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这是古代诗文阅读的必考题,一共3分。近几年的题目选项中的句子简短,不再出现在一个长句子中找出微小错误的选项。选文都是人物传记,而且一句一事,只要找准原文,判断清楚人物行为或品格即可,不必做跨度太大的阅读归纳。第六节 文意理解,归纳分析【考情分析】在《考试说明》中“古代诗文阅读”第5、6小点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此点和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并没有区别,如果文章大意能够连贯地理解下来,此题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考纲解读】一、解题步骤第一步:仔细阅读,了解大意;阅读时尤其要注意代词的指代对象。第二步:利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比较准确地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及重点的字、词、句。第三步:利用题目与题目间的有效信息,快速、正确地解题。【知识梳理】二、解题方法(一)反证法设定假设成立→进行类推→判断假设是否成立(主要用在对同一虚词、实词意义用法的判定这一类题目)(二)排除法分析题干,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选项特点,找到突破口进行排除。利用排除法时突破口要力求准确、有效;排除时要大胆,不要患得患失。(三)迁移法题目与题目之间的有效信息要善于迁移,做题目时要瞻前顾后,充分利用题目与题目之间的有效信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然,还要记得:别忽略注释!【例题1】 (2025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原文见(二)一词多义例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白公胜胁迫屈庐归顺自己,如果屈庐不顺从,就要杀了屈庐。B.面对白公胜的胁迫,屈庐大义凛然,毫不畏惧死亡的威胁。C.白公胜以为名利可以使人屈服,于是用高官厚禄引诱王子 闾和庄善。D.令尹、司马和王子闾三人都被白公胜所杀,只有屈庐幸免一死。【答案】 C【试题分析】 原文中并没有提到白公胜用高官厚禄引诱庄善。【典例精析】【例题2】 (2025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原文见(二)一词多义例题1]请从王子闾、庄善中任选一人,结合原文,说明王子闾或庄善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义勇”的精神。【答案】 示例一:王子闾的“义勇”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面对白公胜的胁迫,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向邪恶势力低头;②坚守道义,拒绝诱惑。面对白公胜的威逼利诱,他坚守对楚王的忠诚,不被权力所动摇;③情操高尚,洁身自好。王子闾不贪图权势,注重自身品行,不因利益而丧失原则。示例二:庄善的“义勇”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舍家为国,大公无私。他深知俸禄是国家所给予的,把对君主的忠诚放在第一位,舍弃家庭去报答君主;②视死如归,坚守大义。他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最后在公门自刎而死;③知恩图报,以身许国。庄善认为自己所享受的俸禄来自君主,因此当国家有难时,他毅然决定以身报国。【例题3】 (2024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原文见(二)一词多义例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山东赈灾期间,王扩根据受灾程度的不同,对灾民采取 了相应的赈灾方式。B.王扩担任御史审理冤狱时,改变了先前不分罪行轻重都 一味减刑的错误做法。C.在对待苗道润请求封爵的事情上,王扩提出与高琪不同 的意见,得到皇帝肯定。D.皇帝因御膳羊瘦瘠的事情向王扩询问,王扩赞同欧里白 的说法,说服了皇帝。【答案】 D【试题分析】 王扩并没有赞同欧里白的说法,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题4】 (2023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原文见(一)通假字例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太师认为,以范昭的身份地位,是没有资格为成周之乐配舞的。B.齐景公在接待范昭的时候,并没有理解晏子和太师当时 的做法。C.范昭的计谋被晏子和太师识破,于是晋国放弃了攻打齐 国的计划。D.仲尼认为晏子不仅有治理好国家的能力,也有带兵打胜 仗的能力。【答案】 D【试题分析】 牵强附会,仲尼认为晏子不离开宴席,却可知千里之外的事,可称得上击败了敌人。原文并没有说晏子有带兵打胜仗的能力。(2022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原文见(一)通假字例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杨震仲早年有志向,淳熙二年考中进士,在阆州任职期间 因惠政而闻名。B.杨震仲能为他人着想,在危急关头,他建议史次秦最好还 是离开。C.杨震仲重名节,他被叛贼吴曦拉拢时以生病为由推托,后 以死明志。D.杨震仲的死激励了蜀人,蜀帅杨辅将其事迹上报朝廷并 请赐予谥号及为他建庙。【答案】 D【试题分析】 为他请求建庙和追封谥号的是吴猎,而非蜀帅杨辅。【同类比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清河王太傅辕固生①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 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对点训练】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②城旦③书乎 ”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出,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注】 ①辕固生:辕,姓;固,名;生,号。②司空:管理囚徒的官。③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答案】D 【解析】①是交代两人辩论这件事。⑤是说别人对辕固生的诽谤。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答案】B 【解析】错误点在“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不是无法评判两人辩论水平的高下,而是两人辩论的话题很难一句话说清是非曲直,所以搁置不议。(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乱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将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注】 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 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绝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 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 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答案】C 【解析】解答这道试题的方法,一般需要从全文着眼,寻找与选项内容相一致的信息。这类试题在设计错误项时,往往是选项内容在文中都有,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不一定正确,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采用浏览跳读的阅读方式,而要做到“字字落实,真正理解”才能够识别选项的正误。C项在原文中有较清晰完整的表述,没有错误,故选。A项错在张冠李戴,从原文第二段可知“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职,周访并没有被授予过这一职务。B项错在因果关系不成立,从原文可知“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绝不会忍气吞声”,原文讲的是“帝不罪之”。D项错在对关键字的理解不准确,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采纳”在此处应为“采纳各种建议”的意思。4.结合原文分析,周访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做事果断,周济穷人、有勇有谋、战功赫赫而又非常谦虚的一个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节选自《晋书·王戎传》)【注】 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答案】B 【解析】①是陈述性语句,说明王戎幼年聪明,神采飞扬,清秀明达;③的内容是王戎面对路边长满果实的李树,认为那是苦李而不去采摘,是因为他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不是盲目从众;⑤是关于钟会征伐蜀国之事,王戎预见了其结局,议论的人认为王戎的话是有见解的言论。以上三句都能说明王戎的聪明睿智。②句写王戎小时候“于宣武场观戏”时,听见猛兽在栅栏中怒吼,其他人都吓跑了,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里,神色镇定,表现了王戎的勇敢;④句写王戎的父亲死后,旧交官吏赠送治丧的钱财达几百万钱,王戎都推辞不接受,表现王戎的清廉;⑥句写的是王戎做官在任职期间虽然没有特殊的才能,但是各项事务都办得很好,表现了王戎的政绩。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 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 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 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 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 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 感到忧虑。【答案】C 【解析】与C项对应的原文是“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概括了王戎在母亲去世后的表现,他生性孝敬,但是他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照样饮酒吃肉,有时看人下棋,虽然如此,但内心却十分哀痛悲伤,因此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而容貌毁悴”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因此C项中说王戎经常下棋娱乐,导致容貌憔悴,是不正确的,二者没有因果关系,且原文说王戎“或观弈棋”,是说有时看人下棋,并非经常下棋。因此C项的概括不符合原文。(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题。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数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 《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 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 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 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政绩,故而深受 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 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 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 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答案】D 【解析】“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