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并理解其实质。 2.会设计实验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会比较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任务一 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变化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以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为例,探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图示如下: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1个到稳定结构的周期性变化。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以第二、三周期元素为例,探究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变化,图示如下: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指同一周期第ⅠA族~第ⅦA族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包括稀有气体元素。[交流研讨1] 为什么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会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小呢?提示: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3.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以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为例,探究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图示如下: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每周期元素的最高正价呈现由+1→+7,(O和F无最高正价),最低负价呈现由第ⅣA族的-4价升高至第ⅦA族的-1价。[交流研讨2] 主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主族元素形成最高化合价时,失去(或偏移)最外层的全部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但O、F元素因原子半径很小,非金属性很强,所以在反应中不能失去(或偏移)最外层的全部电子,故O元素没有最高正化合价、F元素无正价。主族元素主要化合价的确定方法1.最高正价=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O、F除外)。2.最低负价=最高正价-8(H、O、F除外)。3.H的最高价为+1,最低价为-1;O无最高正价;F无正化合价。1.正误判断(1)第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 )(2)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 )(3)主族元素的最低负价等于其族序数-8。( )提示:(1)错误。O没有最高正化合价、F无正化合价。(2)正确。(3)错误。H元素不符合。2.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3XO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 )A.HX B.H2XC.XH4 D.XH3答案:D解析: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3XO4,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之和为0,则X的最高价为+5价,最低价为-3价,X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XH3。3.试比较下列微粒的半径大小(填“>”“<”或“=”)。(1)Mg Ca K;(2)P S Cl;(3)Fe3+ Fe2+ Fe;(4)S2- Cl- Na+ Mg2+。答案:(1)< < (2)> > (3)< <(4)> > >“三看法”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一看层,层多径大;二看核,层同核多径小;三看电子,层同核同电子多径大,如Cl->Cl、Fe2+>Fe3+。任务二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交流研讨1] 预测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第三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由左向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 ,失电子的能力依次 ,得电子的能力依次 ,它们的金属性依次 ,非金属性依次 。提示:减小 减弱 增强 减弱 增强【实验探究】(1)Na、Mg金属性强弱比较原理 金属与水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操作现象 镁条表面附着少量气泡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化学反应 Mg+2H2OMg(OH)2+H2↑结论 与水反应:Na比Mg剧烈;金属性:Na>Mg(2)Mg、Al金属性强弱比较已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原理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物质 Al(OH)3 Mg(OH)2操作现象 A中沉淀溶解,B中沉淀溶解 C中沉淀溶解,D中沉淀不溶解试管中 的离子 方程式 A:Al(OH)3+3H+Al3++3H2O; B:Al(OH)3+OH-[Al(OH)4]- C:Mg(OH)2+2H+Mg2++2H2O; D:不反应结论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碱性:Al(OH)3<Mg(OH)2(中强碱);金属性:Mg>Al【实验结论】 碱性:NaOH>Mg(OH)2>Al(OH)3;金属性:Na>Mg>Al。2.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信息获取: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Si P S Cl判断依据 与氢气化合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反应 加热 光照或点燃由易到难的顺序是Cl、S、P、Si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H2SiO3弱酸 H3PO4中强酸 H2SO4强酸 HClO4强酸(酸性比H2SO4强)酸性:HClO4>H2SO4>H3PO4>H2SiO3【实验结论】 Si、P、S、Cl得电子的能力依次增强,非金属性增强。【探究结论】 第三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3.元素周期律(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交流研讨2] 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原因。提示: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虽然相同,但从左至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1.正误判断(1)第三周期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为H2SO4。( )(2)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与氨水、盐酸均可反应。( )(3)盐酸可以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O2,可由此推出非金属性:Cl>C。( )提示:(1)错误。酸性最强的为HClO4(2)错误。