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A(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A(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秋八上语文单元测试卷(A卷)
第三单元测试卷(A)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1-4题。(8分)
三峡向来以“水清,峰奇,景幽”著称,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使“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放眼望去,龙门峡雄浑开阔,________□巴雾峡朦胧奇幻,________□滴翠峡林深树密,________。而点染重峦叠zhàng的红叶闪烁变幻,其繁茂,其鲜活,其阵势,令人叹为观止!在红叶的簇拥下,惟妙惟肖的“观音坐莲台”“美人洗长发”等景点更加引人注目,镶嵌在悬崖峭壁上的巴人悬棺□古栈道遗迹也更加清晰可见,可以尽收眼底。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1)惟妙惟肖( ) (2)重峦叠zhàng( )
2.文中的“□”处应填写的标点符号是( )
A., , , B.; ; , C.; ; 、 D., ; ,
3.依次填入文段中三个画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诗如画 ②气势恢宏 ③秀色撩人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改正后将正确的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文名句。(7分)
山水美景,历代文人多赞颂。美景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于是我们沉醉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1)______,云生结海楼”的幻境;诧异于王维《使至塞上》中“(2)______,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流连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3)______”的灵动。“一切景语皆情语”,于是我们看到崔颢在《黄鹤楼》中借“(4)______,(5)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碧空浩渺的画面,抒发对世事茫茫的感慨;王绩在《野望》中借恬静的景色“树树皆秋色,(6)______”,流露孤独抑郁的心情;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巧借“冰霜正惨凄,(7)______”的松树来劝勉堂弟在恶劣环境中要学松柏之刚劲,志向之坚贞。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1题。(15分)
在古诗文专题学习活动中,老师选择了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积雨辋川庄①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①辋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②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送饭食到田头。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
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礕头山①”。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②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河③。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④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石井瀑布》)
【注释】礕(pī)头山:和上文“阳水”,均在山东青州。②澎赑(péng bì):瀑布形成的轰鸣声。③洪河:古多指黄河。④郭金、紫惠:人名。
6.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田家,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B.颔联写自然,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C.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种生活和情调,诗人感到有点孤寂和寡淡。
D.尾联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作者远离尘嚣、澹泊自然的心境。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猛浪若奔 (2)猿则百叫无绝
(3)尤慰羁心 (4)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
8.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礕头山。
10.结合丙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石井瀑布的风采的?(3分)
11.有人说:最能治愈人心的便是这世间的山水。请结合甲乙丙中任意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5分)
四月槐花香
高 琼
①记忆中故乡的四月,永远盛开着槐花。
②前几日,母亲打电话来,说家里槐花快开了,到时摘了给我存起来。回想入伍以来,一晃竟有数年没有和母亲一同去摘槐花了。只是每年四月份,我还是像要奔赴一场与时光的约定,心中充满欢喜和期待。
③暮春时节,槐花飘香。记忆中的四月,空气中弥漫着芬芳浓郁的槐花香。每年谷雨前后,槐花便如约绽放。山野间、沟壑里,恣意盘虬的槐树开出一串串白色的花朵,花簇从枝叶间悬挂下来,在阳光下白得透明,整个村子都浸在槐花的幽幽清香里。
④母亲也喜爱槐花。每到这个季节,我都会缠着母亲去摘槐花。半开的槐花是最美味的,母亲把镰刀绑在长棍上,我在树下“指挥”母亲手中的镰刀,“这一枝好,那一枝更好”。母亲手中的长棍一拧一带,挤满槐花的枝子就簌簌落下来。我顺着花梗捋下槐花,抓一把塞进嘴里,那丝丝甘甜在舌尖回荡,让人感到满足。等槐花将袋子装满,我就蹦蹦跳跳地随着母亲回家,等母亲做香喷喷的槐花饼、槐花饺子、槐花汤。勤劳的母亲,让槐花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为我留下记忆深处的故乡味道……
