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语言知识与应用第六章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情分析】在近几年的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手法的考查分值(3分)、考查形式稳定,考点略有变化。 2023年和2025年一样都是直接考查对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2024年考查的形式是选出“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2023年考查了比喻、夸张、设问、反问、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2024年重点考查了比喻修辞手法;2025年考查了设问和反问、比喻和比拟、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从近几年的考查来看,夸张、反问、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常见修辞手法是考查的重点,其他修辞手法交替出现。尽管考点、考查形式会有变化,但总体来说,均是考查辨析并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也就是说考纲规定的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掌握。《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规定: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高职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九种,并对常见的修辞手法作了说明。因此在复习时,考生注意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复习,并结合具体例句,加深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征的掌握。【考纲解读】修辞格也叫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修辞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较固定的格式,修辞是对语言的润色加工,是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修辞的根本目的是要语言达到清晰、连贯、得体、优美的效果。除了常用的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以外,还包括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变换等。【知识梳理】一、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但是有些比喻句中的三者并不一起出现。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比喻中喻体多是具体形象的、可以感知的、为大家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2.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3.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的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好像、似、仿佛、如、如同、犹如”等连接。如:①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③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④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2)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如:①生活是海洋。②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③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④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事实就是科学的空气。(3)借喻。典型的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如:①仰起头来向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田田荷叶轻轻摇荡,把颗颗“珍珠”倾入湖中。④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波及世界各国。(例①中,“白带子”指的是瀑布;例②中,“雪”指的是浪花;例③中,“珍珠”指的是露珠、水珠;例④中,“海啸”指的是来势迅猛,危害性大的金融危机。)(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如:①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②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③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4.几种非比喻的情况。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①她长得像她妈妈。/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他的眼睛就像他父亲的一样,长扁形,黑白异常分明。(同类相比)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她好像把这件事忘了。/街上仿佛没有人,道路好像加宽了许多。(表示猜测)③他仿佛听见了他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我好像又听到了她那悦耳的歌声。/那只粗硬的手在我眼前晃动,我好像又看到了30多年前的影子。(表示想象)④像雷锋、焦裕禄等都是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我到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像黄山、华山、庐山等。(表示列举)(二)借代1.借代的特点。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2.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还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3.借代的种类。(1)特征代本体。如:①花白胡子不作声了。(借“花白胡子”这个人的特征代“这个人”。)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 (借“袁世凯”代“印有袁世凯头像的旧制银元”。)(2)材料代本体。如: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借“金”代“金属制作的刀、剑等”。)②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古代用青铜做镜子,所以此处用以代称镜子。)(3)具体代抽象。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一针一线”代指财物。)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是常用的乐器,这里用以指代音乐。)(4)部分代整体。如: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眉”代“头”。)②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借“一草一木”代“花草树木”。)(5)专名代泛称。如:①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用“雷锋”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哈姆雷特”代各个读者对艺术形象的理解。)(6)作家代本体。如:①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借“苏”代“苏东坡的词”,借“辛”代“辛弃疾的词”。)②我们要多读点鲁迅。(借“鲁迅”代“鲁迅的作品”。)(三)比拟1.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2.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3.比拟的种类。(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就是拟人。如:①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来。②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③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就是拟物。