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1讲成语、词语的运用(复习讲义)(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1讲成语、词语的运用(复习讲义)(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01讲 成语、词语的运用
目录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
考点一 成语-单一考查 5
考点二 成语-综合考查 8
考点三 词语-多义词考查 11
考点四 词语-人称代词考查 13
考点五 词语-词语构成考查 15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7
考情解码:成语、词语的运用是高考必考题型,其中考点三考查频率最高,需要重点关注,考点五不仅在2022年全国乙卷中出现,2025年八省联考卷也出现了。2025年全国卷,考查形式主除选择题、填空题外,出现了主观简答题考查更为灵活。
命题预警:
①成语考查形式更为灵活,开始出现主观简答题。
②词语考查题型逐渐多样化,开始关注词语的感彩和成语的意义变化。
③题目设置“反思维定式”,出现选择“不恰当的一项”的提问方式。
解题方法1: 成语单一考查
(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合理运用排除方法,明确选项内容。
第二步:运用所学成语知识,分析成语(熟词)常见问题。
第三步:综合分析对比,得出最终答案。
(二)填空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整体感知,把握语境
通读成语所在的语句和前后的语句,整体感知句意,把握所填成语的语境。
第二步:调动积累,谨慎填写
在把握语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理解的成语,填写合乎语境的成语。
解题方法2: 成语综合考查解题方法
第一步:分析其他考点,明确答题方向
成语题通常和病句、文言文等题结合考查,所以我们要重点关注带有成语的其他题型。
第二步:综合常见问题,综合得出答案
重点关注成语的语法和语境的问题,结合其他考点,答出最终答案。
解题方法3:词语多义词考查解题方法
第一步:读题干,明要求
读题要细心,一定要正确把握选同还是选异的题干要求,不能大意。
第二步:析词义,辨差别
结合语境推敲题干和选项中多义词的意义,辨别义项异同,这里可采取排除法逐步得出答案。
第三步:据语境,定答案
选出答案后,将选项与题干句子再次阅读,根据语感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解题方法4:词语人称代词考查解题方法
第一步:读题干,明要求
读题要细心,一定要正确把握选同还是选异的题干要求,不能大意。
第二步:析词义,辨差别
结合语境推敲题干和选项中人称代词的意义,辨别义项异同,这里可采取排除法逐步得出答案。
第三步:据语境,定答案
选出答案后,将选项与题干句子再次阅读,根据语感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解题方法5:词语构成考查
(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分析题干词语的构成。
第二步:综合分析对比,得出最终答案。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 整体感知,分析题干
通读题干的内容,明确要求,分析题干中词语的构成。
第二步: 合理迁移,分点作答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要求写出其他词语的构成方式,强化分点作答意识。
考点一 成语单一考查
【建构知识体系】
成语向来都是高考语文的必考点之一,可是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解答成语题常常是“做题凭感觉,正确看运气”,做起题来往往失分严重。其实,成语填空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有效积累是前提,把握语境是关键。下面,我们将讲解8个成语设误类型和2025年新增的成语意义变化,建立成语答题知识体系。
【8大成语设误类型】
1.记关键字词,忌“望文生义”
成语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固定的现成语,有其整体意义。要注意其意义的整体性,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
举例:“差强人意”,成语含义是“大体上令人满意”,却被错用成“不满意”,而造成字面歧义。这类易被误用的成语有安土重迁、不刊之论、久假不归、江河日下、文不加点、罪不容诛、不赞一词、三人成虎、明日黄花、登堂入室、不足为训、毫厘不爽、别无长物、风声鹤唳、万人空巷等。
2.记感彩,忌褒贬误用
成语从感彩上可以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类。具有褒义色彩的成语通常表达肯定、赞扬的情感态度;而含贬义色彩的成语,则表达否定与批判的情感态度;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是中性色彩的成语。
举例:①易贬词褒用的成语:处心积虑、满城风雨、一团和气、改头换面、巧舌如簧、衣冠楚楚、巧言令色、趋之若鹜、粉墨登场、无所不为、官样文章、上行下效、始作俑者、推波助澜、明哲保身等。
②易褒词贬用的成语:方兴未艾、凤毛麟角、惨淡经营、差强人意、有口无心、别出机杼、别有天地、目无全牛、拭目以待、叹为观止等。
3.记适用语境,忌重复矛盾
在填写成语时要正确把握成语意义,注意将成语和句子语意进行比照,同时注意观察前后文字,避免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意重复。
举例:容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有:感激涕零(地流下眼泪)、(浑身)遍体鳞伤、(忽然)恍然大悟、(正)方兴未艾、(众多的)莘莘学子、(从此)一劳永逸(百姓)生灵涂炭、(感到)自惭形秽等。
4.记尊卑有序,忌谦敬错位
有的成语只能用作谦辞,有的则只能用作敬辞,如果分辨不清,就会贻笑大方。
举例:①易谦辞错位的成语:忝列门墙、抛砖引玉、一孔之见敬谢不敏、狗尾续貂、蓬荜生辉、雕虫小技等。
②易敬辞错位的成语: 敝帚自珍、不吝赐教、高抬贵手、高朋满座、虚位以待、鼎力相助、洗耳恭听、虚怀若谷、大材小用等。
5.注意语法功能,忌“功能紊乱”
有的成语作为句子成分时,往往有一些特殊的语法功能。填写成语时,应考虑该成语能否带宾语,能否充当某个成分,常常与哪类词语进行搭配等。
举例:①不能带宾语的成语: 忍俊不愁、难言之隐、信手拈来、不期而遇、出奇制胜、当仁不让、侃侃而谈、指手画脚、求全责备、妄自菲薄等。
②只能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的成语: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闲视之、望其项背、天高地厚、青红皂白、混为一谈、一蹴而就等。再如“不约而同”只作状语语焉不详”只作谓语“莘莘学子”不能用“一位”修饰。
6.记多义成语,忌顾此失彼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逐渐派生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甚至感彩完全相反。如果在填写时“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就会造成错误。
举例:力透纸背、粉墨登场、平易近人、奇文共赏、淋漓尽致、想入非非、短小精悍、左右逢源、如虎添翼、秀色可餐、入木三分等。
7.记使用对象,忌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是特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张冠李戴”。
举例: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少女)、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举案齐眉(指夫妻)耳提面命(指长辈对晚辈)、三令五申(指上级对下级)、汗牛充栋(指书籍)罄竹难书(指罪恶)、美轮美奂(用来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春秋鼎盛(指人,不指时代)、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等。
8.注意审查语境,忌“前后矛盾”
成语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命题者有时故意使成语的含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产生矛盾,如果考生未能准确地掌握成语的含义,就分辨不清。
举例:“经过与对手90分钟的激战球队兵不血刃地以3:0战胜对手”,中“兵不血刃”“激战”矛盾。
【成语意义的变化】
2025年高考全国卷出现了成语意义的变化,就成语意义而言,有扩大局部意义、替换局部意义、删去意义、增加义项等多种意义变化的形式。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为准,关注最新成语意思的变化,做到及时更新知识框架。
(扩大局部意义的成语)
举例:【对簿公堂】第5版只有“对簿”词条,解释为“受审问”,第6版删“对簿”,增“对簿公堂”,解释为:动词,在官府公堂上受审问,后来指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相对成语词典新补充的)。【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第6版释义如下:原为佛家告诫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意思是修行到一定阶段,就会有魔障干扰破坏而可能前功尽弃。后用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也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补充的)。
