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 古代诗歌阅读文学鉴赏在广东省高职高考中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要求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歌内容大都为唐宋诗词。题型基本稳定:一道选择题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道选择题是考查文学常识,简答题是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方法点拨】做选择题要注意:1.注重五读:读诗题、读作者、读注释、读原诗、读背景。2.认清陷阱,推出答案。【知识梳理】第四节 诗歌整体阅读做主观鉴赏题,主要有如下方法:第一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1.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壮阔、豪迈奔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平和冲淡、旷达飘逸。3.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答题示例:春 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试题分析】 (步骤一)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二种模式 分析形象、意境型1.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在高职高考中经常见到。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3.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单纯地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 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试题分析】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第三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1.提问: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分为表现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3.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4.答题示例:早 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试题分析】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的手法。(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例题1】 (2025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客舍夜坐[明]高启楼角声残锁禁城,灯花半落夜寒生。啼鸦井上惊风散,残雪窗前助月明。清世莫嗟人寂寞,中年渐怯岁峥嵘。酒杯诗卷吾家物,客里相亲倍有情。(1)诗歌前两联如何营造凄冷孤寂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2)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典例精析】【答案】 (1)①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营造凄冷孤寂的意境。首联“楼角声残锁禁城”,通过写楼角传来的残声,在寂静的禁城中回荡,衬托出禁城的安静,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 ②运用烘托的手法营造凄冷孤寂的意境。颔联“啼鸦井上惊风散,残雪窗前助月明”,井上受惊的乌鸦被风惊起四散,打破了原本的平静。 窗前的残雪在月光下愈发显得清冷,残雪与明月相互映衬,不仅勾勒出一幅清冷的画面,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2)“酒杯诗卷吾家物,客里相亲倍有情”,诗人将酒杯和诗卷视为自己的亲密伴侣,表达作者在远离家乡的客居生活的孤独与寂寞,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诗酒生活的热爱。诗人在客居生活中,以诗酒为伴来慰藉自己的寂寞情怀,从中找到精神寄托的情感。通过对酒杯和诗卷的珍视,体现出诗人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享受诗酒生活带来的乐趣。【试题分析】 (1)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包括听觉、视觉描写,以及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通过这些手法塑造的意境。从而总结出这些意象和表现手法如何共同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意境。(2)考查考生对诗歌中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深入分析诗句所蕴含的情感。【例题2】 (2024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越台①怀古[元]萨都剌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铜兽②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注】 ①越台:春秋时越王勾践登高望远之所,故址在今浙江绍兴。②铜兽:状如兽头的铜制门饰。(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全诗以写景作结,对思想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答案】 (1)这首诗通过对越王故国景象的描绘,再现了历史的辉煌和人物的悲壮,表达了对过往时光和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充满荒芜的现实的反思。(2)尾联寓情于景,通过写夕阳下鹧鸪愈发急促地啼鸣,和荒废的台上的雨水斑驳形成对照,既反映出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之情,也寄托了对繁花似锦的年代的向往。通过叙写自然景物和动物的形象,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场景相融合,给人一种深沉、伤感的美感。【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只要考生能抓住主要诗歌意象进行分析,把握诗歌意境,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也就把握了。(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重点分析寓情于景的特点,把握诗人通过叙写自然景物和动物的形象,把个人情感和历史场景相融合。【例题3】 (2023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乐天①[唐]元稹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未生。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②老江城。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注】 ①此诗作于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元稹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时白居易(字乐天)被贬杭州。②三千里外:越州距长安三千五百里。(1)首联中的“伤情”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2)诗歌尾联含意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1)首联中的“伤情”既有对同时登科、志趣相投的朋友天各一方的思念,又有被贬谪后的为自己为友人的怨愤,对仕途坎坷的感叹。(2)诗歌的尾联含意丰富,尾联诗人虽未意绪消沉,但也觉前路迷茫困惑。此句表达了志士失路、才人沦落的悲哀。【试题分析】 (1)“闲夜思君坐到明”写出元稹被贬谪后对好友白居易的思念之情。“追寻往事倍伤情”此句交代作者回忆与白居易相聚的美好时光,追忆往事,对比今昔处境,有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之感。(2)尾联可见诗人并未意绪消沉,认为未来或许还是有出路的,只是前途到底在哪里,他只觉迷茫困惑。此句表达了志士失路、才人沦落的悲哀。【例题4】 (2022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赴南巴①书情寄故人刘长卿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注】 ①南巴:唐代的县名,在今广东省茂名市,是诗人被贬之地。(1)请概括诗中南巴之地的特点。(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答案】 (1)巴南(南巴)之地,秋日瘴气多,偏僻,远离政治中心。(2)最后两联的大意是:老天在哪里呢 明镜也怜悯愁容满面的我,写信想向谁倾诉呢 (我伤心到) 没有眼泪可流。诗人被贬谪到南巴做官,那里瘴气多,环境荒僻,又远离政治中心长安,生活极不适意,身边更没有亲朋好友可倾诉衷肠。最后两联中,两个问句“直道天何在”表达了内心的极度愤懑,“裁书欲谁诉”写出了没有亲朋好友可倾诉衷肠的无奈,“愁容镜亦怜”,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真切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官之后内心的愁闷痛苦、孤独寂寞之情。【试题分析】 (1)考查考生对诗歌中环境描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通过分析诗句中描述南巴之地的词汇,总结出其特点——巴南(南巴)之地,秋日瘴气多,偏僻,远离政治中心。(2)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情感。