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与盐酸可反应,但与氨水不反应(3)错误。盐酸不属于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无法比较Cl、C的非金属性2.(2024·湖北汉川高一检测)下列事实不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的是( )A.酸性:HClO3>H2SO3B.稳定性:HCl>H2SC.3Cl2+2Fe2FeCl3和S+FeFeSD.Cl2+H2SS↓+2HCl答案:A解析:HClO3和H2SO3不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故A不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氢化物越稳定,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故B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Cl2可将Fe氧化为+3价,而S只能将Fe氧化为+2价,故C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Cl2置换S,故D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3.设元素为R,将R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填入下表。ⅣA ⅤA ⅥA ⅦA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的水化物答案:ⅣA ⅤA ⅥA ⅦA氢化物 RH4 RH3 H2R HR最高价氧化物 RO2 R2O5 RO3 R2O7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的水化物 H2RO3或H4RO4 H3RO4或HRO3 H2RO4 HRO41.下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或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该图中纵坐标表示( )A.电子层数 B.最外层电子数C.最高化合价 D.原子半径答案:B2.(2024·重庆江津高一检测)某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A.4 B.5C.6 D.7答案:C解析:设该元素的最高正价为x,最低负价为y,则 解得x=6,y=-2,因此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3.X、Y、Z三种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分别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则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是( )A.X>Y>Z B.Y>Z>XC.X>Z>Y D.Z>X>Y答案:C解析: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从左到右按照先金属、后非金属的顺序排列。即最高价氧化物从左向右依次是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所以X的原子序数最大,Y的原子序数最小。4.(1)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 。该周期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填元素符号,下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2)若某非金属元素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nXOm,则X元素的族序数为 ,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答案:(1)减小 减弱 增强 Na Cl(2)2m-n X2O2m-n H(8-2m+n)X解析:(1)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该周期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N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Cl。(2)HnXOm中H为+1价,O为-2价,则X为+(2m-n)价,元素的主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则X元素的族序数为2m-n;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2,其最低负价为2m-n-8=-(8-2m+n),则其氢化物为H(8-2m+n)X。课时测评25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1-8题,每小题3分,共24分)题点一 短周期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1.原子序数为3~10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逐渐增大的是( )A.电子层数 B.核外电子数C.原子半径 D.化合价答案:B解析:原子序数为3~10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都为2,A错误;除了10号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外,3~9号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C错误;氧无最高正价、氟无正价,D错误。2.下列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A.Li>Na>K B.Na>Mg>AlC.Na>F>Cl D.Cl>Na>Mg答案:B解析:Li、Na、K为同族元素,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则半径依次增大,则半径:Li<Na<K,故A错误;Na、Mg、Al三种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半径:Na>Mg>Al,故B正确;Na、Cl有三个电子层,核电荷数:Na小于Cl,F有两个电子层,则半径:Na>Cl>F,故C错误;Cl、Na、Mg三种原子均含有三个电子层,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半径:Na>Mg>Cl,故D错误。3.(2024·贵州黔东南高一检测)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R,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A.H2RO3 B.H2RO4C.HRO3 D.H3RO4答案:B解析:由H2R知R元素最低价为-2价,则最高价为8-2=+6,故R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RO4。4.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HClO4、H2SO4、H3PO4的酸性依次增强B.钠、镁、铝的还原性依次减弱C.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减弱D.P、S、Cl三种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答案:A解析:非金属性:Cl>S>P,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HClO4、H2SO4、H3PO4的酸性依次减弱,故A项错误;金属性:Na>Mg>Al,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钠、镁、铝的还原性依次减弱,故B项正确;非金属性:Cl>S>P,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故C项正确;P、S、Cl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5、6、7,最高正化合价分别为+5、+6、+7,故D项正确。题点二 元素周期律5.