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葫芦岛市义务教育阶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七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3题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积累与运用(17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得逞(chéng) 瞩目(zhǔ) 茉莉(mò) 正襟威坐(wēi)B. 粗拙(zhuō) 深霄(xiāo) 呜咽(yàn) 直言不讳(huì)C. 熟络(luò) 合拢(lǒng) 吟唱(yín) 诚惶诚恐(huáng)D. 遗憾(hàn) 涉足(shē) 闲暇(xiá) 奈人寻味(nài)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长征没有________的夹金山,没有不见人烟的大草地,有的只是百垅村的一条条山路。25000公里啊!黄文秀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________的山路________是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道路,________是她攻坚克难的奋斗之路A. 风雨交加 险峻 既 也 B. 风雪载途 崎岖 既 也C. 风雨交加 崎岖 不但 而且 D. 风雪载途 险峻 不但 而且3. 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②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③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④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A. ①句中,“对于”是连词,“的”是助词,“热爱”是名词。B. ②句有语病,应该在两个“无时无刻”后分别加“不”。C. ③句中,“我知道”“喷涌着热血”“一种热情”三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D. ④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更有气势,有节奏,情感也更强烈。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4.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空一日》选自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本文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叙了“太空一日”的经历。B. 《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C. 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跟现代杂文有些相似。D.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剧的原因之一,比如他一心追求金钱却不懂变通,婚后虎妞让他换种赚钱方式,他也不愿去尝试。名著阅读(3分)5. 古希腊的米南德说:“人生在世,并非遂己所愿,而是尽己所能。”这句话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结合保尔的人生经历,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6. 古诗文默写(1)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2)__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3)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4)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5)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困境时,只要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诗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3分)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诗分别运用了对比鲜明的词语,启人深思。如甲诗中“前”“后”“古人”“来者”,乙诗中“不问”“问”“苍生”“鬼神”。B. 甲诗侧重情感抒发,作者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C. 乙诗婉曲讽刺,采用“欲扬先抑”手法,先叙述“宣室求贤”的礼遇,再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突显统治者对才能的轻忽。D. 甲诗追思燕昭王招贤的典故,借古人之事抒发现实失意;乙诗以汉文帝召见贾生的史实为切入点,影射晚唐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漠视。(二)(14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链接材料】刘禹锡与柳宗元交笃①,世称“刘柳”。元和末,宗元卒于柳州,遗稿散乱,子女幼弱,未能编次。禹锡慨然曰:“子厚②之文当与日月争光岂可使其湮没③乎?”乃躬④为搜辑,得诗文四十五通,编为《河东先生集》。注释:①笃:忠诚、厚道。②子厚:柳宗元的字。③湮(yān)没:埋没。④躬:亲自。