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8讲文言文简答(专项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8讲文言文简答(专项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08讲 文言文简答(练习)
目录
01课标达标练 2
02核心突破练 6
03真题溯源练 10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洪迈字景卢。幼读书日数千言,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迈考阅典故,渔猎经史,极鬼神事物之变,手书《资治通鉴》凡三。有《容斋五笔》《夷坚志》行于世。所修《钦宗纪》多本之孙觌,附耿南仲,恶李纲,所纪多失实,故朱熹举王允之论,言佞臣不可使执笔,以为不当取觌所纪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有删改)
朱熹对洪迈编修《钦宗纪》有怎样的评价?理由何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外任前,汲黯劝说李息要向汉武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李息却没有这样做,后来李息因之被汉武帝治了罪。为什么说李息并不冤枉?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注】 ①吴王:刘濞,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吴王刘濞反叛的原因。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
面对张仪的猜疑和秦王的质问,陈轸采用的应答策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5.(2022·北京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取材于《汉书·贾谊传》)
请归纳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司马桓温欲有事中原,使尚(谢尚)率众向寿春,进号安西将军。初,苻健将张遇降尚,尚不能绥怀之。遇怒,据许昌叛。尚讨之,为遇所败,收付廷尉。时康献皇后临朝,即尚之甥也,特令降号为建威将军。初,尚之行也,使建武将军、濮阳太守戴施据枋头。会冉闵之子智与其大将蒋干来附,复遣行人刘猗诣尚请救。施止猗,求传国玺,猗归,以告干。干谓尚已败,虑不能救己,犹豫不许。施遣参军何融率壮士百人入邺,登三台助戍,谲之曰:“今且可出玺付我。凶寇在外,道路梗涩,亦未敢送玺,当遣单使驰白。天子闻玺已在吾许,知卿等至诚,必遣重军相救,并厚相饷。”干乃出玺付融,融赍玺驰还枋头。尚遣振武将军胡彬率骑三百迎玺,致诸京师。升平初,卒于历阳,时年五十。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谢尚传》,有删改)
根据文中内容,简述谢尚获得传国玺的经过。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今不幸而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今使礼废而不修,则君臣不严,父子不笃,孝弟不形,仁义不显,反不足重乎?昔者西汉之书,始于仲舒,而至于刘向,悼礼乐之不兴,故其言曰:“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杀伤。今吏议法,笔则笔,削则削,而至礼乐则不敢。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养人也。”而至于礼,独何难欤?
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从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患,然皆难之而不为。悍药毒石,以搏去其疾,则皆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呜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
(节选自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有删改)
《论语·颜渊》中,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在苏轼看来,“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请简要概括。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
袁宗道
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
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丙辰,成进士。己未,官比部郎。太夫人相从京师,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太夫人闻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方伯公为之改容曰:“请佩此言当韦。”戊寅,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未几,转左。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方伯公曰:“所谓拂衣者难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难!”而癸未需次调补,竟请告归,从太夫人意也。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
不肖宗道,甥也,义不敢饰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隐也。惟慨惠之铭,以肉百年骨,则家舅氏厚幸,宗道厚幸。
(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
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节选自《老子》)
【注】 ①庄蹻(jué):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韩非子·喻老》中的“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的“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此周公之盛德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吴内传第四》)
材料二: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
周公的“盛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已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帝被侯景幽逼而死。”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慎所好》)
唐太宗认为君主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以“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上欲以高昌为州县,魏征谏曰:“陛下初即位,文泰夫妇首来朝,其后稍骄倨,故王诛加之。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存其社稷,复立其子,则威德被于遐荒,四夷皆悦服矣。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十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陇右虚耗矣。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国,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上不从,九月,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材料二:
初,高昌既平,岁发兵千余人戍守其地。褚遂良上疏,以为:“圣王为治,先华夏而后夷狄。陛下兴兵取高昌,数郡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余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陈!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加以道涂所经,沙碛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设使张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岂得高昌一夫斗粟之用?终当发陇右诸州兵食以赴之耳。然则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它人之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厚焉。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内安外宁,不亦善乎!”上弗听。及西突厥入寇,上悔之,曰:“魏征、褚遂良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在如何对待高昌的问题上,魏征与褚遂良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选段谈的是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选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节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庇,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
(节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改)
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岱清身奉公,所在可述。初在交州,历年不饷家,妻子饥乏。权闻之叹息,以让群臣曰:“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于是加赐钱米布绢,岁有常限。
(选自《三国志·吕岱传》,有删改)
孙权知道吕岱家人生活困难后态度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刘正夫书
韩 愈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概括。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节选] (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 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2.(2021·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2021·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08讲 文言文简答(练习)
目录
01课标达标练 2
02核心突破练 10
03真题溯源练 20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洪迈字景卢。幼读书日数千言,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迈考阅典故,渔猎经史,极鬼神事物之变,手书《资治通鉴》凡三。有《容斋五笔》《夷坚志》行于世。所修《钦宗纪》多本之孙觌,附耿南仲,恶李纲,所纪多失实,故朱熹举王允之论,言佞臣不可使执笔,以为不当取觌所纪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有删改)
朱熹对洪迈编修《钦宗纪》有怎样的评价?理由何在?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不应采取孙觌的记载。②孙觌节操卑下,他的记载不够客观公正。
【解析】涉及的答题区域是“所修……纪云”。“故”字把句子分成前因后果两个部分,分别抓住关键词“多失实”“佞臣”及“不当取觌所纪云”准确转述即可。
参考译文:
洪迈字景卢。他小时候每天读书数千言,博览群书,即使是小说野史,佛道旁门,他没有不涉猎的。……洪迈查阅考证典制和成例,涉猎儒家经典和各种史书,穷究鬼神事物的发展演变,亲手抄写《资治通鉴》,总共三遍。有《容斋五笔》《夷坚志》流行于世。所修《钦宗纪》多以孙觌为基础,依附耿南仲,厌恶李纲,所纪多失实,因此朱熹列举王允(东汉名臣,曾言“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的言论,说奸邪谄上之臣不可持笔记录,他认为不应选取孙觌的记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外任前,汲黯劝说李息要向汉武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李息却没有这样做,后来李息因之被汉武帝治了罪。为什么说李息并不冤枉?
