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章末复习与总结(课件 学案)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 章末复习与总结(课件 学案)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 第二册

资源简介

  
一、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线性运算有平面向量及其坐标运算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以及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共线定理,主要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和根据线性运算求参数等.
【例1】 (1)已知向量a=(2,1),b=(-3,4),则2a-b=(  )
A.(7,-2) B.(1,-2)
C.(1,-3) D.(7,2)
(2)(2022·新高考Ⅰ卷3题)在△ABC中,点D在边AB上,BD=2DA.记=m,=n,则=(  )
A.3m-2n B.-2m+3n
C.3m+2n D.2m+3n
反思感悟
向量线性运算的基本原则
  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的结果仍是一个向量,因此,对它们的运算法则、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向量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在△ABC中,=,P是BN上的一点,若=m+,则实数m的值为    .
二、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向量的核心内容,重点是数量积的运算,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两向量平行、垂直,求两向量的夹角,计算向量的长度等.
【例2】 (1)(2023·全国乙卷6题)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E是AB的中点,则·=(  )
A. B.3
C.2 D.5
(2)(2022·新高考Ⅱ卷4题)已知向量a=(3,4),b=(1,0),c=a+tb,若<a,c>=<b,c>,则t=(  )
A.-6  B.-5
C.5   D.6
(3)(2023·新高考Ⅱ卷13题)已知向量a,b满足|a-b|=,|a+b|=|2a-b|,则|b|=    .
反思感悟
1.向量数量积的两种计算方法
(1)当已知向量的模和夹角θ时,可利用定义法求解,即a·b=|a||b|cos θ;
(2)当已知向量的坐标时,可利用坐标法求解,即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
2.利用向量数量积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设a=(x1,y1),b=(x2,y2)(a,b均为非零向量):
a∥b x1y2-x2y1=0,
a⊥b x1x2+y1y2=0;
(2)求向量的夹角和模的问题:
设a=(x1,y1),则|a|=;
两向量夹角θ的余弦值(0≤θ≤π,a,b为非零向量)cos θ==.
【跟踪训练】
1.(2023·全国甲卷3题)已知向量a=(3,1),b=(2,2),则cos<a+b,a-b>=(  )
A. B. C. D.
2.(2021·新高考Ⅱ卷15题)已知向量a+b+c=0,|a|=1,|b|=|c|=2,a·b+b·c+c·a=    .
三、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主要考查利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求三角形的面积,以及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简单的综合应用.
【例3】 (2024·新高考Ⅰ卷15题)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 C=cos B,a2+b2-c2=ab.
(1)求B;
(2)若△ABC的面积为3+,求c.
反思感悟
1.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化边为角,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得出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求解时,注意一些常见的三角等式所体现的内角关系,如在△ABC中,sin A=sin B A=B;sin(A-B)=0 A=B;sin 2A=sin 2B A=B或A+B=等.
2.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角为边,如sin A=,cos A=等,通过代数变换求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跟踪训练】
 (2023·新高考Ⅰ卷17题)已知在△ABC中,A+B=3C,2sin(A-C)=sin B.
(1)求sin A;
(2)设AB=5,求AB边上的高.
四、余弦、正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常见的问题涉及距离、高度、角度以及平面图形的面积等很多方面.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问题抽象为三角形的模型,然后利用定理求解.注意隐含条件和最后将结果还原为实际问题进行检验.
【例4】 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方向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远处一山脚C在西偏北α方向上,行驶a km后到达B处,此时测得此山脚C在西偏北β方向上,在B处看到山顶D的仰角为γ,根据这些测量数据计算(其中β>α)此山的高度是(  )
A. B.
C. D.
反思感悟
正弦、余弦定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题意,弄清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明确题目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意义,如仰角、俯角、方向角、方位角等;
(3)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数学问题,利用学过的几何知识,作出辅助线,将已知与未知元素归结到同一个三角形中,然后解此三角形;
(4)在选择关系时,一是力求简便,二是要尽可能使用题目中的原有数据,尽量减少计算中误差的积累.
【跟踪训练】
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n mile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 n mile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 n mile/h,则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时长为    h.