⑤2017年夏末,我从大学校园走向迷彩军营。收到入伍通知书后,考虑到家离学校太远,父母一直在村里生活,没怎么出过远门,我就没让他们送我。后来我才从姐姐那里得知,母亲当时掉了许多眼泪。
⑥出发的前一晚,母亲仔细帮我整理行李,从用的到穿的,从鞋子到帽子,她不放心地整理了一遍又一遍,嘱咐我一定要在部队照顾好自己。看着母亲的不舍,我故作轻松地转移话题:“妈,这两年我都吃不上你做的槐花了,等我回来你可得给我补上。”母亲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没问题,到时候保证让你吃上。”
⑦日子像河水一样流淌,我带着槐花的余香、怀揣着母亲的期望在军营成长。后来,我考上军校,记得寒假第一次回家探亲,我刚放下行李,母亲就问我要不要吃槐花。这个时节哪来的槐花 母亲打开冰箱的冷冻层,我惊讶地发现装着槐花的袋子整整齐齐码放了两个抽屉“我把槐花摘下来冻在冰箱里,这样不管你什么时候回来都能吃到。”没想到,母亲竟想到这样一个巧妙的方法。
⑧母亲将槐花淘洗干净,用面粉拌匀,放在锅上蒸。熟了之后把槐花用筷子抖散,分出一部分来拌上蒜汁、香油、食盐、醋;另一部分加上鸡蛋液下锅翻炒;还剩下一部分下到面条汤里。满满一桌的槐花宴,香气扑鼻。那是童年的味道、幸福的味道,留在我的记忆里久未散去。
⑨槐花的花期不长,一年只见十来天的素雅,可就是在这短暂花期封存的甜蜜中,饱含着母亲对我长久的爱。
⑩军校毕业前的五一假期,母亲到南京看望我,从包里拿出了几盒蒸好的槐花饭,说这是今年最后一茬槐花了。我们坐在公园的草地上,在暖融融的阳光里,享受槐花饭带给胃和精神的抚慰。
人间四月天正暖,又到了我与槐花相逢的日子,虽因任务需要未能见到家乡盛开的槐花,但槐花的香味从未在我生命中缺席。如今,我远离家乡多年,槐花成了一份难舍难分的牵挂……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2.【写了什么·内容理解与概括】全文围绕“槐花”写了不同时期的哪些事 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时间 事件
人伍前,每到四月 (1)
面对母亲的不舍,"我"用想吃母亲做的槐花转移话题
“我”考上军校,寒假第一次回家探亲 (3)
母亲带了槐花饭到南京看望"我",我们坐在公园的草地上享受美食
13.【怎么写的·句子赏析】仿照文章第④段的批注,从用词的角度为第③段画线句子做批注。(4分)
批注:
14.【为什么写·段落作用】文章第⑧段详细记述了槐花的不同做法,有什么作用 (3分)
15.【为什么写·句子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如今,我远离家乡多年,槐花成了一份难舍难分的牵挂"这句话的理解。(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0分)
材料一
什么是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气体
①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成分会强烈吸收红外线,它们能使太阳光透过并吸收地面向空间发射的辐射,从而维持地球表面较高的温度。我们把地球表面的这种增温效应称为温室效应,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称为温室气体。大气温室效应的强弱与温室气体的浓度关系密切。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有什么关联
②温室效应源自温室气体,亦称花房效应,是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吸收防止地表热能耗散的效应。在晴空地区,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而被地表所吸收,但地表发射的大部分长波辐射却被大气吸收,而又有一部分由大气以长波形式发射回地面。
材料二
①熟悉太阳系的人们都很清楚,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是水星,它跟太阳之间的距离只有金星的一半。从理论上说,它接受的太阳辐射应该要比金星强烈得多,如果其它条件都差不多,那么水星上的表面温度应该 明显高于金星。但事实上,金星的表面温度反而比水星要高得多。
②水星没有足够的大气层保护;这导致它留不住表面的热量。而金星有浓厚的大气层,其厚度远超过地球,金星表面的大气压是地球的90倍左右。它的大气成分也跟地球不一样,是以二氧化碳为主,其他还包括水蒸气、甲烷等温室气体。这导致它表面有强烈的温室效应。也就是说,温室效应让金星的表面温度增加了400℃左右。
③温室效应在地球上的作用,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假如地球没有温室效应作用,其表面平均温度会降到 -18℃左右。而今天,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我们通常会把地球的表面平均气温说成是零上14℃,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地球的表面平均气温就是在14℃左右,当前的15℃,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的气候 变化让这个温度上升了1℃左右。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温室效应,让它升高了32-33℃。
(选自《“10万年来最热”——我们都会成为气候难民吗?》,2024.1.15“科普中国”,有删减)
材料三
①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首先,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化。随着地球气温的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飓风等频繁发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动植物物种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破坏。例如,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加剧,极地动物的栖息地减少,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③其次,温室效应引起海平面上升。随着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不断上升,给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威胁。沿海湿地、珊瑚礁和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沿海城市和人类居住区面临被淹没的风险,需要采取措施来适应和缓解这一问题。