(替换局部意义的成语)
举例:【按图索骥】第5 版义为“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第6 版义为“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第5 版说“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半老徐娘】第5 版义为“指中年色衰的妇女。”第6 版义为“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第6版新增成语“徐娘半老”: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中年)
【登峰造极】第5 版义为“ 比喻达到顶峰。”第6 版义为“登上顶峰,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造:到)。”
(删去一个意义的成语)
举例:【炉火纯青】:第5 版义为“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第6 版义为“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披荆斩棘】:第5 版义为“①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②比喻克服创业中种种艰难。”第6 版义为“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清规戒律】:第5 版义为“①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②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第6 版义“①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制度。②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增加一个义项的成语)
举例:【呼之欲出】①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 自己却上了大当, 一无所获。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鸡鸣狗盗】借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泛指小偷小摸的行为。”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极重:积习深重)。
【狼子野心】①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本性难改。②指险恶的用心;野心:识破敌人的~。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画一上墙,满屋容光焕发,年的喜庆便自然而来。作家赵冬在其新著《中国年画--悬挂的风景》中,以传统年画为主,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了图解,让人在年画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与哺育。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诗画集,该书以散文诗的形式,将100部中国古代名著、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神话故事和中华民族英雄人物、传奇人物等凝结在一起,让读者在短时间里浅显易懂地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书中所选内容皆是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故事,既有经典名著,如四大名著、《聊斋志异》等;又有历史人物,还有戏曲故事。每一篇都配有年画作为陪衬,让人在年画中参悟原著,在诗文解析中领略年画的意韵。作为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发挥着道德教育、文明传承的作用。书中图画和文字都独具风格,或七言五律,或骈文歌赋,读起来朗朗上口,风趣丛生。
【题目】文中红字黄底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耳熟能详 B.浅显易懂 C.家喻户晓 D.朗朗上口
考点二 成语综合考查
【建构知识体系】
近年来语文试卷中对成语知识点的考查,呈现“稳中求变、多维考查”的新动向,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应用性、综合性,彰显出“随文命题、因文设题”的命题思路。除了成语填空题型外,命题人还将对成语的考查与病句修改、文言文等考点有机糅合,特别注重对以成语为载体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考查。
【与病句修改结合考查方向】
成语题与病句修改题结合通常会出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望文生义、褒贬误用、搭配不当、重复累赘、对象误用。在考试过程中,如果发现病句题中出现成语,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快速锁定知识点。
举例:望文生义:需结合典故或语境理解,如“不刊之论”指不可修改的言论,易误解为“不能刊登”。
褒贬误用:注意感彩,如“无所不为”含贬义,不能用于形容科学家。
搭配不当:检查成语与句子成分的搭配,如“听到”与“舞蹈”不搭配。
重复累赘:避免意义重复,如“兴高采烈”与“兴冲冲”选其一。
对象误用:适用对象需准确,如“楚楚动人”多形容女子。
【与文言文结合考查方向】
很多成语直接来源于文言文,所以成语题与文言文结合主要有七大方面,分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省略句式、成语意义和成语来源。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积累相关成语,做到有备无患。
举例:通假字:如“图穷匕见(现)”“再接再厉(砺)”。
古今异义:双音节词实为两个单音节词,如“曾经(经历)沧海”。
古今意义不同,如“奉行故事(先例)”。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不毛之地”。
使动/意动用法,如“生死肉骨(使白骨长肉)”。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
介宾短语后置,如“绳之以法”。
省略句式:如省略宾语“引(之)以为戒”,省略介词“运筹( )帷幄”。
成语意义:“万人空巷”误用为“人们闭门不出”,实指“人们聚集”。
成语来源:“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世外桃源”出自《桃花源记》。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题目】(与病句修改结合)文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语段】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题目】(与文言文结合)下列对文中红字标黄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相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只宰杀羊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考点三 词语多义词考查
【建构知识体系】
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词语的含义与语境密不可分,又称语境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如:“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下面,我们将系统学习词语的意义以及词语的用法。
【词语的意义】
1.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举例:“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如:口诛笔伐。
2.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举例:①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③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④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
⑤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3.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①“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举例: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②“曙光”本义为:清晨的日光。比喻义为:比喻已经在望的幸福。
举例: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老百姓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③“赤裸裸”本义为: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比喻义为:比喻毫无遮盖掩饰。
