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过关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讲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考点过关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4讲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总分:73分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4·河北模拟)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将汉代诸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始皇)、项(羽)之列”,在编撰《汉书》时取消了“世家”体例,又将项羽移出“本纪”,与陈胜合传,居于列传之首。班固的这一调整旨在(  )。
A.否定秦末农民起义的正当性
B.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
C.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
D.宣扬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2.(2024·辽宁模拟)西汉初年,高祖刘邦铲除异姓王,大封同姓子侄为王,希望“天下同姓一家”。据统计,汉初全国共计54郡,中央直辖15郡,诸侯王占据近40个郡;全国人口1 300余万,王国人口850余万。这一局面(  )。
A.是对秦朝暴政的反思
B.为实施黄老思想奠基
C.必然导致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
D.打破中央与地方对立僵持局面
3.(2024·河北模拟)《淮南子》记载,西汉时期“汾水濛浊而宜麻,济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洛)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据此可知,当时(  )。
A.南北经济呈现不平衡性
B.农业种植因地制宜
C.政府重视改进生产技术
D.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4.(原创)西汉政府在与西域地区的交往中,特别重视畜牧物种的引进,如与乌孙结亲时,西汉政府提出的聘礼是乌孙骏马1 000匹;汉武帝征大宛也是因为良马物种引发的贸易争端,最终以马的贸易正常化为条件而结束。西汉政府引进良马(  )。
A.推动丝绸之路的兴起
B.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C.改变了农牧业的格局
D.得益于专卖制度的推行
5.(2024·贵州毕节模拟)刘邦称帝后,封赵佗为南越王,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后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文帝遣使予以谴责;汉武帝时,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
A.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C.郡国并行维护国家统一
D.国家的治理能力提升
6.(2024·福建南平三模)《史记·循吏列传》开篇说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以此为标准,以下汉代人物可列入循吏列传的是(  )。
选项 人物 事迹
A 济南太守郅都 “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郅都)至则族灭氏首恶,余皆股栗”
B 洛阳令王涣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C 祭酒蔡邕 “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
D 右内史郑庄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A.A B.B C.C D.D
7.(2024·陕西安康模拟)汉昭帝时,朝廷组织召开关于现行经济政策的辩论大会,其中心议题是“民所疾苦,教化之要”。会上,贤良文学之士指责均输、酒榷等政策“与天下争利”,并导致民风败坏,把官营工商业视为民众疾苦的根源,主张抑制官营工商业。这次会议的召开(  )。
A.反映出盐铁官营存在明显缺陷
B.意在宣扬统治者的学术包容胸襟
C.体现了士人对治国政策的反思
D.说明汉朝君主开始具备民本思想
8.(2024·江西模拟)汉宣帝时,社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甚至形成“户异政,人殊服”的“八方殊风”的风俗景观。而到东汉后期,已经不再存在西汉后期那样明显的“九州异俗”的风俗地理差异。材料反映出东汉(  )。
A.风俗地域差异变化不大
B.注重强调文化认同
C.治国主流思想调整较大
D.开始实现政治统一
9.(2024·广东三模)据学者对《汉书》《后汉书》中所载监察官员“司隶校尉”一职进行的统计,司隶校尉在西汉往往由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县令、太守等转任,至东汉则主要由尚书令或尚书转任。这一变化表明(  )。
A.中央监察体系不断完善
B.监察服务于皇权的趋势增强
C.西汉地方治理效能提高
D.中朝成为中央政府行政中枢
10.(2024·湖北模拟)西汉前期,作为地方乡官里吏的乡三老多“有修行,能帅众为善”,协同有秩、啬夫等乡官征发赋税徭役,教化民众。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樊重“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推为三老”的现象。有学者推算,东汉乡官里吏一般由资产十万钱以上的富人担任。这一变化(  )。
A.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
B.体现出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
C.易导致基层与中央政权的离心
D.折射出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
11.(2024·辽宁丹东一模)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奏劾贪污的守令,打击横行州郡的宦官党羽,被桓帝罚作左校(左校掌左工徒)。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表示愿意“黥首系趾,代穆校作”,桓帝因此不得不赦免朱穆。这表明(  )。
A.官方儒学提升了儒生地位
B.宦官参政加剧了政治黑暗
C.太学清议有利于政治清明
D.协商议政净化了官场风气
12.(2024·四川宜宾二模)汉代,高祖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后抚恤战死士兵成为常制;文帝下旨“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儿九岁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数”。这些举措(  )。
A.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体现了汉初的农本思想
D.促进了国家实力的强大
13.(2024·黑龙江三模)公元前111年正月,汉武帝派司马相如为钦差,负责新开拓地区的郡县设置。随之,汉朝廷不仅在河西设立郡县、移民屯垦,而且在西南夷和两越地区设郡置县。《史记·平准书》记载:“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这些举措(  )。
