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岳池2025春四年级科学期末质量检测一、判断题:正确题意后打“ ”,错误题意后打“×”。(每小题1分,共40分)1.(2025四下·岳池期末)0表示没有,所以0℃表示没有温度。 ( )2.(2025四下·岳池期末)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相平。 ( )3.(2025四下·岳池期末)绝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4.(2025四下·岳池期末)水蒸气是白色的气体,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 ( )5.(2025四下·岳池期末)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一直升高。 ( )6.(2025四下·岳池期末)吃雪糕时会感觉凉爽,是因为雪糕吸收了身体的热量。 ( )7.(2025四下·岳池期末)冰、水、水蒸气是不同物质的不同状态。 ( )8.(2025四下·岳池期末)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 )9.(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减小。( )10.(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 )11.(2025四下·岳池期末)汉代以前,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 ( )12.(2025四下·岳池期末)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船只,先看到船身,后看到桅杆。 ( )13.(2025四下·岳池期末)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自己发出的。 ( )14.(2025四下·岳池期末)月球上的环形山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 )15.(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 ( )16.(2025四下·岳池期末)地球仪上有不同色彩,其中用蓝色表示海洋。 ( )17.(2025四下·岳池期末)太阳是一颗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 )18.(2025四下·岳池期末)地球自转导致太阳位置变化,使日晷影子移动。 ( )19.(2025四下·岳池期末)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 )20.(2025四下·岳池期末)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同。 ( )21.(2025四下·岳池期末)昆虫的翅膀有前翅、后翅两种,翅膀都用于飞行。 ( )22.(2025四下·岳池期末)甲虫身体外部有硬壳,甲虫属于昆虫。 ( )23.(2025四下·岳池期末)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种动物,其中种类最多的是昆虫。 ( )24.(2025四下·岳池期末)蚕的幼虫需要每天喂新鲜桑叶。 ( )25.(2025四下·岳池期末)饲养昆虫的盒子需要完全密封,防止有其他动物进入。 ( )26.(2025四下·岳池期末)蚕宝宝喜欢生活在通风、强光的环境中。 ( )27.(2025四下·岳池期末)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叶子。 ( )28.(2025四下·岳池期末)苍耳是依靠动物皮毛传播种子的。 ( )29.(2025四下·岳池期末)种子的胚芽将来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 )30.(2025四下·岳池期末)所有植物都能用种子繁殖。 ( )31.(2025四下·岳池期末)落地生根的叶上幼芽脱落到土里又能长成新苗。 ( )32.(2025四下·岳池期末)筑巢是鸟类繁殖的重要行为。 ( )33.(2025四下·岳池期末)人类属于胎生、哺乳的动物。 ( )34.(2025四下·岳池期末)生物是有生命的、会运动的,不会运动的就不是生物。 ( )35.(2025四下·岳池期末)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 )36.(2025四下·岳池期末)非生物虽然没有生命,但生物的生存也离不开非生物环境。 ( )37.(2025四下·岳池期末)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为了应对某些变化,生物都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 )38.(2025四下·岳池期末)石笋会“长高”,会繁殖,能长出小石笋,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所以它是生物。 ( )39.(2025四下·岳池期末)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原因引起环境的变化,例如砍伐森林、城市扩张、工业污染、海洋污染等。 ( )40.(2025四下·岳池期末)科学家关注大自然,科学家有一些共同素养,如对世界充满好奇、不盲从权威、重视证据、持之以恒等。 ( )二、选择题:将唯一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在各题的空格里。(每小题1.5分,共60分)41.(2025四下·岳池期末)我们通常用( )来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A.手摸感觉 B.温度计 C.眼睛观察42.(2025四下·岳池期末)瘪了的乒乓球放进热水里能重新鼓起来,主要是因为乒乓球内的空气( )。A.受热膨胀了 B.受冷收缩了 C.漏出来了43.(2025四下·岳池期末)夏天架设电线时,工人师傅会把电线( )。A.拉得紧紧的 B.放得松松的 C.随意架设44.(2025四下·岳池期末)铁轨连接处留有空隙,主要是为了防止 ( )。A.火车脱轨B.铁轨生锈C.铁轨热胀冷缩时变形45.(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测量人体体温时,应该使用( )。A.水温计 B.体温计 C.气温计46.(2025四下·岳池期末)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会( )。A.持续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下降47.(2025四下·岳池期末)水有三态变化,露珠的形成属于( )现象。A.水蒸气遇冷凝结 B.冰融化成水 C.水受热蒸发48.(2025四下·岳池期末)把水加热时,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 )。A.蒸发 B.凝结 C.沸腾49.(2025四下·岳池期末)冰是属于水的三态中的( )A.气态 B.液态 C.固态50.(2025四下·岳池期末)使用温度计时,要等温度计液面( )时才可以读数。A.上升 B.下降 C.平稳51.(2025四下·岳池期末)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是( )。A.方形→球形→弧形 B.方形→弧形→球形 C.球形→方形→弧形52.(2025四下·岳池期末)( )的环球航行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A.麦哲伦 B.伽利略 C.张衡53.(2025四下·岳池期末)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火山爆发 B.陨石撞击 C.月球地震54.(2025四下·岳池期末)以下物体中,( )是月球上没有的。A.阳光 B.月壤 C.空气55.(2025四下·岳池期末)仔细观察右图中的月相是 ( )。A.上弦月 B.新月 C.满月56.(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月球上敲击音叉( )。A.听不到声音 B.声音比地球响亮 C.声音传播更快57.(2025四下·岳池期末)月相循环变化一个周期大约是农历的( )。A.一天 B.一个月 C.一年58.(2025四下·岳池期末)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正确的是( )。A.太阳绕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转 C.月球是太阳的卫星59.(2025四下·岳池期末)太阳的体积相当于有( )个地球那么大。A.130 B.13万 C.130万60.(2025四下·岳池期末)一天中,日晷晷针影子最短的时刻是( )。A.早晨 B.正午 C.傍晚61.(2025四下·岳池期末)自然界中,动物的身体结构各不相同,昆虫身体分为( )部分。A.两 B.三 C.四62.(2025四下·岳池期末)下列生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A.蜘蛛 B.蚂蚁 C.蜈蚣63.(2025四下·岳池期末)目前,科学家发现昆虫种类最多,它占整个动物界种数的( )以上。A.70% B.80% C.90%64.(2025四下·岳池期末)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它可以向前、向后、向两侧飞,还可以像直升机那样悬停在空中的昆虫是( )。A.蝴蝶 B.螳螂 C.蜻蜓65.(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养蚕活动中知道,蚕宝宝的主要食物是( )。A.树叶 B.桑叶 C.菜叶66.(2025四下·岳池期末)蚕一生要结果变态,蚕吐丝结茧在 ( )阶段。A.幼虫 B.蛹 C.成虫67.(2025四下·岳池期末)下列饲养行为中,正确的是 ( )。A.定期更换新鲜食物B.用手直接捏取幼虫C.将饲养盒放在阳光下暴晒68.(2025四下·岳池期末)蚂蚁传递信息主要靠( )。A.鸣叫 B.触角和气味 C.翅膀振动69.(2025四下·岳池期末)昆虫外骨骼的作用是( )。A.保护身体 B.帮助呼吸 C.制造声音70.(2025四下·岳池期末)像蚕这样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要经历( )阶段。A.卵→幼虫→蛹→成虫B.卵→若虫→成虫C.卵→成虫71.(2025四下·岳池期末)种子结构中能发育成新植物的是( )。A.种皮 B.胚 C.子叶72.(2025四下·岳池期末)红薯在天灾时期解决了人们的饥荒问题,红薯的繁殖主要靠( )。A.种子 B.根 C.茎73.(2025四下·岳池期末)植物营养繁殖的优势是 ( )。A.保留母体优良性状 B.生长周期长 C.后代多样性高74.(2025四下·岳池期末)下列动物属于卵生的是 ( )。A.大熊猫 B.麻雀 C.海豚75.(2025四下·岳池期末)下面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A.石笋 B.青苔 C.机器人76.(2025四下·岳池期末)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这样可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 )。A.夏眠 B.洄游 C.迁移77.(2025四下·岳池期末)当季节更替,生物适应周围环境的方式有很多,以下反应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的是( )。A.雷鸟的羽毛在冬季时会变成浅色B.猴面包树靠粗壮的树干蓄水来度过旱季C.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78.(2025四下·岳池期末)每年春天,辛勤的小燕子都会在房檐下衔泥筑巢,下列做法中正确是( )。A.驱赶小燕子 B.拆掉燕窝 C.和小燕子和平相处79.(2025四下·岳池期末)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大自然,以下的行为属于破坏大自然的是 ( )。A.爱护花草,多植树造林B.往大海中排放核废水C.不乱扔垃圾,做到垃圾分类80.(2025四下·岳池期末)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程师成功研制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三轮汽车。A.法拉第 B.戴姆勒 C.本茨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错误【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0℃是温度的一个特定数值,并非表示没有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0℃是摄氏温标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人为规定的基准点。在摄氏温标里,0℃以上为零上温度,0℃以下为零下温度,0℃是这两个区间的分界点,代表着具体的冷热程度(如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而非 “没有温度”。2.【答案】正确【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液柱顶端相平是规范操作。若视线高于液柱顶端(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若视线低于液柱顶端(仰视),则读数偏小。只有平视时,视线与液柱凸面(水银温度计)或凹面(酒精 / 煤油温度计)的最高点保持水平,才能准确读取温度值,这是避免视觉误差的基本要求。