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名称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课 型 理论课 复习 实训课□ 习题 其他□( ) 授课 时间 课时数 2课时 授课 班级 23级幼教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八课的第一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讲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重点介绍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讲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点介绍人民民主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重要地位、优越性。学情分析 1.能协作完成部分学习任务,能提出问题,但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不够,对资源中教学知识点的归纳能力较差。 2.喜欢专业实践课程,对文化课、理论课缺乏兴趣。教学目标 1.明确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认同并拥护人民民主专政; 2.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方式及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3. 认同人民代表大会的优越性,具有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教学重点 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重要地位、优越性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教学准备(教学资源) 教材;教案;课件;视频资源教法 讨论法,讲授法,问答法 学法 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罚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课前准备 课前读书 知识回顾 知识巩固引入 5 分钟 1.播放视频《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红》、《无论身在何方你的背后是祖国》,展示材料《王毅外长介绍了从乌克兰撤离中国公民情况》。 提问:结合视频和素材,谈谈中国为什么一次次不惜一切力量接她的孩子回家?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全力确保中国公民的安全? 2.点评,引入本课的学习。 1.阅读材料,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2.聆听。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撤侨时间,引导思考人民和国家的关系,引导认识我国的国家性质。任务1 15 分钟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1.拓展知识:国家性质的概念,强调“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2.拓展延伸:认识国家。 3.展示国徽,提问:你知道国徽上的图案分别象征着什么吗?。 4.点评。 5.讲授“我国的国体”。 6.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国体的规定。 7.讲授“我国国体的具体内涵”。 8.知识储备: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9.探究与分享:我国国家性质与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有何不同?请完成下表。 10.概念辨析:人民和公民是一样的吗?人民当家作主是否等于公民当家作主?。 11.点评,小结。 12.播放视频:《人民当家作主》。 1.聆听。 2. 聆听。 3.思考并回答问题。 4.聆听。 5.聆听。 6.阅读材料。 7.聆听。 8.聆听。 9.思考,完成任务表。 10.思考并回答问题。 11.聆听。 12.观看视频。 通过拓展知识,加深学生对国体的认识。 通过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加深学生对于“人民民主专政”地位的认识。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的优越性,培养民族自豪感。 通过视频,对这一目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任务2 15 分钟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提问各国领导人子啊称呼上为什么有差别? 2.点评,得出结论:政体不同。 3.讲授“我国的政体”,提问用什么方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更好?试比较这三种方式。4.点评。 5.讲授“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6.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方式。 7.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8.讲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9.探究与分享:阅读材料,观看视频,谈谈你对上述论述的理解。 10.点评,小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1.思考并回答问题。 2.聆听。 3.聆听,思考并回答问题。 4.聆听。 5.聆听。 6.聆听。 7.聆听。 8. 聆听。 9. .阅读材料,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10.聆听。 通过对比分析,思考三种形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存在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评价总结 5 分钟 1.进行知识框架总结。 2.结语。 1.总结知识框架。 2.聆听。课后作业完成课后选择题。教学反思在讲课过程中,语音语调较为平缓,缺乏激情。在日常教学中要予以调整,增加声音的起伏。板书设计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课题 名称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课 型 理论课 复习 实训课□ 习题 其他□( ) 授课 时间 课时数 2课时 授课 班级 23级幼教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八课的第二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三目,第一目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地位和优越性;第二目重点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地位、实现方式、意义和优越性;第三目,介绍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地位、实现方式、意义和优越性。学情分析 1.能协作完成部分学习任务,能提出问题,但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不够,对资源中教学知识点的归纳能力较差。 2.喜欢专业实践课程,对文化课、理论课缺乏兴趣。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内涵,理解其优越性,明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及各自发挥的作用,认同并拥护我国的政党制度; 2. 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内涵,理解其重要作用,认同并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地位和内涵,理解其意义和优越性,培养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基层群众自治。教学重点 我国政党制度的内涵,理解其优越性;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内涵;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地位和内涵教学难点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学准备(教学资源) 教材;教案;课件;视频资源教法 讨论法,讲授法,问答法 学法 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罚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课前准备 课前读书 知识回顾 知识巩固引入 5 分钟 1.播放视频,展示材料,提问:结合视频和教材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识。 2.点评,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引入本课的学习。 1.阅读材料,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2.聆听。 通过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识,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任务1 10 分钟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提问:除了中国共产党,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政党?中国共产党和这些民主党派是啥关系? 2.点评,讲授“我国政党现状”。 3.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 4.探究与分享:展示材料。 提问:你如何看待上述说法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我国政党之间的关系。 5.点评。 6.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 7.拓展延伸:不能笼统的说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8.话题讨论:为什么咱们不是一党制或者多党制? 9.点评,拓展“旧式政党制度的缺陷”。 10.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11.小结。 1. 思考并回答问题。 2. 聆听。 3.聆听。 4.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5.聆听。 6.聆听。 7.聆听。 8.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9.聆听。 10.聆听。 11.聆听。 通过“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话题讨论”,引导学生去认识旧式政党制度的弊端,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系度的优越性。任务2 10 分钟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探究与分享,播放视频,并提问。观看视频,结合课文知识,你可以感受到我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 2.点评,展示民族图片。 3.讲授“我国的民族概况”。 4.提问:我们我国虽然有56个民族,但是他们却能和谐相处,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得益于什么? 5.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地位”。 6.播放视频,并提问:结合视频和课本,谈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7.点评,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8.小结。 1.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2.聆听。 3.聆听。 4.思考并回答问题。 5.聆听。 6.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7.聆听。 8. 聆听。 通过视频,增加学生对我国民族概况的认识,增强感受。 通过观看视频,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任务2 10 分钟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播放视频,并提问:谈谈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强大作用。 2.点评。 3.讲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地位” 4.讲授“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5.拓展延伸:中国行政区域划分。 6.讲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现方式”。 7.讲授“基层群众自治 8.小结。 1.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2.聆听。 3.聆听。 4.聆听。 5.聆听。 6.聆听。 7.聆听。 8.聆听。评价总结 5 分钟 进行知识框架总结。 总结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知识结构课后作业完成课后选择题。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板书设计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1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docx 8.2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