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历史部分修订重点及主要变化已知:现行教材初识:新修订教材了解:重点修订明确:主要变化知道:为何而变已知——现行教材初识——结构——正文、栏目1第8课北宋的政治陈桥驿位于今河南新乡封丘,那里的一个院落里有很古统树,被称为“6马掖”,假说它是赵国星用来系统为的。统树分整立叠一块石碑,写有“宋大板黄袍加身处”。赵区里是后周梁军抚帅。又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区里是怎么多上北宋皇帝的 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赵区晟是后周慧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阳,960年。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东北的阵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准备好的黄袍披到赵区凰身上,拥护他当上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胜兵变。兵交后,赵区巍随即回降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鄢城,史称北宋,赵区晟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陆续消灭南唐等测据政权。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相关史事在北宋军队的强大攻势面前,后局,南汉相继天亡。战委,北宋十万大军队对京邓振艳,北汉投降。中央集权的加强 想一想 想一想宋初统治者针对唐宋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实行谋文掉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他任用文巨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民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网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宋太祖加强君权,削弱相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吸取五代武将控制地方的教训,派文臣担任各地网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为防止知州①权力过大,设置通用 ,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① 向州、宋莉政府正所任判长官。初识——结构——正文、栏目1第8课北宋的政治陈桥驿位于今河南新乡封丘,那里的一个院落里有根古槐树,被称为“系马掖”。据说它是赵国星用来系统写的。杭州青玺立春一块石牌,写在“宋大街黄袍加身处”。赵区里是后周黎军统帅。又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区是是怎么多上北宋皇帝的 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赵区凰是后周慧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阳,960年。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东北的阵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准备好的黄袍披到赵区屋身上,拥护他当上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杨兵变。兵交后,赵区规随理国际夺取后局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那城,史称北宋,赵区晟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陆续消灭肉唐等测据政权。979年,宋太宗清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相关史事农业家军队的强大攻势面前,后局,南汉相继天亡。投看,北宋十万大军队对党尽疑能。北汉投降。中央集权的加强 想一想 想一想宋初统治者针对唐宋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实行最文脚武的方针,采取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他任用文巨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网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宋太祖加强君权,削弱相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唯取五代武将控制地方的教训,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为防止知州①权力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① 知州,末梢成则正所以判断了。初识——结构——正文、栏目2学史崇德总体连为官兴医科民,超有政绩,党在事所西溪任职时,丰众就数百里挥海长堤,人非“范公提”。在江淮大旱时,他出使安抚东南,开仓聊文,宋夏开战后,他负责防御西夏,边际得以巩固。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又在宋仁宗文种下,农牧推行新政,总体淹现年所是(各类侵记》中“不以物事,不以己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后所有”带脸炎人口的千古多号。表达了他就国党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怀,非常深远。100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工交行交流报告单位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但是,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贫苦人民的负担,损害了大地主,权责的利益,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学史崇德重在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导出育人价值,使学生明理、修德、立志。大禹、孟子、屈原、张骞、司马迁、诸葛亮、孙思邈、范仲淹、顾宪成等东林党人、邓世昌、谭嗣同、林祥谦、李大钊、方志敏、陈树湘、赵一曼、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杨根思、郭永怀、雷锋、中国女排、塞罕坝先进典型、孔繁森、李保国、黄大年。28个初识——结构——正文、栏目2学史崇德总价满为官兴医科民,超有欢情,他在春河西溪任职时,丰众就数百里样海长说,人称“范公提”。在江淮大旱时,他出便安抚东南,开仓确定,宋夏开战后,他负责的御西夏。边际得以巩固。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又在宋仁宗文种下,积极推行新政,总体违规年历者(各部份记》中“不以物塞,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不开东”等险类人口的千古名号。表达了他就国党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怀,非常深远。100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工安石变远越深举例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但是,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贫苦人民的负担,损害了大地主,权责的利益,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学史崇德重在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导出育人价值,使学生明理、修德、立志。大禹、孟子、屈原、张骞、司马迁、诸葛亮、孙思邈、范仲淹、顾宪成等东林党人、邓世昌、谭嗣同、林祥谦、李大钊、方志敏、陈树湘、赵一曼、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杨根思、郭永怀、雷锋、中国女排、塞罕坝先进典型、孔繁森、李保国、黄大年。28个初识——结构——活动课第22课 活动课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活动课精选活动主题,注重跨学科学习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探究能明朝画家李士达创作的《岁朝村庆图》,描绘了江南乡村百姓春节的话动:儿童们在燃放爆竹,大人们在写对联、饮茶叙谈,亲朋故里相互拜访、欢聚一堂,与现在我国欢度春节的景象高度一致。传统节日习俗的延续与传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直接体现。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丰富多样,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家喻户晓,反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傣族的泼水节、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回族的回历新年等民族节日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文化。让我们通过学习和探索,一起走进传统节日,了解它们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六个活动主题,其中九年级上下册主题保持未变;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主题有微调;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均更换了活动主题。七年级上册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原主题: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七年级下册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原主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八年级上册 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原主题:考察近代历史遗迹八年级下册 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原主题: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九年级上册 唱响《国际歌》原主题:未变九年级下册时事溯源原主题:时事溯源了解——重点修订中国历史部分本次修订坚持唯物史观,从内容上强化五史教育和对历史知识的综合理解,丰富典型的背景史料,优化作业系统设计,突出学习主题主线,强化对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引导。修订教材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明确————主要变化————单元、课本次修订,除八年级下册框架结构由原来通史加专题改为通史体例外,其他册次总的框架结构均未作大调整。本次修订六册总计34单元,127课,与修订前相比,单元数未变,课数减少了2课。中国历史部分具体修订情况 (不含活动课):七年级上册,4个单元20课,修订前后单元和课数均未变。七年级下册,3个单元21课,修订前后单元和课数均未变。八年级上册,7个单元21课,修订前8个单元26课。减少1单元5课八年级下册,7个单元23课,修订前6个单元19课。增加1单元4课明确————主要变化————七年级上册————课的调整新修订教材新增: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调整:现行教材第3课“远古的传说”改为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现行教材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并入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现行教材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改为第21课“活动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起源”。