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基础巩固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概念:指 或 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2.调查方法(1)直接计数法适用条件:调查分布范围 、个体数量 的种群。(2)估算法①样方法a.方法步骤: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再以其 估算种群整体数量。b.适用生物:调查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或 的动物。c.取样的关键:保证取样的 ,避免受到任何主观因素的干扰。d.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 。②标志重捕法a.适用对象:适用于 的动物。b.步骤: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部分个体:在被调查种群所处地域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个体数。↓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该区域对动物进行重捕,对被重捕的动物个体数量进行统计,同时统计重捕动物中被标志的个体数量,最后就能计算出被调查动物种群的个体数。c.注意事项: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的 ,也不能导致它们产生疾病或被感染等;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消失;标志符号也不能过分醒目,否则被标志动物可能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强化提升1.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 B.灯光诱捕法 C.标志重捕法 D.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2.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导致调查结果小于真实值的是( )A B C D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 小网眼 大网眼 小网眼 大网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 大网眼 小网眼 小网眼 大网眼A.A B.B C.C D.D3.下列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一公顷玉米的年产量 B.某草原非洲狮每年新增的个体数C.每平方米草地中的杂草数量 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4.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鼠,第二次捕获20只鼠,其中有标记鼠5只。由于被捕过一次的鼠不易再被捕到。则对该种群数量实际值的推测最合理的是( )A.超过160只 B.160只 C.不足160只 D.55只5.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D.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6.某兴趣小组对贵阳市顺海林场的褐家鼠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宜采用的方法是( )A.取样器取样法 B.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 D.目测估计法7.某研究机构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黄鼠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调查的样方总面积为2hm2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第二次捕获36只,其中标记个体为6只。则据调查数据可得出该草地黄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A.240只/hm2 B.7只/hm2 C.120只/hm2 D.6只/hm28.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对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结果通常要比实际数值高B.减小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同时能降低调查的误差C.植物种群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种群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D.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9.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标志重捕法对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小组将第一次捕获个体进行标记后放回,立即进行第二次捕捉B.该小组通过调查得到的结果即可反映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标记物太醒目会使田鼠易被捕食,体现了信息在田鼠种群繁衍中的作用D.若被标记个体警觉性提高,会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高10.标志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调查法,某研究机构采用此方法对我国北方草原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布氏田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志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捕获个体数(只) 标志个体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初捕 64 64 28 36重捕 72 8 36 36(1)假定重捕个体中被标志比例与种群个体总数中被标志比例相等,且初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为M,再次捕获的个体数为n,重捕的标志个体数为m,则该区域布氏田鼠种群的个体总数(N)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2)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区域中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布氏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3)在进行上述调查的同时,该机构研究人员还对该区域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该区域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则布氏田鼠数与洞口数的比例为________。拓展拔高1.下列有关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A.重捕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志个体死亡,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大B.标志物过于醒目,易被人捕捉到,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小C.标志物过于醒目,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会导致估计值偏大D.被标志个体在重捕前,由于某种原因迁出调查区域,会导致实际值比估计值偏小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是其种群密度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样方法调查得到的是某种群种群密度的估计值D.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都是标志重捕法3.下列有关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这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都要采用标志重捕法B.选取的样方一般呈长方形,样方面积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大小C.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D.样方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且要计算样方边线上所有个体4.下列有关调查生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昆虫的趋暗性B.调查古树木、跳蛹和某种蛇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且与年龄和性别无关D.用样方法调查数量较少的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可在蒲公英分布较多的区域增加样方数5.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C.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D.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6.为调查某沟渠中钉螺的数量,捕获900只钉螺,用红色、白色、蓝色颜料各标记300只,放回沟渠20天(钉螺已充分分散)后随机捕获300只,其中红色、白色、蓝色标记钉螺分别为24、21、26只。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调查采用了标志重捕法B.依据白色标记进行估算,种群数量约为1250只C.计算三种颜色估算结果的平均值,可减小误差D.如果出现部分钉螺标记丢失,会使估算结果偏大7.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0.5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未标志的鼠和10只标志的鼠,则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 )A.200只/公顷 B.100只/公顷 C.75只/公顷 D.50只/公顷8.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9.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面积为16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志后在原地放生。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志后放生) 37(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6只标志) 32(其中8只标志)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志物对标志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C.若第二次捕捉时扩大调查的范围,被标志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D.由于标志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10.分析下面两个问题: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l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志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初次捕获并标志只数(M) 重捕只数(n) 重捕个体中被标志只数(m)32 36 4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_。2.①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②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种群密度/(株/m2) 0 2 3 3 4 12 4 2 3 3答案及解析1.