【答案】①作为臣子,李息不向皇帝揭露张汤其人其事,不忠;②作为朋友,李息不听取汲黯的良言劝告,不义;③作为个人,李息害怕张汤,不勇。
【解析】由汲黯辞行时对李息说的话来看,“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汲黯认为李息身居九卿,应该向皇帝揭露张汤的事情,但结果是“息畏汤,终不敢言”,所以李息没有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对皇帝来说,是不忠的;由汲黯和李息的关系来看,二人是朋友,汲黯辞行之时把朝廷之事托付给李息,而李息没有听从,作为朋友,他是不义的;由李息不敢揭露张汤的理由来看,“息畏汤,终不敢言”,所以作为个人来说,李息是不勇的。所以李息被汉武帝治罪并不冤枉。
参考译文:
  汲黯辞行之后,去拜望大行李息,说道:“我被抛弃到外郡去,没办法参与朝廷议政。然而御史大夫张汤智谋足可以抗拒别人的劝谏,奸诈足可以文过饰非,专会讲取巧奸佞和强辩指责的话,不肯秉正为天下说话,专门阿谀奉承主上的心意。主上心里不想要的,他就跟着去毁谤;主上心里想要干的,他就跟着赞誉。喜好兴起事端,舞弄法律条文,在朝中心怀欺诈来迎合主上的心意,在朝外则挟制酷吏恶人来维护威严。您位居九卿之列,如不早些进言皇上,您将会和他一道受到惩处了。”李息畏惧张汤,始终没敢进言。汲黯采用原来的方法治理淮阳,使淮阳政事清明。后来张汤果然事败,皇上听到汲黯对李息说的那番话,将李息判了罪。下令让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俸禄在淮阳为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注】 ①吴王:刘濞,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吴王刘濞反叛的原因。
【答案】①吴王与汉景帝有杀子之仇;②中央王朝想要加强集权,进行削藩。
【解析】这是一道归因类的信息概括题,题干已经明确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材料一。根据“吴太子入见……杀之”可知,汉景帝为太子时因与吴国太子下棋发生口角,竟用棋盘将吴国太子打死。故吴王刘濞反叛是因为吴王与汉景帝有杀子之仇。根据“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不削,反迟,祸大”可知,吴王刘濞反叛是因为中央王朝想要加强集权,进行削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拘留、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倚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他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倚几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封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
面对张仪的猜疑和秦王的质问,陈轸采用的应答策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肯定张仪的看法,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②取譬设喻,阐述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使秦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解析] 由“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可知,面对秦王的质问,陈轸首先说“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肯定张仪认为自己将要离开秦国到楚国的想法,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然后再列举“孝己”“子胥”“卖仆妾”“出妇”几个事例,通过将他们的做法与自己的事情同类相比,取譬设喻,证明自己对秦国的忠诚,从而使秦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参考译文】
张仪在秦王面前说陈轸坏话,说:“陈轸奔走于楚国和秦国之间,但现在楚国不对秦国更加友好,反而却和陈轸的关系非常亲密,既然这样,那么陈轸一切举动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秦国。况且陈轸企图离开秦国而投奔楚国,大王为什么不明察此事呢?”秦王问陈轸说:“我听人说你准备离开秦国而去楚国,有这回事吗?”陈轸回答说:“有这回事。”秦王说:“那么张仪所说的话是真的了。”陈轸回答:“何止张仪知道这件事,就连路人也知道这件事。常言道:‘由于孝己(著名孝子,殷高宗之子)孝顺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己做自己的儿子;由于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因而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大臣。卖仆妾时如果能卖到本乡,那就证明是一位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乡,那就证明她是一位好妻子。’如果我不忠于君王,那么楚王又怎么认为我是忠臣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遗弃,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秦王说:“好。”于是就把陈轸挽留下来。
5.(2022·北京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取材于《汉书·贾谊传》)