明确———主要变化———七年级下册————单元变化第一单元陷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2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 6第3课 1 …………………………………………………………… 19第5课 安史之乱与 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 ……………………………………… 28第7课 辽、西夏与北 3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 37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 41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47第11课元朝的统治 ……………………………………… 51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 54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 59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 ………………………………………………………………………… 66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 70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76第17课明朝的灭亡 ………………………………………………………………………… 84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88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90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101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 107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目的起源 ……………………………………………………… 113附录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下) ………………………………………………………………… 117新修订教材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确———主要变化————七年级下册————课的调整新修订教材新增:第5课“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第7课“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调整:现行教材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拆分为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现行教材第3课《盛唐气象》拆分到第3课《开元盛世》、第5课《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第7课《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现行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合并为第11课《元朝的统一》;现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合并为本册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落实唯物史观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的表述。2.落实重大主题教育,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充分反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系统讲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准确认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4.落实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重要讲话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加强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发展演变的讲述。知道————为何变化————七年级上、下册5.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点讲述各民族在我国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知道———主要变化———七年级上册————具体内容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2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8第3课 远古的传说 14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新增蓝田人、郧县人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新增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内容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增“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子目将原教材《知识拓展》中的良渚、陶寺遗址内容放入正文新增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内容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20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25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29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3第8课 百家争鸣 38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将原“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子目合并为“西周的兴衰”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新增春秋时期民族交融内容,华夏观念产生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新增“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子目第7课百家争鸣·将兵家内容放入正文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将原教材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内容融入新增天文、历法和医学将《知识拓展》“《诗经》和‘楚辞’”移入正文列为一目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 44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50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54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57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63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67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72第9课 秦统一中国将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内容放入正文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将原“楚汉之争”子目内容部分移入第11课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新增西汉前期经济发展成就;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新增汉武帝时期联络西南夷、设置南海等九郡西汉设置河西四郡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增加东汉经济内容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新增东汉西域长史府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正文新增数学、农学成就;栏目新增秦汉历法、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班固《汉书》、王充《论衡》;《知识拓展》换为“汉赋与乐府诗”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 80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85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89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93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97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104第16课 三国鼎立·将“三国鼎立”改为“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将原第18课西晋灭亡内容移至本课将十六国及前秦发展内容移至第19课集中讲述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栏目增加灌钢法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将原第17课十六国内容移至本课新增“北朝政权更替”子目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新增文学成就知道————变化————七年级下册————具体内容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第3课 盛唐气象 11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9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3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新增《知识拓展》“唐朝的教育”第3课 开元盛世·新增《人物扫描》姚崇、《相关史事》《茶经》、地图《唐朝前期经济分布图》、《知识拓展》“唐朝的乐舞”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新增《人物扫描》郭子仪;调《知识拓展》为“钱镠治西湖”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将原第3课第2目“民族交往与交融”子目拆分·新增《知识拓展》“大昭寺”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将原《知识拓展》“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移入正文,新增《知识拓展》“阿倍仲麻吕”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新增雕版印刷术、天文学与医药学、唐朝的思想家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8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33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37第 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41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7第11 课 元朝的统治 51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4第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59第8课 北宋的政治将 “重文轻武”表述调整为“崇文抑武”新增《相关史事》王小波、李顺起义、《知识拓展》“《百家姓》的由来”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新增《相关史事》西州回鹘、于阗和喀喇汗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第11课 