如:①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②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③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嗷叫着冲了过来。(四)夸张1.夸张的特点。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2.夸张的作用。表明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启示;创造气氛,引人联想。3.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③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的夸张形式。如: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②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③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①农民们都说:“看见这种鲜绿的秧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②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③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五)对偶1.对偶的特点。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2.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3.对偶的种类。(1)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如: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如:给予得越多,收获就越多;索取得越多,收获就越少。(2)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3)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六)排比1.排比的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2.排比的作用。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 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3.排比的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的某些成分组成排比。如:只有海,才可以形容出春的饱满,春的浩瀚,春的磅礴,春的澎湃如潮的活力与生命力。(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七)反复1.反复的特点。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反复的作用。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3.反复的种类。(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如: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2)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八)设问1.设问的特点。自问自答,无疑而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自己回答。2.设问的作用。引起注意,发人思考;承上启下,过渡衔接;波澜起伏,避免呆滞。3.设问的种类。(1)一问一答式。如: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2)一问两答或数答式。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两问或数问一答式。如:我能光向总理诉苦吗 我能空手去见总理吗 不行,谁也别想拦住我。(九)反问1.反问的特点。只问不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其中。反问一般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2.反问的作用。引起思考,以求共鸣;加强语气,以利论辩;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3.反问的种类。(1)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如:①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2)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如: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炎黄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②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二、几组相近修辞的辨析(一)借喻和借代共同点:本体都不出现,而是用另一个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不同点:借喻重在“喻”,是取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比喻。借代重在“代”,是借两个事物的相关性进行替代,其中不存在相似因素。鉴别两者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本体和喻体或借体中间加个“像”字,如果能成立,即是借喻,反之,则是借代。借喻和借代都能从上下文中找到各自的本体事物。如: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本体是精锐的部队。本体像金戈铁马,不能成立。②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借喻)本体是凶恶的侵略者。本体像豺狼,能成立。(二)比拟和比喻比拟只有被比拟的事物,不出现拟体。比喻中的喻体是一定要出现的,它的出现是比喻最根本的标志。如:①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比拟)只有被拟体——帝国主义出现,没有出现拟体——狗。②帝国主义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比喻)“像狗一样”,出现了喻体。(三)反复和排比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反复与排比综合运用,既可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又能使气势更加磅礴。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例题1】 (2025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同的植物为何开花时间不同 这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②太阳光照射在宝塔山尖上的时光,雾气像幕布一样拉开,延安城渐渐地显在太阳光里。③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A.①设问 ②比拟 ③反复 B.①反问 ②比拟 ③排比C.①设问 ②比喻 ③排比 D.①反问 ②比喻 ③反复【典例精析】【答案】 C【试题分析】 ①句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②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③句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故选C。【例题2】 (2024年广东高职高考题)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体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D.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 定要让它燃烧得十分明亮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答案】 B【试题分析】 B项中“及时雨”是实指,不是比喻。其余3句比喻的构成分别为:A项,“一带一路”是新引擎;C项,网络病毒(如)洪水猛兽般;D项,人生不是蜡烛,是火炬。【例题3】 (2023年广东高职高考题)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草原上的星星悬得特别低,好像只要你高兴,随时都可以摘下一把来。②什么是真正的不朽 永远不朽的,只有风声、水声与无涯的寂寞而已。③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趵突泉才有这样的力量。A.①比喻②设问③反复 B.①夸张②设问③反复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 D.①夸张②反问③排比【答案】 B【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①“随时都可以摘下一把来”是夸张的手法;②有问有答,应当是设问;③连用三个“冒”是反复。