章末复习与总结
【例1】 (1)A (2)B 解析:(1)∵a=(2,1),b=(-3,4),∴2a-b=2(2,1)-(-3,4)=(4,2)-(-3,4)=(4+3,2-4)=(7,-2).
(2)法一 因为BD=2DA,所以=3,所以=+=+3=+3(-)=-2+3=-2m+3n.故选B.
法二(作图法) 如图,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出向量,由图易知(即向量m)的系数为负数,排除A、C、D,故选B.
跟踪训练
  解析:设=λ(0<λ<1),∵=+=-+m+=(m-1)+.=+=-+.∴(m-1)+=-λ+λ,∴∴m=.
【例2】 (1)B (2)C (3) 
解析:(1)法一 由题意知,=+=+,=+=-+,所以·=(+)·(-+)=-||2,由题意知||=||=2,所以·=4-1=3,故选B.
法二 以点A为坐标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y轴的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E(1,0),C(2,2),D(0,2),则=(1,2),=(-1,2),·=-1+4=3,故选B.
(2)由题意,得c=a+tb=(3+t,4),所以a·c=3×(3+t)+4×4=25+3t,b·c=1×(3+t)+0×4=3+t.因为<a,c>=<b,c>,所以cos<a,c>=cos<b,c>,即=,即=3+t,解得t=5,故选C.
(3)因为|a+b|=|2a-b|,所以a2+2a·b+b2=4a2-4a·b+b2,则a2=2a·b.因为|a-b|=,所以a2-2a·b+b2=b2=3,所以|b|=.
跟踪训练
1.B 由题意知,a+b=(5,3),a-b=(1,-1),所以cos<a+b,a-b>====,故选B.
2.- 解析:由(a+b+c)2=a2+b2+c2+2(a·b+b·c+c·a)=0,得2(a·b+b·c+c·a)+9=0,故a·b+b·c+c·a=-.
【例3】 解:(1)由余弦定理有a2+b2-c2=2abcos C,
对比已知a2+b2-c2=ab,
可得cos C===,
因为C∈(0,π),所以C=,
又sin C=cos B,所以=cos B,
即cos B=,又B∈(0,π),所以B=.
(2)由(1)可得A=,
则sin A=sin=sin(+)=×+×=,由正弦定理有=,
从而a=·c=c,
又S△ABC=acsin B=3+,即ac=4(+1),
将a=c代入,解得c=2.
跟踪训练
 解:(1)∵A+B=3C,A+B+C=π,
∴4C=π,则C=.
∵2sin(A-C)=sin B=sin(π-A-C)=sin(A+C),
∴2sin Acos C-2cos Asin C=sin Acos C+cos Asin C,
则sin Acos C=3cos Asin C,∴sin A=3cos A>0.
又sin2A+cos2A=1,
∴sin A=.
(2)法一 设AB边上的高为h,
由(1)易得cos A=,则sin B=sin(A+C)=sin(+A)=cos A+sin A=.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AC===2.
又S△ABC=·AC·AB·sin A=·AB·h,
∴h=ACsin A=2×=6.
即AB边上的高为6.
法二 由(1)得sin A=3cos A,则A是锐角,cos A=,
sin B=sin(A+C)=sin Acos C+cos Asin C=×+×=.
由正弦定理=,得AC===2,故AB边上的高为ACsin A=2×=6.
【例4】 B 设此山高h km,则BC=,在△ABC中,∠ACB=β-α,AB=a km,根据正弦定理得=,即=,解得h=,故选B.
跟踪训练
 1 解析:由题意知AB=5(3+)n mile,∠DBA=90°-60°=30°,∠DAB=90°-45°=45°,∴∠ADB=180°-(45°+30°)=105°,在△DAB中,由正弦定理得=,∴DB=


==10 n mile,又∠DBC=∠DBA+∠ABC=30°+(90°-60°)=60°,BC=20 n mile,∴在△DBC中,由余弦定理得CD2=DB2+BC2-2DB·BC·cos∠DBC=300+1 200-2×10×20×=900,∴CD=30 n mile.∴t==1 h.∴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1 h.
3 / 3(共31张PPT)
章末复习与总结
一、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线性运算有平面向量及其坐标运算的加法、减法、数乘运
算,以及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共线定理,主要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
和根据线性运算求参数等.
