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3 《三顾茅庐》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3 《三顾茅庐》教案

资源简介

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以“三顾”为叙事主线,通过对比(刘备的耐心与关张的急躁)、场景描写(茅庐内外的清幽)及核心对话(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构建起“求贤”与“遇主”的双重主题,既凸显刘备的远见与诚意,也彰显诸葛亮的智慧与格局。教材选编时,常将其作为学习叙事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的范例,引导学生关注情节推进中的详略处理(聚焦第三次拜访的细节),理解“反复”写法对强化主题的作用。同时,结合三国历史背景,让学生感知乱世中人才对局势的影响,体会传统文化中“君臣相得”的理想境界。
在认知储备上,学生多通过影视剧、漫画接触过三国题材,对刘备“仁厚”、诸葛亮“聪明”有标签化认知,但对“三顾”的具体过程和人物互动细节了解有限,易混淆文学演绎与历史事实。学习表现上,对情节冲突(如张飞的不耐烦与刘备的坚持)兴趣浓厚,能快速抓住故事主线,但对环境描写(如茅庐的清幽)与人物品格的关联、对话(如隆中对)的战略深度缺乏敏感度。难点集中在:对“礼贤下士”的文化内涵理解表面化,难以体会古代君臣关系的特殊性;对详略写法的作用分析不到位,且部分学生对文言表达(如“遂诣亮”“凡三往”)存在理解障碍。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词语的用法。
2.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感受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
1.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2.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三国志》中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三国志》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内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观看视频)
【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其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另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传世。
【作品简介】
(观看视频)《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在本文之前,刘备已经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能相见。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字词积累】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PPT展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并解释其含义。对于一些容易写错或理解有误的字词,如“纶巾”“拜谒”“末胄”等,进行重点讲解和强调。
任务一: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并概括梳理故事情节。
明确: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邀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开端(1):刘备力排众议,三访诸葛亮。
发展(2):诸葛亮高卧未起,刘备拜见受阻。
高潮(3):刘备隆中问计,诸葛亮献计献策。
结局(4):刘备纳贤成功,诸葛亮接受拜请。
2.本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是怎么设置“起伏”以推进故事向前发展的?
小结:作者设计的刘备求贤之路悬念迭起,为诸葛亮的出场做足了铺垫,突出了刘备求贤之诚心,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可读性。
任务二:精细研读,品析形象
1.本课节选的篇幅不长,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读后与同学讨论: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各自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2.阅读课文,思考: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又为他谋划了怎样的“对策”?
3.在文中找出描写张飞、关羽的语句,分析其形象。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
明确:张飞:暴躁、鲁莽
关公:稳重、顾全大局
任务三:探究写法,总结主旨
1.本文写张飞和关羽拜访诸葛亮时的态度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塑造人物。作者刻画张飞、关羽的形象,意在与刘备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出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礼贤下士的品质、矢志不渝的抱负,也衬托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人物写法小结:
2.有人说,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灵魂人物,却在这一章诸葛亮才正式出场。他的出场作者写得极其郑重,进行了精心设计。请说说作者用了什么手法精心设计?有何作用?
明确:手法:铺垫渲染
作用:①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
如刘备出场前先写刘、关、张的不同意见,再写阶下侍立等情节,通过渲染,增强了故事的张力,表现刘备爱贤之诚,烘托诸葛亮大贤形象。
②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也展示了诸葛亮未出山便知晓天下事的雄才大略。
1.诸葛亮故意多次避而不见刘备,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谈谈你的看法。
2.“隆中对”在《三国演义》整个故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后的情节基本上是对“隆中对”策略的逐步实施。在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