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古代诗歌阅读第三节诗歌文化常识课件(共1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职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古代诗歌阅读第三节诗歌文化常识课件(共14张PPT)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1.分类: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按表现的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史诗;按表现形式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律诗、绝句);按时代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按来源分为民间创作的诗歌、文人创作的诗歌等。
*第三节 诗歌文化常识
【知识梳理】
2.其他诗歌常识。
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古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只讲究押韵,对诗歌句数、平仄、对仗没有严格规定,而近体诗则属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文学样式,对诗歌句数、平仄、对仗均有严格要求,分为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一共有八句,第一、二两句为首联,第三、四两句为颔联,第五、六两句为颈联,第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成为排律。律诗和绝句根据每句的字数不同又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唐代是诗歌创作的巅峰期。
词发展到宋代走到巅峰。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根据作家的创作风格,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词依据字数多少划分为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长调(91字以上)。
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分为散曲和杂剧。
【方法点拨】
“文学常识”的考查特别强调“重要”。所谓“重要”,就是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并对当代或后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家或文学现象等,考查的材料基本上还是来自课本,或者是课内知识的迁移和延伸。 
“文学常识”的复习,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准确识记。我们在复习迎考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分清题型,各取所需。
考生复习时应了解高职高考文学常识题的命题形式和特点,掌握规律,进行针对性复习。
2.分类筛检,力争全面。
首先要牢牢抓住现行初中、职高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所有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知识。特别是名作名篇。其次,还要注意适当向课外拓展名人名作。
【例题1】 (2014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阳关曲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典例精析】
 下列对两篇作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建诗的首句入韵。
B.王建诗是七言绝句。
C.苏轼词最后两句是对偶句。
D.苏轼是宋代诗人和词人。
【答案】 C
【试题分析】 苏轼词的最后两句,不符合对偶句要求的对仗规律,没有对仗。
【例题2】 (2013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柳州开元寺夏雨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①。
面如田字②非吾相,莫羡班超③封列侯。
【注】 ①沉浮:指书信丢失。 ②面如田字:南齐名将李安民脸型方正如田,时人认为有富贵之相。③班超:东汉名将。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首诗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B.诗歌首联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句。
C.这首诗的韵脚是“秋”“幽”“流”“浮”“侯”。
D.诗中多处用典,辞约意丰。
【答案】 B
【试题分析】 诗歌首联不符合对偶句要求的对仗规律,没有对仗。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①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 雪
焦 郁
春雪空濛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
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注】 ①惊:惊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对点训练】
下列与两首诗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的首联都是对偶句。
B.两首诗都是首句入韵。
C.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D.韩愈是唐代诗人,也是著名的散文家。
【答案】A 
【解析】诗歌首联不符合对偶句要求的对仗规律,没有对仗。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雨 后
            裘万顷
         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
新香浮 稏①,余润溢潺湲。
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
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注】 ① 稏:稻摇摆的样子。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首诗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B.此诗迥异于一般写秋作品的悲凉格调。
C.这首诗通篇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D.此诗的韵脚是“妍”“湲”“边”“年”。
【答案】C 
【解析】白描手法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而本诗分别从嗅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雨后景物。湿润的空气中飘浮着清新的稻香;水涨溪满,潺湲流淌;农人们在田间劳作,白鹭在旁边悠然漫步;夜深人静时分,野外的蟋蟀声和室内的织布声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用流水潺湲、机杼蛩声、犁锄鹭影的画面,烘托了乡村恬静闲适的氛围,表现了乡村丰收之年的勃勃生机。另外,还用田间的流水声、蟋蟀声和人间的织布声,反衬出乡村环境的幽静安宁,描绘了一幅天人和谐、年丰人乐的宁静优美画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