元朝的统一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新增元朝运河和海运、地图《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宋代经济分布图》调整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表述第13课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流新增《知识拓展》“南海一号 ”沉船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新增天文学的发展、理学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 课 明朝的统治 66第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70第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76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84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8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96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01第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07第15课 明朝的统治新增“民族关系”一目、“靖难之役”;调《知识拓展》廷杖为《大明律》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新增 “援朝战争”一目、《相关史事》榜葛剌进麒麟目标题“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改为“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新增张居正改革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新增奏折制度、白莲教起义;删八旗子弟内容、将目标题“闭关锁国政策”改为“‘禁海令’的颁布”调《知识拓展》“清朝前期的主要货币”为“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增鱼鳞图册栏目、全球性商业网络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新增明清思想家明确————主要变化————八年级上册————课的调整新修订教材新增:第18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子目;第19课“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子目;第21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子目。调整:现行教材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第9课第一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合并为本册第8课“中国同盟会”;现行教材第9课第二目“武昌起义”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第一目“二次革命”等内容调整为本册第9课“辛亥革命”。现行教材第12课“新文化运动”和第13课“五四运动”合并为本册第11课“五四运动”;现行教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改为本册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现行教材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全民族坚持抗战”子目合并为第18课“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现行教材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按时序并入第5课、第9课、第10课、第21课;现行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改为本册第22课“活动课 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明确————主要变化————八年级下册————单元变化新教材单元设置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三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21世纪第五单元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六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七单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整后,第一、二单元对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三、四、五单元对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六、七单元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确———主要变化————八年级下册————课的调整新修订教材新增:第六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4课、第七单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课。调整:现行教材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4个单元13课按党史四个阶段拆分到本册第一至第七单元;现行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合并为本册第2课“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现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改造”合并为本册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行教材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拆分为第5课“艰辛探索与曲折发展”、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先锋模范”;现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第9课“对外开放”合并为本册第9课“改革开放的起步”。知道————为何变化————八年级上、下册1.贯通通史体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序,突出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阶段性特征,更好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2.强化五史教育,更加系统地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充分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程。3.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神,严格按照党史四个阶段的划分安排单元结构,构建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史教材体系。4.充分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单独设立为两个单元,占全书比例的三分之一,突出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5.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实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维护全民族团结抗战大局的史实,整体讲述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抗战,从战略、理论及实践等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及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6.进一步突出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知道———主要变化————八年级上册————具体内容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善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 鸦片战争 2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8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3第1课 鸦片战争删减《材料研读》材料,精简虎门销烟《相关史事》文字,师夷长技《相关史事》移作《知识拓展》;正文最后一段集中阐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充实对“修约”和“换约”的讲述,充实对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的讲述。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删减周天爵《材料研读》,增加太平天国土营水营《相关史事》,调整曾国藩《人物扫描》。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调整课名、目次,完善内容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20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26第6课 戊戌变法 30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34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调整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增补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的地图。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原第一、第二目合并为“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充实《马关条约》的影响,新增第三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邓世昌《人物扫描》改为《学史崇德》,替换旅顺大屠杀《材料研读》材料。第6课 戊戌变法充实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评价,单独设置“维新运动的开展”子目;新增变法通议《材料研读》;谭嗣同《相关史事》改为《学史崇德》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替换瓦德西《材料研读》材料,增补俄军侵略东北《相关史事》;补充《辛丑条约》内容。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合并课次,调整目次,完善内容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40第9课 辛亥革命 44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48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52第8课 中国同盟会原第9课第一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并入本课,调整课名;孙中山《人物扫描》内容并入正文,增补华兴会、光复会《相关史事》,非增设黄兴《人物扫描》,三民主义《知识拓展》改作《相关史事》。第9课 辛亥革命(合并)原第9课“武昌起义”作为本课第一目,原第10课“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目合并作为本课第二目,原第10课“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和原第11课“二次革命”合并作为本课第三目;袁世凯与宋案的关系,采用“可能牵涉”的表述,充实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论述。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原第一目“二次革命”上移后调整课名;充实对“二十一条”内容的讲述,替换讨袁《材料研读》,护法运动《知识拓展》改作《相关史事》,增补军阀割据地图。