因此该说法正确。3.【答案】正确【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会表现出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升高,分子或原子运动加剧,间距增大,物体体积膨胀;温度降低,分子或原子运动减缓,间距缩小,物体体积收缩。但也有少数例外,如 0℃至 4℃的水会反常膨胀(热缩冷胀),铋、锑等金属也有类似特性。不过这些情况属于特例,不影响 “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这一结论的正确性。4.【答案】错误【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由水分子构成,是无色透明的,无法用肉眼直接看见。日常生活中看到的 “白色气体”(如沸水上方的白雾、冬天呼出的 “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或小液滴,属于液态水的微小颗粒,并非气态的水蒸气。因此,“水蒸气是白色气体且肉眼可见” 的说法错误。5.【答案】错误【知识点】冰的融化【解析】【分析】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不会一直升高。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标准大气压下为 0℃)。当冰吸收热量开始融化时,温度先升至 0℃,之后即使继续吸热,温度也会保持在 0℃不变,直到冰完全熔化为水后,继续吸热温度才会升高。这是因为冰熔化时吸收的热量用于破坏晶体结构,而非提升温度。因此该说法错误。6.【答案】正确【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吃雪糕时感觉凉爽,是因为雪糕温度低于人体温度,会发生热传递:人体的热量会传递给雪糕,雪糕吸收热量后熔化,而人体因失去热量,温度降低,从而产生凉爽的感觉。这一过程符合热量从高温物体(人体)向低温物体(雪糕)传递的规律,因此该说法正确。7.【答案】错误【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冰、水、水蒸气并非不同物质,它们是同一种物质(水)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的水,水蒸气是气态的水,三者的化学成分相同,只是分子排列方式和运动状态不同:固态分子排列紧密、运动缓慢;液态分子间距较大、运动较活跃;气态分子间距极大、运动剧烈。因此,它们是同一物质的三态变化,并非不同物质,该说法错误。8.【答案】正确【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传递的基本规律是: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等(达到热平衡)。这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能量传递规律,不受物质种类、状态等因素影响,仅由温度差驱动。因此,“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这一表述符合热传递的本质,是正确的。9.【答案】错误【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降到 0℃时水会结冰(凝固),但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而非减小。水结冰属于凝固现象,其特殊之处在于:液态水结冰后形成晶体结构,相同质量的水凝固成冰时,体积约增加9%。这也是冬天水管结冰易破裂的原因。因此该说法错误。10.【答案】正确【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需满足温度达沸点且持续吸热。此时水中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最终破裂释放出蒸汽。这是因为沸腾时水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汽化,底部受热产生的气泡含大量水蒸气,随着上升所受水压减小,气泡膨胀。且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当停止加热后,水停止沸腾。11.【答案】正确【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汉代以前,中国主流的宇宙观是 “盖天说”,其核心观点为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即天像一口倒扣的锅(圆形),地像方形的棋盘,天覆盖在大地上。这一观念在《周髀算经》等早期文献中均有记载,是当时人们对天地形态的普遍认知。因此该说法正确。12.【答案】错误【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船只,实际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这一现象是地球为球体的重要证据:由于地球表面是弧形的,远处船只的桅杆先露出地平线,随着船逐渐靠近,船身才慢慢显现。题目描述与实际现象相反,因此说法错误。13.【答案】错误【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其表面材质(如岩石、尘土)能反射太阳光线,使得地球观测者可见。这种反射并非自主发光,与恒星(如太阳)通过核聚变产生光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 “月光是月球自己发出的” 说法错误。14.【答案】正确【知识点】月球的特征【解析】【分析】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又称月坑)确实大小差异极大,直径从数米到数百公里不等(如最大的贝利环形山直径约 295 公里),深度也因撞击能量、地质结构不同而深浅各异。这些环形山主要由远古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形成,撞击体的大小、速度及月球表面物质的差异,导致了环形山在规模和深度上的多样性。因此该说法正确。15.【答案】正确【知识点】探索宇宙【解析】【分析】在天文学定义中,卫星是指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球就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如木星、土星)也有大量卫星。这些卫星受行星引力束缚,沿一定轨道运行。题目描述符合卫星的基本定义,因此该说法正确。16.【答案】正确【知识点】地球仪【解析】【分析】地球仪通过色彩区分不同地理要素,其中蓝色通常表示海洋,这是国际通用的地图与地球仪配色规则。蓝色的深浅还可反映海洋深度(如深蓝表示深海,浅蓝表示浅海),与表示陆地的棕、黄、绿等颜色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呈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因此该说法正确。17.【答案】错误【知识点】观察太阳、月球【解析】【分析】太阳确实是一颗能自身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但其本质是恒星(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而非行星。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或水星,因运行轨道会变化),而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题目混淆了恒星与行星的概念,故说法错误。18.【答案】正确【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这一运动导致地球上观测到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东升西落)。日晷通过晷针投射的影子指示时间,影子的移动正是由于太阳视位置随地球自转而改变,使得晷针与太阳光线的夹角发生变化。因此该说法正确。19.【答案】正确【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解析】【分析】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它是定量描述太阳高度的科学指标。其数值范围在 0°(地平线处)到 90°(天顶处)之间,角度越大,表示太阳位置越高。因此,用太阳高度角可以准确表示太阳的高度,该说法正确。20.【答案】错误【知识点】日影与方向【解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因为影子是物体遮挡阳光后形成的阴暗区域,太阳位于物体一侧时,影子会出现在物体的另一侧。例如,太阳在东方时,物体影子朝向西方;太阳在南方时,影子朝向北方。二者方向始终相反,故该说法错误。21.【答案】错误【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的翅膀结构多样,多数昆虫有前翅和后翅,但并非所有翅膀都用于飞行。例如,甲虫的前翅特化为坚硬的鞘翅,主要起保护后翅和身体的作用,飞行主要依靠后翅;蝗虫的前翅为覆翅,质地较硬,也不直接参与飞行。因此 “翅膀都用于飞行” 的表述不准确,该说法错误。22.【答案】正确【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甲虫身体外部的硬壳是其前翅特化形成的鞘翅,这是甲虫的典型特征。同时,甲虫符合昆虫的核心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鞘翅为特化的前翅),头部有一对触角。因此,甲虫属于昆虫,该说法正确。23.【答案】错误【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科学家已发现的动物种类远超 150 种,目前已知动物约有 150 万种(最新估计更接近 200 万种),其中昆虫占比超过 60%,是种类最多的类群。题目中 “约 150 种” 的数量严重偏离实际,因此该说法错误。24.【答案】正确【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蚕的幼虫(蚕宝宝)以桑叶为主要食物,其生长发育需要持续的营养供给。新鲜桑叶水分充足、营养丰富,且能避免变质对蚕体造成危害。尤其是在幼虫快速生长阶段,食量很大,每天喂食新鲜桑叶是保证其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若长时间缺乏新鲜食物,会导致蚕生长迟缓甚至死亡,因此该说法正确。25.【答案】错误【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饲养昆虫的盒子不能完全密封。昆虫的呼吸需要氧气,完全密封会导致盒内氧气耗尽、二氧化碳积聚,造成昆虫窒息死亡。正确的做法是在盒子上留透气孔,既能保证空气流通,又能防止其他动物进入。例如饲养蚕或蝴蝶幼虫时,通常使用带小孔的透明盒,平衡透气与防护需求,因此该说法错误。26.【答案】错误【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蚕宝宝适宜生活在通风的环境,但不喜强光。强光会刺激蚕的神经系统,导致其活动异常、食欲下降,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实际饲养中,通常将蚕放在光线柔和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通风虽必要,但需配合适宜温湿度,而非强光环境,因此该说法错误。27.【答案】错误【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解析】【分析】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的是胚根,而非叶子。种子萌发的过程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为幼苗吸收水分和养分;随后胚轴伸长,将胚芽顶出土壤;最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例如黄豆发芽时,先看到白色的根冒出,之后才长出小叶。因此 “最先长出叶子” 的说法错误。28.【答案】正确【知识点】种子的传播【解析】【分析】苍耳的种子表面长有钩刺,这些钩刺能轻易附着在动物的皮毛上。当动物移动时,种子会随之被带到其他地方,脱离动物后在新环境中萌发。这种依靠动物携带传播的方式,是苍耳适应环境、扩大分布范围的重要特征。因此该说法正确。29.【答案】正确【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解析】【分析】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其中,胚芽是未来植物茎叶的原始体。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芽会逐渐发育:胚轴伸长将其顶出土壤后,胚芽进一步生长分化,形成茎和叶。例如玉米种子萌发时,胚芽突破种皮后先长出幼叶,随后发育成茎秆和叶片。因此该说法正确。30.【答案】错误【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解析】【分析】植物的繁殖方式多样,并非所有植物都用种子繁殖。许多植物可通过无性生殖繁殖,如苔藓、蕨类植物依靠孢子繁殖;柳树可通过扦插枝条成活;马铃薯用块茎、红薯用块根繁殖;仙人掌可通过分株方式产生新个体。这些植物不产生种子,或不以种子为主要繁殖方式。因此 “所有植物都能用种子繁殖” 的说法错误。31.【答案】正确【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解析】【分析】落地生根是典型的无性繁殖植物,其叶片边缘会长出许多细小的幼芽,这些幼芽带有完整的胚状结构。