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作文真题“中学生枝儿给妈妈或四婆的一封信”写作指导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作文真题“中学生枝儿给妈妈或四婆的一封信”写作指导 素材

资源简介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作文真题
“中学生枝儿给妈妈或四婆的一封信”写作指导
(含典范例文及亮点解读)
【考题回放·2025江苏苏州卷】
作文(60 分)
在小说《搬家》中,我们读到了小女孩枝儿的故事。
假设现在枝儿已经长成和我们一般大小的中学生了,每次回忆往事,她都会想起那只大花鸡,想起当年的妈妈和四婆,觉得有很多话想跟她们说,她会说些什么呢?
请你以中学生枝儿的身份给妈妈或四婆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最想说的话。
要求:①在“妈妈”“四婆”中任选一人作为你写信的对象,注意写信的口吻;②书信格式不作要求,不必拟写作文题目,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写作指导】
一、审题指导
1、审导语材料:挖掘情感内核与人物关系
材料情节梳理:小说《搬家》中,小女孩枝儿因搬家被迫与宠物大花鸡分离,妈妈与阿乙以 “船上不能带活物” 为由拒绝枝儿带走鸡,最终枝儿将鸡和鸡蛋送给四婆。然而,在伯娘家吃饭时,枝儿发现四婆送来的菜中可能有大花鸡,由此产生委屈与不解。
人物情感痛点:枝儿的核心情感围绕 “离别” 与 “误解” 展开 —— 对大花鸡的不舍、对妈妈决定的不解、对四婆行为的困惑。如今长成中学生,她的视角已从孩童的天真转向对成人世界的理解,信中需体现这种时间带来的认知变化。
关键细节锚点:材料中 “大花鸡变成一团黑东西” 的想象、四婆叹惜 “没人穿针” 的细节、妈妈 “淡淡地答” 的态度,均是书信中可展开的情感触发点,需围绕这些细节还原场景、抒发感悟。
2、审写作任务:明确对象、口吻与核心诉求
对象选择与口吻定位:若选 “妈妈”:需以女儿视角,口吻从童年的委屈转向成年的理解,可带些许撒娇或释然的语气,体现母女间的亲昵与和解。若选 “四婆”:需以晚辈视角,口吻更侧重怀念与追问,夹杂对老人孤独生活的共情,语言可更细腻、感性。
核心写作任务:不是复述故事,而是以 “中学生枝儿” 的身份,将童年未说出口的话、如今的感悟浓缩于信中,需包含 “回忆往事”“表达情感”“阐释理解” 三层内容。
隐性要求解读:题目虽称 “书信格式不作要求”,但仍需具备基本的称呼、问候语、正文分段及结尾致意,以体现书信的文体特征;口吻需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保留少女的细腻,又展现超越童年的成熟思考。
二、立意指导
1、给妈妈的信 —— 表达童年委屈与成年后的理解
回忆当年抱着大花鸡不肯放手的倔强,诉说 “以为您不爱我” 的委屈;
理解搬家时 “带不了活物” 的现实无奈,体会妈妈 “淡淡地答” 背后的隐忍;
感谢妈妈用 “不许去问四婆” 的方式保护自己,明白成长中有些离别需要 “被强行推开”。
结合当代中学生视角,反思现代社会中 “离别” 的常态化(如升学、迁徙),感谢妈妈教会自己适应变化。
2、给四婆的信 —— 诉说误解与感恩
提及当年看到 “大花鸡变成一团黑东西” 的恐惧,坦白对四婆 “宰鸡” 的怨恨;
回忆四婆 “喂鸭子”“穿缝衣针” 的日常照顾,感激她给予的温暖童年;
理解 “送菜” 背后的苦心(或许是为让我们安心离开),原谅当年的误解。
3、通用基础立意 —— 围绕 “生命与离别” 的成长感悟
大花鸡的结局让自己第一次理解 “生命无法永远陪伴”,学会珍惜当下;
搬家事件是童年与成年的分水岭,明白成长总伴随 “失去” 与 “告别”;
妈妈和四婆的不同做法,教会自己 “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妈妈的理性、四婆的含蓄)。
【典范例文】
范文一:给妈妈的信
亲爱的妈妈:
今天整理旧箱子时,突然触到您几年前织的那件红毛衣,轻轻一抖开,几根陈旧的小绒毛飘落,像极了那年窗台上大花鸡抖落的绒羽——那一刻,我仿佛重又听见了家中阿乙拖鞋的嗒啦声,嗅到了廊下待运之物散发的尘埃气味。曾经所有被匆忙离别卷走的静好碎片,竟在今日带着潮水般的湿意一起涌了回来。
那日堂屋如船,我在门槛边固执地抱着盛水破碟子呆坐,幻想着如何把整颗心爱装入小小的竹篮带走。您说“不许带走”,而我哭天抢地要替它买一张船票——那时我怎能懂得,世间许多告别不是售票窗口前能解决的委屈。大花鸡不能蜷缩在竹篮里跟我们启程,如同故园无法收纳于行囊一同迁徙。那一刻,那一道“不许带走”的口谕,正是您提前教会我的第一堂艰难的人生课:原来成长这幅画卷,竟是由离别的丝线密密织成。