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只有( )A.碱性:KOH>Ca(OH)2>Mg(OH)2B.稳定性:H2O>H2S>H2SeC.挥发性:HNO3>H3PO4>H2SO4D.原子半径:P>S>Cl答案:C解析: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K>Ca>Mg,则碱性:KOH>Ca(OH)2>Mg(OH)2,A不符合题意;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O>S>Se,则稳定性:H2O>H2S>H2Se,B不符合题意;挥发性与物质的结构无关,C符合题意;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D不符合题意。6.(2024·山东威海高一期末)比较镁和铝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正确的是( )A.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与热水作用,比较产生气泡的快慢B.比较两种金属的熔点C.氢氧化镁的碱性比氢氧化铝强D.将形状、大小相同的两种金属单质和足量盐酸反应,比较产生气体的量答案:C解析:将空气中久置的镁带和铝片分别置于热水中,由于二者表面有氧化膜,所以不与水反应,均无现象,故A错误;熔点属于物理性质,不能用于比较金属性,故B错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碱性:Mg(OH)2>Al(OH)3,可说明镁、铝金属性依次减弱,故C正确;比较产生气体的量,不能判断金属性强弱,应比较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故D错误。7.下表中的事实与推论不符的是( )选项 事实 推论A 与冷水反应,Na比Mg剧烈 金属性:Na>MgB Ca(OH)2的碱性强于Mg(OH)2 金属性:Ca>MgC H2SO3的酸性比H2CO3强 非金属性:S>CD HCl热稳定性比H2S强 非金属性:Cl>S答案:C解析: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与冷水反应,Na比Mg剧烈,说明Na的金属性比Mg强,A项正确;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Ca(OH)2的碱性强于Mg(OH)2,金属性:Ca>Mg,B项正确;亚硫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亚硫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不能说明S与C的非金属性的强弱,C项错误;用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热稳定性:HCl>H2S,说明非金属性:Cl>S,D项正确。8.(2024·河北滦州高一检测)A、B、C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同周期,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C-,离子半径:A2->C-,B2+与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比较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A>B>CB.原子半径:C>B>AC.离子半径:A2->C->B2+D.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C>A>B答案:B解析:根据“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C-”可知,A位于第ⅥA族,C位于第ⅦA族;根据“A、B同周期”“B2+与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A在C的左下方,B位于A的左侧。A、B、C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CB …… A由图可知: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应该是B>A>C,B项错误。9.(12分)在第三周期元素中,除稀有气体元素外。(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下同)。(2)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下同)。(4)最不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6)最高价氧化物中具有两性的是 。答案:(1)Cl (2)Na (3)HClO4 (4)SiH4(5)NaOH (6)Al2O310.(4分)下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元素的某种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关系(Z为核电荷数,Y为元素的有关性质):把与元素有关性质相符的曲线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1)第ⅡA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2)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3)F-、Na+、Mg2+、Al3+四种离子的离子半径 。(4)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包括稀有气体) 。答案:(1)B (2)C (3)A (4)D解析:(1)第ⅡA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故选B。(2)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价为+1~+7~0,故选C。(3)F-、Na+、Mg2+、Al3+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增大而依次减小,故选A。(4)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故选D。11.(10分)(2024·广西河池高一期末节选)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隐含着许多信息和规律。下表所列是七种短周期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已知铍的原子半径为0.089 nm)。元素代号 A B C D E F G原子半径/nm 0.037 0.160 0.143 0.102 0.099 0.074 0.075主要化合价 +1 +2 +3 +6、-2 +7、-1 -2 +5、-3(1)C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周期第 族。(2)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D、E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填化学式,下同)。(4)上述七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答案:(1)三 ⅢA (2)(3)HCl>H2S (4)HClO412.(10分)哲学有云:万事万物的诞生发展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是严格按照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内部法则进行的,宇宙是一个整体,没有超越这个整体而独立存在的事物,这叫“诸行有常”。“诸行有常”的“诸”含义是“所有事物”,“行”指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常”指“常态”“规律”“法则”“轨迹”。元素性质存在周期性变化。(1)短周期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2)元素C、Si、Cl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 。(3)如下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上述结论,理由是 。