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陋之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 有龙则灵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C. 有仙则名 卷卷有爷名(《木兰诗》)D. 草色入帘青 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9.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0. 用“/”给【链接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子厚之文当与日月争光岂可使其湮没乎11. 刘禹锡一生坚韧豪迈,被贬和州,他借《陋室铭》一文,运用_________的手法,以“_________”一句点明主旨,表达其_________的精神追求;【链接材料】中他为柳宗元整理遗作一事,则表现了他_________的一面(填人物形象)。三、现代文阅读(36分)(一)(8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时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大家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⑦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个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节选自袁鹰《井冈翠竹》)12. 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翠竹作用 作者联想 作者的情感用翠竹搭帐篷、做梭镖、当罐盛水、当碗蒸饭、做扁担、做吹火筒、摆竹钉阵 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 (1)________(2)________ 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送粮食及缺粮年月中红军战士们用南瓜充饥仍意气风发 歌颂军民鱼水情及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用翠竹做的扁担坚韧结实,能挑重担 (3)________ 歌颂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13. 结合选文与右图,完成填空。井冈山政府要以井冈翠竹为内容画一幅宣传画,选文第(1)_______段(填段号)的描写适合画面内容,如果给这幅图加一句具有历史意义的宣传语,选文中“(2)_______”(填原句)合适。14.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交代了翠竹的生长地点,引出下文对毛竹的具体描写,奠定全文对翠竹赞美的基调。B. 第④段“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突出井冈山竹子在人们心中独特地位。C. 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毛委员和朱军长挑的不是粮食。D. 文章从竹写起,以竹喻人,歌颂了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二)(17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那一抹温暖的光安宁①在我年少的记忆里,乡村的夜,是浓稠得化不开的墨。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以及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那时候,我最害怕的,便是独自走在夜晚的乡间小路上。②小路两旁,是高大的白杨树,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像是有人在低语。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影子,仿佛是一个个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攥着衣角,脚步匆匆,眼睛死死盯着前方,生怕一不留神,就会被这浓稠的黑暗吞噬。③直到有一天,我遇见了他——村里的盲人爷爷。④那是一个普通的傍晚,我因为贪玩,在小伙伴家尽情地玩耍,沉浸其中,完全忘记了时间。等我猛然想起该回家时,天已经完全黑透了。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几点微弱的星光在天空中若隐若现。我硬着头皮踏上那条熟悉又让我恐惧的小路,每走一步,心都“砰砰”直跳,仿佛要从嗓子眼儿里蹦出来。我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周围的每一个细微声响都能让我神经紧绷。⑤就在这时,前方突然出现了一点微弱的光,在黑暗中摇曳着,忽明忽暗,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既好奇又有些害怕,犹豫了一下,还是壮着胆子走近了些。原来是盲人爷爷,他手里拿着一盏破旧的灯笼,那灯笼的纸已经有些泛黄,边缘也有些破损,但里面的烛光却依然坚定地散发着光芒。他正慢慢地走着,脚步虽然缓慢,却很沉稳。⑥“爷爷,您这是去哪儿呀?”我好奇地问道,声音里还带着一丝紧张后的颤抖。⑦“我出来走走,顺便给晚归的人照个亮。”爷爷微笑着回答,那笑容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温暖,仿佛能驱散我心中的恐惧。⑧“可是,您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呢?”我疑惑不解地问道,心中满是困惑在我看来,一个盲人提着灯笼,似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⑨爷爷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那笑声爽朗而又亲切:“孩子,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能想到别人在黑暗中行走的恐惧。