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种群的特征-第2课时基础巩固一、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是指某一个种群在单位时间内 占个体总数的比率。(2)死亡率是指某一个种群在单位时间内 占个体总数的比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1)迁入率指单位时间内 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迁出率指单位时间内 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年龄结构(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 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2)类型类型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增长型 出生率 死亡率 增大稳定型 出生率 死亡率 基本不变衰退型 出生率 死亡率 减小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 个体数量的比例。(2)意义:对 有一定的影响。强化提升1.下图是某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数量示意图,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A.越来越大 B.越来越小 C.相对稳定 D.先增大后减小2.亚洲象是一种比大熊猫还珍稀的动物,其数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下降了近90%,截止2022年3月,我国亚洲象数量已由1985年180头增至300头左右,在对这些亚洲象进行统计后可反映种群的某些特征。下列种群特征中,不能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是( )A.种群密度 B.迁出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3.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为死亡率 B. ②为种群密度 C. ③为年龄结构 D. ④为性别比例4.近年来,我国广州、苏州等城市的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年龄组成 B.性别比例C.迁入率与迁出率 D.出生率与死亡率5.致乏库蚊由于具有繁殖力强和生命周期短,以及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点,其种群密度很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下列选项中,与种群密度变化无直接关系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迁入率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B.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C.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D.雌虫的生殖能力下降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B.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C.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标志重捕法D.生物个体的生理寿命是决定出生率的内在因素8.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至2020年11月1日0时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4亿,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长了约5%。下表为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年龄 比例(%)总计 100.000~14岁 17.9515~59岁 63.3560岁及以上 18.70A.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的人口增长仅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B.科技发展可以彻底解决生态承载力不足的问题C.由表中数据可推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衰退型,14亿是人口数量峰值D.“二孩”和“三孩”政策的施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9.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C.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10.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1.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则甲、乙、丙分别对应上图中的__________。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__________所示类型。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__________所示类型。4.假如图C代表的种群是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该特别保护__________(年龄段)个体。拓展拔高1.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A.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B.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某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2.如图表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B.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①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种群数量、性别比例3.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4.为研究外来物种梭鲈在鸭绿江水丰水库的生长情况,科研人员捕获了198尾梭鲈样本进行年龄鉴定,调查结果如表。梭鲈最大年龄可达17龄,性成熟年龄为雌性3~5龄,雄性2~4龄。生长期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尾数 99 73 19 6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98尾梭鲈应来自多个不同的采样点B.水丰水库梭鲈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梭煎入侵鸭绿江水丰水库的时间相对较短D.水丰水库梭鲈种群的K值约为400尾5.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一般为1:1,但环境因子可能会使性别比例偏离。斑子麻黄是耐贫瘠、耐干旱、耐寒冷的雌雄异株植物。如图为某山坡不同区域(S1、S2样地的营养优越,S3、S4营养不良)斑子麻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雌株比雄株生存能力更强B.S3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结梅构类型为增长型C.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D.若调查样地为分布于不同海拔的狭长山坡,则可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6.栗喉蜂虎是一种羽毛艳丽、形态优美的鸟类,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广东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被发现。下列有关其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栗喉蜂虎的种群密度B.可用当年出生幼鸟数与其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来计算出生率C.在所有生态系统中,若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大,则其种群密度也一定大D.通过年龄结构可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7.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可知,季节的更替会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由图可知,6一8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C.由图推算,该种群出生时间可能在2月底到6月之间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可能使该种群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8.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相关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C.图2中的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9.研究机构对某草原的野兔进行了调查,下表为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初捕 40 40 18 22重捕 45 5 22 23(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2hm2,则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为____/hm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约为_____。(2)如图表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其中A类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_____(填字母)类型。(3)现调查所捕获野兔的月龄,结果如图中的B类型,则该草原野兔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型;若该草原的野兔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填名称)型,可以预测野兔对该草原的破坏将会越来越严重。(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最终使害虫的年龄结构变为图的_____(填字母)类型。10.黑桫楞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科研人员就广东罗浮山黑桫楞的生态发展及生态保护展开了下列研究,该区域中黑桫楞主要分布于溪流的两侧。(1)研究人员选取了一条具有代表性的小溪流,设置了20个面积为10m×10m的样方,记录数据如表:样带 黑桫椤个体数/株 平均值/株1 2 3 4 5 6 7 8 9 10A 7 17 5 10 6 16 7 4 15 6 9.3B 19 6 10 14 8 11 5 8 5 4 9.0①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的选取应做到________,因此表中的样带A和样带B应分别位于________,样方位置的选取应采用________(填“五点”或“等距”)取样法。②据表中数据可估算出黑桫椤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2)在获得上述数据的同时,研究者还对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定,并按植株高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划分方法及测定数据如图所示。该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数量特征中的________,从结果可以预测该地黑桫椤种群密度将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答案及解析1.