答案:(1)HClO4 (2)Cl>C>Si(3)不能 滴加盐酸后,碳酸钠溶液中产生气体,说明盐酸酸性强于碳酸,但不能证明Cl的非金属性强于C;盐酸挥发出的HCl与硅酸钠反应也产生沉淀,故不能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即不能证明C的非金属性强于Si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5张PPT)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四章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 化,认识元素周期律并理解其实质。2.会设计实验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会比较元素的金属 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 养的发展。学习目标任务一 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变化新知构建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以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为例,探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图示如下: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___个到稳定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以第二、三周期元素为例,探究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变化,图示如下: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___________的周期性变化。由大到小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指同一周期第ⅠA族~第ⅦA族之间的变化规律,不包括稀有气体元素。特别提醒为什么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会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小呢?提示: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交流研讨13.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以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为例,探究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图示如下: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________变化。每周期元素的最高正价呈现由__________,(________无最高正价),最低负价呈现由第ⅣA族的_____价升高至第ⅦA族的_____价。周期性+1→+7O和F-4-1主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主族元素形成最高化合价时,失去(或偏移)最外层的全部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但O、F元素因原子半径很小,非金属性很强,所以在反应中不能失去(或偏移)最外层的全部电子,故O元素没有最高正化合价、F元素无正价。交流研讨2主族元素主要化合价的确定方法1.最高正价=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O、F除外)。2.最低负价=最高正价-8(H、O、F除外)。3.H的最高价为+1,最低价为-1;O无最高正价;F无正化合价。归纳总结学以致用1.正误判断(1)第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 ( )提示:错误。O没有最高正化合价、F无正化合价。(2)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 ( )提示:正确。(3)主族元素的最低负价等于其族序数-8。 ( )提示:错误。H元素不符合。2.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3XO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A.HX B.H2XC.XH4 D.XH3√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3XO4,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之和为0,则X的最高价为+5价,最低价为-3价,X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XH3。3.试比较下列微粒的半径大小(填“>”“<”或“=”)。(1)Mg Ca K;(2)P S Cl;(3)Fe3+ Fe2+ Fe;(4)S2- Cl- Na+ Mg2+。<<>><<>>>“三看法”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一看层,层多径大;二看核,层同核多径小;三看电子,层同核同电子多径大,如Cl->Cl、Fe2+>Fe3+。题后总结返回任务二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新知构建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金属性的递变规律预测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第三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由左向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 ,失电子的能力依次 ,得电子的能力依次 ,它们的金属性依次 ,非金属性依次 。交流研讨1减小减弱增强减弱增强原理 金属与水反应置换出H2的难易程度操作 现象 镁条表面附着少量气泡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与水反应:Na比Mg______;金属性:__________【实验探究】(1)Na、Mg金属性强弱比较剧烈Na>Mg原理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物质 Al(OH)3 Mg(OH)2操作 (2)Mg、Al金属性强弱比较已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现象 A中沉淀______,B中沉淀______ C中沉淀______,D中沉淀________试管中的离子方程式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结论 Al(OH)3是______氢氧化物,碱性:Al(OH)3<Mg(OH)2(中强碱);金属性:__________溶解溶解溶解不溶解2H2O不反应两性Mg>Al【实验结论】 碱性:NaOH>Mg(OH)2>Al(OH)3;金属性:Na>Mg>Al。2.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信息获取: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Si P S Cl判断依据 与氢气化合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反应 加热 光照或点燃由易到难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H2SiO3弱酸 H3PO4中强酸 H2SO4强酸 HClO4强酸(酸性比H2SO4强)酸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l、S、P、SiHClO4>H2SO4>H3PO4>H2SiO3【实验结论】 Si、P、S、Cl得电子的能力依次_____,非金属性_____。【探究结论】 第三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__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__。增强增强减弱增强3.元素周期律(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______________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核外电子排布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原因。