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导学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导学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案)

资源简介

部编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4课《天净沙.秋思》自学导学单
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学习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昏鸦”“断肠”“天涯”等凝练词汇,体会意象叠加的表达效果。
2.思维能:梳理“九象一情”的结构链,分析景物组合的情感逻辑。
3.审美创造:感受枯寂苍凉的意境美,尝试用白描手法写场景。
4. 文化自信:理解“游子悲秋”的文学传统与“家园意识”的伦理观。
学习建议:
反复吟诵感受节奏;用“/”划分曲句停顿。
【开头语】
亲爱的同学:
这首28字的元曲,是通往游子心灵的密码图!今天,你将化身“秋景解码员”——从枯藤的褶皱里读取漂泊密码,在西风瘦马中触摸千年的孤独。请带上你的心与画笔,开启这场穿越时空的羁旅!
【导学主体】
一、预学·初探
1.扫清障碍
(1)生字词注音释义:
昏鸦hūn yā):________(黄昏归巢的乌鸦)
断肠(duàn cháng):________(形容极度悲伤)
天涯(tiān yá):________(天边,指极远之地)
(2)精彩/难懂句子:
“枯藤老树昏鸦” ________(三种意象为何并列?)
“断肠人在天涯” ________(“断肠”是真实身体感受吗?)
2.整体感知
一句话概括:________(用九种秋景意象叠加,抒发漂泊游子的思乡断肠之痛。)
曲作脉络:
第一层 (1-3句):________(三组意象: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第二层 (4句):________(情感聚焦:夕阳下的断肠人)
3. 初感疑惑
核心问题: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温馨画面为何反增哀愁?)
文化小贴士:________(元代文人地位低下,多有漂泊经历)
二、共学·深究
1. 聚焦语言·品味赏析
赏析手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我的赏析:
九种意象________(无动词连接),如________(电影蒙太奇镜头)拼接:________(枯/老/昏)显________(生命衰颓),________(小/流/人)衬________(他人团圆),________(古/西/瘦)喻________(自身孤寂)。冷暖对比中________(游子之痛)倍增。
解析:“瘦马”既指马匹羸弱,更暗喻诗人精神消瘦。
2.探究思维·理解内涵
核心情感:通过意象群,表达________(无家可归的悲怆)与________(人生漂泊的虚无)。
深入思考:“________”(人家)的温馨反衬“________”(天涯)的孤绝,反映中国人________(“安居乐业”的理想),启示我们________(珍视家庭温暖)。
解析:元代知识分子流落江湖,“家”是遥不可及的精神图腾。
3.审美体验·尝试创造
(1)想象画面:
①构图布局:________(前景:枯藤缠老树栖昏鸦→中景:小桥流水旁炊烟→远景:古道西风瘦马剪影)
②色彩情感:________(赭石枯藤,灰蓝暮天,暖黄灯火,冷青瘦马)
(2)小小创作(二选一):
①仿写:用意象叠加法写夏午:
“________(蝉鸣/柳荫/冰瓜),________(竹席/蒲扇/汗珠),________(烈日/空巷/卖花声)。”
②改写:若你是画中游子,望见人家时想说什么?
“________”(炊烟暖处非吾乡,瘦马西风路更长!)
4.文化浸润·拓展认知
文化链接:体现________(“叶落归根”的乡土情结)和________(“以悲为美”的诗学传统)。
我的看法:这种“羁旅文化”启示我们________(在漂泊中坚守精神家园)。
解析:关联《汉书》“狐死首丘”,理解中国人对故土的执念。
三、延学·拓展
1.梳理巩固
好词佳句:________(枯藤、西风、断肠、天涯)
思维导图核心分支:
意象群(衰败→温馨→孤寂)→ 情感核(断肠)
2.拓展阅读
推荐篇目:________(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天净沙·秋》)
对比思考:________(同写秋,《天净沙·秋》重色彩明丽,本曲重愁绪凝重)
3.联系生活
生活启发:________(用手机拍摄秋日街景,配三组意象仿写)
4.跨学科联结(选做)
历史:________(探究元朝“四等人制”对文人的影响)
美术:________(用枯笔焦墨表现“古道西风”意境)
【结束语】
秋思解码完成!请自问:
1.九种意象中哪个最触动你?为什么?
2.若给本曲配乐,你会选择什么乐器?
记住:最深的乡愁,是画不出的黄昏颜色。
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