当幼芽成熟后,会自然脱落到土壤中,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能直接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这种利用叶片上的幼芽进行繁殖的方式,属于营养繁殖的一种,是落地生根适应环境、高效繁衍的重要特征。因此该说法正确。32.【答案】正确【知识点】动物的巢穴【解析】【分析】筑巢是鸟类繁殖周期中的关键行为。鸟类筑巢主要是为卵和雏鸟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避免天敌侵害和环境影响(如风雨、低温)。例如喜鹊会用树枝搭建坚固的巢,燕子用泥团筑巢于屋檐下。巢的存在能提高卵的孵化成功率和雏鸟存活率,是鸟类繁殖过程中保障后代存活的重要环节。因此该说法正确。33.【答案】正确【知识点】动物的分类【解析】【分析】人类属于哺乳动物,具备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胎生和哺乳。胎生指人类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哺乳则是母体产后分泌乳汁哺育婴儿,为新生儿提供营养和免疫保护。这两种特征是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类群(如卵生的鸟类、爬行类)的重要标志,因此该说法正确。34.【答案】错误【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判断生物的核心是是否具有生命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而非能否运动。许多生物不会明显运动,如植物(树木、花草),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开花结果,属于生物;珊瑚虫固定在礁石上,仍通过摄食和繁殖体现生命活动。反之,机器人能运动却无生命,不是生物。因此 “不会运动的就不是生物” 的说法错误。35.【答案】正确【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绿色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绿色植物能够吸收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片中的叶绿体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养料。几乎植物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题目说法正确。36.【答案】正确【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生物的生存依赖非生物环境提供的物质和条件。例如,植物需要土壤(非生物)固定根系,从水中(非生物)吸收水分,利用阳光(非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需要空气(非生物)中的氧气呼吸,依赖适宜的温度(非生物因素)维持生命活动。非生物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因此该说法正确。37.【答案】正确【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降水、光照等)确实处于动态变化中(如四季更替、昼夜温差)。生物通过长期进化形成适应机制:沙漠植物根系发达以耐旱,北极熊厚皮毛抵御严寒,候鸟迁徙避开极端气候。这些适应方式是生物在变化环境中生存繁衍的关键,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因此该说法正确。38.【答案】错误【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石笋的 “长高” 是碳酸钙沉积的物理过程,并非生物的生长(依赖新陈代谢);“繁殖” 出小石笋是同类物质堆积,而非生物的繁殖(产生后代并遗传特征);对环境变化的 “反应”(如生长速度变化)是无机物质对条件的被动响应,无生命活动的主动调节。生物的核心是具有生命特征(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石笋不具备,故不是生物。39.【答案】正确【知识点】保护环境【解析】【分析】环境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题目中列举的砍伐森林、城市扩张、工业与海洋污染等,均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改变,属于典型的人为原因。这些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该说法正确。40.【答案】正确【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科学家的研究始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如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科学进步依赖质疑精神,不盲从权威(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挑战地心说);所有结论需实验或观察证据支持(如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提出进化论);复杂研究需长期坚持(如居里夫人多年提炼镭元素)。这些素养是科学探索的基石,题目描述符合事实,故正确。41.【答案】B【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手摸感觉(A)受主观体验影响,无法精确判断温度(如不同人对冷热感知不同);眼睛观察(C)只能通过物体状态(如结冰、沸腾)推测温度范围,缺乏精确性。温度计(B)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等原理,能通过刻度准确显示温度数值,是科学测量温度的标准工具,因此选 B。42.【答案】A【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内部空气受热后分子运动加剧,间隙增大,导致体积膨胀,从而撑起球壳使其恢复原状。这是气体热胀冷缩的典型现象。选项 B “受冷收缩” 与热水环境矛盾;选项 C “漏出来了” 会导致球更瘪,不符合实际。因此,空气受热膨胀是主要原因,选 A。43.【答案】B【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电线也不例外。夏天温度高,若将电线拉得太紧(A),到了冬天温度降低,电线会收缩,可能因拉力过大断裂;随意架设(C)不符合安全规范。夏天架设时放得松松的(B),能为冬天电线收缩预留空间,避免断裂,这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的实际应用,故选 B。44.【答案】C【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铁轨由金属制成,会因温度变化发生热胀冷缩。若连接处不留空隙,高温时铁轨膨胀会相互挤压变形,低温时收缩会产生断裂风险。空隙为铁轨的热胀冷缩提供了缓冲空间,避免变形损坏。选项 A(脱轨)非直接原因,B(生锈)与空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45.【答案】B【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水温计(A)用于测量水的温度,量程通常不适合人体体温(约 35-42℃);气温计(C)测量环境温度,精度和量程均不符合人体测温需求。体温计(B)专为人体设计,量程精准覆盖 35-42℃,且有缩口结构能保持读数,可准确测量体温,因此选 B。46.【答案】B【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水沸腾是液态变为气态的相变过程,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固定为 100℃。此时继续加热,水会持续沸腾,但是温度不再提升,当不再加热后,水就停止沸腾,选项B正确。47.【答案】A【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露珠通常在清晨或夜间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如叶片、花瓣)时,因遇冷失去热量,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凝结现象。冰融化成水是固态变液态,与露珠来源无关;水受热蒸发是液态变气态,与露珠形成方向相反。因此,露珠的形成属于水蒸气遇冷凝结,选 A。48.【答案】A【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水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符合蒸发的定义。选项 B(凝结)是气态变液态,与现象方向相反;选项 C(沸腾)是液体达到沸点时的剧烈汽化,题目未强调 “剧烈” 或 “沸点” 条件,而蒸发涵盖了加热时的汽化过程,故正确答案为 A。49.【答案】C【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水的三态” 指的是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三种基本物理状态,即气态(水蒸气)、液态(通常所说的水)和固态。 “冰”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属于水的固态形式。50.【答案】C【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使用温度计时,需待液面平稳后读数。当液面上升(A)时,温度尚未稳定,读数会偏低;液面下降(B)时,温度仍在变化,读数不准确。只有液面平稳(C)时,温度计示数才真实反映被测物体的温度。这是因为温度变化过程中,液面移动未停止,此时读数无法代表实际温度,故需等液面稳定后读取,选 C。51.【答案】B【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古代受观测条件限制,人们直观认为地球是 “方形”(如天圆地方说);随着航海发展,观察到船帆先出现再看到船身等现象,逐渐意识到地球表面是 “弧形”;近代通过环球航行、卫星观测等,最终确认地球是 “球形”。这一过程遵循 “方形→弧形→球形” 的逻辑,故选项 B 正确,A、C 的顺序不符合历史认知规律。52.【答案】A【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1519-1522 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最终回到原地,用实践首次证明地球是球形。选项 B(伽利略)是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观测支持日心说;选项 C(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提出 “浑天说” 但未证明地球形状。麦哲伦的航行直接验证了地球的球形,故答案为 A。53.【答案】B【知识点】月球的特征【解析】【分析】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地貌特征。主流科学观点认为,其主要形成原因是陨石撞击。小行星、彗星等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时,巨大冲击力会形成坑穴,即环形山,且许多环形山的形态(如中央峰、辐射纹)与撞击过程吻合。选项 A(火山爆发)虽能形成部分环形山,但规模和数量远不及撞击成因;选项 C(月球地震)对表面形态影响极小。因此,陨石撞击是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选 B。54.【答案】C【知识点】月球的特征【解析】【分析】月球上存在阳光(A),它能直接照射月球表面;月壤(B)是月球表面的土壤层,由岩石碎屑等组成,是月球显著特征之一。而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因此不存在空气(C)。空气的形成与天体的引力、磁场等条件相关,月球因质量小、引力弱,无法束缚住气体形成大气层,故答案为 C。55.【答案】A【知识点】月相【解析】【分析】月相因日、地、月位置变化而不同。满月时,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月球被阳光完全照亮,呈现圆形;新月时,月球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暗面朝向地球,几乎不可见;上弦月出现在农历初七、八,月球右半部明亮,呈半圆形。图中月相是上弦月。A正确。56.【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液体、固体),而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缺乏空气这种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音叉振动时,无法通过空气将振动传递到人的耳朵,因此在月球上敲击音叉听不到声音。选项 B 和 C 均错误,因为没有介质时声音无法传播,更不存在 “响亮” 或 “传播更快” 的情况。57.【答案】B【知识点】月相【解析】【分析】月相是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因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变化而呈现的不同形态。