故选B。1.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屋左有田,种豆种瓜;屋右有池,养鱼养虾。②如果有人问我愿不愿意为祖国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我的回答是: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③两条腿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迈出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A.①对偶 ②设问 ③比喻B.①排比 ②反复 ③比喻C.①对偶 ②反复 ③夸张D.①排比 ②设问 ③夸张【对点训练】【答案】C 【解析】①是明显的对偶句;②“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是反复修辞,加强语意;③“腿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是夸张。故选C。2.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运用比拟表明树木的茂盛,也形象地表现了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B.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这句话运用排比形象地表现了水珠飞落深潭的气势。C.高原上的天蓝得那么深,高原上的草绿得那么翠。——运用对比使句子工整,更易于抒发情感。D.祖国的山河如此的秀美,难道你舍得离开吗 ——运用反问表明“你”是不会舍得离开祖国的。【答案】D 【解析】A.不是比拟,是比喻;B.不是排比,是反复;C.不是对比。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像”字都是比喻词的一组句子是 ( )①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②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像活的。③他俩就像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④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实、沉默,而又有生气。⑤像刘胡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⑥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⑦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答案】A 【解析】“像”字在第②句中表示比较,在第⑤句中表示举例,在第⑦句中表示猜测、想象(后面用了拟人手法),故可以排除B项、C项、D项。本题的题型较新颖,考查的知识点看似单一,但如果对比喻手法的辨析掌握不牢,将会耗费过多时间,影响后面答题。4.下列句子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方法既相同又恰当的一句是 ( )例句: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宛如一张粉红色的地毯。A.“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B.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C.甩开牵挂,审视你的内心,有一星火光仍在顽强地闪烁,那是你早已遗忘的曾经有过的梦想……D.一位娇小的姑娘,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绾在脑后。【答案】D 【解析】例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把秀发比作瀑布,用的也是比喻。A项用的是借代,B项是拟人,C项尽管是比喻,但“早已遗忘”与“有一星火光仍在顽强地闪烁”,表达矛盾。5.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从不做解释,默默无声地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以致他脸上的皱纹深得与年龄极不相称,背佝偻得像株老柳树。②从嘉峪塬上常年不息的干爽的风里,我嗅出祁连的温度,嗅出丝路的温情,嗅出关城的温暖,嗅出高山雪水丝丝缕缕的温润……③夜深了,所有黑沉沉的山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潮声一阵阵起伏的鼾息……A.夸张 对偶 反复 B.比喻 排比 拟人C.夸张 排比 反复 D.比喻 对偶 拟人【答案】B 【解析】①句是比喻,把人比作了老柳树。②句中,“嗅出”的四处为排比。③句是拟人,把山、灯和潮声当成人来写。6.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格正确的一项是 ( )①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③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⑤余音绕梁,三日不绝。A.反复 比拟 博喻 暗喻 比拟B.排比 对偶 暗喻 明喻 夸张C.呼告 夸张 明喻 通感 比拟D.排比 对偶 博喻 通感 夸张【答案】D 【解析】①排比,②对偶,③排比、博喻,④通感,⑤夸张。7.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②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③山峦爽朗,湖水清净,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④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到南天门。A.①比喻 ②双关 ③对偶 ④拟人B.①拟人 ②夸张 ③排比 ④比喻C.①拟人 ②双关 ③排比 ④夸张D.①比喻 ②夸张 ③对偶 ④通感【答案】A 【解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双关。例如“夜正长,路也正长”后面的“正长”是相同的发音,分别修饰主语“夜”和“路”,但是放在一定的段落里面,它们表达的意思会变得很不一样:“夜正长”说明夜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度过,而“路也正长”描述的是还有好一段距离没有走完,也可以引申为人生还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过完,意义上更加深远了。也就是“正长”既能说明夜离结束还有好长一段时间,也能引申说明人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来做很多事情,因此就“双关”了。8.对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②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A.①比喻 ②比拟 ③对偶 ④互文/借代B.①双关 ②比拟 ③对比 ④互文/借代C.①双关 ②比喻 ③对偶 ④互文/借喻D.①比喻 ②比拟 ③比喻 ④互文/借喻【答案】B 【解析】①双关,②比拟,③对比,④互文/借代。9.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满盆的红领巾好似一塘金红的鲤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红领巾颜色的鲜艳。B.诱惑是一块试金石,只有不为之所动的人,才是意志坚强的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要抵制诱惑就得意志坚强。C.难道她不该帮助那位老人吗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说明帮助那位老人是她该做的事情。D.种子的宣誓:只要有一缕阳光,一丝缝隙,就要破土而出, 证明自己的存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种子想破土而出,证明自己的存在。【答案】A 【解析】B项,运用的是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D项,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0.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守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 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蝈蝈的霸道,表现出对蝈 蝈的喜爱之情。B.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谷子比成人头上的怒发,更形 象地表示谷子奋力生长的姿态。C.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D.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夺眶而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流出的泪水多。【答案】C 【解析】A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