举例:殖民者赤裸裸的残酷的掠夺,激起了当地土著民族顽强的反抗。
4.象征义,汉语一些词语,因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引发的联想而产生了象征意义。
比如:绿色----自然,和平,和谐,健康,希望; 白色----和平与纯洁; 红色----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
举例:玫瑰----爱情;大地----母亲;白鸽----和平;
莲花----洁净;清风----廉洁;菊花----高洁。
比如:杜鹃----象征深切的悲哀。青鸟----象征爱情的使者。
鱼雁----象征远方来信等。豆蔻----象征青春年华。红豆----象征纯真的爱情。
【词语的用法】
1.词性分析
一般而言,一个词语的词性不同,意义也不相同。
实词: 名词(主语、定语、宾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补语),数词(定语,状语),量词(定语),代词(定语,主语,宾语)
虚词:副词(状语),介词(与宾语名词搭配),连词(连接两个内容可表示递进、并列、转折等逻辑关系),助词(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叹词(感叹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等)
举例:“交流”一词,词性不同,意义不同。
现代通讯设备发达,全球各地的交流愈趋频繁密集。(名词,比喻相互来往。)他没有与父亲交流,转身就离开了。(动词,沟通)
举例:“都”一词,词性不同,意义不同。
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副词,甚至)来都来了,你就坐下听听吧。(副词,已经) 有些汉语词语即可做实词,又可做虚词。
2.语法结构
词语在不同的位置,所承担的身份功能不同,意义也不相同。
举例: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连词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
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连词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
【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只在人类身上存在的基因,这种名为“ARHGAP11B”的基因会让人类大脑产生更多的脑细胞。当脑细胞越来越多,大脑装不下时,就会发生折叠。
【题目】下列句子中的“就”和文中红字黄底的“就会发生折叠”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您稍等一会儿,饭就好了。 B.他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
C.卸下了行李,我们就到车间去了。 D.他要是不来,我就去找他。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众在快餐式消费中分化:部分人沉浸于视听盛宴自动过滤文本瑕疵,另一群体则通过纠错实践文化话语权。这种矛盾心理,映射出流量时代内容生产的双重悖论——作品既要承担文化传承使命,更依托群体身份认同需求;观众既渴望深度文化体验,又沉溺于碎片化传播的即时快感。
【题目】下列句子中的“实践”与文中红字黄底的“实践”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辩证思想,隐含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C.她放弃城市的优渥生活,用十年的青春实践了“教育平等”的信念。
D.这座桥梁的建成,是隐姓埋名的工程师们将图纸转化为实践的见证。
考点四 词语人称代词考查
【建构知识体系】
代词,特别是人称代词考查逐渐成为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的热门考点,我们除了要明确代词中人称代词的类型外,还需要掌握特指与泛指、任指与确指、虚指与实指的各自含义,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下面是代词的相关知识点。
【代词的类型】
(1) 人称代词: 我、你、它(他、她),我们、你们、它(他、她)们。
(2) 物主代词: 我的、你的、它(他、她)的,我们的、你们的、它(他、她)们的
(3)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其,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样、这么样,那样、那么样,每、各、某、本、另、该、别的、其他、其余”等
(4)疑问代词: 谁、什么、哪、哪儿、哪里
注:代词依据语境的不同,有泛指、特指,范围大小之别。
【代词的用法】
特指与泛指
特指指具体的人、特定的人或事物,而泛指指普遍的、不确定的人或事物。特指局限于特定的一些人或事物,而泛指指的是普遍的人或事物。如“你要是觉得有用,就留下吧”中的“你”是特指,特指对话一方;“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中的“你”是泛指,可以换成“叫人不得不佩服”
任指与确指
任指,指代所说范围内的任何人或事物。如:“你爱看什么就看什么。”这句话中的“什么”指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确指有明确的指代对象。如:“你刚才说的是什么 ”“什么”虽表示疑问却是确指,也是实指。
虚指与实指
如“你看什么呢 ”这个“什么”是实指,但是“你看什么看 不准看!”这里的“什么”则是虚指。
【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自然之色装点四季,民间之“色”则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那你肯定要问,为什么过年时张贴的春联年画、窗花剪纸,人们精心准备的衣物配饰、屋内装饰,要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寓意喜庆吉祥,是民俗文化重要符号。
【题目】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红字黄底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主任打电话催促小李:“你怎么还没来?会议马上开始了。”
B.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现在不努力,将来你会后悔!”
C.只要你坚定信念并持之以恒地追求,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D.你是最可爱的人,手握钢枪,不畏艰险,守卫在祖国的边疆。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认为没有实际功能的眉脊没有办法表达很多的意义,所以就逐渐退化了。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失去这样的眉脊可能让我们看上去较为友好。与此同时,平坦、竖直的前额让我们的眉毛更富有表现力。
【题目】下列句子中的“这样”和文中红字黄底的“这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这样麻烦他人,应说声谢谢。
B.这样就可以引起同学们爬山的兴趣。
C.他就是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D.他一直这样,谁也拿他没办法。
考点五 词语构成考查
  在2025年八省联考及之后的多次模考中,出现了很多词语得名方式的考查题型,之后理解词语的得名方式和构词方式可能会成为一个考查重点,以下是这两种方式的详细解释和对比:
  【词语的得名方式(即词语的命名理据)】
得名方式是指一个词语在形成过程中,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联依据,即人们如何通过特定方式赋予事物名称。这种关联可能基于事物的特征、功能来源、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得名方式主要关注词语的构成和意义关系,具体包括:
①复合式: 由两个或以上的词根组成,如“途径”(两个词根意义相同,相近,可以互相说明)。
②偏正型: 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皮鞋”(定中关系)。
③补充型: 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如“提高”(前一词根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
④动宾型: 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如“司机”(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
⑤主谓型: 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如“地震”(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
【以下是常见的词语得名方式及其含义】
1.拟声法(象声命名):通过模仿事物或动作的声音来命名。例如:“布谷鸟”(模仿鸟的叫声“布谷”)。
2.形状或外观命名:根据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颜色命名。例如:“木耳”(因形似耳朵)。
3.功能或用途命名:强调事物的作用或用途。例如:“电话”(传递声音的电子设备)。
4.人物或地域来源命名:以发明者、发现者、相关人物或发源地命名。例如:“牛顿”(物理单位,纪念科学家牛顿)
5.比喻或象征命名:通过比喻或象征性联想命名。例如:“龙卷风”(旋转如龙形的风暴)
6.外来词借用:从其他语言音译、意译或混译而来。例如:音译:咖啡(coffee).
