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感受母亲隐忍坚韧的母爱及作者深切的怀念、愧疚之情。理解“好好儿活”的生命哲思,领悟困境中生命价值的多样性。(2)通过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分析人物心理与情感。(3)梳理“我”从绝望到觉醒的情感变化,探究母爱对生命救赎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聚焦细节,分析母亲突破儿子心理防线的策略与隐忍付出。(2)把握“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母爱对生命态度的重塑。 教学难点 (1)理解菊花“淡雅、高洁、热烈”的象征意义,关联“生命多样性”的生存哲学。(2)引导学生体悟“怀念”的双重性:既是对母亲的追思,亦是对其生命信念的继承。一、导入21岁,你在做什么?也许是大学自习室的奋笔疾书,篮球场上的跳跃扣篮…而21岁的史铁生,在人生最灿烂的年华,被永远禁锢在轮椅上。当他说出‘我可活什么劲’时,有个身影挡在他和死亡之间——那是肝癌晚期的母亲。今天我们要读的,就是一个绝望儿子与垂死母亲之间,关于“怎么活”的生命对话。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2.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史铁生在21岁时,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对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3.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读准字音。豌豆(wān) 瘫痪(tān huàn) 捶打(chuí) 憔悴(qiáo cuì) 絮叨(xù dāo) 仿膳(shàn)(2)掌握下列词语。瘫痪: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没有规律。沉寂:十分寂静。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央求:恳求。神色:神情。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里啰唆。敏感: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深沉:形容程度深。泼泼洒酒:水泼洒的样子。文中形容花开得繁盛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3)易混字(括号中为错别字)捶打(陲) 侍弄(待) 砸碎(咂) 诀别(决)三、课文精读1.活动一:探“活”之痛——生理层面的生存困境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思考“我”瘫痪后如何对待“活”?文中哪些细节暴露了“我”对生命的绝望?预设:动作描写:砸玻璃、摔东西、捶打双腿。教师引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些动词前面作者都用了副词来修饰,分别是突然、猛地、狠命地。 “突然”与“猛地” :这些副词强调动作的 无预兆性 和 爆发性 。“狠命”表明动作的 自毁倾向 ,不仅是生理疼痛的宣泄,更是对瘫痪现实的憎恶与绝望。语言描写:“不,我不去”(拒绝看花)、“我可活什么劲儿!” 封闭自我、否定生命价值2.活动二:解“活”之难——心理层面的母爱突围 (1)面对儿子的“活”之痛,母亲是怎样解“活”之难的呢?她如何突破儿子的心理防线?请回到原文找出答案。预设: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给空间却暗含守护“看花”邀约用自然之美唤醒生命感知动作、神态描写:扑、抓、忍、哭、挡等以身体屏障隔绝绝望教师引导:“我”在看落叶时,母亲为何要挡在窗前呢?母亲挡在窗前是为了防止“我”看到窗外飘落的树叶而触景生情。落叶的凋零景象会加剧“我”双腿瘫痪后的绝望情绪,甚至可能诱发轻生念头。母亲以身体作为屏障,既是为了隔绝象征死亡与衰败的秋景,也是为了用行动阻断“我”沉溺于痛苦联想,试图保护“我”的心理防线。这一动作凸显了母亲对儿子心理状态的敏锐洞察和无声守护,展现了她以最直接的干预对抗绝望的坚韧母爱。对于“跑”“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语言表达上的极度谨慎3.活动三:悟“活”之谛——哲理层面的生命升华 (1)母亲不断给予儿子“活”的希望,但自己却每况愈下。母亲逝去后,“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花,这次看花与前两次有何区别呢?预设: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花,与前两次有着本质区别。前两次看花均由母亲主动提议,但第一次因“我”深陷瘫痪的绝望而粗暴拒绝,母亲的爱与希望被“暴怒无常”的阴霾吞噬;第二次“我”虽勉强答应,却带着敷衍与不耐,尚未真正理解母亲借菊花传递的生命信念,而母亲猝然离世更让此行永成遗憾。第三次看花则是“我”与妹妹的主动践行,是完成母亲遗愿的自觉行动。(2)和妹妹在北海看花,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感悟?预设:在肃杀的秋风中,菊花依然以淡雅的黄、高洁的白、热烈深沉的紫红泼泼洒洒地绽放,这并非单一的生存姿态,而是生命在困境中迸发的多元可能。每一种色彩都象征着不同的生命态度:淡雅是接纳残缺后的从容,高洁是坚守尊严的孤勇,热烈深沉则是向苦难迸发的生命力。它们共同在秋风里烂漫生长,证明生命从不会被厄运统一驯化,反而在局限中活出千姿百态。母亲未尽的期待,最终化作他对生命本质的觉醒:真正的“好好活”不是按照标准模板生存,而是在认清世界混沌本质后,依然尊重并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形态,如同秋菊各展其色却共绘绚烂。4.我们领悟了“活”着的真谛以后,我们回到文章的题目,作者为何将文章取名为“秋天的怀念”,作者在怀念什么呢?预设:①文中回忆的事件发生在秋天,母亲在此时病逝,作者以此季节寄托哀思,表达对母亲的怀念。②对生命救赎的礼赞。母亲在秋天离去,却在秋天以菊花为媒介,将“活”的哲学植入儿子心中。作者所怀念的,既是母亲其人,更是她以生命为代价传递的生存信念——在命运的寒冬里,活出秋天的绚烂,活出自己的价值。四、作业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跟着他继续感受母爱,思考人生应该如何活。五、板书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探“活”之痛——生存困境活 解“活”之难——母爱突围 悟“活”之谛——生命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