④此外,温室效应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使得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减少或消失,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同时,温室效应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摘编自《温室效应对地球生态环境影响》,2024.1.10)
材料四
应对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案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降低温室效应的关键。通过改善工业生产、能源利用和交通方式等,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一种有效的减缓温室效应的方式。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氧气,帮助净化大气并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推动可持续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是长期解决温室效应问题的关键。通过改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温室效应是地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它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唯有全球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地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6.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温室效应是地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它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7.材料二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2分)
18.校刊“环境观察”专栏,拟刊载上面四则材料,下面材料是否适合作为背景补充?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说明你的观点及理由。(3分)
近日,英国《卫报》选出2024年十大年度科学事件,其中,“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进入榜单。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气候科学家弗里德里克·奥托说:“这个创纪录的炎热年份意味着人类正在遭 受创纪录的痛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气候项目主任詹姆斯·汉森表示:“针对全球变暖问题, 我们必须采取迅速且有效的行动,否则人类将会面临严峻局面。”
19.梳理四则材料内容,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挑战?(3分)
(四)名著阅读(5分)
20.(1)《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作者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2分)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书中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3分)。
三、专题学习活动与写作。(60分)
(一)专题学习活动(10分)
21.“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某中学将开展“诚信做人”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0分)
【探究“诚信”内涵】
(1)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小语开始查阅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故事,读到古人守信的正面故事他很感动,看到那些不守信的反面故事他很气愤。请你按要求补充相应的故事,填在下面的表格中。(2分)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 曾子烹彘 正面故事
①___ 反面故事
②___ 正面故事
【设计“诚信”海报】
(2)小文要设计一张有关“诚信”的海报,他搜集海报素材时,找到了下面三幅图,你认为选择哪幅图更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加“诚信”讨论】
(3)澎湃新闻报道:国庆长假期间,东阳市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对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检查,发现当事人谎称没有房间,以虚假理由误导消费者取消预订房5间。消费者取消订单后,在同一时间段,酒店又加价将上述5间房间在平台出售,至案发累计违法经营额5219.2元,违法所得1335.76元。该局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出行政处罚,处罚金1.13万元。
酒店老板的儿子小文对此不理解,他觉得父亲只是为了利用假期多赚钱,而且提前通知了顾客,并没有违法,请你从诚信的角度帮他认清事实,至少选用一句诚信名言。(4分)
(二)写作(50分)
22.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大自然中,背阴的地方,往往环境幽暗,氛围冷清;向阳的地方,常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人生也如此,面向阳光,我们便长拥有春天般的生活。
请以“向往春常在” 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你的家乡,一定有一处或几处景色秀美的地方吧,请拿起你的笔,把他们描绘出来吧!
