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国的河湖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 晋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中国的河湖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 晋教版(2024)

资源简介

中国的河湖-第一课时
“中国的河湖” 是晋教版八年级上册主题一 “探知中国版图与自然环境” 中重要内容。教材先介绍河流湖泊概念,再阐述分布、分类及水文特征,最后说明其与人类关系。通过对河湖知识的学习,为后续理解中国自然环境及人地关系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完整地理知识体系。
人地协调观:认识河湖对人类活动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河湖的作用,树立保护河湖生态、促进人地和谐的观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形、气候等因素对河湖分布、水文特征的影响,培养全面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明确不同区域河湖特点,了解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对不同区域河湖差异的认知。
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图表等活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名称及特点。
理解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概念,明确其分布特征。
了解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差异。
教学难点
分析地形、气候等因素对河流湖泊分布及水文特征的影响。
理解外流河和内流河在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河流和湖泊,那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哪些河流或湖泊呢?它们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生活中接触过的河湖,描述其特点,如家乡河流清澈,夏天可游泳;附近湖泊景色优美,有很多水鸟等。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直观地展现河湖之美,激发学生兴趣,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提问,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距离,顺利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河流和湖泊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结合图片讲解河流是陆地表面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有固定河道;湖泊是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讲解后提问:“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讲解,判断一下水库属于河流还是湖泊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部分学生可能认为水库像湖泊,因为水域宽广、水流动慢;部分学生可能认为水库是人工修建,与自然湖泊有区别,应算特殊河流等,出现不同观点引发小范围讨论。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让抽象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提问水库归属问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教师活动:展示 “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在图上依次指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等主要河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青海湖等主要湖泊,边指边介绍河流大致走向、流经地区,湖泊所在省区等信息。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地图册上找出这些河流和湖泊,同桌相互检查指认是否正确。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地图,我国河流湖泊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对照老师指认,在地图册上找出相应河湖。对于分布特点问题,学生观察地图后回答,可能指出我国东部河流湖泊多,西部少;南方河流多,北方相对少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指认和学生自主在地图册上查找,让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湖位置,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四)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
教师活动:讲解外流河是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是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展示 “中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说明外流河分布区域为外流区,内流河分布区域为内流区,并用不同颜色线条标注出内、外流区大致分界线。结合 “中国地形图” 和 “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分析内、外流区分界线与地形区、气候区关系,如分界线大致与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分界线以东以南是季风区,降水多,地形较平坦,河流多为外流河;以西以北是非季风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河流多为内流河。讲解后提问:“同学们,结合地图和老师讲解,分析一下塔里木河为什么是内流河?”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地图,思考塔里木河位于非季风区,降水少,周围多沙漠,河水难以流入海洋,从而理解其为内流河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多幅地图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概念及分布与地形、气候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力。
(五)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东部某外流河(如长江)和西北某内流河(如塔里木河)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水位变化图片、汛期和枯水期景观图等资料,讲解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以长江为例,分析外流河流量大,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冬季降水少水位下降,冬季无冰期(中下游),流域内植被覆盖较好含沙量相对较小等特征;以塔里木河为例,说明内流河流量小,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多形成汛期,冬季气温低河流可能断流,含沙量相对较大等特征。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外流河和内流河在水文特征上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差异?”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5 分钟后进行发言。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热烈讨论,结合之前所学气候、地形等知识,分析得出外流河位于季风区降水多,内流河位于非季风区降水少,所以流量不同;外流河以降水补给为主,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所以汛期出现时间不同等结论。小组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直观图表和景观图,让学生对外流河和内流河水文特征有清晰认识。组织小组讨论差异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理解。
(六)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河流湖泊概念,我国主要河湖分布,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概念及分布,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差异原因等。然后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们对我国河湖有了哪些新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发言,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如知道了我国河湖众多,分布不均衡,外流河和内流河有很多不同特点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学生总结,强化本节课重点知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