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B)(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B)(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秋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卷(B卷)
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1—4题。(8分)
新征程上,让我们坚持实干①笃____________行,勇于攻坚克难。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A 惟其笃行,才②mí____________足珍贵。我们要在机遇面前甲____________,在困难面前乙____________,在风险面前丙____________,以愚公移山的志气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以滴水穿石的毅力真抓实干B 埋头苦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铸就新的时代华章、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1.给选文①处横线上填拼音,②处横线上填上汉字。
①笃____________行 ②mí____________足
2.选文中甲乙丙三处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迎难而上 主动出击 积极应对
B.积极应对 迎难而上 主动出击
C.积极应对 主动出击 迎难而上
D.主动出击 迎难而上 积极应对
3.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勇毅”“华章”的感彩都是赞扬肯定的。
B.成语“愚公移山”出自于《愚公移山》这篇古代的寓言故事。
C.“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坚持实干”短语类型相同。
D.选文画线句的主语是“斗争”。
4.选文中A、B两处 中应填的标点符号正确的选项是( )
A.:, B., C.;; D.;、
5.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名句。(7分)
徜徉于古诗文的天地,我们会有精彩的发现:古诗文中有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中崔颢写出了汉阳生机勃勃的美景;古诗文中有情,“报君黄金台上意,②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表达出诗人李贺的报国之志;古诗文中有理,晏殊在《浣溪沙》中以“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是不可抗拒的”这一自然规律;古诗文中有志,我们从“,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 ”(《富贵不能淫》)中感受到孟子的气节和胸襟。古诗文中有无穷无尽的宝藏,等着你去发现。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1题。(15分)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 置 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 ,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 决 ,事又寝④。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跌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身已半入, 止露尻尾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操蛇之神闻之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帝感其诚 /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7.请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8.请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2分)
筑 径 通 之 设 栏 护 之 又 何 忧 焉
9.下面是小明同学根据《愚公移山》一文绘制的思维导图,请你将导图中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3分)
10.愚公移山,感动天帝;鲁公建园,最终搁浅。请写出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是什么?(3分)
11.两文中,愚公的妻子和鲁公的妻子都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请结合下面句子,分析二位妻子关于事件态度的相同之处。(3分)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5分)
耕海人
高方
①清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石雀滩被海浪声唤醒,初升的太阳在海天之间洒下缕缕金光。我在岸边见到船长老刘时,他正躬身推着一车鳀鱼装船,用作鱼食。车斗翻转的瞬间,银光闪闪的鳀鱼一股脑儿滑到甲板上。
②早就听说老刘是码头上的老渔把式,我提前约好了要跟他的渔船出海。待鱼食在甲板上高高堆起,老刘启动了马达。“出发喽!”他高喊一声。螺旋桨搅起层层浪花,渔船径直划开了蔚蓝色的海面。
③船行二十多分钟,我们到达了他工作的海洋牧场。海面上,许多圆形的网箱漂浮着,几米间隔开来,一个接一个铺向远方。
④船停稳后,两个渔工拿起铁铲,将甲板上堆成小山的鳀鱼铲起,再高高抛向网箱的上空。网箱里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吃食,搅得水花四溅。老刘的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说:“老远听到船的突突声,这些鱼就知道开饭时间到了。”
⑤五万亩的海洋牧场上有近三百个这样的养殖网箱。每个网箱直径达四十米,深七米,里面养着不同的鱼,有鲈鱼、大黄鱼、加吉鱼、黑鲷鱼等。喂鱼,是老刘在海洋牧场的主要工作,牧场里养殖的鱼一天要吃掉三四吨鱼食。
⑥喂鱼的间隙,老刘感慨地念叨着:“我这一辈子啊,前二十年在捕鱼,后二十年在养鱼。”从他的讲述中,我知晓了石雀滩的一些往事——
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曾是一片盛产鳗鱼的富庶海域,附近的渔民们以钓鳗鱼为生。钓鳗鱼需要用一种边缘挂满鱼钩的特制钓筐,渔船在半夜下海,清晨满载渔获返回岸边进行交易,瞬间就被抢购一空。
⑧然而,声势浩大的海捕盛况持续数年后,最终落寞收场。到本世纪初,海里的鱼越来越少,直至没了踪影。渔民为了生存,使用拖底网打捞海底的海参鲍鱼。那种网像搂草的耙子,把海草都耙光了,石雀滩变成了“荒漠”。
⑨许多村民卖掉渔船出去打工,可是倔强的老刘却不愿离开这片海。