(提示及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运用修辞,突出特征。③运用多种感官角度,描写有一定的顺序。④融情于景,表达情感。)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2025秋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A卷参考答案
1.(1)xiào (2)嶂2.C 3.B
4.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或者三峡大坝的建成,使“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已经变为现实。
5.(1)月下飞天镜 (2)大漠孤烟直 (3)谁家新燕啄春泥 (4)黄鹤一去不复返 (5)白云干千载空悠悠 (6)山山唯落晖 (7)终岁常端正
6.C【解析】本题考查甲诗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根据甲诗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可知,诗人于山中静观木槿,于松下清斋,表达的是他恬静淡泊的心境。因此,“诗人感到有点孤寂和寡淡”表述不准确;故选C。
7.(1)奔马(奔腾的骏马)(2)断绝(停止)(3)格外(特别、尤其、十分)(4)只(只是)
8.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
9.(1)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2)望去像门似的,俗称此(这)山为譬头山。
10.示例一:(选取不同角度来展现瀑布的风采):
①瀑布的来源(或地理位置)。前两句交代了瀑布是由石井水北流注入到瀑布中的;②瀑布的气势(或形态)。宏伟,磅礴。“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消济之势,状同洪河”;
③瀑布的声音(或声势)。震撼山谷,惊天动地。“澎员之音,惊川聒谷。”
④游客在此游玩的感受,惬意自由,侧面突出其魅力。(以上回答任意3点即可)示例二;(采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来展现瀑布的风采):
作者先从正面描述了瀑布的水源(来源)、水势(气势)的汹涌奔腾和水声(声音)的轰鸣;再通过写游客在此游玩的惬意自由,从侧面突出了阳水的魅力。
11.甲诗中作者欣赏了辋川娴静优美的风光后,产生了远离尘嚣、澹泊自然的心境。乙文中作者观赏奇山异水时,想到美丽的山峰会让人平息功名利禄之心,美丽的山谷使人流连忘返。丙文作者作客他乡,偕好友畅游石井瀑布,慰藉了羁旅漂泊之心。
参考译文:【丙】汉水又向东北流,石井水注入。这支水发源于南山,山顶敞开,望去像门似的,俗称此山为譬头山。此水北流注入一口大井,与广城东侧交接,三面石块堆垒,深达四丈有余。水流汹涌,成为瀑布一泻而下,轰隆的声音震撼山谷,惊扰川流,震撼山谷,水势奔腾激荡,形如黄河一般。北流注入阳水。我生长在东齐,曾多次游玩于瀑布下面,中间阔别多年,于是累积了很多年,后来又因公事重到海岱,与郭金、紫惠一起游石井,赋诗抒怀,终日嬉游,特别能慰藉我们这颗羁旅漂泊之心。只是此水时通时断,令人遗憾而已。
12.(1)“我”和母亲一起摘槐花,母亲将槐花做成槐花饼、槐花饺子、槐花汤等美味佳肴。(2)“我”人伍出发前一晚(3)母亲用冷冻在冰箱里的槐花做了满满一桌的槐花宴(4)军校毕业前的五一假期(每空1分)
13.示例:“恣意盘虬"写出了槐树在野外恣意生长的形态,“一串串”和“悬挂”生动传神地写出槐花数量之多,“浸”字则准确地表现出槐花的浓郁香气。用词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让人深切感受到槐花之美、之盛、之香,暗含“我”对故乡、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词语义2分,分析作用2分)
14.通过展现槐花美食做法的丰富多样,突出强调“我”对母亲做槐花美食的印象深刻,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深深爱意以及“我”对母亲做的槐花美食的喜爱、怀念之情。
15.槐花不仅仅是普通的花,它代表着“我”对故乡的记忆和童年的味道,更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如今离开家乡的“我”对槐花的牵挂,也就是对故乡的牵挂、对母亲的牵挂。(言之有理即可)
16.“之一”是“其中一个”的意思,说明了温室效应是地球所面临的其中一个严峻挑战,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体现了材料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7.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金星和水星距离太阳远近及二者表面温度作对比,更有力地说明了大气层具有保温作用。
18.示例:我认为这则材料适合作为背景补充。文章四则材料主要围绕温室效应展开说明,补充材料展示了全球变暖的现状与亟需改变的紧迫性,全球气温升高是温室效应的直接表现,因此补充材料与文章四则材料的主题紧密联系。作为背景补充,与本栏目“环境观察”的主题相贴合,有助于我们更具体、更全面地理解温室效应。
19.示例:①绿色出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②参加学校及社会组织的植树活动,为环境绿化、空气净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③节约用电。推动节能减碳。④走向社区广泛宣传,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保护地球环境。
20.(1)B【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根据“这些干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可知,这是斯诺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事件的评价。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干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如,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缺衣少食,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等等。长征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
故选B。
