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基础巩固一、种群密度是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1.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特征。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______,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也会因______、季节等因素而发生变化。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______、活动范围______的动物。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______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 =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 ×______÷ 重捕中标记数。二、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1.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______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______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当出生率______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减少;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是指单位时间内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数量______;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数量______ 。三、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1.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分为______型、稳定型和______型。增长型种群中______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______,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______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年龄结构通过影响______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2.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会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从而降低该种群的______,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强化提升1.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2.东北盼鼠会在其生活的洞穴中挖掘土壤并推至地表,形成土丘,造成草地退化。研究人员使用无人机航拍和地面人工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飞行高度进行拍摄,以确定无人机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的最佳航拍高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调查法基于东北鼢鼠数量与土丘数量相等的前提B.人工调查结果是无人机航拍结果准确程度的参照C.无人机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的最佳航拍高度为200mD.依据调查得出的种群密度可以预测东北鼢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3.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4.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5.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 ① B. ② C.③ D.④6.图1、图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图1中的a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是图1中的bC.图2中的甲和乙分别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理论上人类的丙应当接近1:17.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该地区在整个时间段内的人口年龄结构为(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8.某动物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在10年中增长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6年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以后开始下降,第10年增长速率降到0。经调查,在第6年时该种群数量为399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动物种群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为399只B.第10年增长速率降到0,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时,若标记物过于醒目,则会使结果偏大D.该种群的密度与密度制约因素,如气温、干旱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有关9.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分别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悬铃木,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10.研究机构对某草原的野兔进行了调查,下表为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初捕 40 40 18 22重捕 45 5 22 23(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2hm2,则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为____/hm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约为_____。(2)如图表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其中A类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_____(填字母)类型。(3)现调查所捕获野兔的月龄,结果如图中的B类型,则该草原野兔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型;若该草原的野兔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填名称)型,可以预测野兔对该草原的破坏将会越来越严重。(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最终使害虫的年龄结构变为图的_____(填字母)类型。拓展拔高1.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将对种群数量特征产生的直接影响有( )①出生率②种群密度③迁入率④年龄组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鸣叫计数法是利用鸟类的鸣叫来调查其种群数量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样方法中,较多的样方数量可精确调查出种群数量B.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森林中野生东北虎的种群密度C.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选取样方调查城市街道上树木的种群密度D.采用鸣叫计数法调查鸟类种群密度可减少对鸟类种群的干扰、损伤3.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国庆期间北京人口大增,直接原因是迁入率增大C.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D.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死亡率4.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由老年个体、中年个体和幼年个体组成的C.