从新月开始,经历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回到新月,这一完整循环周期约为 29.5 天,与农历一个月(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基本吻合。选项 A(一天)是地球自转周期,选项 C(一年)是地球公转周期,均与月相周期无关,故答案为 B。58.【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太阳系中,太阳是中心天体,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这是基于哥白尼 “日心说” 的科学结论,故 B 正确。选项 A 错误,因为 “太阳绕地球转” 是古代地心说的错误观点,不符合实际天体运行规律。选项 C 错误,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并非太阳的卫星。因此,正确答案为 B。59.【答案】C【知识点】观察太阳、月球【解析】【分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体积远大于地球。经科学测算,太阳的直径约为 139 万公里,地球直径约 1.27 万公里,太阳体积约为地球的 130 万倍。选项 A(130)和 B(13 万)与实际数据差距较大,故正确答案为 C。这一巨大差距体现了太阳在太阳系中的主导地位。60.【答案】B【知识点】日晷【解析】【分析】日晷通过晷针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来指示时间。一天中,太阳高度角随地球自转变化:早晨和傍晚太阳斜射,高度角小,晷针影子长;正午时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最大(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晷针影子最短,且指向正北(北半球)。因此,影子最短的时刻是正午,选 B。61.【答案】B【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其典型身体结构特征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口器、触角和眼,负责感觉和取食;胸部是运动中心,生有三对足和通常两对翅;腹部包含消化、呼吸和生殖等内脏器官。选项 A(两部分)不符合昆虫特征,如蜘蛛(蛛形纲)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属于两部分;选项 C(四部分)无对应动物类群。因此,昆虫身体分为三部分,选 B。这一结构是昆虫区别于其他节肢动物的重要标志。62.【答案】B【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判断生物是否为昆虫,需依据昆虫纲的核心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和两对翅(部分种类翅退化)。选项 A(蜘蛛)属于蛛形纲,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有四对足,无翅,不符合昆虫特征。选项 B(蚂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成虫具翅(雄蚁和蚁后),符合昆虫定义。选项 C(蜈蚣)属于多足纲,身体分头部和躯干部,足的数量远超三对(每体节一对足),不属于昆虫。63.【答案】B【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最繁多的类群。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约150万种,其中昆虫纲物种占比超过80%。昆虫具有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从陆地到淡水环境均有广泛分布,其庞大的种类数量使其成为动物界中最具优势的类群。64.【答案】C【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符合 “眼睛很大、透明翅膀、飞行灵活(可前后左右飞及悬停)” 特征的昆虫是蜻蜓。蜻蜓的复眼占头部大部分,视觉范围极广;翅膀透明且翅脉清晰,两对翅独立运动,使其能完成悬停、倒飞等复杂动作,这是其捕食和避敌的关键能力。蝴蝶(A)翅膀多具彩色鳞片,飞行较缓慢,主要靠滑翔;螳螂(B)翅膀不透明,飞行能力弱。因此,答案为 C。65.【答案】B【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蚕宝宝(家蚕幼虫)的主要食物是桑叶。这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的结果:桑叶中含有适合蚕消化的蛋白质、氨基酸及特殊化合物(如蜕皮激素类似物),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选项 A(树叶)范围过广,多数树叶(如杨树叶、柳树叶)不适合蚕食用;选项 C(菜叶)虽偶尔可作为替代饲料,但营养成分无法完全匹配桑叶,可能导致蚕生长缓慢或发育异常。因此,桑叶是蚕宝宝的最优且主要食物,选 B。66.【答案】A【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吐丝结茧发生在幼虫阶段。幼虫阶段是蚕生长发育的主要时期,经过多次蜕皮后,体内丝腺发育成熟,开始分泌蚕丝结茧。结茧是幼虫为进入蛹阶段做准备,茧壳能保护其完成变态发育。选项 B(蛹)是结茧后的阶段,此时蚕已停止吐丝;选项 C(成虫)是破茧后的阶段,主要任务是繁殖。因此,吐丝结茧属于幼虫阶段,选 A。67.【答案】A【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饲养幼虫(如蚕、蝴蝶幼虫等)时,正确行为是定期更换新鲜食物(A)。新鲜食物能提供充足营养,避免腐败食物滋生细菌,保障幼虫健康。选项 B 错误:用手直接捏取幼虫易损伤其柔软体表,还可能带入病菌;选项 C 错误:阳光下暴晒会导致饲养盒内温度过高、湿度骤降,幼虫无法适应,可能脱水或死亡。因此,正确饲养行为为 A。68.【答案】B【知识点】蚂蚁【解析】【分析】蚂蚁传递信息主要依靠触角和气味。蚂蚁的触角有灵敏的嗅觉和触觉功能,通过相互触碰触角可传递简单信号;同时,它们能分泌信息素(化学气味),用于标记路线、警示危险或召集同伴,这是群体协作的核心方式。选项 A(鸣叫)和 C(翅膀振动)不符合蚂蚁习性:多数蚂蚁无发声器官,且只有雄蚁和蚁后有翅膀,日常活动中不依赖翅膀传递信息。因此,答案为B。69.【答案】A【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外骨骼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身体(A)。外骨骼由几丁质构成,包裹在昆虫体表,能支撑身体结构、防止水分蒸发,并抵御外界机械损伤和天敌攻击。选项 B(帮助呼吸)由气管系统完成,与外骨骼无关;选项 C(制造声音)多通过翅膀振动或身体摩擦实现,并非外骨骼功能。因此,外骨骼的核心作用是保护身体,选 A。70.【答案】A【知识点】蚕的一生【解析】【分析】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在生命周期中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A),且各阶段形态和生活习性差异显著。以蚕为例:卵孵化出幼虫(蚕宝宝),幼虫生长蜕皮后吐丝结茧变成蛹,最终蛹羽化为成虫(蚕蛾),每个阶段的功能明确(如幼虫专注生长,成虫负责繁殖)。选项 B(卵→若虫→成虫)是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蝗虫)的过程,无蛹期;选项 C 为错误简化,不符合昆虫发育规律。因此,完全变态发育的阶段为 A。71.【答案】B【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解析】【分析】种子结构中能发育成新植物的是胚(B)。胚是种子的核心部分,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包含新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和发育潜能。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连接根和茎,子叶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选项 A(种皮)仅起保护作用;选项 C(子叶)是储存营养的结构,不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因此,能发育成新植物的是胚,选 B。72.【答案】B【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解析】【分析】红薯的繁殖主要依靠根(B)。红薯的地下部分会形成膨大的块根,这些块根储存大量养分,且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种植时,将红薯块根切块,每块保留芽眼,埋入土中便能萌发新苗,长成新植株。选项 A(种子)虽可繁殖,但后代变异大且生长缓慢,不用于生产;选项 C(茎)是马铃薯等植物的主要繁殖器官,与红薯不同。因此,红薯主要靠根繁殖,选B。73.【答案】A【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解析】【分析】植物营养繁殖的优势是保留母体优良性状(A)。营养繁殖通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繁殖,后代遗传物质与母体一致,能稳定继承母体的优良特性,如产量、抗性等,这在农业生产中可保证作物品质稳定。选项 B(生长周期长)是劣势,营养繁殖通常周期更短;选项 C(后代多样性高)是有性生殖的特点,营养繁殖后代基因单一,多样性低。因此,营养繁殖的核心优势为 A。74.【答案】B【知识点】卵生【解析】【分析】卵生动物通过产卵繁殖,胚胎在卵内发育,依靠卵内营养生长。麻雀(B)属于鸟类,通过产卵繁殖,卵外有坚硬卵壳保护,符合卵生特征。选项 A(大熊猫)和 C(海豚)均为哺乳动物,采用胎生方式,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通过胎盘获取营养,不属于卵生。因此,属于卵生的动物是B。75.【答案】B【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基本特征。青苔(B)属于苔藓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新陈代谢),可生长并产生孢子繁殖后代,具备生物的核心特征。选项 A(石笋)是溶洞中碳酸钙沉积形成的矿物质,无生命活动;选项 C(机器人)虽能模拟某些动作,但无自主代谢和繁殖能力,不属于生物。因此,属于生物的是B。76.【答案】B【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解析】【分析】鱼类在不同水域周期性迁徙以保证繁殖或越冬的行为称为洄游(B)。洄游是鱼类特有的节律性迁移,如 鲑鱼溯河产卵、某些鱼类向深海越冬等,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与繁殖、索饵、越冬直接相关。选项 A(夏眠)是动物夏季休眠的行为,与鱼类迁徙无关;选项 C(迁移)是更广泛的生物移动现象,不特指鱼类因繁殖或越冬的周期性迁徙。因此,该行为应选 B。77.【答案】C【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解析】【分析】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生存而形成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或行为。雷鸟冬季换浅色羽毛是为伪装避敌,猴面包树树干蓄水是适应旱季缺水,均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选项 C(蚯蚓疏松土壤)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非适应。蚯蚓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结构,属于生物改造环境的表现,不符合 “适应环境” 的定义。因此,不属于适应方式的是 C。78.【答案】C【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解析】【分析】小燕子筑巢是其繁殖后代的自然行为,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们以害虫为食,对农业和自然环境有益。选项 C(和小燕子和平相处)体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选项 A(驱赶)和 B(拆巢)会干扰燕子的正常繁殖,破坏生态平衡,且燕子是受保护的益鸟,此类行为不利于生态保护。因此,正确做法是 C。79.【答案】B【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解析】【分析】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指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损害生物多样性或破坏生态平衡的活动。往大海中排放核废水会导致海洋污染,核辐射物质通过食物链累积,危害海洋生物及人类健康,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属于破坏大自然的行为。选项 A(植树造林)和 C(垃圾分类)均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有益行为,不属于破坏行为。因此,属于破坏大自然的是B。80.【答案】C【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19 世纪 80 年代,德国工程师卡尔 本茨在 1885 年成功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的三轮汽车,这是现代汽车的雏形,他也因此被称为 “汽车之父”。