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猫教学目标: (1)梳理三只猫不同的命运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并掌握关键词语;学习从文本细节分析深层含义。(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聚焦分析第三只猫的悲剧及其根源;练习运用朗读、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理解人物心理。(3)深刻体会作者由猫及人、严于自省的精神;感悟平等善待生命、反对主观臆断与强权逻辑的思想内涵,提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聚焦分析 第三只猫的悲剧原因 (2)深入理解作者 强烈愧疚、自省与“永不养猫”的复杂情感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1)挖掘“人绝其命”的深层寓意 :引导学生从猫的悲剧命运联想到社会现实中弱势群体的遭遇。 (2)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将个人过失上升为对“人性弱点”普遍批判的认识深度,而非仅停留在个人养宠物的得失层面。一、导入大家喜欢猫吗 家里有没有养过猫呢 在你的印象中猫是什么样的呢 温顺、活泼乖巧可爱的,著名作家郑振译先生也很喜欢猫。他们家曾经养过三只猫。但是这个爱猫的家庭最终却永不养猫,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节课我们走进郑振铎的《猫》,一起来了解一下这背后的故事。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五四时期曾与瞿秋白等人合编《新社会》。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2.字词积累污 红 伏 然 骂 下断语污涩:肮脏且不光滑。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蜷伏:弯着身体卧着。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畏罪潜逃:犯了罪害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潜,秘密地。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3.朗读课文,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2):写第一只猫病亡的故事第二部分(3-14):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第三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的故事,且其死亡让“我悔恨、愧疚。三、文章精读1.活动一:第一只猫· 天薄其命①第一只猫的外貌与性情在病亡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说明。预设:病前:花白的毛、活泼、具有生命力。病后:消瘦、污涩的毛、毫无生意、懒惰、郁闷。2.那面对第一只猫的伤亡作者持何种态度?预设:我心里也感到一缕的酸辛。小结:第一只猫的生命旅程 ,从廊前阳光下那个滚来滚去的“白雪球”,到后来日渐消瘦、毛发暗淡,最后蜷在椅下毫无生气地离开——它的离去就像雪花落在土里一样悄无声息。它的逝去是生命脆弱性的自然写照,是人力难以抗衡的“天薄其命”。 作者心里虽然也有一丝难过,但更像是对美好事物易逝的轻轻叹息:没有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深入思考,也没有打破那种旁观者的距离感。(板书:天薄其命)2.活动二:第二只猫·世夺其命 ①第二只猫和第一只猫相比,有哪些更让人喜爱之处?预设:更有趣、更活泼:乱跑、爬树、捉蝴蝶、晒太阳。更能干:捉老鼠。②抓走猫的"路人"和周家"丫头"在猫丢失事件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③预设:路人 :直接施害者("被过路的人捉去了"),代表不遵守规则、随意侵占他人所爱的行为;周家丫头 :目击者,象征看见问题却未阻止的旁观者;③面对第二只小猫的丢失,我的情绪又是如何呢?和第一只猫病亡的态度有何不同预设: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不同:第一只猫病亡时,作者只是感到"一缕的酸辛",虽然惋惜但较为平静;而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不仅有失落感,还有对外部施害者的愤怒情绪。④作者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他人,那最后那一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又是何意呢?预设:注意“好久”一词,这是作者暂时性的逃避,他不想再次经历丢失的痛,这也是他对部掠夺的愤怒。小结:第二只猫昨天还在枝头扑蝶,今天就消失在陌生人的手里。它的生命不是输给病痛,而是断送在“路人的贪婪”和“旁观者的沉默”之中,是“世夺其命”。作者骂路人,其实是无力对抗现实的发泄;那句“好久不养猫”,更像把伤口草草包扎后的逃避——当人们拒绝看清社会的裂痕,便注定在同样的悲剧里,等待第三只猫的丧钟敲响。(板书:世夺其命)3.活动三:第三只猫·人绝其命①面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我的情感与前两只猫有何不同?预设: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②为什么第三只猫的亡失最让我难过?大家再次默读第三部分,注意关键语段、从字里行间分析我难过背后的原因(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预设:第一小组:(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2)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4)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明确:“似乎”“以为”“好像”,不充分的证据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我”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主观臆断,给第三只猫定了罪,所以当第三只小猫亡失后就更难过得多。(板书:主观臆断)第二小组:(1)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明确:良心是自己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刺我良心”突出了“我”内疚自责之深。在第三只猫面前,“我”发现自己善恶不分、是非不辨,对猫这样,对人会不会也是这样 第三只猫让“我”看到自己的另一面,所以“我”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板书:良心受伤)第三小组: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明确:“我”对第三只猫从第一印象开始就有偏见。这种偏见在连续7个“不”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只猫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是一个以貌取“猫”带有偏见的人。(板书:心存偏见)第四小组: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明确:“我”有两个月的时间可以补救“我”的过失、表白“我”的误解,但是“我’只是“很想补救”,却什么也没做。从“忽然”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在暴打了第三只猫后,“我”依然选择无视和冷漠,尽管“我”的良心受伤、深深地自责,却从未用行动补救。所以,当第三只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时,“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板书:永无改正)③面对第三只猫的死亡,作者做出了“永不养猫”的举动,从“好久”到“永”的转变,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意味?预设:“永不”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错怪猫却不能补救过失的绝望,更是带着对自我惩戒的味道,写出了人性的复杂。④同学们,我们分析了“我”的偏见和武断,但为什么作者会因一只猫的死亡如此痛苦?甚至发誓‘永不养猫’?这仅仅是愧疚吗?让我们结合1920年代的社会现实来思考。预设:本文写于1925年,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五四运动虽倡导“科学”“民主”“平等”,但现实中强权欺凌、底层苦难仍无处不在。郑振铎作为知识分子,既渴望社会公正,又深感无力。现在再看第三只猫的结局——它沉默、无抵抗、至死未得清白,像不像那个时代任人践踏的底层人?而“我”的棒喝和冷漠,是否也像极了麻木的旁观者?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懂得“我”的悔恨为何如此沉重。④那么,若第三只猫美丽活泼,结局会改变吗?预设:猫的美丽活泼或可暂避一死,但根治悲剧需人性觉醒 。短期看 :若猫活泼亲人,或许能赢得家人喜爱,降低被冤枉的概率。本质看 :只要“人”仍凭私心偏见处事,弱势者终会沦为牺牲品。作者以“永不养猫”誓言否定的并非猫本身,而是自身“强权思维”与“偏见本能”。 改变结局的钥匙,始终握在持棒者手中,而非待罪的猫 。小结:第三只猫的死亡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偏见与强权逻辑的直接牺牲品。“我”的 主观臆断 与 根深蒂固的偏见 联手制造了这场冤案,使本已弱势的生命沦为沉默的祭品,这便是人绝其命。这只猫的悲剧命运,实为一切被偏见践踏的弱势者的缩影:当人类手握裁决权却放任私心与傲慢,所谓“意外”便成为必然的谋杀。(板书:人绝其命)四、作业以第三只猫的口吻写一篇自传,以“我的一生,从未逃出过这张网……”为开头,发挥联想想象,字数不限。五、板书猫郑振铎天薄其命——自然之殇命运 世夺其命——社会之劫主观臆断人绝其命——人性之狱 良心受伤心存偏见永无改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