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 古代诗歌阅读近几年,诗歌鉴赏的分值变为8分。2023年、2024年、2025年均为一首诗的鉴赏,2020年考过两首诗对比阅读。2019年开始,均为主观题,只是形式上有时是一道小题,有时是两道小题。因此,根据这几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的试题形式变化,可以知道,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难度有所增加,考生在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时应当重点加强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赏析能力的训练。当然,还应适当把握古代诗歌的基础文学常识以帮助理解诗歌内容,加强对诗歌文本的理解、思想感情的揣摩、诗歌的艺术手法的把握等方面能力的训练。【考情分析】《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此,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释: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考查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考纲解读】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需要激发学生主观思维,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它包括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古诗中的自然意象,指浸透诗人情志、情意的具体物象,亦指人物形象以外的,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意象的剪辑组合即构成深邃的意境,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如王维在《山居秋暝》诗中借明月、清泉、高松、长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意境,表达诗人追求清闲生活的意趣。【知识梳理】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形象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典型人物,又指隐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如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后者如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考试题中要求说出形象特征或概括人物性格,即是考查对人物形象本质的鉴赏。【方法点拨】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固定格式: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部分,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还要注意把握意境的不同方式,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第三部分,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事物形象类题目,关键是对典型物象的象征意义要了然于心,且要找准物的特征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契合点。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一般要求为: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答案构成为:什么形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形象的意义。【例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 本诗刻画了一位具有坚忍不拔、卓然独立、清高孤傲的品格的人物形象。【试题分析】 诗句通过“鸟飞绝”“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而通过“蓑笠翁”“钓江雪”勾画人物,突出了一位具有坚忍不拔、卓然独立、清高孤傲的品格的人物形象。【典例精析】【例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闻 雁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雁有什么样的意蕴 【答案】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诗人们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试题分析】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们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寒 塘赵嘏(gǔ)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塞下曲(其六)戎 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请简要分析。【对点训练】【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2.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 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 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答案】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职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知识梳理】鉴赏诗歌的语言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职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方法点拨】1.把握所炼之字,体会其中的用意。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来说,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也应特别注意。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2.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着一“闹”字而把春意盎然写得形象生动,读者的心中似乎想到了蜂来蝶往、鹊跃枝头的情景。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含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4.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古诗由于字数、声律、修辞等的限制,诗人常在词序安排上做些变通。如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其实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再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是“桃花在春风中笑”的意思。5.分析语言风格。了解诗歌语言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了解诗歌语言的风格,需要明确诗歌语言风格的专业术语,如: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同时,我们还得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如: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婉转;等等。【例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晴 景王 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本诗被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后大为增色,为什么 【答案】 “纷纷”两字把晚春雨后蜂忙蝶乱的情景再现出来,这种侧写妙笔,更让人感受到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试题分析】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到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典例精析】【例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梦微之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元 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两首诗都写梦,但写法有何不同 【答案】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两诗写法截然不同。【试题分析】 两首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中的“客”指的是谁 “低”字的意思是什么 【对点训练】【答案】“客”指诗人自己(如误以为是其他人,就说明未能准确抓住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诗人作客异地这一背景)。“低”字为动词,意为“使旷野之中的树显得低矮”。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高 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①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 ①芜:丛生的草。“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对浓重春色的欣喜之情。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的名词术语有:一、抒情手法抒情手法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知识梳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例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蜀 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 一是借“柏森森”写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用庄严肃穆的环境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试题分析】 “柏森森”一词既实写所见景象,又渲染庄重肃穆氛围,突出崇敬之感。【例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登 高杜 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的颔联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 颔联名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感慨。通过仰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怀。【试题分析】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名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二、表现手法(包括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渲染、衬托、抑扬、动静、对比等)1.以动衬静。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的颈联与尾联都是写动景,用动景衬托鲁山的幽静。2.以静衬动。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三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第二句一“挂”字用得绝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 真可谓以静衬动,一字居要,更显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3.动静结合。【例题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作分析。【答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手法。以冰雪衬托梅之坚毅耐寒;用桃李对比梅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试题分析】 先找出事物特点:以冰雪衬托梅之坚毅耐寒;用桃李对比梅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再写出达到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三、修辞手法诗歌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借代、拟人、设问、反问、衬托、夸张等。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例题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谒金门·花过雨李好古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此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答案】 全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第五、六句运用设问和对比,第七、八句运用借代和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好地描写了战争中家园破败的景象,表现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斥责和对国事的忧虑。【试题分析】 这首词描写了战争中家园破败的景象,表现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斥责和对国事的忧虑。全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第三、四句运用拟人,第五、六句运用设问和对比,第七、八句运用借代和拟人。这就要我们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方法点拨】赏析诗歌时,点出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阐述诗歌内容(结合诗句内容阐述说明诗人运用这种手法的依据),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即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题西林壁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对点训练】【答案】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象。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赠花卿杜 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案】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