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分层练习(有答案) 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分层练习(有答案) 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简介

1.3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基础巩固
一、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1.种群数量波动的概念:种群数量波动是指种群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种群数量会在环境容纳量(K值)上下波动。种群数量高于K值时,种内竞争会______,种群数量有______的趋势;种群数量低于K值时,种内竞争会______,种群数量有______的趋势。
2.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周期性波动:种群数量的波动周期与环境变化的周期相关。例如,某些昆虫的种群数量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呈现周期性波动,春季数量______,冬季数量______。
非周期性波动:种群数量的波动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主要受环境因素的随机变化影响。例如,突发的自然灾害(如洪水、火灾等)会导致种群数量的______波动。
二、外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
1.气候:气候因素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极端气候。例如,干旱会导致植物种群数量______,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干旱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______作用;而降水过多可能会导致一些陆生动物的种群数量______,因为过多的水分会影响它们的生存环境。
2.食物:食物的______和质量会影响种群数量。当食物充足时,种群数量会______;当食物短缺时,种内竞争会______,种群数量可能会下降。例如,在草原上,牧草的生长情况会影响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
3.天敌:天敌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______关系。天敌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种群数量______,而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天敌数量______。例如,鹰和鼠之间,鹰数量的增加会使鼠的种群数量下降,鼠数量的减少会导致鹰的食物减少,鹰的数量也会相应______。
三、内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
1.种内竞争:种内竞争是指种群内个体之间对______的争夺。当种群数量增加时,种内竞争会加剧,导致种群数量增长______。例如,在一个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过多时,鱼会争夺食物、氧气等资源,部分鱼可能会因为资源不足而生长缓慢或死亡,从而使种群数量______。
2.内分泌调节:种群数量过多时,个体之间会通过内分泌调节来影响种群数量。例如,当种群密度过大时,某些动物会分泌______,抑制自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使种群数量______。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内源性调节,能够使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强化提升
强化提升
1.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中,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等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及遗传调节等属于内源性自动调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水分和疾病等因素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
B.种群数量一定程度地降低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
C.内源性自动调节强度不受种群数量的影响
D.在内、外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
2.下列描述中,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大量死亡
B.一年蓬的种群密度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降低
C.病毒使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降低
D.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
3.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天敌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4.根据某农田中引入鸭子后,鸭子与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鸭子是影响该农田中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B.图甲中a→b→c段,鸭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引入鸭子后,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K值为N3
D.由图乙可看出二者种群数量呈现同步性变化的趋势
5.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春天,随着落叶松的生长,灰线小卷蛾幼虫同时出现,幼虫的吞食会使松树的松针减小,致使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下降。灰线小卷蛾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虚线代表幼虫密度,实线代表最大松针长度
B.高密度幼虫会导致来年灰线小卷蛾种群数量下降
C.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线小卷蛾幼虫密度,实际值比计算值高
D.由图可知,捕食会影响捕食者种群密度的波动
6.为了解在相对封闭环境中某种害虫对优质牧草的危害,科研小组连续两年的4~8月份监测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年的4~5月期间,该害虫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两年的7月中旬,该害虫对牧草的破坏能力达到最大
C.若当年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对下一年种群数量无影响
D.两年时间内,该环境中害虫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
7.水是九寨沟的灵魂。为保护水资源,对九寨沟某湖泊中的硅藻数量进行了长期监测,结果如图所示,发现硅藻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出现了密度高峰,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硅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B.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能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
D.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8.如图是科研人员调查的某草原上一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λ代表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λ=Nt+1/Nt)。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1~t2时间段,此种群数量在不断下降
B.t3~t5时间段,种群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此波动是由于外源性因素的影响
C.λ代表此种群的增长率
D.该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并且在此环境中稳定平衡密度为1.5
9.如图表示欧洲灰鹭在一定时间内种群的数量波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1928~1977年间,欧洲灰鹭的种群数量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波动
B.1964年之后,欧洲灰鹭的种群数量变化近似于逻辑斯谛增长
C.图中影响欧洲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是影响种群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
D.欧洲灰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的自然增长率基本为零
10.某北方粮食生产基地蚜虫侵害农作物,而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如图表示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请分析回答:
(1)以上数据的获得需要调查种群密度。调查蚜虫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原因是 。