基础巩固一、1.单位面积 空间内 数量2.较小 较少 平均数 移动能力较弱 随机性 等距取样法 移动能力较强 正常活动2.强化提升1.答案:A解析:A、蚜虫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活动能力小,所以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A正确; B、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昆虫,B错误; C、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C错误; D、理由如B和C,D错误。故选:A。2.答案:D解析:A、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小网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大网眼,则第二次捕获和统计的是相对较小的群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不改变标记个体数占群体数的比例,因此统计的结果不改变,A错误;B、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大网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小网眼,由于第一次标记时只标记了个体较大的,而第二次统计时增加了较小的一部分群体,使标记个体所占比值减小,因此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C、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小网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小网眼,调查范围接近实际种群的数量范围,调查结果与实际值最接近,C错误;D、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大网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大网眼,则调查的范围是大鱼个体数量,调查结果比实际结果偏小,D正确。故选D。3.答案:D解析:A、一公顷玉米的年产量不是种群密度,A错误;B、某草原非洲狮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出生率的范畴,不属于种群密度,B错误;C、杂草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D、根据分析,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为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D。4.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0=20:5,N=160只,由于被捕过一次的鼠不易再被捕到,则该种群数量实际值小于160只,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5.答案:B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种群密度只是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若要研究种群数域的变化趋势还要分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B错误;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6.答案:B解析:贵阳市顺海林场的褐家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故选B。7.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算出种群的数量=42×36÷6=252只,调查的样方总面积为2hm2,所以该草地黄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52÷2=126只/hm2,C正确,ABD错误。故选C。8.答案:B解析:由于被捕捉并标记过的动物不易被再次捕捉,所以正常情况下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值高,A项正确。样方的大小要根据被调查的对象确定,减小样方的面积不一定就能降低调查的误差,B项错误。通常植物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动物大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一般适合釆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树呈直线分布,取样时适合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D项正确。9.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重捕必须在标记个体与自然个体完全混合之后进行,A错误;该小组通过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田鼠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标记物太醒目会使田鼠易被捕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中的作用,C错误;若被标记个体警觉性提高,会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高,D正确。10.答案:(1)(2)288;大(3)4:5解析: (1)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利用公式可计算种群数量,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记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个体的比例相同,则。(2)根据表格数据,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N=64×72÷8÷2=288(只/hm2),由于布氏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捉中的被标记的数目减少,从而使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偏大。(3)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则1hm2有360个洞,布氏田鼠数:洞口数=288:360=4:5。3.拓展拔高1.答案:A解析:已捕获的标志个体死亡,不会影响估计值,A错误;标志物过于醒目,易被人捕捉到,每次重捕获得的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大,所以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小,B正确;标志物过于醒目,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使每次重捕获得的被标志的个体数目偏小,所以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被标志个体在重捕前,由于某种原因迁出调查区域,在重捕时获得的被标志的个体数目会偏小,所以会导致实际值比估计值偏小,D正确。2.答案:D解析: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其种群密度,A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害虫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C正确;可用样方法调査蚜虫、蚯蚓等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3.答案:C解析:A、动物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弱的采用样方法,A错误;B、样方的性状应该根据选定的地方的地形决定,所以不一定是正方形,B错误;C、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第一次捕捉个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C正确;D、样方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对于压线的个体计数方法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故选C。4.答案:C解析: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A错误。一般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且与年龄和性别无关,从而减小实验误差,C正确。用样方法调查数量较少的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该随机取样,D错误。5.答案:A解析: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査时,为保证准确度被调查个体在调丧期间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A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根据植物类型确定合适的样方面积,乔木体积大,选取的样方面积要大一些,B错误;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求标记个体在种群里分布均匀,不是指在整个调查区域内均匀分布,C错误;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D错误。6.答案:B解析:该调查方法先捕获部分个体标记后放回,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并计数,是标志重捕法,A正确;依据白色标记计算,第一次标记300只,第二次捕获300只中有21只被标记,即300÷x=21÷300,x约为4286只,B错误;根据不同颜色计算得到的结果不同,求三种颜色估算结果的平均值可减小误差,C正确;如果部分钉螺标记丢失,会使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少,导致估算结果偏大,D正确。7.答案:A解析: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故该种鼠的总数=25×(30+10)÷10=100(只),由于调查范围是0.5公顷,故密度为200只/公顷,A正确。8.答案:C解析: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该种群数量大约为N=39×34÷15≈88只。9.答案:C解析:为了使统计结果更精确,标志物对标志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A正确;标志重捕法中,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志个体数量,则灰喜鹊大约有48×43÷8=344(只),画眉大约有37×32÷8=148(只),B正确;若第二次捕捉时扩大调查的范围,被标志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可能下降,C错误;由于标志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会偏大,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D正确。10.答案:1.144;高2.①计数样方内部和任意相邻两边及顶点的所有个体(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如图所示。②3 株/m2解析:1.设该草地中布氏田鼠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只数为32, 第二次捕获只数为36,其中标志只数为4,则根据公式:N(种群标志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志数) ×M(标志数,即第-次捕获数),即可得出N= 288(只)。该样方面积为2 hm2,所以平均种群密度=144(只/hm2)。2.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为双子叶植物,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②给出了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由于1组数值和6组数值与其他组数值相差太大,应舍去,然后用剩下的8组取平均值作为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