选项 A(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主要贡献在电磁学领域;选项 B(戴姆勒)虽与本茨同期研发内燃机汽车,但其成果是四轮汽车,且晚于本茨的三轮汽车。因此,正确答案为 C。1 / 1四川岳池2025春四年级科学期末质量检测一、判断题:正确题意后打“ ”,错误题意后打“×”。(每小题1分,共40分)1.(2025四下·岳池期末)0表示没有,所以0℃表示没有温度。 ( )【答案】错误【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0℃是温度的一个特定数值,并非表示没有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0℃是摄氏温标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人为规定的基准点。在摄氏温标里,0℃以上为零上温度,0℃以下为零下温度,0℃是这两个区间的分界点,代表着具体的冷热程度(如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而非 “没有温度”。2.(2025四下·岳池期末)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相平。 ( )【答案】正确【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液柱顶端相平是规范操作。若视线高于液柱顶端(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若视线低于液柱顶端(仰视),则读数偏小。只有平视时,视线与液柱凸面(水银温度计)或凹面(酒精 / 煤油温度计)的最高点保持水平,才能准确读取温度值,这是避免视觉误差的基本要求。因此该说法正确。3.(2025四下·岳池期末)绝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答案】正确【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会表现出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升高,分子或原子运动加剧,间距增大,物体体积膨胀;温度降低,分子或原子运动减缓,间距缩小,物体体积收缩。但也有少数例外,如 0℃至 4℃的水会反常膨胀(热缩冷胀),铋、锑等金属也有类似特性。不过这些情况属于特例,不影响 “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这一结论的正确性。4.(2025四下·岳池期末)水蒸气是白色的气体,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 ( )【答案】错误【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由水分子构成,是无色透明的,无法用肉眼直接看见。日常生活中看到的 “白色气体”(如沸水上方的白雾、冬天呼出的 “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或小液滴,属于液态水的微小颗粒,并非气态的水蒸气。因此,“水蒸气是白色气体且肉眼可见” 的说法错误。5.(2025四下·岳池期末)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一直升高。 ( )【答案】错误【知识点】冰的融化【解析】【分析】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不会一直升高。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标准大气压下为 0℃)。当冰吸收热量开始融化时,温度先升至 0℃,之后即使继续吸热,温度也会保持在 0℃不变,直到冰完全熔化为水后,继续吸热温度才会升高。这是因为冰熔化时吸收的热量用于破坏晶体结构,而非提升温度。因此该说法错误。6.(2025四下·岳池期末)吃雪糕时会感觉凉爽,是因为雪糕吸收了身体的热量。 ( )【答案】正确【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吃雪糕时感觉凉爽,是因为雪糕温度低于人体温度,会发生热传递:人体的热量会传递给雪糕,雪糕吸收热量后熔化,而人体因失去热量,温度降低,从而产生凉爽的感觉。这一过程符合热量从高温物体(人体)向低温物体(雪糕)传递的规律,因此该说法正确。7.(2025四下·岳池期末)冰、水、水蒸气是不同物质的不同状态。 ( )【答案】错误【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冰、水、水蒸气并非不同物质,它们是同一种物质(水)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的水,水蒸气是气态的水,三者的化学成分相同,只是分子排列方式和运动状态不同:固态分子排列紧密、运动缓慢;液态分子间距较大、运动较活跃;气态分子间距极大、运动剧烈。因此,它们是同一物质的三态变化,并非不同物质,该说法错误。8.(2025四下·岳池期末)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 )【答案】正确【知识点】热传递【解析】【分析】热传递的基本规律是: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等(达到热平衡)。这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能量传递规律,不受物质种类、状态等因素影响,仅由温度差驱动。因此,“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这一表述符合热传递的本质,是正确的。9.(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减小。( )【答案】错误【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降到 0℃时水会结冰(凝固),但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而非减小。水结冰属于凝固现象,其特殊之处在于:液态水结冰后形成晶体结构,相同质量的水凝固成冰时,体积约增加9%。这也是冬天水管结冰易破裂的原因。因此该说法错误。10.(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 )【答案】正确【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需满足温度达沸点且持续吸热。此时水中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最终破裂释放出蒸汽。这是因为沸腾时水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汽化,底部受热产生的气泡含大量水蒸气,随着上升所受水压减小,气泡膨胀。且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当停止加热后,水停止沸腾。11.(2025四下·岳池期末)汉代以前,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 ( )【答案】正确【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汉代以前,中国主流的宇宙观是 “盖天说”,其核心观点为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即天像一口倒扣的锅(圆形),地像方形的棋盘,天覆盖在大地上。这一观念在《周髀算经》等早期文献中均有记载,是当时人们对天地形态的普遍认知。因此该说法正确。12.(2025四下·岳池期末)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船只,先看到船身,后看到桅杆。 ( )【答案】错误【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船只,实际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这一现象是地球为球体的重要证据:由于地球表面是弧形的,远处船只的桅杆先露出地平线,随着船逐渐靠近,船身才慢慢显现。题目描述与实际现象相反,因此说法错误。13.(2025四下·岳池期末)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自己发出的。 ( )【答案】错误【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其表面材质(如岩石、尘土)能反射太阳光线,使得地球观测者可见。这种反射并非自主发光,与恒星(如太阳)通过核聚变产生光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 “月光是月球自己发出的” 说法错误。14.(2025四下·岳池期末)月球上的环形山大小不一,深浅不同。 ( )【答案】正确【知识点】月球的特征【解析】【分析】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又称月坑)确实大小差异极大,直径从数米到数百公里不等(如最大的贝利环形山直径约 295 公里),深度也因撞击能量、地质结构不同而深浅各异。这些环形山主要由远古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形成,撞击体的大小、速度及月球表面物质的差异,导致了环形山在规模和深度上的多样性。因此该说法正确。15.(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 ( )【答案】正确【知识点】探索宇宙【解析】【分析】在天文学定义中,卫星是指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球就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如木星、土星)也有大量卫星。这些卫星受行星引力束缚,沿一定轨道运行。题目描述符合卫星的基本定义,因此该说法正确。16.(2025四下·岳池期末)地球仪上有不同色彩,其中用蓝色表示海洋。 ( )【答案】正确【知识点】地球仪【解析】【分析】地球仪通过色彩区分不同地理要素,其中蓝色通常表示海洋,这是国际通用的地图与地球仪配色规则。蓝色的深浅还可反映海洋深度(如深蓝表示深海,浅蓝表示浅海),与表示陆地的棕、黄、绿等颜色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呈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因此该说法正确。17.(2025四下·岳池期末)太阳是一颗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 )【答案】错误【知识点】观察太阳、月球【解析】【分析】太阳确实是一颗能自身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但其本质是恒星(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而非行星。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或水星,因运行轨道会变化),而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题目混淆了恒星与行星的概念,故说法错误。18.(2025四下·岳池期末)地球自转导致太阳位置变化,使日晷影子移动。 ( )【答案】正确【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这一运动导致地球上观测到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东升西落)。日晷通过晷针投射的影子指示时间,影子的移动正是由于太阳视位置随地球自转而改变,使得晷针与太阳光线的夹角发生变化。因此该说法正确。19.(2025四下·岳池期末)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 )【答案】正确【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解析】【分析】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它是定量描述太阳高度的科学指标。其数值范围在 0°(地平线处)到 90°(天顶处)之间,角度越大,表示太阳位置越高。因此,用太阳高度角可以准确表示太阳的高度,该说法正确。20.(2025四下·岳池期末)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同。 ( )【答案】错误【知识点】日影与方向【解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因为影子是物体遮挡阳光后形成的阴暗区域,太阳位于物体一侧时,影子会出现在物体的另一侧。例如,太阳在东方时,物体影子朝向西方;太阳在南方时,影子朝向北方。二者方向始终相反,故该说法错误。21.(2025四下·岳池期末)昆虫的翅膀有前翅、后翅两种,翅膀都用于飞行。 ( )【答案】错误【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的翅膀结构多样,多数昆虫有前翅和后翅,但并非所有翅膀都用于飞行。例如,甲虫的前翅特化为坚硬的鞘翅,主要起保护后翅和身体的作用,飞行主要依靠后翅;蝗虫的前翅为覆翅,质地较硬,也不直接参与飞行。因此 “翅膀都用于飞行” 的表述不准确,该说法错误。22.(2025四下·岳池期末)甲虫身体外部有硬壳,甲虫属于昆虫。 ( )【答案】正确【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甲虫身体外部的硬壳是其前翅特化形成的鞘翅,这是甲虫的典型特征。