(2)示例一: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示例二: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还会采取异乎寻常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中,泸定桥上面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坚持过桥。
示例三: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了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21.(1)示例:烽火戏诸侯 商鞅立木
(2)示例1:我认为选择“鼎”更合适,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鼎的词语,如:一言九鼎、鼎力相助等,鼎在古代是国之重器,是中国古代君王权威的象征,是一种信誉和保证,也是诚信的标志。
示例2:我认为选择“握手”更合适,因为握手代表和平共处,友好协商,是和平的体现。双方握手就代表了相识,代表了尊重,加深双方的理解、信任。
示例3:我认为选择“指纹”更合适,因为指纹具有独特性,被称为“人体身份证”,按下指纹就可以作为“画指为信”的凭证,代表“信守”的意思。
(3)示例:小文,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诚信就像一面澄澈的镜子,能照透每个人的心灵。也许你认为父亲做的不错,但是你父亲的做法只顾及自己暂时的利益,忽视了诚信,长久下去,就再也没有人会光顾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维护个人形象,共建诚信社会。你说对吗
22.作文一【思路点拨】审题立意:本文要求以“向往春常在”为题,立意提示其实非常明确:人生也如此,面向阳光,我们便长拥有春天般的生活。“向往”“春天常在”,这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春天”不仅仅是指四季之春,也指所追求的一切美好事物。“向往春常在”实际上就是要写向往可以带来光明与希望。我们可以以“向往”为核心关键词展开写作,写出向往后的美好。可以选取自己生活中的深刻感受,也可以从自己积累的素材中汲取写作源泉。
选材:该命题作文已经提出要求,那就是以“向往春常在”为题,紧扣这个话题来选取作文素材。素材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亲切感受,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选材构思时,一定要遵循“熟”的原则。从众多的素材中,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写出来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
写作手法:本篇文章要注意首先明确文体。如果是写自己对向往的感受,那么就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结尾可用少量的议论升华主旨。如果是写其他素材,建议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辅,写出向往给人带来希望即可。表达语言方面,最好能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写出文采。
细节点拨:要注意时刻紧扣向往来写,不要偏离,做到中心突出。同时,结构段落安排要合理,避免头重脚轻,要注意详略得当,恰当安排议论与记叙的篇幅。
作文二【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写景的作文,要求描绘家乡一处或几处景色秀美的地方。关键信息:“家乡”: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必须
是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景色。“景色秀美”:明确了描写的对象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运用修辞,突出特征”:提示在描写中要使用修辞手法,使景色的特点更加鲜明。“运用多种感官角度,描写有一定的顺序”:要求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感官角度进行描写,并且要有一定的描写顺序。“融情于景,表达情感”:强调在描写景色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立意上,赞美家乡的自然风光:通过对家乡美景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如果身处异乡,可以通过回忆家乡的美景,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感悟自然之美:从家乡的美景中感悟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呼吁人们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第二、选材构思。1.选材家乡的山水:如家乡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可以描写它们的雄伟、秀丽、清澈等特点。家乡的田园风光:如家乡的田野、果园、茶园等,可以描写它们的宁静、美丽、丰收的景象。家乡的古迹名胜:如家乡的古建筑、古寺庙、古桥等,可以描写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家乡的公园广场:如家乡的公园、广场等,可以描写它们的绿化、设施、人
们的活动等。2.构思确定描写对象: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熟悉程度,选择一处或几处家乡的美景作为描写对象。制定描写顺序: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进行描写;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如从早晨到晚上、从春天到冬天等进行描写。运用多种感官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感官角度进行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家乡的美景。运用修辞手法: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突出家乡美景的特点,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融情于景:在描写景色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如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