【例1】 (1)已知向量a=(2,1),b=(-3,4),则2a-b
=( A )
A. (7,-2) B. (1,-2)
C. (1,-3) D. (7,2)
解析:∵a=(2,1),b=(-3,4),∴2a-b=2(2,1)-
(-3,4)=(4,2)-(-3,4)=(4+3,2-4)=(7,-2).
A
(2)(2022·新高考Ⅰ卷3题)在△ABC中,点D在边AB上,BD=
2DA. 记 =m, =n,则 =( B )
A. 3m-2n B. -2m+3n
C. 3m+2n D. 2m+3n
B
解析:法一 因为BD=2DA,所以 =3 ,
所以 = + = +3 = +3( -
)=-2 +3 =-2m+3n.故选B.
法二(作图法) 如图,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出向量 ,由图易知 (即向量m)的系数为负数,排除A、C、D,故选B.
反思感悟
向量线性运算的基本原则
  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统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线
性运算的结果仍是一个向量,因此,对它们的运算法则、运算律的理
解和运用要注意向量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在△ABC中, = ,P是BN上的一点,若 =
m + ,则实数m的值为    .

解析:设 =λ (0<λ<1),∵ = + =- +m
+ =(m-1) + . = + =- + .
∴(m-1) + =-λ + λ ,∴∴m=
.
二、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向量的核心内容,重点是数量积的运算,利用
向量的数量积判断两向量平行、垂直,求两向量的夹角,计算向量的
长度等.
【例2】 (1)(2023·全国乙卷6题)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E是
AB的中点,则 · =( B )
B. 3 D. 5
B
解析:法一 由题意知, = + = + , = +
=- + ,所以 · =( + )·(- +
)= - | |2,由题意知| |=| |=2,所
以 · =4-1=3,故选B.
法二 以点A为坐标原点, , 的方向分别为x,y轴的正方向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E(1,0),C(2,2),D(0,2),则
=(1,2), =(-1,2), · =-1+4=3,故选B.
(2)(2022·新高考Ⅱ卷4题)已知向量a=(3,4),b=(1,
0),c=a+tb,若<a,c>=<b,c>,则t=( C )
A. -6 B. -5
C. 5 D. 6
C
解析:由题意,得c=a+tb=(3+t,4),所以a·c=3×(3
+t)+4×4=25+3t,b·c=1×(3+t)+0×4=3+t.因为
<a,c>=<b,c>,所以 cos <a,c>= cos <b,c>,
即 = ,即 =3+t,解得t=5,故选C.
(3)(2023·新高考Ⅱ卷13题)已知向量a,b满足|a-b|=
,|a+b|=|2a-b|,则|b|=    .
解析:因为|a+b|=|2a-b|,所以a2+2a·b+b2=4a2
-4a·b+b2,则a2=2a·b.因为|a-b|= ,所以a2-
2a·b+b2=b2=3,所以|b|= .

反思感悟
1. 向量数量积的两种计算方法
(1)当已知向量的模和夹角θ时,可利用定义法求解,即a·b=|
a||b| cos θ;
(2)当已知向量的坐标时,可利用坐标法求解,即若a=(x1,
y1),b=(x2,y2),则a·b=x1x2+y1y2.
2. 利用向量数量积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设a=(x1,y1),b=(x2,y2)(a,b均为非零向量):
a∥b x1y2-x2y1=0,
a⊥b x1x2+y1y2=0;
(2)求向量的夹角和模的问题:
设a=(x1,y1),则|a|= ;
两向量夹角θ的余弦值(0≤θ≤π,a,b为非零向量) cos θ
= = .
【跟踪训练】
1. (2023·全国甲卷3题)已知向量a=(3,1),b=(2,2),则
cos <a+b,a-b>=(  )
解析: 由题意知,a+b=(5,3),a-b=(1,-1),所
以 cos <a+b,a-b>= = =
= ,故选B.
2. (2021·新高考Ⅱ卷15题)已知向量a+b+c=0,|a|=1,|
b|=|c|=2,a·b+b·c+c·a= .
解析:由(a+b+c)2=a2+b2+c2+2(a·b+b·c+c·a)=
0,得2(a·b+b·c+c·a)+9=0,故a·b+b·c+c·a=- .

