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导学案
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从中华民族历史演变的视角来看,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空观念:运用地图工具,让学生直观理解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动因,从而增强其时空感知能力,培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史料,理解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正确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作出正确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然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基础考点
一、淝水之战
1.十六国:历史上把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研读《淝水之战示意图》,指出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分别是谁。有何特点 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1)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2)特点:以少胜多。
(3)结果:东晋胜利。
(4)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思维导引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时空观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完善其改革措施,并指出这次改革的意义。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措施
迁都 494年,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3.意义: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史料实证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改革……推动了鲜卑人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继续推行改革。
——摘编自《中国历史》
七上·P109相关史事
三、北朝政权更替
依据右侧示意图叙述北朝政权更替的概况,分析北周采取了哪些措施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北方。
1.政权更替:北魏后期,在北方设立的六个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北齐取代。西魏后被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2.发展措施:北周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国力逐渐强大。
时空观念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研读教材,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史料概括其意义。
1.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思想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心理方面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2.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刘玉才等
《中国古代文化史》
达标训练
1.某班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比较学习,这两次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文人志士广泛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贵族集团强力推行 D.维护贵族集团利益
2.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对此现象概括准确的一词是 (  )
A.多元一体 B.满天星斗 C.错综复杂D.异彩纷呈
3. 历慎思同学的单元笔记中记述了“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等史事。据此判断该单元讲述的是(  )
A.夏商周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4.下面表格中皇帝姓氏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
朝代 皇帝尊号及名 在位期间年号 公元纪年(年)
北魏 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 466
皇兴 467—470
孝文帝元宏 延兴 471—475
承明 476
太和 477—499
A.军事政变,朝代更替 B.改用汉姓,民族交融
C.北方战乱,政权并立 D.江南开发,经济发展
5.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该措施(  )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独孤 刘
A.促进经济发展 B.强化政治制度
C.促进文化认同 D.消除民族矛盾
6.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习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7.他通过联姻,沟通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联系。他自己娶了崔、卢、郑、王四姓女子入宫,又为自己的五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女子,而范阳卢氏一家便娶了三个公主。材料中的“他” (  )
A.开我国“和亲”政策的先河 B.通过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C.依靠武力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D.改汉姓之后,自己姓“长孙”
8.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D.环境因素
9.苻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由此可知,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
A.前秦实力弱小 B.前秦兵力分散
C.苻坚骄傲轻敌 D.民族矛盾尖锐
10.从420年刘裕代晋算起,南朝有宋、齐、梁、陈四朝。自北魏统一北方算起,北魏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这体现了该时期的历史特点主要是(  )
A.政权更替频繁 B.君主专制加强
C.儒学地位动摇 D.民族交融深化
11.李老师围绕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任务一 【制作简图————梳理历史时序】
填写图中空缺处的内容,并据此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2)任务二【列表对比————分析历史原因】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作用
官渡之战 200年 曹军和袁军 A: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B: 曹操以 多败少 C:
D: 383年 前秦军和(东)晋军 东晋以少胜多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完成表格。结合所学回答,影响战役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3)任务三 【阅读材料————进行历史解释】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阅读材料并结合具体史实,说出孝文帝推行了哪些措施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不少于四点)
(4)结合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10 BABBC ABDCA
11.(1)①北魏;②东晋。
时代特征: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2)A:曹操以少胜多。B:曹军和孙刘联军。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淝水之战。
影响因素:军队士气;战略战术;将领的指挥才能等。
(3)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穿汉服等,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
(4)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进步,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