同时,甲虫符合昆虫的核心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鞘翅为特化的前翅),头部有一对触角。因此,甲虫属于昆虫,该说法正确。23.(2025四下·岳池期末)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种动物,其中种类最多的是昆虫。 ( )【答案】错误【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科学家已发现的动物种类远超 150 种,目前已知动物约有 150 万种(最新估计更接近 200 万种),其中昆虫占比超过 60%,是种类最多的类群。题目中 “约 150 种” 的数量严重偏离实际,因此该说法错误。24.(2025四下·岳池期末)蚕的幼虫需要每天喂新鲜桑叶。 ( )【答案】正确【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蚕的幼虫(蚕宝宝)以桑叶为主要食物,其生长发育需要持续的营养供给。新鲜桑叶水分充足、营养丰富,且能避免变质对蚕体造成危害。尤其是在幼虫快速生长阶段,食量很大,每天喂食新鲜桑叶是保证其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若长时间缺乏新鲜食物,会导致蚕生长迟缓甚至死亡,因此该说法正确。25.(2025四下·岳池期末)饲养昆虫的盒子需要完全密封,防止有其他动物进入。 ( )【答案】错误【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饲养昆虫的盒子不能完全密封。昆虫的呼吸需要氧气,完全密封会导致盒内氧气耗尽、二氧化碳积聚,造成昆虫窒息死亡。正确的做法是在盒子上留透气孔,既能保证空气流通,又能防止其他动物进入。例如饲养蚕或蝴蝶幼虫时,通常使用带小孔的透明盒,平衡透气与防护需求,因此该说法错误。26.(2025四下·岳池期末)蚕宝宝喜欢生活在通风、强光的环境中。 ( )【答案】错误【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蚕宝宝适宜生活在通风的环境,但不喜强光。强光会刺激蚕的神经系统,导致其活动异常、食欲下降,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实际饲养中,通常将蚕放在光线柔和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通风虽必要,但需配合适宜温湿度,而非强光环境,因此该说法错误。27.(2025四下·岳池期末)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叶子。 ( )【答案】错误【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解析】【分析】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的是胚根,而非叶子。种子萌发的过程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为幼苗吸收水分和养分;随后胚轴伸长,将胚芽顶出土壤;最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例如黄豆发芽时,先看到白色的根冒出,之后才长出小叶。因此 “最先长出叶子” 的说法错误。28.(2025四下·岳池期末)苍耳是依靠动物皮毛传播种子的。 ( )【答案】正确【知识点】种子的传播【解析】【分析】苍耳的种子表面长有钩刺,这些钩刺能轻易附着在动物的皮毛上。当动物移动时,种子会随之被带到其他地方,脱离动物后在新环境中萌发。这种依靠动物携带传播的方式,是苍耳适应环境、扩大分布范围的重要特征。因此该说法正确。29.(2025四下·岳池期末)种子的胚芽将来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 )【答案】正确【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解析】【分析】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其中,胚芽是未来植物茎叶的原始体。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芽会逐渐发育:胚轴伸长将其顶出土壤后,胚芽进一步生长分化,形成茎和叶。例如玉米种子萌发时,胚芽突破种皮后先长出幼叶,随后发育成茎秆和叶片。因此该说法正确。30.(2025四下·岳池期末)所有植物都能用种子繁殖。 ( )【答案】错误【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解析】【分析】植物的繁殖方式多样,并非所有植物都用种子繁殖。许多植物可通过无性生殖繁殖,如苔藓、蕨类植物依靠孢子繁殖;柳树可通过扦插枝条成活;马铃薯用块茎、红薯用块根繁殖;仙人掌可通过分株方式产生新个体。这些植物不产生种子,或不以种子为主要繁殖方式。因此 “所有植物都能用种子繁殖” 的说法错误。31.(2025四下·岳池期末)落地生根的叶上幼芽脱落到土里又能长成新苗。 ( )【答案】正确【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解析】【分析】落地生根是典型的无性繁殖植物,其叶片边缘会长出许多细小的幼芽,这些幼芽带有完整的胚状结构。当幼芽成熟后,会自然脱落到土壤中,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能直接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这种利用叶片上的幼芽进行繁殖的方式,属于营养繁殖的一种,是落地生根适应环境、高效繁衍的重要特征。因此该说法正确。32.(2025四下·岳池期末)筑巢是鸟类繁殖的重要行为。 ( )【答案】正确【知识点】动物的巢穴【解析】【分析】筑巢是鸟类繁殖周期中的关键行为。鸟类筑巢主要是为卵和雏鸟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避免天敌侵害和环境影响(如风雨、低温)。例如喜鹊会用树枝搭建坚固的巢,燕子用泥团筑巢于屋檐下。巢的存在能提高卵的孵化成功率和雏鸟存活率,是鸟类繁殖过程中保障后代存活的重要环节。因此该说法正确。33.(2025四下·岳池期末)人类属于胎生、哺乳的动物。 ( )【答案】正确【知识点】动物的分类【解析】【分析】人类属于哺乳动物,具备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胎生和哺乳。胎生指人类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哺乳则是母体产后分泌乳汁哺育婴儿,为新生儿提供营养和免疫保护。这两种特征是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类群(如卵生的鸟类、爬行类)的重要标志,因此该说法正确。34.(2025四下·岳池期末)生物是有生命的、会运动的,不会运动的就不是生物。 ( )【答案】错误【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判断生物的核心是是否具有生命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而非能否运动。许多生物不会明显运动,如植物(树木、花草),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开花结果,属于生物;珊瑚虫固定在礁石上,仍通过摄食和繁殖体现生命活动。反之,机器人能运动却无生命,不是生物。因此 “不会运动的就不是生物” 的说法错误。35.(2025四下·岳池期末)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 )【答案】正确【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绿色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绿色植物能够吸收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片中的叶绿体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养料。几乎植物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题目说法正确。36.(2025四下·岳池期末)非生物虽然没有生命,但生物的生存也离不开非生物环境。 ( )【答案】正确【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生物的生存依赖非生物环境提供的物质和条件。例如,植物需要土壤(非生物)固定根系,从水中(非生物)吸收水分,利用阳光(非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需要空气(非生物)中的氧气呼吸,依赖适宜的温度(非生物因素)维持生命活动。非生物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因此该说法正确。37.(2025四下·岳池期末)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为了应对某些变化,生物都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 )【答案】正确【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降水、光照等)确实处于动态变化中(如四季更替、昼夜温差)。生物通过长期进化形成适应机制:沙漠植物根系发达以耐旱,北极熊厚皮毛抵御严寒,候鸟迁徙避开极端气候。这些适应方式是生物在变化环境中生存繁衍的关键,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因此该说法正确。38.(2025四下·岳池期末)石笋会“长高”,会繁殖,能长出小石笋,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所以它是生物。 ( )【答案】错误【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石笋的 “长高” 是碳酸钙沉积的物理过程,并非生物的生长(依赖新陈代谢);“繁殖” 出小石笋是同类物质堆积,而非生物的繁殖(产生后代并遗传特征);对环境变化的 “反应”(如生长速度变化)是无机物质对条件的被动响应,无生命活动的主动调节。生物的核心是具有生命特征(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石笋不具备,故不是生物。39.(2025四下·岳池期末)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原因引起环境的变化,例如砍伐森林、城市扩张、工业污染、海洋污染等。 ( )【答案】正确【知识点】保护环境【解析】【分析】环境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题目中列举的砍伐森林、城市扩张、工业与海洋污染等,均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改变,属于典型的人为原因。这些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该说法正确。40.(2025四下·岳池期末)科学家关注大自然,科学家有一些共同素养,如对世界充满好奇、不盲从权威、重视证据、持之以恒等。 ( )【答案】正确【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科学家的研究始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如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科学进步依赖质疑精神,不盲从权威(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挑战地心说);所有结论需实验或观察证据支持(如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提出进化论);复杂研究需长期坚持(如居里夫人多年提炼镭元素)。这些素养是科学探索的基石,题目描述符合事实,故正确。二、选择题:将唯一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在各题的空格里。(每小题1.5分,共60分)41.(2025四下·岳池期末)我们通常用( )来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A.手摸感觉 B.温度计 C.眼睛观察【答案】B【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手摸感觉(A)受主观体验影响,无法精确判断温度(如不同人对冷热感知不同);眼睛观察(C)只能通过物体状态(如结冰、沸腾)推测温度范围,缺乏精确性。温度计(B)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等原理,能通过刻度准确显示温度数值,是科学测量温度的标准工具,因此选 B。42.(2025四下·岳池期末)瘪了的乒乓球放进热水里能重新鼓起来,主要是因为乒乓球内的空气( )。A.受热膨胀了 B.受冷收缩了 C.漏出来了【答案】A【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内部空气受热后分子运动加剧,间隙增大,导致体积膨胀,从而撑起球壳使其恢复原状。这是气体热胀冷缩的典型现象。选项 B “受冷收缩” 与热水环境矛盾;选项 C “漏出来了” 会导致球更瘪,不符合实际。因此,空气受热膨胀是主要原因,选 A。43.(2025四下·岳池期末)夏天架设电线时,工人师傅会把电线( )。A.拉得紧紧的 B.放得松松的 C.随意架设【答案】B【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电线也不例外。夏天温度高,若将电线拉得太紧(A),到了冬天温度降低,电线会收缩,可能因拉力过大断裂;随意架设(C)不符合安全规范。