意译:电脑(computer)、手机(mobile phone)。音意结合:啤酒(beer +“酒”)。
7.简略或缩略命名:通过简化原有词组形成新词。例如:“北大”(北京大学的简称)
8.文化或历史背景命名:与特定文化、传说或历史事件相关。例如:“端午节”(源自驱邪的节俗)
9.复合词命名: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新词。例如:“黑板”(黑色 +板)、“网红”(网络+红人)。
10.象形法:根据事物的形状或特征命名。例如:“山”字模拟山的形状,“日”字象征太阳。
11.会意法:通过组合已有字或词表达新意义。例如:“明”由“日”和“月”组成,表示光亮。
12.转注法:借用已有词语表达新概念。例如:“网”原指渔网,现也指互联网。
13.假借法:借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达新意义。例如:“来”原指小麦,后借为“到来”的“来”。
【构词(造词)方式】
构词法——分析的基础是分析合成词构词成分的意义、作用及其关系。构词法不涉及单纯词,造词法则说明一些单纯词是如何造出来的;构词法不分析词的构成成分如何表示词义,造词法则说明构词成分表义的不同方法。二者也有交叉的地方,句法造词同构词法中的划分类型基本一致,只是说明这些方式起作用的角度不同。构词法说明这是一种结构方式,造词法则说明这是一种造词方式。主要包括:构词方式则侧重于词语的结构和组成。
1.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可以是单音节或多音节,如“天”、“江”。
2.合成词: 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主要有三种构词方式:
3.复合式: 由两个或以上不同的词根结合构成,如“途径”(联合型)。
4.偏正型: 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皮鞋”(偏正型)。
5.补充型: 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如“提高”(补充型)。
 
【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例如“i人/e人”标签帮助年轻人在原子化社会中快速获得群体身份认同。轻松有趣的同时,爆梗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调查显示,83%的青少年依赖“YYDS”“芭比Q”等简语,导致深度表达能力退化;部分爆梗为追求流量突破伦理边界,演变为“模因污染”。
【题目】原子,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元。原子化社会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呈现孤立、分散,缺乏紧密联结的一种社会形态。下列词语与文中红字黄底的“原子化社会”命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青蒿素 B.保温杯 C.打工人 D.蘑菇云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遵义,只要游客问“遵义怎么玩”,智能机器狗就能在几秒钟内输出一份详尽的经典行程攻略;在北京科技庙会上,听机器人组成的乐队奏乐,喝一杯机器人调酒师调制的果汁,请机器人化妆师化个妆,都让游客切身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全新体验。
【题目】下列与文中红字黄底的短语的构成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高清摄像机 B.创新性发展 C.观看世界杯 D.半程马拉松
(2025·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过,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要杜绝使用,如给餐厅取名“饭醉团伙”。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易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地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使人( )。所以,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言格调高雅和信息传递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题目】(T20)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 B.无所适从 C.大惑不解 D.一头雾水
(2025·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就是语言学家的态度。从这一点看来,语言学家是非常“势利眼”的。不过我们别无他法,只能采取这种态度。
【题目】(T19) 下列选项中红字标黄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势利眼”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
A.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B.鲁迅毫不惮于他的战斗文字为当时的“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
C.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异想天开”,大胆创新。
D.我们在工作中就是要“斤斤计较”,千方百计地保障群众的利益。
(2025·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学家讲评:“不以为然”里的“然”是“对”的意思。“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等于说“不赞成”“不同意”。近几年来,有些人把“不以为然”误认为是“不在乎”的意思。这一句里的“不以为然”就是这样用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不能提倡。有人说,语言是不断演变的。今天认为是不合法的用法,等到用的人多了,慢慢就变成合法的了。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去反对它。这种理论是似是而非的。如果采取这种态度,我们事必对于语言里所有新出现的不合习惯的说法都一概承认是合法的,那么我们的语言还有什么规范和标准可言呢?只有当一种说法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之后,我们才能承认它的合法性。这就是语言学家的态度。
【题目】(T22) 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比如“空穴来风”,原本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请根据文中语言学家的观点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并再举出一个类似的成语,说明其意义的变化。
(2024·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题目】(T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24·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都能高强度运动,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
【题目】(T22) 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标红黄底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2023·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
【题目】(T20)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01讲 成语、词语的运用
目录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
考点一 成语-单一考查 5
考点二 成语-综合考查 8
考点三 词语-多义词考查 11
考点四 词语-人称代词考查 13
考点五 词语-词语构成考查 15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7
考情解码:成语、词语的运用是高考必考题型,其中考点三考查频率最高,需要重点关注,考点五不仅在2022年全国乙卷中出现,2025年八省联考卷也出现了。2025年全国卷,考查形式主除选择题、填空题外,出现了主观简答题考查更为灵活。
命题预警:
①成语考查形式更为灵活,开始出现主观简答题。
②词语考查题型逐渐多样化,开始关注词语的感彩和成语的意义变化。
③题目设置“反思维定式”,出现选择“不恰当的一项”的提问方式。
解题方法1: 成语单一考查
(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合理运用排除方法,明确选项内容。
第二步:运用所学成语知识,分析成语(熟词)常见问题。
第三步:综合分析对比,得出最终答案。
(二)填空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整体感知,把握语境
通读成语所在的语句和前后的语句,整体感知句意,把握所填成语的语境。
第二步:调动积累,谨慎填写
在把握语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理解的成语,填写合乎语境的成语。
解题方法2: 成语综合考查解题方法
第一步:分析其他考点,明确答题方向
成语题通常和病句、文言文等题结合考查,所以我们要重点关注带有成语的其他题型。
第二步:综合常见问题,综合得出答案
重点关注成语的语法和语境的问题,结合其他考点,答出最终答案。
解题方法3:词语多义词考查解题方法
第一步:读题干,明要求
读题要细心,一定要正确把握选同还是选异的题干要求,不能大意。
第二步:析词义,辨差别
结合语境推敲题干和选项中多义词的意义,辨别义项异同,这里可采取排除法逐步得出答案。
第三步:据语境,定答案
选出答案后,将选项与题干句子再次阅读,根据语感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解题方法4:词语人称代词考查解题方法
第一步:读题干,明要求
读题要细心,一定要正确把握选同还是选异的题干要求,不能大意。
第二步:析词义,辨差别
结合语境推敲题干和选项中人称代词的意义,辨别义项异同,这里可采取排除法逐步得出答案。
第三步:据语境,定答案
选出答案后,将选项与题干句子再次阅读,根据语感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解题方法5:词语构成考查
(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分析题干词语的构成。
第二步:综合分析对比,得出最终答案。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第一步: 整体感知,分析题干
通读题干的内容,明确要求,分析题干中词语的构成。
第二步: 合理迁移,分点作答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要求写出其他词语的构成方式,强化分点作答意识。
考点一 成语单一考查
【建构知识体系】