(2)图中的乙种群表示的是 。
(3)影响蚜虫种群数量的外界因素,除了七星瓢虫还有 、 等。图中7月12日 ~ 26日蚜虫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推测其年龄组成为 。
(4)上述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 防治。
拓展拔高
1.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2.下图表示某生物种群因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改变,不再适合该种群生存
D.图④曲线所示为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
3.小勾儿茶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小勾儿茶为落叶灌木,喜温暖、湿润的生境。下列有关小勾儿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小勾儿茶的种群密度时,可适当加大样方面积
B.气候变湿润后有利于小勾儿茶种群数量的增长
C.气温、干旱、火灾等是影响小勾儿茶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D.选择性采伐与小勾儿茶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有利于小勾儿茶种群数量的增长
4.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
C.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D.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6.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形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压轴挑战
7.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说明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2
B.a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居民打猎一次不会改变草原兔的K值
8.如图为某种昆虫在双因素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和相对湿度
B.温度一定时,随相对湿度增加,该昆虫种群数量增加
C.相对湿度为90%时,该昆虫生存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
D.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除非生物因素外,还有生物因素
9.将自然界中的家蝇和丽蝇培养在大的种群笼中,测试两个种群的竞争能力,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蝇培养在大种群笼中时,家蝇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B.自然环境中野生家蝇和野生丽蝇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只有一种蝇能够存活
C.实验中丽蝇种群在数量稀少并处于灭绝边缘时逐渐获得了竞争优势
D.培养在大种群笼中时,两种蝇的种间竞争属于竞争共存现象
10.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研究人员调查了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A和B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调查A和B的种群数量变化时选择相对封闭的环境,这主要是考虑了______会对种群数量的调查造成影响。
(2)据图分析,B是______(填“捕食者”或“被捕食者”),依据是______。
(3)图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属于______模型。在某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B的种群数量变化并不完全符合图示模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答出2点)。
(4)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的进化是有益的,其原因是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基础巩固
一、
1.加剧;下降;减弱;上升
2.增多;减少;非周期性
二、
1.减少;蒸腾;下降
2.数量;增加;加剧
3.捕食;下降;下降;减少
三、
1.资源;减缓;下降
2.信息素;下降
拔高提升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内源性自动调节强度受种群数量的影响,如种群数量过多会加剧种群的种内竞争,C项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大量死亡,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一年蓬的种群密度与光照强度有关,体现了阳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病毒使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降低,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C符合题意;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体现了自然灾害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A、分析题图可知,桑毛虫与暴猎蝽之间是捕食关系,两种生物的数量相互抑制,桑毛虫的环境容纳量减少,A正确;
B、b点时,种群数量为K/2,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c点种群数量为K值,食物等因素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C错误;
D、由题图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A、由题图可知,鸭子数量增多,会导致蝗虫数量减少,因此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是鸭子的种群数量,A正确;
B、鸭子种群数量在a→b→c的变化过程中,总数量在增加,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
C、由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C错误;
D、图乙中引入鸭子之后,鸭子数量增加,而蝗虫数量减少,两者种群数量变化不同步,D错误。
故选A。
5.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幼虫密度增加导致松针长度减小,松针长度减小又导致幼虫密度减小,因此题图中虚线代表幼虫密度,实线代表最大松针长度,A说法正确;由题意可知,幼虫的吞食会使松针长度减小,致使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下降,最终导致来年灰线小卷蛾种群数量下降,B说法正确;灰线小卷蛾幼虫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应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C说法错误;由题图可知,捕食关系影响着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密度的波动,D说法正确。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两年的4月1日至5月29日,该害虫种群密度均逐渐上升,说明该害虫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害虫以牧草为食,两年的7月中旬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最大,对牧草的破坏能力达到最大,B正确;若在当年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会破坏该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出生率,导致下一年该害虫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据图可知,两年时间内,害虫种群数量均处于波动中,且曲线变化基本一致,说明该环境中害虫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D正确。
7.答案:D
解析:硅藻是单细胞生物,应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调查硅藻的种群密度,A错误。“S”型增长的特点是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图中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增加后并没有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数值,故其不呈“S”型增长,B错误。硅藻是单细胞生物,不存在性别比例这一种群的数量特征,C错误。由图可知,硅藻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在不同的季节,光照强度和温度有明显差异,因此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
8.答案:A
解析:A、t1~t2过程λ<1,种群数量不断下降,A正确;
B、t3~t5过程λ>1,种群数量不断上升,不发生周期性波动,B错误;
C、此种群的增长率可以用λ-1表示,C错误;
D、该种群在t2之后一直保持增长,t3~t5过程λ约等于1.5,呈指数增长,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D错误。