夏天架设时放得松松的(B),能为冬天电线收缩预留空间,避免断裂,这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的实际应用,故选 B。44.(2025四下·岳池期末)铁轨连接处留有空隙,主要是为了防止 ( )。A.火车脱轨B.铁轨生锈C.铁轨热胀冷缩时变形【答案】C【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解析】【分析】铁轨由金属制成,会因温度变化发生热胀冷缩。若连接处不留空隙,高温时铁轨膨胀会相互挤压变形,低温时收缩会产生断裂风险。空隙为铁轨的热胀冷缩提供了缓冲空间,避免变形损坏。选项 A(脱轨)非直接原因,B(生锈)与空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45.(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测量人体体温时,应该使用( )。A.水温计 B.体温计 C.气温计【答案】B【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水温计(A)用于测量水的温度,量程通常不适合人体体温(约 35-42℃);气温计(C)测量环境温度,精度和量程均不符合人体测温需求。体温计(B)专为人体设计,量程精准覆盖 35-42℃,且有缩口结构能保持读数,可准确测量体温,因此选 B。46.(2025四下·岳池期末)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会( )。A.持续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下降【答案】B【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解析】【分析】水沸腾是液态变为气态的相变过程,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固定为 100℃。此时继续加热,水会持续沸腾,但是温度不再提升,当不再加热后,水就停止沸腾,选项B正确。47.(2025四下·岳池期末)水有三态变化,露珠的形成属于( )现象。A.水蒸气遇冷凝结 B.冰融化成水 C.水受热蒸发【答案】A【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露珠通常在清晨或夜间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如叶片、花瓣)时,因遇冷失去热量,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凝结现象。冰融化成水是固态变液态,与露珠来源无关;水受热蒸发是液态变气态,与露珠形成方向相反。因此,露珠的形成属于水蒸气遇冷凝结,选 A。48.(2025四下·岳池期末)把水加热时,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 )。A.蒸发 B.凝结 C.沸腾【答案】A【知识点】水的蒸发【解析】【分析】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水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符合蒸发的定义。选项 B(凝结)是气态变液态,与现象方向相反;选项 C(沸腾)是液体达到沸点时的剧烈汽化,题目未强调 “剧烈” 或 “沸点” 条件,而蒸发涵盖了加热时的汽化过程,故正确答案为 A。49.(2025四下·岳池期末)冰是属于水的三态中的( )A.气态 B.液态 C.固态【答案】C【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解析】【分析】“水的三态” 指的是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三种基本物理状态,即气态(水蒸气)、液态(通常所说的水)和固态。 “冰”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属于水的固态形式。50.(2025四下·岳池期末)使用温度计时,要等温度计液面( )时才可以读数。A.上升 B.下降 C.平稳【答案】C【知识点】温度计【解析】【分析】使用温度计时,需待液面平稳后读数。当液面上升(A)时,温度尚未稳定,读数会偏低;液面下降(B)时,温度仍在变化,读数不准确。只有液面平稳(C)时,温度计示数才真实反映被测物体的温度。这是因为温度变化过程中,液面移动未停止,此时读数无法代表实际温度,故需等液面稳定后读取,选 C。51.(2025四下·岳池期末)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是( )。A.方形→球形→弧形 B.方形→弧形→球形 C.球形→方形→弧形【答案】B【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古代受观测条件限制,人们直观认为地球是 “方形”(如天圆地方说);随着航海发展,观察到船帆先出现再看到船身等现象,逐渐意识到地球表面是 “弧形”;近代通过环球航行、卫星观测等,最终确认地球是 “球形”。这一过程遵循 “方形→弧形→球形” 的逻辑,故选项 B 正确,A、C 的顺序不符合历史认知规律。52.(2025四下·岳池期末)( )的环球航行第一次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A.麦哲伦 B.伽利略 C.张衡【答案】A【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1519-1522 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最终回到原地,用实践首次证明地球是球形。选项 B(伽利略)是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观测支持日心说;选项 C(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提出 “浑天说” 但未证明地球形状。麦哲伦的航行直接验证了地球的球形,故答案为 A。53.(2025四下·岳池期末)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火山爆发 B.陨石撞击 C.月球地震【答案】B【知识点】月球的特征【解析】【分析】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地貌特征。主流科学观点认为,其主要形成原因是陨石撞击。小行星、彗星等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时,巨大冲击力会形成坑穴,即环形山,且许多环形山的形态(如中央峰、辐射纹)与撞击过程吻合。选项 A(火山爆发)虽能形成部分环形山,但规模和数量远不及撞击成因;选项 C(月球地震)对表面形态影响极小。因此,陨石撞击是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选 B。54.(2025四下·岳池期末)以下物体中,( )是月球上没有的。A.阳光 B.月壤 C.空气【答案】C【知识点】月球的特征【解析】【分析】月球上存在阳光(A),它能直接照射月球表面;月壤(B)是月球表面的土壤层,由岩石碎屑等组成,是月球显著特征之一。而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因此不存在空气(C)。空气的形成与天体的引力、磁场等条件相关,月球因质量小、引力弱,无法束缚住气体形成大气层,故答案为 C。55.(2025四下·岳池期末)仔细观察右图中的月相是 ( )。A.上弦月 B.新月 C.满月【答案】A【知识点】月相【解析】【分析】月相因日、地、月位置变化而不同。满月时,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月球被阳光完全照亮,呈现圆形;新月时,月球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暗面朝向地球,几乎不可见;上弦月出现在农历初七、八,月球右半部明亮,呈半圆形。图中月相是上弦月。A正确。56.(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月球上敲击音叉( )。A.听不到声音 B.声音比地球响亮 C.声音传播更快【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液体、固体),而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缺乏空气这种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音叉振动时,无法通过空气将振动传递到人的耳朵,因此在月球上敲击音叉听不到声音。选项 B 和 C 均错误,因为没有介质时声音无法传播,更不存在 “响亮” 或 “传播更快” 的情况。57.(2025四下·岳池期末)月相循环变化一个周期大约是农历的( )。A.一天 B.一个月 C.一年【答案】B【知识点】月相【解析】【分析】月相是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因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变化而呈现的不同形态。从新月开始,经历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回到新月,这一完整循环周期约为 29.5 天,与农历一个月(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基本吻合。选项 A(一天)是地球自转周期,选项 C(一年)是地球公转周期,均与月相周期无关,故答案为 B。58.(2025四下·岳池期末)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正确的是( )。A.太阳绕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转 C.月球是太阳的卫星【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太阳系中,太阳是中心天体,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这是基于哥白尼 “日心说” 的科学结论,故 B 正确。选项 A 错误,因为 “太阳绕地球转” 是古代地心说的错误观点,不符合实际天体运行规律。选项 C 错误,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并非太阳的卫星。因此,正确答案为 B。59.(2025四下·岳池期末)太阳的体积相当于有( )个地球那么大。A.130 B.13万 C.130万【答案】C【知识点】观察太阳、月球【解析】【分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体积远大于地球。经科学测算,太阳的直径约为 139 万公里,地球直径约 1.27 万公里,太阳体积约为地球的 130 万倍。选项 A(130)和 B(13 万)与实际数据差距较大,故正确答案为 C。这一巨大差距体现了太阳在太阳系中的主导地位。60.(2025四下·岳池期末)一天中,日晷晷针影子最短的时刻是( )。A.早晨 B.正午 C.傍晚【答案】B【知识点】日晷【解析】【分析】日晷通过晷针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来指示时间。一天中,太阳高度角随地球自转变化:早晨和傍晚太阳斜射,高度角小,晷针影子长;正午时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最大(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晷针影子最短,且指向正北(北半球)。因此,影子最短的时刻是正午,选 B。61.(2025四下·岳池期末)自然界中,动物的身体结构各不相同,昆虫身体分为( )部分。A.两 B.三 C.四【答案】B【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其典型身体结构特征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口器、触角和眼,负责感觉和取食;胸部是运动中心,生有三对足和通常两对翅;腹部包含消化、呼吸和生殖等内脏器官。选项 A(两部分)不符合昆虫特征,如蜘蛛(蛛形纲)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属于两部分;选项 C(四部分)无对应动物类群。因此,昆虫身体分为三部分,选 B。这一结构是昆虫区别于其他节肢动物的重要标志。62.(2025四下·岳池期末)下列生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A.蜘蛛 B.蚂蚁 C.蜈蚣【答案】B【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判断生物是否为昆虫,需依据昆虫纲的核心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和两对翅(部分种类翅退化)。选项 A(蜘蛛)属于蛛形纲,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有四对足,无翅,不符合昆虫特征。选项 B(蚂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成虫具翅(雄蚁和蚁后),符合昆虫定义。选项 C(蜈蚣)属于多足纲,身体分头部和躯干部,足的数量远超三对(每体节一对足),不属于昆虫。63.(2025四下·岳池期末)目前,科学家发现昆虫种类最多,它占整个动物界种数的( )以上。A.70% B.80% C.90%【答案】B【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最繁多的类群。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约150万种,其中昆虫纲物种占比超过80%。