样方法可用于调查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和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D.不是所有生物都具有性别比例这一数量特征5.花鼠取食偏好红松球果,且具有分散贮食和遗忘贮藏点的特性。研究人员在2019~2023年间,对某地红松林中花鼠种群数量和红松结实量开展调查,发现2022年红松结实量最高,与其余四年的结实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四年之间的结实量没有显著差异。花鼠种群5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性比(雌:雄) 0.77 0.76 0.78 1.16 0.98幼年组 14 21 26 47 37成年组 62 56 60 54 62老年组 2 2 3 5 3A.花鼠能促进红松种子的传播B.红松结实量受到花鼠种群数量的调控C.花鼠的种群数量波动与其性比之间没有关联D.从年龄结构分析,上述花鼠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6.研究小组对江苏宝华山的青冈(雌雄同株)种群进行了研究,根据胸径(一般指乔木主干离地表面1.3米高处的直径)大小将其划分为10个径级,所得部分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径级 1 2 3 4 5 6 7 8 9 10存活数/株 94 136 115 31 25 17 8 1 3 2死亡率(%) 17.3 21.0 26.5 36.1 56.4 0 11.8 13.3 15.4 -A.研究小组利用样方法调查到的所有青冈个体组成一个种群B.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该种群所在群落的总生物量一定会增加C.该青冈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青冈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7.田鼠是导致庄稼减产的主要动物,为防治农田鼠害,科研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种植大豆的土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种植大豆的土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B.与曲线Ⅱ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C.设置模拟树桩的密度越大,田鼠的种群密度越小D.b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有关8.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Ⅳ龄 ≥55.1 4 0 0.0 4 10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9.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捕获总鸟数 麻雀 黄鹂第一次捕捉 100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 102 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偏小10.动物个体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可能表现出三种类型的分布格局: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如果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相邻的其他个体时,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好处,当许多个体都这样做时就会形成集群分布,这种现象可称为“自私牧群原则”。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如图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的密度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百分比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具有一系列的数量特征,其中,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调查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原因可能是_____。(2)根据图分析,在空间上,十七年蝉的成虫在其生存环境中的分布格局的类型最可能是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3)在时间上,十七年蝉表现出了高度同步化的生命周期,在种群的正常生命周期之外,没有发现过早或过晚出现该种蝉。根据“自私牧群原则”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答案以及解析基础巩固一、1.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数量;很大;空间2.平均值;五点;强;大;标记;第二次捕获数 二、1.新产生;死亡;大小;大于;小于2.迁入;迁出;增加;减少三、1.增长;衰退;幼年;适中;幼年;出生率2.性别比例;出生率拔高提升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2.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此调查法是根据东北鼢鼠在地表形成的土丘来间接调查东北鼢鼠的数量,所以此调查法基于东北鼢鼠的数量与土丘数量成一定比例的前提,例如,人工调查土丘中东北鼢鼠的数量求平均值,就可以大致知道一个土丘中有多少只东北鼢鼠,再根据航拍结果中调查的土丘数目,就可以大致估计出该地区东北鼢鼠的种群数量,此调查法并不要求东北鼢鼠数量与土丘数量相等,A错误;人工调查结果是实际值,无人机航拍结果属于估算值,所以人工调查结果是无人机航拍结果准确程度的参照,B正确;由题图可知,土丘识别度最高的应为无人机最佳航拍高度,所以最佳航拍高度为30m,C错误;只依靠种群密度无法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3.答案:A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故选A。4.答案:B解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虽然图中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与常规不同,但仍能构成种群,A不合理;由图可知,该种群中的个体存活时间不超过10周龄,且雌、雄个体的存活时间和生殖期长短均不相同,推测该种群可能是存活时间较短且雌、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的昆虫种群,而非果树种群,因为果树一般没有雌雄之分,B合理、C不合理;由图可知,同周龄的生殖期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数量相当,只是雄性个体生殖后期出现较早,说明这可能是该生物本身就有的特点,并不是性引诱剂诱杀的结果,D不合理。5.答案:C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由图中信息可知,四个国家中,③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相对较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自然增长率最大。6.答案:A解析: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图1中的c,即种群密度,A错误;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依据的是年龄结构,即图1中的b,B正确;C、图2中甲直接使种群密度增加,乙直接使种群密度减小,且丁会影响甲和乙,丙只会影响甲,则图2中的甲和乙分别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C正确;D、丙为性别比例,人类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女性性染色体为XX,产生的卵细胞只含X染色体男性性染色体为XY,产生的精子含X或Y染色体且数量大致相等,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所以理论上人类的性别比例应当接近1:1,D正确。故选A。7.答案:A解析:由图示可知,起初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此时该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为稳定性;之后出生率逐渐增大死亡率逐渐减小,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8.