(2021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 雨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注】 ①离披:散乱的样子。(1)诗中的“山雨”有什么特点 (2)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联中诗人的心情。【同类比较】【答案】 (1)山雨来去迅疾,出人意料。溪云忽起,雨来迅疾,骑马人衣巾尽湿,路边瓜豆枝叶也在风雨中倾倒,雨脚一收,天即放晴,全在人意料之外。(2)颈联“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雨中村边瓜豆蔓藤散乱纷披,作狼狈状,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观望雨中景色,浑忘沾湿之苦。一个“也”字,从物我同情中得到几分慰藉,而一个“任”字则表现出雨中人的从容与泰然。尾联的“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写出云雾全失,峰峦尽出,斜阳相迎,虹霓随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山雨虽然停住了,但雨水化成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把作者看到雨后初晴,万瀑映日的奇观的惊异之情表达出来了。【试题分析】 (1)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特点的提取与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对诗歌语句的解读,准确把握“山雨”这一意象的特征——来势突然,雨量较大。(2)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语句,深入体会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心境变化,从而准确概括出诗人的心情。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金陵怀古王 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对点训练】(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答案】点明时间和地点,“独上”“满目秋”等,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眼前金陵古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景中含情,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国家积贫积弱状况的忧虑之情,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社 日①王 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②。桑柘③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注】 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本诗写的是春社。②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③桑柘:桑树和柘树。(1)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 (2)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末句“家家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富足(或丰衣足食、物阜民丰等);太平安宁(或民风淳厚等)【答案】侧面描写;“家家扶得醉人归”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咏芭蕉郑 燮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未展芭蕉钱 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1)这两首诗写芭蕉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写了芭蕉,但表达的内容情感不同,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咏芭蕉》从舒卷不尽的芭蕉叶联想到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未展芭蕉》从未展开的芭蕉联想到含情脉脉、深藏芳心的少女。【答案】《咏芭蕉》将诗人绵绵不断的相思赋予一卷一舒的芭蕉叶,抒发了内心无限的愁思。《未展芭蕉》将料峭春寒中蜷缩的芭蕉想象成深藏着芳心的妙龄少女,描写了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情感和气质。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墨 梅王 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寒 菊 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写出两点即可)(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①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③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答案】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朗朗上口,近乎口语;《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前者直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答案】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及其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的思想感情。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次潘别驾韵汪 莘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有人说这首咏物寄情诗的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请结合所咏之物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愁恨的情感。诗人用“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这一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自然便从柳的被冷落想到人的不如意,因而就产生了愁与恨。从柳的生长过程看,长出“黄金缕”一般的千枝万条是极不容易的,是柳经过千般“殷勤”方始织就,但这番殷勤的结果不过是“带雨”“笼烟”,过一春就衰老、凋残了事,这怎能不使人“愁恨”呢 七、(2020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霜欧阳修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心折败荷倾。奈寒惟有东篱菊,金蕊繁开晓更清。题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1)两首诗所写的菊花有什么相同之处 (2)在写菊花时,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答案】都具有凌霜盛开,高洁不屈,傲骨超脱的品质。【答案】《霜》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一夜风霜后芭蕉和荷花衰败和凋零的景象衬托出菊花独自傲立在秋霜中,开得更加繁盛的形象,突出了菊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题画菊》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刻画了菊花不与其他花一同开放,而且宁愿抱住枝头干枯,也不肯坠落尘土的形象,抒写出诗人心怀故国,绝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和高洁情怀。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齐安郡中偶题杜 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什么时刻的景象 为了刻画“荷”的形象,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案】傍晚 拟人手法【答案】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九、(2019年广东高职高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江 上葛天民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前两句描绘了江上春雨绵绵的景致,“雨漫漫”“野水宽”,鸥鸟翱翔水边,移情于景,写出了诗人乐于归隐,生活悠闲自在。后两句写雨霁天晴,春风吹拂,花瓣飘落,柳絮轻飞,一个“花欲尽”“风扑起”,一个“无力护”,暗示美好春天即将归去,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十、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小 园黎 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 ①寒花:菊花。(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答案】“窥”把山光拟人化,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既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又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或者“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任选一个字,分析得有道理即可。)(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