⑩转机始于2007年,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在石雀滩开工建设。工程招募当地渔民来做渔工,老刘便是其中之一。渔工们开始耕海为田,先是播撒海草种子,而后开着渔船投放人工鱼礁。大石块、混凝土构筑件和各类废旧船只被一一填入海底,作为鱼类栖息的房屋。
海洋生物资源的聚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刘路过监测室时,总习惯去大屏幕前瞅一瞅,那里有海底摄像头传回来的画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画面里慢慢有了绿色的海草,礁石上出现贝壳类的生物。有一次,他看到一条黄鱼在水草里钻来钻去,激动地大喊:“有鱼了,有鱼了!”打了半辈子鱼的老刘,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海洋生态环境慢慢恢复后,牧场开始用网箱养殖小鱼苗。那时码头还没建好,渔船没法靠岸。渔工们便穿着防水裤,肩扛一筐筐鱼食,蹚着海水送到船上。
说起这段往事时,老刘的眼神里掠过一丝黯然:“头几年养的鱼苗太小了,适应性差。一旦生病,整箱鱼就全都翻了肚皮。”
后来,海洋牧场开始购入成活率更高的鱼苗,放入养殖网箱饲养两三个月后就可以出售。那年,十万尾鱼苗从东海漂泊了三天三夜来到黄海安家。
海上养鱼是一项风吹日晒的辛苦活。渔工们作业时,我看到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海上炙热的太阳直直照在他们的脸和胳膊上。他们不时抹一下下巴,把流成线的汗水甩到甲板上,说:“夏天喂一天鱼,晒爆皮都很正常。”
近几年,南方网箱养殖商家以山东青岛、日照为中转站,“南鱼北养”的鱼苗在水温较低的北方海域长大,肉质更紧实、更鲜美,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老刘工作的海洋牧场,收益逐年攀升。
跟着渔船在网箱周围走走停停,我发现海面上有很多钓鱼船往来穿梭。
上有养殖网箱,下有人工鱼礁,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起来,更多的野生鱼儿也来海洋牧场安家。
那天,老刘的渔船直到黄昏时才返回岸边。他站在船头上,古铜色的脸庞被飞溅的浪花打湿,沟壑一般的皱纹愈发明显,眼睛望着更远的海面上,眼神平和坚毅。
我也放眼望去,夕阳下,水面荡漾着落日的光芒,海洋牧场在粼粼波光上星罗棋布般铺展——海洋荒漠变粮仓,无数的“老刘们”既是见证者,又是建设者,他们耕海牧渔,编织着美好的生活。
《人民日报》(2024年09月14日)有删改
12.自古就有“耕田人”,而选文却以“耕海人”为题,有哪些作用?(3分)
13.关于石雀滩的往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4分)
14.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社区征集评选“最美耕海人”宣传照片,小明是摄影爱好者,在阅读此文后想用镜头再现“最美耕海人”的画面,目前他有两个选择,分别是 和 段划线处,请你帮他选择最合适的一处,并说明选择的理由。(4分)
1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10分)
菌菇的前世今生
①苏轼在《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革》中写到“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诗中的黄耳菌是菌菇的一种。菌菇实际上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南方地区习惯称之为“菌”,而北方人则喜欢叫“菇”。菌菇味道鲜美,惹人喜爱,那么菌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②菌菇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史蒂夫·邦纳维尔研究团队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他们分析了7亿年前古代演示中的微观链,发现了古老的蘑菇,那是一株高达7米的“巨菇”。而菌菇可以作为食物的证据被牢牢地锁定在了白垩纪时期。2011年,来自南京的科研人员在内蒙古宁城和辽宁北票发现了两块奇特的隐翅虫化石。这一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在化石中首次发现了隐翅虫,更因为这类隐翅虫的食谱单一,它们只食蘑菇,这也成了食用菌繁衍史的有力证明。
③食用菌即可食用的大型真菌。通俗地讲,就是能够食用的,或者药食兼用的,以及可以作为药用的菌菇。目前,全球已经发现的菌菇约36000种,其中可供食用的仅有2000余种。2000年,我国相关部门曾做过统计,我国可食用的菌菇大概有938种,其中一些菌菇还可以继续分为不同的品种。比如,牛肝菌就有233个不同的品种。
④我国关于可食用菌菇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前的《礼记·内则》。在《列子》中曾记载“朽壤之上,有菌芝者”,描述了菌菇的生存环境。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菌菇的国家之一。在南宋陈仁玉所著的《菌谱》、明代潘之恒所著的《广菌谱》、清代吴林所著的《吴菌谱》中,都有关于食用菌栽培技术的记载。目前,我国的食用菌栽培规模正在向工厂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
⑤菌菇非肉非菜,其鲜美的味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科学研究发现,让人类满足的美味来源主要有三个,即糖、蛋白质和胆固醇。其中,糖对应甜味,蛋白质对应鲜味,而胆固醇则对应油香味。菌菇不是肉,但其成分中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而且拥有丰富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蘑菇类似肉的柔嫩口感,则要归功于真菌多糖。真菌多糖是一种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预防便秘。
⑥尽管菌菇很美味,但并不代表所有的菌菇都能食用,其中许多品种的菌菇是含有毒素的。每年,在我国很多地区都会有人因误食毒蘑菇中毒甚至死亡。蘑菇中毒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所以,建议大家一定不要食用来历不明的菌菇,更不要随意采摘野蘑菇来食用。
16.文中依次从菌菇的出现时间、 、 、 和菌菇的食用五个方面进行说明。(3分)
17.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8.赏析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菌菇的国家之一。
19.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四)名著阅读(5分)
20.(1)下列事件不属于《红岩》中的事件的一项是( )(2分)
A.秘密编印《挺进报》 B.“慈居”审讯,赴宴拆敌
C.“温酒斩华雄” D.“提前分批密载”屠杀计划
(2)读书贵在质疑,小明读书时常常质疑,下面是他提的一个问题及提问原因。请你以《红岩》为例,仿照示例,分享你的质疑。(3分)
小明读的名著:《朝花夕拾》
他提出的问题:鲁迅先生对儿时所受的教育究竟持什么态度呢?
