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庖丁解牛》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庖丁解牛》同步练习(含答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1)庄子,名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国人,学派代表人物,主张“________”,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
(2)《庖丁解牛》选自《________·养生主》,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阐述________的哲理。
2. 字词梳理
(1)拼音
① 庖丁( ) ② 踦( ) ③ 卻( ) ④ 窾( )
⑤ 軱( ) ⑥ 硎( ) ⑦ 怵( ) ⑧ 謋( )
(2)通假字
① 砉然向然(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__)
② 技盖至此乎(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__)
③ 善刀而藏之(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__)
(3)单字词翻译
① 族庖( ) ② 道( ) ③ 进( ) ④ 硎( ) ⑤ 怵然( ) ⑥ 委( )
(4)翻译段落
①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的结构(填空式梳理)
(1)总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分论点:
① 解牛的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关键词填空)。
② 对比论证:________(岁更刀)与________(月更刀)对比,突出庖丁技艺的高超。
③ 结论:________________(原文)。
2. 文章的主旨
本文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阐明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强调只有________,才能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一(原文第1段)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1.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奏刀騞然”相同的是( )
A. 提刀而立 B.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 官知止而神欲行 D.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2. 翻译: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阅读文本二(原文第2-3段)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 解释“官知止而神欲行”中“官知”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良庖”与“族庖”对比的作用。
阅读文本三(原文第4段)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 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与“视为止”相同的是( )
A.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 吾见其难为 C. 为之四顾 D. 视为止
2. 翻译: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四、学业测试(融合近两年真题)
1. 选择题(参考2024年真题)
下列对《庖丁解牛》中比喻论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庖丁解牛”比喻顺应自然规律处理事务。
B. “刀刃若新发于硎”比喻保持初心,不被世俗磨损。
C. “族庖月更刀”比喻不遵循规律导致效率低下。
D. “以无厚入有间”比喻以灵活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2. 翻译题(参考2025年模拟题)
翻译: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答案
一、文学常识
1. (1)周,宋,道家,顺应自然;(2)庄子,养生之道。
2. (1)① páo dīng ② yǐ ③ xì ④ kuǎn ⑤ gū ⑥ xíng ⑦ chù ⑧ huò
(2)① 向—响,声响;② 盖—盍,何;③ 善—缮,擦拭。
(3)① 一般厨师;② 规律;③ 超过;④ 磨刀石;⑤ 警惕的样子;⑥ 卸落。
(4)① 我所喜好的是自然规律,超过技术层面了。
② 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刀刃运转必定有余地。
二、文本探究
1. (1)臣之所好者道也;(2)① 所见无非牛、未尝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② 良庖、族庖;③ 得养生焉。
2. 顺应自然规律,掌握规律,游刃有余地处理事务。
三、课内阅读
文本一
1. A(表修饰);2. (解牛的动作)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本二
1. 感官知觉;2. 通过对比,突出庖丁因掌握规律而技艺高超,强调“道”的重要性。
文本三
1. D(因为);2. (庖丁)提着刀站立,为此环顾四周,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四、学业测试
1. B(比喻技艺精纯);2. 我以精神接触(牛)而不用眼睛看,感官知觉停止而精神活动继续。
2. (1)砉然向然,奏刀騞然;(2)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