成语向来都是高考语文的必考点之一,可是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解答成语题常常是“做题凭感觉,正确看运气”,做起题来往往失分严重。其实,成语填空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有效积累是前提,把握语境是关键。下面,我们将讲解8个成语设误类型和2025年新增的成语意义变化,建立成语答题知识体系。
【8大成语设误类型】
1.记关键字词,忌“望文生义”
成语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固定的现成语,有其整体意义。要注意其意义的整体性,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
举例:“差强人意”,成语含义是“大体上令人满意”,却被错用成“不满意”,而造成字面歧义。这类易被误用的成语有安土重迁、不刊之论、久假不归、江河日下、文不加点、罪不容诛、不赞一词、三人成虎、明日黄花、登堂入室、不足为训、毫厘不爽、别无长物、风声鹤唳、万人空巷等。
2.记感彩,忌褒贬误用
成语从感彩上可以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类。具有褒义色彩的成语通常表达肯定、赞扬的情感态度;而含贬义色彩的成语,则表达否定与批判的情感态度;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是中性色彩的成语。
举例:①易贬词褒用的成语:处心积虑、满城风雨、一团和气、改头换面、巧舌如簧、衣冠楚楚、巧言令色、趋之若鹜、粉墨登场、无所不为、官样文章、上行下效、始作俑者、推波助澜、明哲保身等。
②易褒词贬用的成语:方兴未艾、凤毛麟角、惨淡经营、差强人意、有口无心、别出机杼、别有天地、目无全牛、拭目以待、叹为观止等。
3.记适用语境,忌重复矛盾
在填写成语时要正确把握成语意义,注意将成语和句子语意进行比照,同时注意观察前后文字,避免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意重复。
举例:容易重复赘余的成语有:感激涕零(地流下眼泪)、(浑身)遍体鳞伤、(忽然)恍然大悟、(正)方兴未艾、(众多的)莘莘学子、(从此)一劳永逸(百姓)生灵涂炭、(感到)自惭形秽等。
4.记尊卑有序,忌谦敬错位
有的成语只能用作谦辞,有的则只能用作敬辞,如果分辨不清,就会贻笑大方。
举例:①易谦辞错位的成语:忝列门墙、抛砖引玉、一孔之见敬谢不敏、狗尾续貂、蓬荜生辉、雕虫小技等。
②易敬辞错位的成语: 敝帚自珍、不吝赐教、高抬贵手、高朋满座、虚位以待、鼎力相助、洗耳恭听、虚怀若谷、大材小用等。
5.注意语法功能,忌“功能紊乱”
有的成语作为句子成分时,往往有一些特殊的语法功能。填写成语时,应考虑该成语能否带宾语,能否充当某个成分,常常与哪类词语进行搭配等。
举例:①不能带宾语的成语: 忍俊不愁、难言之隐、信手拈来、不期而遇、出奇制胜、当仁不让、侃侃而谈、指手画脚、求全责备、妄自菲薄等。
②只能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的成语: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闲视之、望其项背、天高地厚、青红皂白、混为一谈、一蹴而就等。再如“不约而同”只作状语语焉不详”只作谓语“莘莘学子”不能用“一位”修饰。
6.记多义成语,忌顾此失彼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逐渐派生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甚至感彩完全相反。如果在填写时“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就会造成错误。
举例:力透纸背、粉墨登场、平易近人、奇文共赏、淋漓尽致、想入非非、短小精悍、左右逢源、如虎添翼、秀色可餐、入木三分等。
7.记使用对象,忌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是特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张冠李戴”。
举例: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少女)、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举案齐眉(指夫妻)耳提面命(指长辈对晚辈)、三令五申(指上级对下级)、汗牛充栋(指书籍)罄竹难书(指罪恶)、美轮美奂(用来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春秋鼎盛(指人,不指时代)、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等。
8.注意审查语境,忌“前后矛盾”
成语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命题者有时故意使成语的含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产生矛盾,如果考生未能准确地掌握成语的含义,就分辨不清。
举例:“经过与对手90分钟的激战球队兵不血刃地以3:0战胜对手”,中“兵不血刃”“激战”矛盾。
【成语意义的变化】
2025年高考全国卷出现了成语意义的变化,就成语意义而言,有扩大局部意义、替换局部意义、删去意义、增加义项等多种意义变化的形式。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为准,关注最新成语意思的变化,做到及时更新知识框架。
(扩大局部意义的成语)
举例:【对簿公堂】第5版只有“对簿”词条,解释为“受审问”,第6版删“对簿”,增“对簿公堂”,解释为:动词,在官府公堂上受审问,后来指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相对成语词典新补充的)。【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第6版释义如下:原为佛家告诫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意思是修行到一定阶段,就会有魔障干扰破坏而可能前功尽弃。后用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也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补充的)。
(替换局部意义的成语)
举例:【按图索骥】第5 版义为“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第6 版义为“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第5 版说“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半老徐娘】第5 版义为“指中年色衰的妇女。”第6 版义为“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第6版新增成语“徐娘半老”: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中年)
【登峰造极】第5 版义为“ 比喻达到顶峰。”第6 版义为“登上顶峰,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造:到)。”
(删去一个意义的成语)
举例:【炉火纯青】:第5 版义为“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第6 版义为“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披荆斩棘】:第5 版义为“①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②比喻克服创业中种种艰难。”第6 版义为“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清规戒律】:第5 版义为“①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②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第6 版义“①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制度。②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增加一个义项的成语)
举例:【呼之欲出】①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②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 自己却上了大当, 一无所获。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鸡鸣狗盗】借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泛指小偷小摸的行为。”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极重:积习深重)。
【狼子野心】①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本性难改。②指险恶的用心;野心:识破敌人的~。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画一上墙,满屋容光焕发,年的喜庆便自然而来。作家赵冬在其新著《中国年画--悬挂的风景》中,以传统年画为主,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了图解,让人在年画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与哺育。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诗画集,该书以散文诗的形式,将100部中国古代名著、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神话故事和中华民族英雄人物、传奇人物等凝结在一起,让读者在短时间里浅显易懂地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书中所选内容皆是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故事,既有经典名著,如四大名著、《聊斋志异》等;又有历史人物,还有戏曲故事。每一篇都配有年画作为陪衬,让人在年画中参悟原著,在诗文解析中领略年画的意韵。作为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发挥着道德教育、文明传承的作用。书中图画和文字都独具风格,或七言五律,或骈文歌赋,读起来朗朗上口,风趣丛生。
【题目】文中红字黄底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耳熟能详 B.浅显易懂 C.家喻户晓 D.朗朗上口
【答案】B
【解析】A.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的复述出来。本处是说这些年画故事大家非常熟悉,使用正确。.B.浅显易懂:道理或寓意浅显,容易理解、明白。此处是说让读者容易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不合语境。C.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本处是说这些传统文化故事人所共知,使用正确。D.朗朗上口: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本处指这些诗文读起来非常的顺畅,使用正确。故选B.