提问的原因:我发现,一方面小鲁迅颇不自由,他在特别想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勒令背书,很痛苦;另一方面他又蛮自由,可以在三味书屋趁老师不备偷跑进后园游乐,很开心。
你阅读的名著: 《红岩》
你提出的问题:(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的原因:(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专题学习活动与写作(60分)
(一)专题学习活动(10分)
21.学校八年级准备在教室开展主题为“漫话中国文化习俗”的活动,请你参与,并按照要求完成任务。(10分)
(1)下面是个同学搜集的首关于春节的古诗,请你列出诗中的一种民俗活动,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种春节的习俗,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请给这次活动拟个有中国特色的主题。(2分)
(3)为了更好地推介这次活动,请你写一段话,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不少于30字)(4分)
(二)写作(50分)
22.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引申开来,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请以“这一次,我进步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能够让我们变好的事,总是没有那么舒服,也没有那么容易坚持。但越是难以做到的事,越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也越能够锻炼一个人。真正的自律,并不是准备了多么详细的计划、有了多么齐全的运动装备、买了多少本新书……自律是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学校名。
第六单元测试卷(B)参考答案
1.dǔ 弥
2.D【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迎难而上:意思是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
主动出击:是指在面对挑战或机遇时,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积极应对:指的是以主动、乐观、充满干劲的态度去面对各种情况、问题或挑战。
由以上可知在机遇面前要主动去抓住,所以应填“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要勇敢面对,克服困难,应填“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要积极去应对处理,所以填“积极应对"。因此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主动出击”“迎难而上”“积极应对”。
故选D。
3.C【解析】本题考查词性、短语结构文学常识、句子成分。
C.“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都是并列短语,而“坚持实干”是动宾短语,短语类型并不完全相同,该选项错误。
故选C。
4.D【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A处“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与“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是并列关系的句子,在有逗号的基础上,之间应用分号;B处“真抓实干”与“埋头苦干”是并列的短语,共同作谓语,之间应用顿号。
故选D。
5.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提携玉龙为君死 无何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6.C【解析】A.阻止仅,只;B.顽固/巩固;C.听说/听说;D.诚心/真正,确实;故选C。
7.园子建成必定会增添仆妇,下人住的房子不够,这非常值得考虑。
8.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9.(1)对比 (2)大智若愚;有远大抱负;对移山有坚强的信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3)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10.愚公坚持不懈,不畏艰险,迎难而上;鲁公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修园,意志不坚定。
11.二位妻子均对搬山、造园时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乙】参考译文: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 ”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12.围绕“交代了本文所要写的人物及其职业特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赞扬了像老刘这样为了海洋生态努力的人”回答三点即可。
13.不可以,围绕补充交代了老刘为什么成为了耕海人,也为了和现在的石雀滩形成对比,突出了耕海人的付出有了收获,石雀滩变化大,再次焕发出生机海洋环境已经恢复"回答即可。
14.示例:选⑥段划线句,因为这些耕海人在太阳的暴晒下劳作擦汗的画面,能更好地突出他们劳作的艰辛和他们勤劳的形象,更加符合宣传主题。选20段给老刘来个特写,让夕阳打在他的脸上,让他满是皱纹的古铜色的脸闪着光,侧面烘托像老刘这样的耕海人的辛苦付出(或者特写老刘望着远方目光的平和、坚毅,体现了对黄海美好未来的憧憬,对日渐变好的生态环境的满足、自豪之情)。
15.围绕“内容上写出了夕阳下海洋牧场的规模之大,也写出了景色的美丽,烘托了人物满足的心情,升华了耕海人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活主题,结构上首尾呼应,突出了耕海人走出晚归勤劳的一天”等回答出两点即可。
16. 菌菇的种类 食用菌菇的栽培历史 菌菇鲜美味道的山来
17.山苏轼的诗句引出说明对象——菌菇。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18.“之一”起限定作用,说明世界上很早进行菌菇人工栽培的国家很多,我国只是其中一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9. 举例子 说明食用菌菇品种多
20.(1)C【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C.不属于《红岩》中的事件。“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故选C。
(2)示例一:提出的问题:江姐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体现在哪些地方 提问的原因:我发现,一方面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决不透露党组织的任何秘密,对监狱里的同志无微不至的关爱;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她对反动派,特别是叛徒甫志高的痛恨。