此刻坐在中学课桌前再思及此,心中反而滋生了奇异的澄澈。或许生命之珍贵,本就不在永久占有的温度——您当初看似决然的推拒,是逼我直视并迈过成长必经的一道无形门槛。后来我们在异乡巷子角落遇见那些蹦跳的小鸡雏时,您默许了沉默的我对那只小花鸡的援手与照料。我于是懂了:当爱的温度能重新流淌进陌生孤独的生灵,大花鸡的离去才真正完成了生命托付的任务——在永诀之中,血脉般的温情依然能继续传递。
从那时起,童年执拗的竹篮早已在我心头松脱散开。生命原是温柔而不可解的流动,最终我们都要放开曾经珍爱的东西,好让手握住未来值得的相遇。我如今才彻悟当年您眼中那抹我看不懂的疼痛。您不许我去追问四婆,大约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默默替我承接离别的第一记重击,好让时光在无言中默默为我缝合创口。谢谢您,妈妈。原来这世间最深的爱与最大的担当,或许正是适时地松开手,让生命自己去穿越那不可免的失去隘口。
此身虽别故乡远,而爱与悲悯的纽带仍在我血脉深处流淌如初。每一场必须的放手其实也交付着生命的薪火;失去的尽头并非虚空,恰是另一种相逢在酝酿——如我怀中那枚小小心型鸡毛毽子,轻轻跃动时,仿佛仍是当年它扑棱翅膀时的生气与温热。
妈妈,您知道吗?当我终于学会含着微笑目送时,我终于听懂了您那些无言教诲背后的深意:生命的真相从未许诺我们不会失落,它只默默将所有的爱都化作祝福,教会我们如何去接纳命运里那如风一般不可羁留的温柔过客。
爱的重量,并不在于盈握的哭泣——而是学会怀揣着它留下的那份明亮温度,从容地往前走去。
枝儿
六月十七日
又及:不知门前的鸭塘,今秋是否还喧闹如昔?我常在梦中替四婆数着小鸭归巢,那场景竟依稀如昨。
【亮点解读】
①这封信以"红毛衣"为情感镜像,妙构建起时光长河中的情感坐标:既复现了童年与大花鸡被迫分离的具象伤痛,更以中学生视角完成对生命离别的哲学叩问。②作者巧借"竹篮装不下故园"的童年意象,将物质留恋升华为精神成长,在"不许带走"的母爱禁令与"援手小鸡"的默许之间,勾勒出东方家庭教育中"温柔断舍"的深邃智慧。③全篇在"微笑目送"的顿悟中收束,将离愁别绪转化为生命前行的力量,完美诠释了成长类作文"以伤痛为养分,化离别为羽翼"的核心立意。
范文二:给四婆的信
亲爱的四婆:
四婆,您还好吗?我总在寂静的夜里想起您小屋里飘着的饭菜香,想起塘边鸭子游弋的粼粼波光,还有您拉着我的手时,掌心那粗粝却无比踏实的温度。时光如流,我已长成少年,可童年里那只大花鸡的影子,却总在记忆的角落悄然浮现,带着无法言说的重量。
您还记得吗?搬家前那个傍晚,伯娘家喧闹的饭桌上,阿乙说那盘鸡肉嫩得很。当时我手中的筷子跌落在地,仿佛听见大花鸡在砧板上最后的扑腾,眼前全是血红的幻影——我固执地认定是您亲手终结了它的生命。那晚的泪水里,盛满了孩子无法理解的残忍与背叛。
可四婆,这些年我才渐渐懂得,您那盘菜里藏着的,是另一种更深沉、更无言的深情。您或许是想,既然枝儿带不走活蹦乱跳的大花鸡,那就让她把“家”的味道带走吧。那盘鸡肉,是您用最珍贵的东西熬煮出的送别之礼,是您沉默的叮咛与祝福——您多想把故乡的一切滋味都塞进我的行囊,让我在陌生的北京,舌尖还能触到家的温热。我那时只看见了终结,却未能读懂您以牺牲成全的牵念;您递给我的,哪里只是一盘菜?分明是您所能掏出的全部温柔,是笨拙却滚烫的、让远行游子心头永不冷却的炉火。
如今每次吃饭,我总会下意识地寻找您烧菜的味道。我明白了,当年您数着那十七个鸡蛋时眼底闪烁的光,您拉着我在塘边看鸭子时欲言又止的叹息,都浸透了无法随船远行的牵挂。您把最珍贵的东西化作滋味让我带走,自己却留在原地,守着空了的鸡舍与更深的寂寞——这迟来的领悟,让我心口发烫又微微发酸。
四婆,现在我终于懂得,您给我的从来不只是食物,而是将整片故土与全部慈心都默默炖煮其中。那只大花鸡并未消失,它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我生命的血脉里——它让我明白,最深切的爱意,有时就藏在看似沉默甚至笨拙的牺牲里,无声无息,却足以温暖一生漫长的漂泊。
愿您身体康健,等我回去看您。
枝儿
六月十七日
【亮点解读】
①这篇书信体作文以细腻温婉的笔触,将时光淬炼出的生命感悟娓娓道来。作者通过今昔对照的叙事结构,完成了从童年误解到少年理解的诗意跨越。②作者超越了简单的亲情讴歌,在"牺牲与成全"的辩证中提炼出普世命题——最深沉的爱往往藏匿于笨拙的守护里。文中"十七个鸡蛋的光""空鸡舍的寂寞"等隐喻,恰似散落的珍珠,串联起祖孙两代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③结尾处"血脉里的活法"升华主题,使个人记忆升华为文化乡愁的集体映照。全篇语言如清茶回甘,情感似陈酿醉人,堪称考场作文中情理兼备的典范之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