昆虫具有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从陆地到淡水环境均有广泛分布,其庞大的种类数量使其成为动物界中最具优势的类群。64.(2025四下·岳池期末)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它可以向前、向后、向两侧飞,还可以像直升机那样悬停在空中的昆虫是( )。A.蝴蝶 B.螳螂 C.蜻蜓【答案】C【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符合 “眼睛很大、透明翅膀、飞行灵活(可前后左右飞及悬停)” 特征的昆虫是蜻蜓。蜻蜓的复眼占头部大部分,视觉范围极广;翅膀透明且翅脉清晰,两对翅独立运动,使其能完成悬停、倒飞等复杂动作,这是其捕食和避敌的关键能力。蝴蝶(A)翅膀多具彩色鳞片,飞行较缓慢,主要靠滑翔;螳螂(B)翅膀不透明,飞行能力弱。因此,答案为 C。65.(2025四下·岳池期末)在养蚕活动中知道,蚕宝宝的主要食物是( )。A.树叶 B.桑叶 C.菜叶【答案】B【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蚕宝宝(家蚕幼虫)的主要食物是桑叶。这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的结果:桑叶中含有适合蚕消化的蛋白质、氨基酸及特殊化合物(如蜕皮激素类似物),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选项 A(树叶)范围过广,多数树叶(如杨树叶、柳树叶)不适合蚕食用;选项 C(菜叶)虽偶尔可作为替代饲料,但营养成分无法完全匹配桑叶,可能导致蚕生长缓慢或发育异常。因此,桑叶是蚕宝宝的最优且主要食物,选 B。66.(2025四下·岳池期末)蚕一生要结果变态,蚕吐丝结茧在 ( )阶段。A.幼虫 B.蛹 C.成虫【答案】A【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吐丝结茧发生在幼虫阶段。幼虫阶段是蚕生长发育的主要时期,经过多次蜕皮后,体内丝腺发育成熟,开始分泌蚕丝结茧。结茧是幼虫为进入蛹阶段做准备,茧壳能保护其完成变态发育。选项 B(蛹)是结茧后的阶段,此时蚕已停止吐丝;选项 C(成虫)是破茧后的阶段,主要任务是繁殖。因此,吐丝结茧属于幼虫阶段,选 A。67.(2025四下·岳池期末)下列饲养行为中,正确的是 ( )。A.定期更换新鲜食物B.用手直接捏取幼虫C.将饲养盒放在阳光下暴晒【答案】A【知识点】蚕的幼虫的习性【解析】【分析】饲养幼虫(如蚕、蝴蝶幼虫等)时,正确行为是定期更换新鲜食物(A)。新鲜食物能提供充足营养,避免腐败食物滋生细菌,保障幼虫健康。选项 B 错误:用手直接捏取幼虫易损伤其柔软体表,还可能带入病菌;选项 C 错误:阳光下暴晒会导致饲养盒内温度过高、湿度骤降,幼虫无法适应,可能脱水或死亡。因此,正确饲养行为为 A。68.(2025四下·岳池期末)蚂蚁传递信息主要靠( )。A.鸣叫 B.触角和气味 C.翅膀振动【答案】B【知识点】蚂蚁【解析】【分析】蚂蚁传递信息主要依靠触角和气味。蚂蚁的触角有灵敏的嗅觉和触觉功能,通过相互触碰触角可传递简单信号;同时,它们能分泌信息素(化学气味),用于标记路线、警示危险或召集同伴,这是群体协作的核心方式。选项 A(鸣叫)和 C(翅膀振动)不符合蚂蚁习性:多数蚂蚁无发声器官,且只有雄蚁和蚁后有翅膀,日常活动中不依赖翅膀传递信息。因此,答案为B。69.(2025四下·岳池期末)昆虫外骨骼的作用是( )。A.保护身体 B.帮助呼吸 C.制造声音【答案】A【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外骨骼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身体(A)。外骨骼由几丁质构成,包裹在昆虫体表,能支撑身体结构、防止水分蒸发,并抵御外界机械损伤和天敌攻击。选项 B(帮助呼吸)由气管系统完成,与外骨骼无关;选项 C(制造声音)多通过翅膀振动或身体摩擦实现,并非外骨骼功能。因此,外骨骼的核心作用是保护身体,选 A。70.(2025四下·岳池期末)像蚕这样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要经历( )阶段。A.卵→幼虫→蛹→成虫B.卵→若虫→成虫C.卵→成虫【答案】A【知识点】蚕的一生【解析】【分析】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在生命周期中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A),且各阶段形态和生活习性差异显著。以蚕为例:卵孵化出幼虫(蚕宝宝),幼虫生长蜕皮后吐丝结茧变成蛹,最终蛹羽化为成虫(蚕蛾),每个阶段的功能明确(如幼虫专注生长,成虫负责繁殖)。选项 B(卵→若虫→成虫)是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蝗虫)的过程,无蛹期;选项 C 为错误简化,不符合昆虫发育规律。因此,完全变态发育的阶段为 A。71.(2025四下·岳池期末)种子结构中能发育成新植物的是( )。A.种皮 B.胚 C.子叶【答案】B【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解析】【分析】种子结构中能发育成新植物的是胚(B)。胚是种子的核心部分,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包含新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和发育潜能。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连接根和茎,子叶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选项 A(种皮)仅起保护作用;选项 C(子叶)是储存营养的结构,不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因此,能发育成新植物的是胚,选 B。72.(2025四下·岳池期末)红薯在天灾时期解决了人们的饥荒问题,红薯的繁殖主要靠( )。A.种子 B.根 C.茎【答案】B【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解析】【分析】红薯的繁殖主要依靠根(B)。红薯的地下部分会形成膨大的块根,这些块根储存大量养分,且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种植时,将红薯块根切块,每块保留芽眼,埋入土中便能萌发新苗,长成新植株。选项 A(种子)虽可繁殖,但后代变异大且生长缓慢,不用于生产;选项 C(茎)是马铃薯等植物的主要繁殖器官,与红薯不同。因此,红薯主要靠根繁殖,选B。73.(2025四下·岳池期末)植物营养繁殖的优势是 ( )。A.保留母体优良性状 B.生长周期长 C.后代多样性高【答案】A【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解析】【分析】植物营养繁殖的优势是保留母体优良性状(A)。营养繁殖通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繁殖,后代遗传物质与母体一致,能稳定继承母体的优良特性,如产量、抗性等,这在农业生产中可保证作物品质稳定。选项 B(生长周期长)是劣势,营养繁殖通常周期更短;选项 C(后代多样性高)是有性生殖的特点,营养繁殖后代基因单一,多样性低。因此,营养繁殖的核心优势为 A。74.(2025四下·岳池期末)下列动物属于卵生的是 ( )。A.大熊猫 B.麻雀 C.海豚【答案】B【知识点】卵生【解析】【分析】卵生动物通过产卵繁殖,胚胎在卵内发育,依靠卵内营养生长。麻雀(B)属于鸟类,通过产卵繁殖,卵外有坚硬卵壳保护,符合卵生特征。选项 A(大熊猫)和 C(海豚)均为哺乳动物,采用胎生方式,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通过胎盘获取营养,不属于卵生。因此,属于卵生的动物是B。75.(2025四下·岳池期末)下面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A.石笋 B.青苔 C.机器人【答案】B【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基本特征。青苔(B)属于苔藓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新陈代谢),可生长并产生孢子繁殖后代,具备生物的核心特征。选项 A(石笋)是溶洞中碳酸钙沉积形成的矿物质,无生命活动;选项 C(机器人)虽能模拟某些动作,但无自主代谢和繁殖能力,不属于生物。因此,属于生物的是B。76.(2025四下·岳池期末)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这样可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 )。A.夏眠 B.洄游 C.迁移【答案】B【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解析】【分析】鱼类在不同水域周期性迁徙以保证繁殖或越冬的行为称为洄游(B)。洄游是鱼类特有的节律性迁移,如 鲑鱼溯河产卵、某些鱼类向深海越冬等,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与繁殖、索饵、越冬直接相关。选项 A(夏眠)是动物夏季休眠的行为,与鱼类迁徙无关;选项 C(迁移)是更广泛的生物移动现象,不特指鱼类因繁殖或越冬的周期性迁徙。因此,该行为应选 B。77.(2025四下·岳池期末)当季节更替,生物适应周围环境的方式有很多,以下反应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的是( )。A.雷鸟的羽毛在冬季时会变成浅色B.猴面包树靠粗壮的树干蓄水来度过旱季C.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答案】C【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解析】【分析】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生存而形成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或行为。雷鸟冬季换浅色羽毛是为伪装避敌,猴面包树树干蓄水是适应旱季缺水,均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选项 C(蚯蚓疏松土壤)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非适应。蚯蚓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结构,属于生物改造环境的表现,不符合 “适应环境” 的定义。因此,不属于适应方式的是 C。78.(2025四下·岳池期末)每年春天,辛勤的小燕子都会在房檐下衔泥筑巢,下列做法中正确是( )。A.驱赶小燕子 B.拆掉燕窝 C.和小燕子和平相处【答案】C【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解析】【分析】小燕子筑巢是其繁殖后代的自然行为,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们以害虫为食,对农业和自然环境有益。选项 C(和小燕子和平相处)体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选项 A(驱赶)和 B(拆巢)会干扰燕子的正常繁殖,破坏生态平衡,且燕子是受保护的益鸟,此类行为不利于生态保护。因此,正确做法是 C。79.(2025四下·岳池期末)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大自然,以下的行为属于破坏大自然的是 ( )。A.爱护花草,多植树造林B.往大海中排放核废水C.不乱扔垃圾,做到垃圾分类【答案】B【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解析】【分析】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指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损害生物多样性或破坏生态平衡的活动。往大海中排放核废水会导致海洋污染,核辐射物质通过食物链累积,危害海洋生物及人类健康,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属于破坏大自然的行为。选项 A(植树造林)和 C(垃圾分类)均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有益行为,不属于破坏行为。因此,属于破坏大自然的是B。80.(2025四下·岳池期末)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程师成功研制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三轮汽车。A.法拉第 B.戴姆勒 C.本茨【答案】C【知识点】科学常识【解析】【分析】19 世纪 80 年代,德国工程师卡尔 本茨在 1885 年成功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的三轮汽车,这是现代汽车的雏形,他也因此被称为 “汽车之父”。选项 A(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主要贡献在电磁学领域;选项 B(戴姆勒)虽与本茨同期研发内燃机汽车,但其成果是四轮汽车,且晚于本茨的三轮汽车。因此,正确答案为 C。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岳池2025春四年级科学期末质量检测(学生版).docx 四川岳池2025春四年级科学期末质量检测(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