故选A。
9.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在1928~1977年间,因气候原因欧洲灰鹭的种群数量表现为非周期波动,A错误;1964年后欧洲灰鹭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然后趋于稳定,近似于逻辑斯谛增长,B正确;图中影响欧洲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是气候,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C正确;自然增长率是指种群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便维持稳定或在K值上下波动,所以自然增长率基本为零,D正确。
10.答案:(1)样方法;蚜虫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2)七星瓢虫;(3)气候;食物;传染病;自然灾害;稳定型;(4)生物
解析:(1)因为蚜虫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2)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故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应随着蚜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故图中的甲种群表示蚜虫,乙种群表示七星瓢虫。
(3)影响蚜虫种群数量的外界因素除了七星瓢虫还有气候、食物、传染病、自然灾害等;7月12~26日蚜虫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推测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4)依靠天敌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思维拓展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由题意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故推测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项错误;由于沙蝗不断地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B项正确;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项错误;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会受水资源有限的影响,不会呈现“J”形增长,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由于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减少,所以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A正确;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会加剧种内斗争,可能引起K值变小,但b点后的变化增大了K值,说明菌种生活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因此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营养,B错误;C、当外界破坏强度过大时,会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改变,不再适合该种群生存,C正确;D、当种群的数量维持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D正确。故选B。
3.答案:C
解析:小勾儿茶(灌木)属于珍稀物种,数量较少,因此在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可适当加大样方面积,A正确;由题干可知,小勾儿茶喜湿润的生境,故气候变湿润后有利于小勾儿茶种群数量的增长,B正确;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选择性采伐与小勾儿茶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可以降低小勾儿茶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有利于小勾儿茶种群数量的增长,D正确。
4.答案:C
解析: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③的变化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A正确; B、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 D、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故选:C。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图可以判断物种A与物种B之间为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A正确;根据题图可以判断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B正确;因物种B、C之间为竞争关系,所以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不利于物种B的生存,C错误;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则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物种B、 C之间是竞争关系,故可导致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正确。
6.答案:B
解析:在Od范围内,R先大于1,后小于1,所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据题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d之间,R先大于1,后小于1,所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下降,在cd期间时,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没有呈“S”形增长,其cd段种群数量一直减小,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错误;据题图可知,a、b两点时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a、b两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无法比较,所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故选B。
7.答案:A
解析:题图中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1,A错误;a段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类似于“J”形曲线,其原因可能是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B正确;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草原兔的活动范围会缩小,食物会减少,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正确;居民打猎一次,改变了草原兔的种群数量,但未改变草原兔的生存环境,因此不会改变其K值,D正确。
8.答案:B
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图中显示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和相对湿度,A正确。由图可知,温度一定时,随相对湿度增加,该昆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降低,B错误。相对温度为90%时,三个温度条件下,该昆虫在32.5℃时种群数量最大,推测相对温度为90%时,该昆虫生存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C正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如温度、湿度;还有生物因素,如天敌,D正确。
9.答案:C
解析:
A错,由图示分析可知,培养初期,家蝇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培养后期,丽蝇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B错,在大种群笼中培养时,由于空间资源等有限,家蝇和丽蝇最终不能共存,但在自然环境中,食物和空间相对较为充裕,两者可能会共存。
10.答案:(1)种群的个体迁入和迁出
(2)捕食者;B种群数量变化存在滞后现象
(3)数学;B捕食的猎物有多种、存在其他与B有竞争关系的生物、B被其他捕食者捕食、气候变化对B造成影响等
(4)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解析:(1)种群的个体迁入和迁出会对种群数量的调查造成影响,相对封闭的环境可以减弱这种影响,更适合用于种群数量的调查。
(2)捕食者种群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从曲线图可知,A的种群数量变化在前,B的种群数量变化在后,B种群数量变化存在滞后现象,说明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3)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等,据此分析B的种群数量变化并不完全符合图示模型的可能原因。
(4)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所以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的进化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