考点二 成语综合考查
【建构知识体系】
近年来语文试卷中对成语知识点的考查,呈现“稳中求变、多维考查”的新动向,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应用性、综合性,彰显出“随文命题、因文设题”的命题思路。除了成语填空题型外,命题人还将对成语的考查与病句修改、文言文等考点有机糅合,特别注重对以成语为载体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考查。
【与病句修改结合考查方向】
成语题与病句修改题结合通常会出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望文生义、褒贬误用、搭配不当、重复累赘、对象误用。在考试过程中,如果发现病句题中出现成语,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快速锁定知识点。
举例:望文生义:需结合典故或语境理解,如“不刊之论”指不可修改的言论,易误解为“不能刊登”。
褒贬误用:注意感彩,如“无所不为”含贬义,不能用于形容科学家。
搭配不当:检查成语与句子成分的搭配,如“听到”与“舞蹈”不搭配。
重复累赘:避免意义重复,如“兴高采烈”与“兴冲冲”选其一。
对象误用:适用对象需准确,如“楚楚动人”多形容女子。
【与文言文结合考查方向】
很多成语直接来源于文言文,所以成语题与文言文结合主要有七大方面,分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省略句式、成语意义和成语来源。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积累相关成语,做到有备无患。
举例:通假字:如“图穷匕见(现)”“再接再厉(砺)”。
古今异义:双音节词实为两个单音节词,如“曾经(经历)沧海”。
古今意义不同,如“奉行故事(先例)”。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不毛之地”。
使动/意动用法,如“生死肉骨(使白骨长肉)”。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
介宾短语后置,如“绳之以法”。
省略句式:如省略宾语“引(之)以为戒”,省略介词“运筹( )帷幄”。
成语意义:“万人空巷”误用为“人们闭门不出”,实指“人们聚集”。
成语来源:“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世外桃源”出自《桃花源记》。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题目】(与病句修改结合)文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语句①可修改为:拥有人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
应运而生 名副其实 独树一帜
【解析】语句①中“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故可将“只能”改为“难以”。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语段】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题目】(与文言文结合)下列对文中红字标黄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相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只宰杀羊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两者意思相同;B项错误,“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来进去,两者意思不同;C项错误,宰杀牛、羊等,不是只宰羊;D项正确,“绝世无双”的“绝世”,冠绝当代,两者意思不同。
考点三 词语多义词考查
【建构知识体系】
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词语的含义与语境密不可分,又称语境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如:“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下面,我们将系统学习词语的意义以及词语的用法。
【词语的意义】
1.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举例:“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如:口诛笔伐。
2.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举例:①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③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④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
⑤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3.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①“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举例: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②“曙光”本义为:清晨的日光。比喻义为:比喻已经在望的幸福。
举例: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老百姓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③“赤裸裸”本义为: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比喻义为:比喻毫无遮盖掩饰。
举例:殖民者赤裸裸的残酷的掠夺,激起了当地土著民族顽强的反抗。
4.象征义,汉语一些词语,因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引发的联想而产生了象征意义。
比如:绿色----自然,和平,和谐,健康,希望; 白色----和平与纯洁; 红色----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
举例:玫瑰----爱情;大地----母亲;白鸽----和平;
莲花----洁净;清风----廉洁;菊花----高洁。
比如:杜鹃----象征深切的悲哀。青鸟----象征爱情的使者。
鱼雁----象征远方来信等。豆蔻----象征青春年华。红豆----象征纯真的爱情。
【词语的用法】
1.词性分析
一般而言,一个词语的词性不同,意义也不相同。
实词: 名词(主语、定语、宾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补语),数词(定语,状语),量词(定语),代词(定语,主语,宾语)
虚词:副词(状语),介词(与宾语名词搭配),连词(连接两个内容可表示递进、并列、转折等逻辑关系),助词(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叹词(感叹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等)
举例:“交流”一词,词性不同,意义不同。
现代通讯设备发达,全球各地的交流愈趋频繁密集。(名词,比喻相互来往。)他没有与父亲交流,转身就离开了。(动词,沟通)
举例:“都”一词,词性不同,意义不同。
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副词,甚至)来都来了,你就坐下听听吧。(副词,已经) 有些汉语词语即可做实词,又可做虚词。
2.语法结构
词语在不同的位置,所承担的身份功能不同,意义也不相同。
举例: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连词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
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连词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
【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只在人类身上存在的基因,这种名为“ARHGAP11B”的基因会让人类大脑产生更多的脑细胞。当脑细胞越来越多,大脑装不下时,就会发生折叠。