提示: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虽然相同,但从左至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交流研讨2学以致用1.正误判断(1)第三周期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为H2SO4。( )提示:错误。酸性最强的为HClO4(2)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与氨水、盐酸均可反应。 ( )提示:错误。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与盐酸可反应,但与氨水不反应(3)盐酸可以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O2,可由此推出非金属性:Cl>C。 ( )提示:错误。盐酸不属于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无法比较Cl、C的非金属性√HClO3和H2SO3不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故A不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氢化物越稳定,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故B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Cl2可将Fe氧化为+3价,而S只能将Fe氧化为+2价,故C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Cl2置换S,故D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3.设元素为R,将R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填入下表。 ⅣA ⅤA ⅥA ⅦA氢化物 最高价氧化物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RH4RH3H2RHRRO2R2O5RO3R2O7H2RO3或H4RO4H3RO4或HRO3H2RO4HRO4返回随堂演练√1.下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或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该图中纵坐标表示A.电子层数B.最外层电子数C.最高化合价D.原子半径√2.(2024·重庆江津高一检测)某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4 B.5C.6 D.7√3.X、Y、Z三种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分别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则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是A.X>Y>Z B.Y>Z>XC.X>Z>Y D.Z>X>Y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从左到右按照先金属、后非金属的顺序排列。即最高价氧化物从左向右依次是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所以X的原子序数最大,Y的原子序数最小。4.(1)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 。该周期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填元素符号,下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减小减弱增强NaCl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该周期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N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Cl。(2)若某非金属元素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nXOm,则X元素的族序数为 ,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2m-nX2O2m-nH(8-2m+n)X返回课时测评题点一 短周期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1.原子序数为3~10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逐渐增大的是A.电子层数 B.核外电子数C.原子半径 D.化合价√原子序数为3~10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都为2,A错误;除了10号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外,3~9号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C错误;氧无最高正价、氟无正价,D错误。2.下列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A.Li>Na>K B.Na>Mg>AlC.Na>F>Cl D.Cl>Na>Mg√Li、Na、K为同族元素,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则半径依次增大,则半径:Li<Na<K,故A错误;Na、Mg、Al三种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半径:Na>Mg>Al,故B正确;Na、Cl有三个电子层,核电荷数:Na小于Cl,F有两个电子层,则半径:Na>Cl>F,故C错误;Cl、Na、Mg三种原子均含有三个电子层,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半径:Na>Mg>Cl,故D错误。3.(2024·贵州黔东南高一检测)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R,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能为A.H2RO3 B.H2RO4C.HRO3 D.H3RO4√由H2R知R元素最低价为-2价,则最高价为8-2=+6,故R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RO4。4.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A.HClO4、H2SO4、H3PO4的酸性依次增强B.钠、镁、铝的还原性依次减弱C.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减弱D.P、S、Cl三种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非金属性:Cl>S>P,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HClO4、H2SO4、H3PO4的酸性依次减弱,故A项错误;金属性:Na>Mg>Al,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钠、镁、铝的还原性依次减弱,故B项正确;非金属性:Cl>S>P,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故C项正确;P、S、Cl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5、6、7,最高正化合价分别为+5、+6、+7,故D项正确。题点二 元素周期律5.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只有A.碱性:KOH>Ca(OH)2>Mg(OH)2B.稳定性:H2O>H2S>H2SeC.挥发性:HNO3>H3PO4>H2SO4D.