三、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主要考查利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求三角形的面积,以及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简单的综合应用.
【例3】 (2024·新高考Ⅰ卷15题)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
分别为a,b,c,已知 sin C= cos B,a2+b2-c2= ab.
(1)求B;
解:由余弦定理有a2+b2-c2=2ab cos C,
对比已知a2+b2-c2= ab,
可得 cos C= = = ,
因为C∈(0,π),所以C= ,
又 sin C= cos B,所以 = cos B,
即 cos B= ,又B∈(0,π),所以B= .
(2)若△ABC的面积为3+ ,求c.
解:由(1)可得A= ,
则 sin A= sin = sin ( + )= × + × = ,
由正弦定理有 = ,
从而a= · c= c,
又S△ABC= ac sin B=3+ ,即ac=4( +1),
将a= c代入,解得c=2 .
1. 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化边为角,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得出三角
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求解时,注意一些常见的三角等式所体现的
内角关系,如在△ABC中, sin A= sin B A=B; sin (A-B)
=0 A=B; sin 2A= sin 2B A=B或A+B= 等.
2. 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角为边,如 sin A= , cos A=
等,通过代数变换求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反思感悟
【跟踪训练】
(2023·新高考Ⅰ卷17题)已知在△ABC中,A+B=3C,2 sin (A-
C)= sin B.
(1)求 sin A;
解:∵A+B=3C,A+B+C=π,
∴4C=π,则C= .
∵2 sin (A-C)= sin B= sin (π-A-C)= sin (A+C),
∴2 sin A cos C-2 cos A sin C=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则 sin A cos C=3 cos A sin C,∴ sin A=3 cos A>0.
又 sin 2A+ cos 2A=1,∴ sin A= .
(2)设AB=5,求AB边上的高.
解:法一 设AB边上的高为h,
由(1)易得 cos A= ,则 sin B= sin (A+C)= sin ( +
A)= cos A+ sin A= .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 = ,得AC= = =
2 .
又S△ABC= ·AC·AB· sin A= ·AB·h,
∴h=AC sin A=2 × =6.
即AB边上的高为6.
法二 由(1)得 sin A=3 cos A,则A是锐角, cos A= ,
sin B= sin (A+C)=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 +
× = .
由正弦定理 = ,得AC= = =2 ,故AB边上的
高为AC sin A=2 × =6.
四、余弦、正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常见的
问题涉及距离、高度、角度以及平面图形的面积等很多方面.解决这
类问题,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问题抽象为三角形的模型,
然后利用定理求解.注意隐含条件和最后将结果还原为实际问题进行
检验.
【例4】 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方向行驶,到A处时
测得公路北侧远处一山脚C在西偏北α方向上,行驶a km后到达B
处,此时测得此山脚C在西偏北β方向上,在B处看到山顶D的仰角
为γ,根据这些测量数据计算(其中β>α)此山的高度是(  )
解析: 设此山高h km,则BC= ,在△ABC中,∠ACB=β-
α,AB=a km,根据正弦定理得 = ,即 =
,解得h= ,故选B.
反思感悟
正弦、余弦定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题意,弄清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明确题目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意义,如仰角、俯角、方向
角、方位角等;
(3)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数学问题,利用学过的几何知
识,作出辅助线,将已知与未知元素归结到同一个三角形中,
然后解此三角形;
(4)在选择关系时,一是力求简便,二是要尽可能使用题目中的原
有数据,尽量减少计算中误差的积累.
【跟踪训练】
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 )n mile的两个观
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
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 n mile的C点的救
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 n mile/h,则该救援船到达D点
需要时长为 h.
1
解析:由题意知AB=5(3+ )n mile,∠DBA=90°-60°=
30°,∠DAB=90°-45°=45°,∴∠ADB=180°-(45°+
30°)=105°,在△DAB中,由正弦定理得 = ,
∴DB= = =
= =10 n mile,又∠DBC
=∠DBA+∠ABC=30°+(90°-60°)=60°,BC=20 n
mile,∴在△DBC中,由余弦定理得CD2=DB2+BC2-2DB·BC· cos
∠DBC=300+1 200-2×10 ×20 × =900,∴CD=30 n
mile.∴t= =1 h.∴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1 h.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