【题目】下列句子中的“就”和文中红字黄底的“就会发生折叠”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您稍等一会儿,饭就好了。 B.他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
C.卸下了行李,我们就到车间去了。 D.他要是不来,我就去找他。
【答案】D
【解析】文中的“就”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会怎么样”。
A.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B.表示“事件发生得早”。C.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D.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会怎么样”。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众在快餐式消费中分化:部分人沉浸于视听盛宴自动过滤文本瑕疵,另一群体则通过纠错实践文化话语权。这种矛盾心理,映射出流量时代内容生产的双重悖论——作品既要承担文化传承使命,更依托群体身份认同需求;观众既渴望深度文化体验,又沉溺于碎片化传播的即时快感。
【题目】下列句子中的“实践”与文中红字黄底的“实践”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辩证思想,隐含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C.她放弃城市的优渥生活,用十年的青春实践了“教育平等”的信念。
D.这座桥梁的建成,是隐姓埋名的工程师们将图纸转化为实践的见证。
【答案】C
【解析】文中的实践”是动词,意为“实行、践行”。A.名词,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名词,与“理论”相对,指实际行动。C.动词“执行、践行”的意思,都可以带宾语。D.名词,指实际的成果或行动。
考点四 词语人称代词考查
【建构知识体系】
代词,特别是人称代词考查逐渐成为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的热门考点,我们除了要明确代词中人称代词的类型外,还需要掌握特指与泛指、任指与确指、虚指与实指的各自含义,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下面是代词的相关知识点。
【代词的类型】
(1) 人称代词: 我、你、它(他、她),我们、你们、它(他、她)们。
(2) 物主代词: 我的、你的、它(他、她)的,我们的、你们的、它(他、她)们的
(3)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其,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样、这么样,那样、那么样,每、各、某、本、另、该、别的、其他、其余”等
(4)疑问代词: 谁、什么、哪、哪儿、哪里
注:代词依据语境的不同,有泛指、特指,范围大小之别。
【代词的用法】
特指与泛指
特指指具体的人、特定的人或事物,而泛指指普遍的、不确定的人或事物。特指局限于特定的一些人或事物,而泛指指的是普遍的人或事物。如“你要是觉得有用,就留下吧”中的“你”是特指,特指对话一方;“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中的“你”是泛指,可以换成“叫人不得不佩服”
任指与确指
任指,指代所说范围内的任何人或事物。如:“你爱看什么就看什么。”这句话中的“什么”指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确指有明确的指代对象。如:“你刚才说的是什么 ”“什么”虽表示疑问却是确指,也是实指。
虚指与实指
如“你看什么呢 ”这个“什么”是实指,但是“你看什么看 不准看!”这里的“什么”则是虚指。
【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自然之色装点四季,民间之“色”则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那你肯定要问,为什么过年时张贴的春联年画、窗花剪纸,人们精心准备的衣物配饰、屋内装饰,要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寓意喜庆吉祥,是民俗文化重要符号。
【题目】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红字黄底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主任打电话催促小李:“你怎么还没来?会议马上开始了。”
B.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现在不努力,将来你会后悔!”
C.只要你坚定信念并持之以恒地追求,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D.你是最可爱的人,手握钢枪,不畏艰险,守卫在祖国的边疆。
【答案】C
【解析】文中的“你”是泛指,可以指任何人。
A.特指,指小李。B.特指,指老师面对的同学们。C.泛指,指任何人。D.特指,指守卫边疆的人。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认为没有实际功能的眉脊没有办法表达很多的意义,所以就逐渐退化了。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失去这样的眉脊可能让我们看上去较为友好。与此同时,平坦、竖直的前额让我们的眉毛更富有表现力。
【题目】下列句子中的“这样”和文中红字黄底的“这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这样麻烦他人,应说声谢谢。
B.这样就可以引起同学们爬山的兴趣。
C.他就是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D.他一直这样,谁也拿他没办法。
【答案】C
【解析】文中的“这样”代词,作定语。
A.代词,意思是像这样、如此,作状语。B.代词,作主语。C.代词,作定语。D.代词,作谓语。
考点五 词语构成考查
  在2025年八省联考及之后的多次模考中,出现了很多词语得名方式的考查题型,之后理解词语的得名方式和构词方式可能会成为一个考查重点,以下是这两种方式的详细解释和对比:
  【词语的得名方式(即词语的命名理据)】
得名方式是指一个词语在形成过程中,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联依据,即人们如何通过特定方式赋予事物名称。这种关联可能基于事物的特征、功能来源、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得名方式主要关注词语的构成和意义关系,具体包括:
①复合式: 由两个或以上的词根组成,如“途径”(两个词根意义相同,相近,可以互相说明)。
②偏正型: 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皮鞋”(定中关系)。
③补充型: 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如“提高”(前一词根表示动作,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
④动宾型: 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如“司机”(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
⑤主谓型: 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如“地震”(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
【以下是常见的词语得名方式及其含义】
1.拟声法(象声命名):通过模仿事物或动作的声音来命名。例如:“布谷鸟”(模仿鸟的叫声“布谷”)。
2.形状或外观命名:根据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颜色命名。例如:“木耳”(因形似耳朵)。
3.功能或用途命名:强调事物的作用或用途。例如:“电话”(传递声音的电子设备)。
4.人物或地域来源命名:以发明者、发现者、相关人物或发源地命名。例如:“牛顿”(物理单位,纪念科学家牛顿)
5.比喻或象征命名:通过比喻或象征性联想命名。例如:“龙卷风”(旋转如龙形的风暴)
6.外来词借用:从其他语言音译、意译或混译而来。例如:音译:咖啡(coffee).