我提着灯笼,既可以为别人照亮道路,也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就不会撞到我了。”⑩那一刻,我被爷爷的话深深触动了。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爷爷脸上温和的笑容,看着那盏虽然破旧却散发着光芒的灯笼,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原来,善良与关爱,无关视力,无关年龄,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能在黑暗中传递希望,照亮他人前行的路。盲人爷爷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了别人生命中的光明。 从那以后,我不再害怕走夜路。因为我知道,无论多黑的夜,无论多远的路,只要心中有光,就不会迷失方向。而盲人爷爷,就是我心中那一抹温暖的光,给予我勇气和力量。 后来,我离开了乡村,来到了繁华的城市。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可是,我却常常怀念起乡村的夜,怀念那条充满恐惧又充满温暖的小路,怀念盲人爷爷那盏破旧却明亮的灯笼 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也遇到过许多人,经历过许多事。有些人,在黑暗中选择了沉默与冷漠;而有些人,却如盲人爷爷一样,用自己的善良与关爱,为他人点亮一盏灯。他们或许是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的年轻人,或许是在街头为流浪猫狗提供食物的陌生人,或许是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他们的身影,虽然平凡,却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如今,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感到迷茫与无助时,我都会想起盲人爷爷的话,想起那盏在黑暗中摇曳的灯笼。它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他人,去传递温暖。(节选自《读者》,有删改)15. 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内容情节 独自走乡村夜路 ②_______ 盲人爷爷解释提灯缘由 离开了乡村,来到了繁华的城市后情感 ①_____ 困惑 ③______ 怀念16.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小路两旁,是高大的白杨树,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像是有人在低语。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影子,仿佛是一个个张牙舞爪的怪物。17. 文中的盲人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情节概括。18.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标题“那一抹温暖的光”的理解。19. 分析第 段在文中的作用。(三)(11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不死”的苜蓿单小花①开春的一个早上,我上街赶集。路过商业广场一菜摊时,听见一个男人的叫卖声,俏皮动听,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原来他周围站着一圈人,将他掩藏在人群中了。②出于好奇,我侧身挤进人群。人群围着的地上铺着一块白色塑料布,上面堆放着新鲜的苜蓿菜,一个满脸黝黑的瘦男人蹲在旁边,将地上的苜蓿菜抓了两把,举起来,一边让周围的人看,一边叫卖。③俗话说,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他的确说得很好:“二月二,三月三,苜蓿呀缠搅团。苜蓿菜,苜蓿菜,买回去开水锅里一涮,弄上两枚好蒜,撒些盐调醋一拌,城里人的一顿好饭……”男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些话,拖着悠长的乡音,这也是他无数次向围观的人们打招呼的方式。围观的人听着笑着议论着,掌声不断,有人夸他口才好,有人夸他嗓子好,也有人夸他的苜蓿菜好!④眼前的苜蓿菜,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⑤每到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苜蓿也不想落后,早早从初融的土层里钻出来,胖嘟嘟的嫩叶与茎裹在一起,身子骨渐次打开,扭捏着腰肢就长出了嫩绿的叶片。叶片合起来像一个“心”字,有人把它形象地称作“三叶草”,也有人称作“幸运草”,我妈把它叫作“救命草”。在挨饿的年代,苜蓿可充饥,救活了无数人。当年,我妈和我舅就靠苜蓿菜拌麦麸活了下来。⑥苜蓿是我见过再生能力最强的植物,一年要收割三四茬。苜蓿不是每年种,种上以后就不用管了,春天发芽,冬天枯萎,寒霜冻不死,牛羊骡马啃不死,喜鹊鸽子啄不死,蛐蛐虫虫咬不死,水淹不死火烧不死,生命力很顽强⑦邻居家崖背上面有一块苜蓿地,苜蓿地的主人因事端与近亲发生了矛盾,一气之下,举家搬到了别的地方。这块苜蓿地就像没娘的孩子,撂荒了。每到春天,成群结队的娃娃背着大人赶着牛羊骡马去这块苜蓿地放牧,在苜蓿地里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牛羊和放牧者都在苜蓿地里肆无忌惮地践踏。要是遇到暴雨,有人会将水引到这块地里,苜蓿地就被淤泥填平了。我心想苜蓿芽可能再也长不出来了。没过几天,胖嫩嫩的苜蓿芽竟然又钻出了地面。⑧每到深秋与冬天,有些调皮的娃娃会点着苜蓿地里的杂草,整个苜蓿地也被点着了,烧得漆黑一片。可一到春天,被大火烧过的苜蓿地,又会发新芽,且比往年长得更茂盛。