原子半径:P>S>Cl√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K>Ca>Mg,则碱性:KOH>Ca(OH)2>Mg(OH)2,A不符合题意;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O>S>Se,则稳定性:H2O>H2S>H2Se,B不符合题意;挥发性与物质的结构无关,C符合题意;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D不符合题意。6.(2024·山东威海高一期末)比较镁和铝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正确的是A.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与热水作用,比较产生气泡的快慢B.比较两种金属的熔点C.氢氧化镁的碱性比氢氧化铝强D.将形状、大小相同的两种金属单质和足量盐酸反应,比较产生气体的量√将空气中久置的镁带和铝片分别置于热水中,由于二者表面有氧化膜,所以不与水反应,均无现象,故A错误;熔点属于物理性质,不能用于比较金属性,故B错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碱性:Mg(OH)2>Al(OH)3,可说明镁、铝金属性依次减弱,故C正确;比较产生气体的量,不能判断金属性强弱,应比较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故D错误。7.下表中的事实与推论不符的是√选项 事实 推论A 与冷水反应,Na比Mg剧烈 金属性:Na>MgB Ca(OH)2的碱性强于Mg(OH)2 金属性:Ca>MgC H2SO3的酸性比H2CO3强 非金属性:S>CD HCl热稳定性比H2S强 非金属性:Cl>S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与冷水反应,Na比Mg剧烈,说明Na的金属性比Mg强,A项正确;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Ca(OH)2的碱性强于Mg(OH)2,金属性:Ca>Mg,B项正确;亚硫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亚硫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不能说明S与C的非金属性的强弱,C项错误;用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判断非金属性的强弱,热稳定性:HCl>H2S,说明非金属性:Cl>S,D项正确。8.(2024·河北滦州高一检测)A、B、C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同周期,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C-,离子半径:A2->C-,B2+与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比较不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A>B>CB.原子半径:C>B>AC.离子半径:A2->C->B2+D.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C>A>B√根据“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C-”可知,A位于第ⅥA族,C位于第ⅦA族;根据“A、B同周期”“B2+与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A在C的左下方,B位于A的左侧。A、B、C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应该是B>A>C,B项错误。9.(12分)在第三周期元素中,除稀有气体元素外。(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下同)。(2)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下同)。(4)最不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6)最高价氧化物中具有两性的是 。ClNaHClO4SiH4NaOHAl2O310.(4分)下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元素的某种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关系(Z为核电荷数,Y为元素的有关性质):把与元素有关性质相符的曲线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1)第ⅡA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第ⅡA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故选B。(2)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C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价为+1~+7~0,故选C。(3)F-、Na+、Mg2+、Al3+四种离子的离子半径 。AF-、Na+、Mg2+、Al3+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增大而依次减小,故选A。(4)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包括稀有气体) 。D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故选D。11.(10分)(2024·广西河池高一期末节选)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隐含着许多信息和规律。下表所列是七种短周期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已知铍的原子半径为0.089 nm)。(1)C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周期第 族。元素代号 A B C D E F G原子半径/nm 0.037 0.160 0.143 0.102 0.099 0.074 0.075主要化合价 +1 +2 +3 +6、-2 +7、-1 -2 +5、-3三ⅢA(2)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D、E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填化学式,下同)。(4)上述七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元素代号 A B C D E F G原子半径/nm 0.037 0.160 0.143 0.102 0.099 0.074 0.075主要化合价 +1 +2 +3 +6、-2 +7、-1 -2 +5、-3HCl>H2SHClO412.(10分)哲学有云:万事万物的诞生发展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是严格按照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内部法则进行的,宇宙是一个整体,没有超越这个整体而独立存在的事物,这叫“诸行有常”。“诸行有常”的“诸”含义是“所有事物”,“行”指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常”指“常态”“规律”“法则”“轨迹”。元素性质存在周期性变化。(1)短周期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2)元素C、Si、Cl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 。HClO4Cl>C>Si(3)如下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上述结论,理由是 . . . 。不能滴加盐酸后,碳酸钠溶液中产生气体,说明盐酸酸性强于碳酸,但不能证明Cl的非金属性强于C;盐酸挥发出的HCl与硅酸钠反应也产生沉淀,故不能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即不能证明C的非金属性强于Si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第1课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第1课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