A.表明国家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B.改善了边疆地区的地理环境
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14.(2024·陕西商洛三模)《后汉书》记载,汉代庄园主“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而在“重人轻地”的政策下,他们以货币形式向国家交纳“赀算”(商贾以外居民的财产税)、酒税、盐铁税。据此可推断,汉代(  )。
A.编户齐民在基层得到推行
B.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得益于赋役政策
C.庄园与外部市场存在联系
D.庄园为小农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15.(2024·山东济宁三模)就汉代儒学来看,西汉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希望开创大同世界;东汉完全以考证训诂为学问,对一两个字眼可以有烦琐的考订。这一变化(  )。
A.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反映出东汉政治统治的腐朽
C.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
D.折射出社会发展活力的衰退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6.(2024·辽宁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世风即社会风尚,是指某一时期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共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汉代的“山东”“山西”,又称“关东”“关西”,是指华山和函谷关东西之地。山东主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诸省;山西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在西汉的四十六位丞相中,仅有李蔡、公孙贺等极少数人出生于山西,且这些人也大多是因军功卓著登上丞相之位的。出生于山东的丞相有将近四十位,且大都是治国理政的文臣。秦代和西汉时期的将领,除开国功臣之外,大部分是山西人。“秦将军白起,郿人;王翦,频阳人。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辛)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摘编自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
材料二 下图为西汉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作出合理解释。(8分)
17.(2024·安徽江淮十校三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铜奔马,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材料二 “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三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摘编自[西汉]汉武帝刘彻《天马二首·其二》
材料四 
画像石是古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中,汉代画像石上有大量反映出行、征战和升天的奔马形象。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则材料说明其史料价值,(4分)并围绕“天马与汉代的时代气象”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 根据材料可知,班固反对将汉代诸帝“编于百王之末”,将项羽从帝王“本纪”中移出,说明其旨在突出西汉王朝的地位,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C项正确;《汉书》将项羽与陈胜合传并居于列传之首,可见其并未否定秦末农民起义的正当性,排除A项;班固对史学体例进行了整合,但这与儒家思想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2.C 刘邦封同姓子侄为王,会使诸侯国在土地、人口等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这必然导致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C项正确;刘邦分封同姓王是鉴于秦孤立之败,希望“天下同姓一家”,而不是对秦朝暴政的反思,排除A项;黄老思想指的是无为而治,而大封同姓子侄为王显然并非无为而治,排除B项;这一局面易造成地方对中央的挑战,排除D项。
3.B 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依据的是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体现了农业种植因地制宜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政府对生产技术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地位,排除D项。
4.B 西汉与乌孙结亲获取骏马,以及因良马贸易争端对大宛发动战争并最终实现马的贸易正常化,都为西汉军队获取了更多的优质马匹资源,从而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故选B项;丝绸之路的兴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A项;西汉引进的良马主要用于军事和交通等方面,对改变农牧业的格局影响相对较小,C项错误;专卖制度主要针对盐、铁等重要物资,与良马的引进关系不大,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平定南越并设立九郡,实行统一的制度法令,这表明汉武帝时期的中央政府具有较强的治理能力,能够有效控制和管理边远地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边疆治理,没有涉及“与民休息”的政策,排除A项;“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郡国并行”无关,且汉武帝时通过解决郡国并行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史记》对“循吏”的定义是“奉职循理”,即奉公守法、尽职尽责,同时不滥用刑罚,表格中只有洛阳令王涣满足这一条件,B项正确;虽然郅都打击了地方豪强,但其手段凶狠,排除A项;蔡邕想要躲避董卓的征辟,但最后无奈服从,不符合“循吏”的标准,排除C项;郑庄为官清廉,不符合“循吏”的标准,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与天下争利”“主张抑制官营工商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出台的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抑商政策,在汉昭帝时期遭到了批评和指责,这体现出当时士人对汉武帝治理政策的反思,C项正确;材料中贤良文学之士指责的不是盐铁官营政策,不能得出其有明显缺陷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所述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民本思想古已有之,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汉朝各地风俗文化从差异较大转变为差异较小,这说明东汉时期的文化认同得到增强,