⑨后来,我终于知道,苜蓿之所以死不了,是因为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因此,无论人还是动物如何摧残,都残害不了它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它向上向阳生长的活力。它用不屈重塑自己。我被苜蓿这种不认输的精神所感动。⑩如今,苜蓿是人们舌尖上的一道好菜。每到春天,在农村有亲戚的城里人,总会开车来掐苜蓿菜,在苜蓿地畔晨练,说我们农村的空气好。一阵微风拂过,苜蓿芽的清香扑鼻而来。 春天的苜蓿菜鲜嫩,用我们的话来说,能香破头。开水锅里一过,凉水漂上两三遍,捏掉水分,撒上调料,用胡麻油一烫,一股浓浓的苜蓿菜香会弥漫整个厨房。绿茵茵的苜蓿菜,仿佛春天的精灵,在我们的舌尖上跳跃舞动,清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让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脾胃清爽、食欲大增。(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0. 文章开头详细描写瘦男人叫卖苜蓿的场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1. 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苜蓿“不死”的生命力?请分点列举。2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每到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苜蓿也不想落后,早早从初融的土层里钻出来,胖嘟嘟的嫩叶与茎裹在一起,身子骨渐次打开,扭捏着腰肢就长出了嫩绿的叶片。23. 《紫藤萝瀑布》中那株开得繁盛的紫藤萝,给予宗璞以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阅读本文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四、写作(50分)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24. 雨后小巷深处,修车老人总忙着帮路人修车补胎。他弓着背,手上沾满油污,却坚持少收钱,“习惯了,闲着反而不踏实。”他笑着说。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平凡却令人敬重的人,他们或温暖或执着或勤奋,像一道道微光,照亮了我们的心房。请将“那样________的人”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25. 娇艳欲滴的花朵,盛开时,以它绚丽的色彩和馥郁的芬芳惊艳世界,而当它凋零后,将其制成干花,又赋予了它新的艺术价值,让美好和回忆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已然结束,实则确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请以“这不是终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葫芦岛市义务教育阶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七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3题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积累与运用(17分)【1题答案】C【2题答案】B【3题答案】A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4题答案】C名著阅读(3分)【5题答案】①参军②(在恶劣环境下修路)染上伤寒和大叶性肺炎③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或: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6题答案】①. 寒光照铁衣 ②. 亭亭净植 ③. 阴阳割昏晓 ④. 马上相逢无纸笔 ⑤.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⑥. 柳暗花明又一村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3分)【7题答案】C(二)(14分)【8~11题答案】8. B 9. (1)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或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或无官职的人)。(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10. 子厚之文/当与日月争光/岂可使其湮没乎11. ①. 托物言志 ②. 惟吾德馨 ③.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写出其中一个词也可) ④. 重情重义(或珍视友谊/看重友情等)三、现代文阅读(36分)(一)(8分)【12~14题答案】12. ①. 歌颂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 ②. 用竹筒做硝盐罐、竹筒饭 ③.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挑着人民命运(革命)的重担(或: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挑粮食)13. ①. 第②段 ②.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4. C(二)(17分)【15~19题答案】15. ①. 恐惧 ②. 夜晚行路,遇盲人爷爷提灯 ③. 温暖(或“安心”)16. 景物描写(环境描写),通过描写乡村夜晚月光、树影的阴森斑驳,(或: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烘托出走夜路的紧张与内心的恐惧,为后文盲人爷爷出现(及带给我的温暖)做铺垫。