示例二:提出的问题:在对敌斗争中,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保护自己、战胜敌人
提问的原因:我发现,一方面许云峰要求成岗用仿宋字来写挺进报,暗中巧妙地化解了危机;另一方面许云峰在参加徐鹏飞设下的酒宴中,拒绝举杯,正面揭穿了敌人想拍照片的阴谋。示例三提出的问题:面对生死,许云峰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提出的原因:我发现,一方面许云峰以顽强的意志在潮湿阴森的地窖里用手指挖通了石壁,把越狱的通道和生的希望留给了同志们;另一方面,他自己却选择留下来,带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从容就义,英勇牺牲。
21.(1)放鞭炮、饮屠苏酒、换桃符(任何一个都可)示例:帖对联或者挂灯笼等。
(2)示例:“永远的中国结”或者“最美中国红”
(3)只要围绕“中国情结”“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写即可。
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时代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2.作文一【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
首先,从题目“这一次,我进步了”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几个关键词:“这一次”、“我”和“进步了”。其中,“这一次”限定了时间范围,指的是一个具体的、近期的经历或事件;“我”明确了文章的主体,即个人视角;“进步了”则是文章的核心内容,需要展示自己在某方面或某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
立意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描述自己在某个领域或方面的进步,展示自我成长与变化的过程,体现个人的努力和坚持;阐述进步对个人生活、学习或工作的积极影响,强调进步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总结自己在取得进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其他读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2.构思选材
选取具体事件作为切入点:选择近期发生的一个具体事件或经历,作为展示自己进步的载体。这个事件可以是一次比赛、一次考试、一个项目、一个技能学习等。在文章中,详细描述自己在事件中的表现、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挑战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进步过程。在描述进步的过程中,要突出关键点与亮点,即那些让你取得显著进步的关键因素和亮点时刻。这些可以是你的创新思维、刻苦努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结合个人感悟与思考,总结这次进步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和计划。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
例如,你可以选择描述自己在一次演讲比赛中从紧张胆怯到自信大方的过程,展示自己在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进步;或者描述自己在学习编程过程中从一无所知到能够独立编写简单程序的经历,强调自己在技能学习和自我挑战方面的进步。通过具体事件和生动细节的描述,结合个人感悟与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你的进步与成长。
作文二【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这段材料围绕“自律”展开,核心观点是真正的自律在于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能让人变好的事往往不易坚持,却能锻炼人。从审题角度看,要准确理解材料中对自律的定义,不能局限于表面的准备工作,而是要深入到行动层面。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自我提升等方向出发,强调自律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把握当下践行自律,从而传递积极向上的成长态度。
二、思路点拨。若写记叙文,开头:以回忆的方式引出与自律相关的事件,比如自己曾经想要提升数学成绩,却被难题和枯燥的练习困扰,从一开始的雄心勃勃到渐渐失去信心。中间:详细描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像面对复杂的数学公式总是记不住,做练习题时频繁出错,逐渐产生放弃的念头。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身边同学通过自律取得进步,自己开始反思。然后决定从每一个当下做起,不再拖延,认真对待每一道数学题,每一次课堂学习,每一次课后复习。这期间会有各种诱惑,如朋友叫去玩游戏、想看电视,但都努力克制自己。结尾: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深刻体会到自律带来的成长和成就感,总结自律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只要坚持就能实现目标。
若写议论文,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或列举一些成功人士因自律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如科比·布莱恩特每天凌晨四点坚持训练),引出论点“自律,是把握当下,成就未来”。中间:设置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分论点一:认真对待当下是自律的基石,举例说明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工人认真对待每一个生产环节,才能积累成果。分论点二:在每一个当下自律能磨练意志,以长跑运动员为例,每天坚持长跑训练,克服身体和心理的疲惫,锻炼出坚韧的意志。分论点三:自律的当下积累带来成长蜕变,列举企业通过长期坚持产品质量把控,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的例子。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自律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落实在每一个当下的行动中,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自律,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努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