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两汉风俗的地域差异变化较大,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学便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调整较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秦朝已实现政治统一,“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司隶校尉”往往由侍御史、谏议大夫等转任,但东汉时则往往由尚书令等中朝官转任,尚书令、尚书多是皇帝身边较受信任的侍从人员,这说明“司隶校尉”不断向皇权靠拢,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监察体系不断完善,排除A项;“司隶校尉”负责京畿一带的监察,与地方治理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体系的变动,与行政中枢无关,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前期乡官里吏多为基层社会中的民众代表,选任以品行和威望为标准。而西汉中期以后,有一定数量的家产的人才能当选乡官里吏,这是地方豪强与权力结合的表现,宗族、豪强对基层治理的影响增强,易导致中央对基层社会管控的削弱,C项正确。这种变化削弱而非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排除B项;儒学在当时仍处于正统地位,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太学生与在朝士大夫联合反对宦官专权,形成“清议”之风,以此使皇帝赦免打击宦官党羽和豪强的正直官员,这有利于政治清明,C项正确;材料主旨与儒学提升儒生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显示宦官参政加剧了政治黑暗,排除B项;清议是通过时政评论影响政治的,并非协商议政,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从高祖到文帝,汉代统治者相继对战死士兵、鳏寡孤独等群体实行优抚赈济,这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才确立,排除A项;材料与农本思想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国家实力强大关联不大,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在河西设立郡县、移民屯垦,而且在西南夷和两越地区设郡置县”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当地设立郡县,并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有利于把边疆地区纳入大一统的汉代中央体系之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家行政效率,排除A项;地理环境不会随着政治制度变化而发生变化,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严格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
14.C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庄园主实力雄厚且以货币形式缴纳赋税,庄园主将剩余产品拿到市场出售以获取利润,反映了庄园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在土地兼并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隐匿于庄园,不再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赋役政策对豪强地主势力扩张的作用,排除B项;庄园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小农经济,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儒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讲究实用,而到了东汉却完全以考证训诂为学问,流于烦琐的文献考订而脱离现实,这一变化折射出社会发展活力的衰退,D项正确;流于烦琐的文献考证不能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儒学的发展变化,无法体现政治腐朽,排除B项;流于对过去文献的烦琐考订,不会丰富儒学的思想内涵,排除C项。
16. 【答案】 (1)世风:“山东”崇文,“山西”尚武。(4分)
(2)“山东”崇文的原因:“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汉朝时期建立了察举制的选官方式,其标准是儒家倡导的品行;“山东”地区以汉民族为主体,受少数民族影响较小。(4分)
“山西”尚武的原因:“山西”是秦国主要区域,统治者奉行法家思想治国;选官以军功爵制为主;临近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尚武之风盛行。(4分)
【解析】 第(1)问,从“文臣”和“军功”的角度分别概括“山东”和“山西”的世风。第(2)问,结合思想状况、民族关系、选官制度等的差异分别分析“山东”“山西”世风的成因。
17. 【答案】 示例
史料价值:材料一铜奔马作为实物史料,其造型及彩绘对于东汉青铜制作工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审美情况;材料二《史记·大宛列传》作为文献史料,其中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记载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及汉代边疆治理状况具有重要史料价值。(4分)
论题:天马形象反映出汉代大一统恢宏的时代气象。(2分)
论述: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面貌,材料中大量的天马形象正是汉代政治经济的产物,体现了一种恢宏的时代气象。
西汉王朝实现了国家一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以儒家“有为”思想加强中央集权,三征匈奴,拓展疆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的交融。马匹作为重要的军事作战工具,在汉代受到重视。对“天马”的崇拜,正折射出汉朝对外征战频繁,统治者追求建功立业的现实政治情况。文学艺术形象中的“天马”矫健疾驰,显示了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反映出汉朝国力强盛、政治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奋发向上的恢宏气势。(8分)
汉代天马形象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是对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特征的反映,体现出一种大一统的恢宏气势,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历史底蕴。(2分)
【解析】 第①小问选取两则材料,结合其史料类型,从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及边疆治理等角度分析史料价值。第②小问由这两则材料概括“天马形象反映出汉代大一统恢宏的时代气象”,先明确汉代的时代气象,再结合相关史实,从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边疆治理等多角度,对论题进行论述,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