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合并课次,完善内容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58第13课 五四运动 61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65第11课 五四运动(合并)原第12课、第13课合并为本课,原第12课内容作为第一目,原第13课“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合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为第二目,第三目不变;增补陈独秀《人物扫描》,增补李大钊批判孔教的史事,男女同校《相关史事》改作《知识拓展》,增补火烧赵家楼《相关史事》;精简五四运动过程、意义的正文文字,突出五四精神。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增补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事,补充党的一大的参会代表姓名;正文突出伟大建党精神,相关材料从课后移到课中作《材料研读》;林祥谦《相关史事》改为《学史崇德》。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调整课名、目次,完善内容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72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77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83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增补新三民主义《相关史事》,增补黄埔军校《材料研读》,四一二的《知识拓展》改作《相关史事》,增补李大钊就义的《学史崇德》;·充实北伐战争的背景,充实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期间的史事,充实宁汉合流的史事。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三湾改编《相关史事》内容改为正文,充实古田会议内容和意义,增补毛泽东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增补方志敏《学史崇德》。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课名补充遵义会议,原“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拆分为“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两目,充实红军四次反“围剿”;·陈树湘《人物扫描》改为《学史崇德》;·完善关于长征意义的表述,突出长征精神。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合并课次,调整目次,完善内容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88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93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98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102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06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单独设置“局部抗战开始”作为第二目,原第三目“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改为“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增补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主张,充实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内容;增补杨靖宇《人物扫描》、赵一曼《学史崇德》,原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的《相关史事》改为正文;抗日战争的起点,从九一八事变调整为东北各族军民抵抗日军侵略。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完善淞沪会战的史实表述;增补工厂、高校和研究机构内迁的《相关史事》;在《知识拓展》充实“侵华战争时期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合并课次,调整目次,完善内容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88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93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98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102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06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原第20课精简后作为本课第一目,原第21课精简后作为本课第二目,原第22课第一目作为本课第三目,目名改为“坚持全民族抗战”,增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为第四目;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调整到本课第一目“正面战场的抗战”讲述,敌后战场的抗战充实神头岭、响堂铺、黄土岭伏击战和反“扫荡”作战,以及敌后战场局部反攻,突出敌后战场的抗战贡献;增补百团大战《材料研读》、左权《人物扫描》、台湾抗日斗争《相关史事》,狼牙山五壮士《相关史事》改为《学史崇德》。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增设第一目“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结合史实对该问题进行系统论述;完善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的表述,通过《材料研读》突出抗战精神。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调整课名,增设子目,完善内容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 内战爆发 112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16第20课 国民党挑起内战调整课名,点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责;完善重庆谈判背景的表述,补充粉碎国民党进攻的战果;增设上党战役、美国扶持国民党《相关史事》,增设毛泽东分析内战形势《材料研读》,刘胡兰《相关史事》改为《学史崇德》,原国共力量对比《相关史事》改为以数据表格呈现。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单独设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将原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相关史事》内容改为正文;充实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背景,充实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论述;增设官僚资本挤压民族资本的《相关史事》和国民党偷运黄金文物到台湾的《相关史事》,董存瑞《人物扫描》改为《学史崇德》,增设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相关史事》。知道———主要变化————八年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第2课 批美援朝 .8第3课 土地改革。 1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8第5课 三大改造。 23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钢铁长城 76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81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85级下册————具体内容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事》调整至第3课正文部分,补充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内容增加有关人民解放战争后期作战的正文内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形势图》第2课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原第2、3课合并为一课,作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举措)增加一目“镇压反革命”增加有关彭德怀的《人物扫描》和有关杨根思的《学史崇德》有关“三八线”的《知识拓展》以注释呈现,替换为实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内容,体现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原第4、5课合并为一课,讲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增加一目“过渡时期总路线”有关第一座长江大桥的《知识拓展》,移至正文介绍第4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第16课移此)增加一目“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删去有关周恩来访问印度的《相关史事》有关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知识拓展》改为《相关史事》,替换为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特权的内容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8第5课 三大改造 23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7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60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65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70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钢铁长城… .76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81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85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90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97第5课 艰辛探索与曲折发展(原第6课第一、二目)·增加一目“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完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增加有关1975年全面整顿的《知识拓展》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先锋模范(原第6课第三目)增加有关郭永怀的《学史崇德》有关雷锋的《知识拓展》写入正文,替换为中国第一台一万二千吨水压机突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红旗渠精神第7课 国防现代化起步和外交工作新突破增加有关解放军保卫祖国、支援国家建设的内容增加有关对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相关史事》·增加有关实现武器装备国产化的《知识拓展》第三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34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38第9课 对外开放 42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6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53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60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65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70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钢铁长成 