基础巩固一、1.产生的新个体数 死亡的个体数2.迁入 迁入3.各年龄段 大于 等于 小于4.雌雄 种群密度2.强化提升1.答案:B解析:图中所示种群的幼年个体数少、年老个体数多,其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该种群的个体数目将会越来越小,B正确,ACD均错误。故选B。2.答案:B解析:截止2022年3月,我国亚洲象数量已由1985年180头增至300头左右,通过统计方法可以计算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但是迁出率无法计算,ACD错误,B正确。故选B。3.答案:D解析:A、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决定种群密度的种群生物数量,①⑤分别为出生率、死亡率,A错误;B、②为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B错误;C、③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错误;D、④为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只会影响出生率,不会影响死亡率,D正确。故选D。4.答案:C解析:广州、苏州等城市的人口数量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其他城市人口的迁入,即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广州、苏州等城市人口数量明显增加的主要因素,故选C。5.答案:C解析: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间接影响种群密度。6.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信息“诱杀害虫雄性个体”可知,雄性个体数减少→性别比例失调→多数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明显减小,所以造成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减小的直接原因是种群的出生率下降,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诱杀害虫雄性个体,对雌性个体的数量和生殖能力没有直接影响,B、D不符合题意。7.答案:D解析:A、农田中的玉米种群不具有年龄组成这一特征,A错误;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则当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也不一定会增加,B错误;C、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D、生物个体的生理寿命是决定出生率的内在因素,D正确。故选D。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及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东部沿海城市的人口增长也可能与迁入率密切相关,A错误;科技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态承载力,但某些不可再生资源仍是有限的,不能彻底解决生态赤字问题,B错误;我国人口出生率偏低,但死亡率也在降低,所以自然增长率仍大于0,人口数量还没有达到峰值,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幼年、成年、老年三部分组成,故题中表格年龄的划分不能确定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C错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二孩”和“三孩”政策的施行旨在改善年龄结构,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D正确。9.答案:B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错误;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正确。10.答案:1.A、B、C; 2.A; 3.C; 4.幼年解析:1.分析甲、乙、丙曲线知它们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 稳定型和衰退型,因此分别对应A、B、C。2.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3.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成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4.若图C代表濒危动物资源,我们应特别注意保护幼年个体,以维持其增长潜能。3.拓展拔高1.答案:C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A正确;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某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生物种群的密度并非固定不变,常常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及迁入、迁出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C错误;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正确。2.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A错误;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由分析可知,①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种群数量、性别比例,D正确。3.答案:C解析: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可根据年龄组成预测 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 势,A错误: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组成,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 群数量,D错误。4.答案:D解析:据分析取样时应保证取样的随机性,198尾梭鲈应来自多个不同的采样点,A正确;由表可知,水丰水库梭鲈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无老年个体,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该水库中梭鲈的最大年龄只有5龄,正常情况下梭鲈最大年龄可达17龄,说明其入侵鸭绿江水丰水库的时间相对较短,C正确;由表中数据不能计算出水丰水库梭鲈种群的K值,D错误。5.答案:AC解析:由题意可知,S1、S2样地的营养条件优越,S3、S4营养不良,且由柱形图可知,与营养优越条件相比,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个体数量更多,且幼龄个体中雄/雌的值更大,推测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存能力可能更强,A错误;S3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幼年个体数多于老年个体,故其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B正确;S1、S2样地的营养优越,但S1样地中幼年个体的性别比例偏离相对来说并不严重,因此无法得出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偏离越严重的结论,C错误;若调查样地为分布于不同海拔的狭长山坡,则可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D正确。6.答案:C解析:A、栗喉蜂虎轰动能力强,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栗喉蜂虎的种群密度,A正确;B、可用当年出生幼鸟数与其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来计算出生率,B正确;C、在生态系统中,若其种群数量大,但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这还与生活的面积有关,C错误;D、通过年龄结构可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正确。故选:C。7.答案:B解析:不同季节该种群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以及衰老个体所占的比例不同,因此,季节的更替会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A正确;6一8月该种群未成熟个体所占的比例最大,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错误;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底逐渐减少至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12月底都性成熟,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可能在2月底到6月之间,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减少,从而可能使种群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D正确。8.答案:C解析:图1中b为年龄结构,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B正确;图2中丁为年龄结构,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故两者表示的含义不相同,C错误;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9.答案:(1)种群密度;180;8:9(2)越来越大;C(3)稳定;增长(4)降低出生率,减小害虫的种群密度;C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其中标志重捕法的种群数量估算公式为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结合表格数据和题干信息计算,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40×45÷5÷2=180(只/hm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约为(22+18):(23+22)=8:9。(2)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图中A为增长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C为衰退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3)图中B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当野兔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时,种群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多,对该草原的破坏将会越来越严重。(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目的是降低出生率,减小害虫的种群密度,最终使害虫的年龄结构变为题图的C(衰退型)。10.答案:(1)①随机取样;溪流两侧;等距;②9.15×10-2株/m2(2)年龄结构增加:解析:(1)①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样方的选取应做到随机取样,因此题表中的样带A和样带B应分别位于溪流两侧。由于调查地带较为狭长,故样方位置的选取应采用等距取样法。②由题表可知,样带A、B黑桫椤的平均密度分别是9.3×10-2株/m2、9.0×10-2株/m2,故可估算出该地黑桫椤的种群密度约为(9.3×10-2+9.0×10-2)÷2=9.15×10-2株/m2。(2)据图可知,该数据反映的是黑杪椤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即种群数量特征中的年龄结构:分析柱形图可知,该种群中年龄小的个体数量多,年龄大的个体数量少,因此该地黑桫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将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