疑,但依然发展壮大并逐渐取得认可。 有了政权:革命实践 ①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建立十几个根据地) ② 革命武装力量壮大:红军发展到十万人; ③ 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 ④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江西瑞金) 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有了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思维导图形式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涵 概念解释:土地革命 情景探究:三黑有了土地后……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教师提问:结合相关史实,思考中共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 学生观察并回忆,构建历史大事件轴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梳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 学生阅读材料,感悟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建立过程也是充满曲折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梳理中共红色力量发展壮大并直至创立政权的过程 看图思考,充分理解三者之间的内涵 请学生朗读后并思考 时空观念:以时间为线索,层层推进,让学生了解走上中国式革命道路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研读与自我思考积极主动学习又认识到“论从史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形式展示,形象直观,方便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感悟三黑拥有土地后的心情,更好的理解土地革命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篇:万里长征,路在脚下 ---独立自主之路 1.长征缘由 展示下图以及李德简介,引导学生得出长征的原因: 2.长征历程 播放长征的相关视频,然后请学生自主梳理长征的过程。 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 会师: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重点探究:独立自主之路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展示 材料6: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关乎中国命运的理论中有一部分总是牵扯进苏联的国家利益,并不总是积极从中国国情出发。……长征后与共产国际失联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真正起步,当时中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考。——戴海东《长征中失联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 教师提问:此时的中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幼稚→成熟 3.长征意义 展示材料: 材料7 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材料8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教师提问: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想一想: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铸就了长征精神 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及材料,分析并思考得出原因 学生观看视频并感悟历史 学生先根据初中已学知识梳理遵义会议的内容,然后根据材料思考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以及材料,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利用视频的冲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落实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利用书本知识分析概括
课后拓展并升华 课后拓展探究:长征精神 播放有关长征精神的视频,并引出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新时代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学生观看视频,体味长征精神 渗透家国情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课后作业
以“长征路”为主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评述我国已走过的一段“长征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