76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81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85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90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97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相关史事》中有关《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写入正文增加有关第二个历史决议中相关历史评价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第9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原第8、9课相关内容合并至一课)增加一目“调整外交政策”充实有关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的内容第10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讲述中共十二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内容,介绍蒋筑英、罗健夫、中国女排等先锋模范,对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等第11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讲述中共十三大、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南方谈话等内容,介绍菜篮子工程、五星红旗首次插上南极洲等增加和充实内容和图片,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实践,凸显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21世纪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6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60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65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70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钢铁长城 76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81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85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90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97第12课 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讲述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共十五大、扩大开放与加入世贸组织、跨世纪发展战略等内容,介绍塞罕坝、西电东送工程等第13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成就·讲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依法治国与先进文化建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交流扩大等内容;介绍九八抗洪,突出伟大抗洪精神,介绍“三个离不开”“五个一工程”“希望工程”,介绍先锋模范孔繁森等第14课 国防和外交工作新局面·讲述20世纪90年代国防军队建设、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全方位外交等内容,介绍联合国第四次世妇会、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等·增加和充实内容和图片,展现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以及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说明坚持和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第五单元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6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60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65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70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钢铁长城 76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81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85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90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97第15课 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述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2003年非典及其引发中共中央对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问题的思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就的内容,涉及取消农业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抗击汶川特大地震重大胜利等第16课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讲述中共十七大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首次提出和概括,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支持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内容,介绍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上海世博会等,介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17课 推进国防军队建设和外交工作讲述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战略方针及军队建设成就、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所取得的外交成就,介绍军事演习、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中国政府坚决维护钓鱼岛主权、利比亚撤侨等,突出国际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的重要性增加和充实内容和图片,展现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体现经过持续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第六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6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53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60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65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70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钢铁长城… 76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81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85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90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97第18课 擘画中国梦宏伟蓝图·讲述中共十八大与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内容,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的重要性,介绍安吉余村与“两山”理念、宪法宣誓誓词等,突出政治安全的重要性。第19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述中共十九大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主义制度、脱贫攻坚战等内容,介绍李保国、黄文秀的先进事迹,突出脱贫攻坚精神。第20课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进祖国统一·讲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新时代强军之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和反对“台独”等内容,强调国家安全教育;介绍港珠澳大桥等。第21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讲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及其成就等内容,介绍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增补《中欧铁路通道规划图》等增加和充实内容和图片,讲述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部署,党和国家开展脱贫攻坚,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举措,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第七单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6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53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60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65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70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 钢铁长城 76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81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85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90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97第22课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介绍雄安新区建设等一系列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 “四个共同”等。第23课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讲述新时代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共二十大的内容,强调坚持“两个确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介绍冬奥会、冬残奥会、我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等内容,介绍时代楷模黄大年。·增加和充实内容和图片,讲述中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