意译:电脑(computer)、手机(mobile phone)。音意结合:啤酒(beer +“酒”)。
7.简略或缩略命名:通过简化原有词组形成新词。例如:“北大”(北京大学的简称)
8.文化或历史背景命名:与特定文化、传说或历史事件相关。例如:“端午节”(源自驱邪的节俗)
9.复合词命名: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新词。例如:“黑板”(黑色 +板)、“网红”(网络+红人)。
10.象形法:根据事物的形状或特征命名。例如:“山”字模拟山的形状,“日”字象征太阳。
11.会意法:通过组合已有字或词表达新意义。例如:“明”由“日”和“月”组成,表示光亮。
12.转注法:借用已有词语表达新概念。例如:“网”原指渔网,现也指互联网。
13.假借法:借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达新意义。例如:“来”原指小麦,后借为“到来”的“来”。
【构词(造词)方式】
构词法——分析的基础是分析合成词构词成分的意义、作用及其关系。构词法不涉及单纯词,造词法则说明一些单纯词是如何造出来的;构词法不分析词的构成成分如何表示词义,造词法则说明构词成分表义的不同方法。二者也有交叉的地方,句法造词同构词法中的划分类型基本一致,只是说明这些方式起作用的角度不同。构词法说明这是一种结构方式,造词法则说明这是一种造词方式。主要包括:构词方式则侧重于词语的结构和组成。
1.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可以是单音节或多音节,如“天”、“江”。
2.合成词: 由两个或多个语素构成,主要有三种构词方式:
3.复合式: 由两个或以上不同的词根结合构成,如“途径”(联合型)。
4.偏正型: 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皮鞋”(偏正型)。
5.补充型: 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如“提高”(补充型)。
 
【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例如“i人/e人”标签帮助年轻人在原子化社会中快速获得群体身份认同。轻松有趣的同时,爆梗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调查显示,83%的青少年依赖“YYDS”“芭比Q”等简语,导致深度表达能力退化;部分爆梗为追求流量突破伦理边界,演变为“模因污染”。
【题目】原子,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元。原子化社会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呈现孤立、分散,缺乏紧密联结的一种社会形态。下列词语与文中红字黄底的“原子化社会”命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青蒿素 B.保温杯 C.打工人 D.蘑菇云
【答案】D
【解析】文中的命名方式是通过比喻抽象概念,将社会中个体的孤立分散状态类比为“原子”(化学元素的最小单元,彼此独立、缺乏紧密联结),属于用具体事物的特征类比抽象概念的命名逻辑。
A.青蒿素:以植物名称(青蒿)+ 物质属性(素)命名,属于原料 + 属性的科学命名,无比喻义。
B.保温杯:以功能(保温)+ 容器类型(杯)命名,属于功能 + 用途的实用命名,无比喻义。
C.打工人:以职业(打工)+身份(人)命名,属于职业 + 身份的实用命名,无比喻义。
D.蘑菇云:将爆炸产生的云团形状类比为“蘑菇”(具体事物),通过形态相似性完成命名。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遵义,只要游客问“遵义怎么玩”,智能机器狗就能在几秒钟内输出一份详尽的经典行程攻略;在北京科技庙会上,听机器人组成的乐队奏乐,喝一杯机器人调酒师调制的果汁,请机器人化妆师化个妆,都让游客切身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全新体验。
【题目】下列与文中红字黄底的短语的构成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高清摄像机 B.创新性发展 C.观看世界杯 D.半程马拉松
【答案】A
【解析】文中的“智能机器狗”整体为偏正结构,“机器狗”同为偏正结构。
A.“高清摄像机”为偏正结构。
B.“创新性发展”为偏正结构。
C.观看世界杯”为动宾结构。
D.“半程马拉松”为偏正结构
(2025·全国一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过,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要杜绝使用,如给餐厅取名“饭醉团伙”。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易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地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使人( )。所以,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言格调高雅和信息传递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题目】(T20)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 B.无所适从 C.大惑不解 D.一头雾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莫名其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无所适从:在多方意见或复杂局面下无法做出决策,常用来形容面对复杂情境时的迷茫状态。
大惑不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一头雾水:形容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
由前面“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夜态’的意思不明确”可知,此处是说商圈大屏幕上“共享新夜态”这一宣传语中的“夜态”因表意不明而让人费解,可以使用“莫名其妙”“大惑不解”“一头雾水”。
此处是说无法理解“夜态”的意思,而非在“多方意见”或“复杂局面”中的迷茫,所以“无所适从”不合语境。
故选B。
(2025·全国二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就是语言学家的态度。从这一点看来,语言学家是非常“势利眼”的。不过我们别无他法,只能采取这种态度。
【题目】(T19) 下列选项中红字标黄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势利眼”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
A.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B.鲁迅毫不惮于他的战斗文字为当时的“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
C.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异想天开”,大胆创新。
D.我们在工作中就是要“斤斤计较”,千方百计地保障群众的利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言感彩的能力。
“势利眼”本为贬义,形容趋炎附势;文中指语言学家以社会普遍承认为标准,承认语言演变的特性,属贬词褒用,含幽默的肯定意味。
A. “顽固”本为贬义,形容人固执,此处指“坚持目标不动摇”,贬词褒用;
B. “正人君子”本为褒义,指正直的人,此处讽刺虚伪者,褒词贬用。与“势利眼”变化类型不同;
C. “异想天开”本为贬义,指不切实际,此处指“大胆创新”,贬词褒用;
D. “斤斤计较”本为贬义,过分计较,此处指“认真计算利益”,贬词褒用。
故选B。
(2025·全国二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学家讲评:“不以为然”里的“然”是“对”的意思。“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等于说“不赞成”“不同意”。近几年来,有些人把“不以为然”误认为是“不在乎”的意思。这一句里的“不以为然”就是这样用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不能提倡。有人说,语言是不断演变的。今天认为是不合法的用法,等到用的人多了,慢慢就变成合法的了。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去反对它。这种理论是似是而非的。如果采取这种态度,我们事必对于语言里所有新出现的不合习惯的说法都一概承认是合法的,那么我们的语言还有什么规范和标准可言呢?只有当一种说法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之后,我们才能承认它的合法性。这就是语言学家的态度。
【题目】(T22) 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比如“空穴来风”,原本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请根据文中语言学家的观点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并再举出一个类似的成语,说明其意义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及补充论据的能力。
第一问,要求根据语言学家的观点对成语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加以解释。首先找到语言学家的观点,“当一种说法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之后,我们……能承认它的合法性”,可见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用法的合法性取决于社会普遍承认。若某一错误用法被广泛使用并得到社会认可,可能成为新规范;反之,即使存在误用,若未被普遍接受,仍属不合法。
“空穴来风”演变分析:原义“消息有一定根据”,现常被误用为“毫无根据”。此用法逐渐被大众接受并成为主流,就可能被语言规范认可。这种语言意义的变化体现语言的社会性和演变性。
第二问,要求再举出一个类似的成语,说明其意义的变化。
比如“鬼斧神工”,最早出自《庄子·达生》中梓庆制鐻的故事,原指技艺高超到仿佛鬼神所为,后发展为赞叹自然景观的神奇 ,再后来也可以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妙。
(2024·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题目】(T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A因人而异;B精神抖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此句与后面内容相关,后文“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表明每个人所需睡眠时长不同,可填“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B此处与“精神萎靡”意思相反,是说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让自己精神饱满,活力充沛,可填“精神抖擞”。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2024·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都能高强度运动,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
【题目】(T22) 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标红黄底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相信”表示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表达一种推测和信任。
A.“相信”是有信心的意思。
B.“相信”是认为的意思。
C.“相信”也是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与文中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
D.“相信”是期望、盼望的意思。
故选C。
(2023·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
【题目】(T20)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
A. 表示疑问,“谁主沉浮”中“谁”指什么人。
B. 表示任指,“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
C. 表示虚指,“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是指表示不能肯定的人。
D. 表示定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人。
据以上分析看出B项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