答案:C解析:A、在第6年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种群的种群数量为399只,说明此时处于K/2值,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应为798只,A错误;B、第10年增长速率降到0,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错误;C、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C正确;D、该种群的密度与密度制约因素,如天敌、食物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有关,气温、干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9.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⑤是年龄结构,⑥是性别比例;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m种植一棵悬铃木,这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10.答案:(1)种群密度;180;8:9(2)越来越大;C(3)稳定;增长(4)降低出生率,减小害虫的种群密度;C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其中标志重捕法的种群数量估算公式为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结合表格数据和题干信息计算,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40×45÷5÷2=180(只/hm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约为(22+18):(23+22)=8:9。(2)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图中A为增长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C为衰退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3)图中B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当野兔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时,种群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多,对该草原的破坏将会越来越严重。(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目的是降低出生率,减小害虫的种群密度,最终使害虫的年龄结构变为题图的C(衰退型)。思维拓展1.答案:B解析:目前我国实现全面两孩的政策后,①、出生率会增加,①正确;②、种群密度会增大,②正确;③、迁入率不受影响,③错误;④、幼年个体增加导致年龄组成发生改变,④正确。所以将对种群数量特征产生的直接影响有①②④,B正确。故选B。2.答案:D解析:样方法中,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A错误;东北虎属于猛兽,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且属于国家保护动物,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用样方法调查城市街道上树木的种群密度时,用等距取样法选取样方,C错误;采录鸟类的声音对鸟类的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影响,故采用鸣叫计数法调查鸟类种群密度可减少对鸟类种群的干扰、损伤,D正确。3.答案:D解析: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B、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研究现代城市的人口变化影响很大,国庆期间北京人口大增,直接原因是迁入率增大,B正确;C、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C正确;D、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D错误。故选D。4.答案:B解析:A、种群密度的定义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A正确;B、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是由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组成,B错误;C、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即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C正确;D、某些生物没有性别分化,不存在明确的性别比例,D正确。故选B。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花鼠具有分散贮食和遗忘贮藏点的特性”可知,花鼠这种特性使得红松种子被带到不同的地方,并且有可能在被遗忘的贮藏点萌发,所以花鼠能促进红松种子的传播,A合理。根据题意,除2022年红松结实量最高外,其余四年的结实量没有显著差异,而表中2023年花鼠种群数量明显比2019~2021年多,据此分析,不能说明红松结实量受到花鼠种群数量调控, B不合理。据表分析,性比越大花鼠的种群数量越多,说明花鼠的种群数量波动与其性比之间是有关联的,C不合理。从表中看,调查期间老年组个体数量相对较少,幼年组个体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题述花鼠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属于衰退型,D不合理。6.答案:C解析:研究小组调查的所有青冈个体是该青冈种群的一部分,A错误;表中数据显示该种群的存活率大于死亡率,正常情况下,该种群的总生物量会增加,但由于环境、其他物种等因素的影响,该种群所在群落的总生物量不一定会增加,B错误;该种群幼年个体占比较高,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青冈属于雌雄同株,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种群特征,D错误。7.答案:C解析: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A正确;B、由题意可知,设桩可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由题图可知,与曲线Ⅱ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设桩距离更小,因此猛禽的栖息场所更多,密度可能更大,B正确;C、本题只设置了三组实验,其中一组是不设桩的对照组,仅依据两组设置模拟树桩的密度数据无法判断题述说法正确,且田鼠的种群密度大小不止与天敌有关,C错误;D、b以后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导致一定时间内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D正确。故选C。8.答案:B解析:A、由表中信息可知: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B、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C、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黄鳝数量非常少,C错误;D、表中信息显示:各年龄期雌性个体的总数明显大于雄性个体的总数,说明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故选B。9.答案:D解析:A、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标记物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A正确;B、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麻雀大约有=46×42÷6=322只,黄鹂大约有=43×36÷9=172只,B正确;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C正确;D、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D错误。故选D。10.答案:(1)种群密度;十七年蝉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2)集群分布;种群密度小时被鸟类捕食率高,密度大时被捕食率低,密度大有利于生存(3)若过早或过晚出现的该种蝉,此时种群密度较小,容易被鸟类捕食而被淘汰,个体难以从群体中获益,因此被选择下来的是高度同步化的大种群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十七年蝉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2)根据图分析,种群密度小时被鸟类捕食率高,密度大时被捕食率低,密度大有利于生存。因此在空间上,十七年蝉的成虫在其生存环境中最可能呈集群分布。(3)若过早或过晚出现的该种蝉,此时种群密度较小,容易被鸟类捕食而被淘汰,个体难以从群体中获益,因此被选择下来的是高度同步化的大种群。所以在时间上,十七年蝉表现出了高度同步化的生命周期,在种群的正常生命周期之外,没有发现过早或过晚出现该种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