17. 善良无私:夜间提灯为他人照明,主动帮助陌生人;智慧通透:虽失明却能洞察他人恐惧,用行动传递温暖;乐观豁达:面对黑暗不怨天尤人,反用笑容化解他人恐惧。18. “光”既指盲人爷爷手中灯笼发出的光亮(它在黑暗中为“我”照亮了道路);也象征着盲人爷爷的善良、乐观等美好品质(像光一样温暖了“我”的心灵,给予“我”力量和慰藉);泛指生活中他人传递的善意(呼吁人们向盲人爷爷学习,传递温暖、照亮他人)。19. 总结全文,照应标题,使结构严谨;强调了那抹光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及对“我”的影响之深远;表达了“我”对盲人爷爷的感激;呼吁人们传递温暖,照亮他人,深化主题。(三)(11分)【20~23题答案】20. ①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苜蓿菜的新鲜与受欢迎;②引出下文“我”对苜蓿(与苜蓿有关的往事)的回忆。21. “不死”生命力体现:①一年收割三四茬,无需每年种植;②耐严寒,抗践踏(牛羊啃食、暴雨淤泥掩埋后仍能发芽),火烧后次年春天更茂盛;③根系深扎泥土,具备强大再生能力。22.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苜蓿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早春苜蓿饱满、鲜嫩以及舒展生长的状态,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作者对苜蓿的喜爱之情。23. 示例:读完本文,我深刻地认识到,面对困境时要像苜蓿般坚韧,顽强向上,坚忍不拔地战胜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答案不唯一,体现苜蓿精神即可。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四、写作(50分)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24题答案】例文:那样乐观的人住院部楼下的小花园里,总能听见李爷爷的京胡声。他总坐在那棵玉兰树下,褪色的蓝布衫第二颗纽扣松了线,却总系得整整齐齐,腿上盖着块格子布,京胡就架在布上,琴杆被磨得发亮。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因为我输液时总哭。李爷爷拉完一段《苏三起解》,忽然转头冲我笑:“小姑娘,这药水是甜的呢。”他门牙缺了颗,说话漏风的声音像风吹过竹笛。我瞅着他腿上的石膏,他却用京胡弓杆敲了敲石膏,“这玩意儿好,不用买菜做饭,倒落得清闲”。他拉琴时总爱晃脑袋,花白的头发随着节奏颠出小波浪。有次护士来换药,他正拉到高潮,手一抖,琴弓差点掉在地上。护士嗔怪他不小心,他却顺势用琴弓在石膏上敲出节拍,“你听,这回声多亮堂”,逗得病房里的人都笑了,连窗外的麻雀都停在枝头歪着脑袋听。我发现李爷爷的琴盒里总放着本翻烂的歌谱,每页都用彩笔标着笑脸。有页《欢乐颂》的谱子上,他画了只瘸腿的小鸟,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照样飞”。他说这是给同病房的小男孩画的,那孩子刚做完手术,总躲在被子里哭。晴天的时候,他会把轮椅推到阳光下,京胡声混着玉兰花香飘进病房。有次我看见他艰难地弯腰,捡起朵落在地上的玉兰花,别在胸前的口袋里,“你看,病号服也能戴胸花”。风掀起他的衣角,露出里面打着补丁的秋衣,他却像穿着新衣服似的,挺直了背继续拉琴,音符在阳光里跳着碎步。出院那天,李爷爷送给我片晒干的玉兰花瓣,“想爷爷了就看看它,花儿谢了都能香好久呢”。他的京胡声又响起来,这次拉的是《步步高》,调子欢快得像踩着弹簧。阳光穿过玉兰花,在他身上织出件金闪闪的衣裳,石膏上的划痕在光里像串跳动的音符。现在每次路过医院,我总会想起那棵玉兰树。李爷爷或许早就出院了,但他留在风里的琴声,还有那句“花儿谢了都能香好久”,总在告诉我:乐观不是没烦恼,而是像他那样,给苦涩的日子系上朵花,让每个平凡的清晨,都能唱出清亮的调子。【25题答案】例文:这不是终点陶艺教室的玻璃窗蒙着层薄灰,阳光斜斜地打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陶泥在我手中碎成第三块时,窗外的梧桐叶正打着旋儿落下,几片调皮的叶子顺着窗缝溜进来,停在散落的陶片旁。我盯着桌上混着枯叶的陶片,鼻尖忽然有点酸——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把坯摔碎了。“看来我真不是做陶艺的料。”我把围裙往挂钩上一甩,转身想逃离这个满是陶土味的教室。墙角的陶艺架上,同学们的作品正静静立着:有歪歪扭扭的小茶杯,有肚子鼓鼓的储蓄罐,釉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美术老师却拿着我的碎陶片走过来:“你看这些裂纹多特别,像不像老树根的纹路?”她指着最大的一块陶片,窗台上的绿萝垂下来几片叶子,恰好落在陶片边缘,“上周你说想做只陶罐装标本,现在换个思路怎么样?”她的话像颗小石子投进我心里。我蹲下来仔细看,那些不规则的裂痕里还沾着细小的沙粒,真的有种自然的粗粝感。窗外的风卷着更多落叶掠过玻璃,发出沙沙的声响。老师帮我找来强力胶,我们像拼图一样把陶片重新组合,只是不再追求圆润的罐形,而是让裂痕自然地凸起来。晾干后的“陶罐”满身裂纹,却透着股倔强的劲儿。我突发奇想,用金色颜料沿着裂纹细细涂抹,夕阳透过窗户照在上面时,那些裂痕竟像流淌的金线,在地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后来这只“破罐”被摆在教室的展示架上,旁边的小雏菊正悄悄绽放,底下压着我的便签:“裂缝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现在那只陶罐里插着我捡的银杏叶,每次经过展示架,都能闻到陶土混着花香的味道。我总会想起那些碎掉的陶泥,原来失败不是路的尽头,有时候它只是想让你换种姿势,重新出发。就像窗外的梧桐树,看似落尽了叶子,枝桠间却已藏着待放的芽苞,只等春风一吹,便要爆出满树新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