请归纳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
【答案】①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②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③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解析】本段分三层:①“凡人之智……岂顾不用哉”为第一层,强调礼义的作用是“禁于将然之前”,可提炼出防患于未然这一答案要点。②“然而曰礼云礼云者……不可不察也”为第二层,强调礼义对百姓的教育是潜在的,不为百姓所自知,可概括为潜移默化。③“人主之所积……礼义积而民和亲”为第三层,核心词汇“积”,强调礼义教化要持久、日积月累。
参考译文
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的时候,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有什么独特见解,那就是推行仁义,)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就能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自知触怒皇帝将死;②抱定必死的决心。
【解析】试题涉及文中宦官黄锦的话“自知触忤当死”,解释了海瑞买棺材的心理;而“市一棺,诀妻子”“不遁”作为待罪行为的完整补充,全部指向一个思想准备,就是“赴死”,可见其决心之大。
参考译文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总督巡抚大臣争相进献各种祥瑞征兆,礼部官员往往就此上表祝贺,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听候治罪,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将它留在宫中数月。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司马桓温欲有事中原,使尚(谢尚)率众向寿春,进号安西将军。初,苻健将张遇降尚,尚不能绥怀之。遇怒,据许昌叛。尚讨之,为遇所败,收付廷尉。时康献皇后临朝,即尚之甥也,特令降号为建威将军。初,尚之行也,使建武将军、濮阳太守戴施据枋头。会冉闵之子智与其大将蒋干来附,复遣行人刘猗诣尚请救。施止猗,求传国玺,猗归,以告干。干谓尚已败,虑不能救己,犹豫不许。施遣参军何融率壮士百人入邺,登三台助戍,谲之曰:“今且可出玺付我。凶寇在外,道路梗涩,亦未敢送玺,当遣单使驰白。天子闻玺已在吾许,知卿等至诚,必遣重军相救,并厚相饷。”干乃出玺付融,融赍玺驰还枋头。尚遣振武将军胡彬率骑三百迎玺,致诸京师。升平初,卒于历阳,时年五十。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谢尚传》,有删改)
根据文中内容,简述谢尚获得传国玺的经过。
【答案】谢尚派戴施据守枋头,冉智与蒋干前来归附,并派刘猗到谢尚处请救兵。戴施向刘猗要传国玺,刘猗回去将事情告诉蒋干,蒋干犹豫不决,没有答应。戴施派何融率领一百名壮士进入邺城,登上三台帮助防守,骗得蒋干的信任。蒋干交出传国玺,谢尚派人迎接传国玺并送至京师。
【解析】答题时,应明确题干具体要求,在文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注意与获得传国玺事件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交代清楚,相关人物做了哪些事情,要叙述得准确简明。
参考译文:
大司马桓温打算北伐中原,让谢尚率众进兵寿春,进号为安西将军。当初,苻健的部将张遇向谢尚投降,谢尚没能安抚关切他。张遇恼怒,占据许昌反叛。谢尚讨伐他,被张遇打败,被拘捕交给廷尉审理。当时康献皇后摄政称制,她是谢尚的外甥女,特下诏令(将他)降号为建威将军。当初,谢尚出征时,派建武将军、濮阳太守戴施据守枋头。适逢冉闵的儿子冉智与他的大将蒋干前来归附,又派使者刘猗到谢尚处请救兵。戴施留住刘猗,向他要传国玺,刘猗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蒋干。蒋干认为谢尚已被打败,担心他不能救自己,犹豫不决,没有答应。戴施派遣参军何融率领一百名壮士进入邺城,登上三台帮助防守,骗蒋干说:“现在可以把传国玺交付给我。强寇在城外,道路不通,也不敢运送传国玺,应当派使者单骑奔告朝廷。天子听说传国玺已在我处,知道足下等人的至诚之心,一定会派遣重兵来救援,并将会有重赏。”蒋干就拿出传国玺交给何融,何融带着传国玺奔回枋头。谢尚派振武将军胡彬率三百骑兵迎接传国玺,送至京城。升平初年,(谢尚)在历阳去世,终年五十岁。谥号为简。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今不幸而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今使礼废而不修,则君臣不严,父子不笃,孝弟不形,仁义不显,反不足重乎?昔者西汉之书,始于仲舒,而至于刘向,悼礼乐之不兴,故其言曰:“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杀伤。今吏议法,笔则笔,削则削,而至礼乐则不敢。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养人也。”而至于礼,独何难欤?
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从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患,然皆难之而不为。悍药毒石,以搏去其疾,则皆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呜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
(节选自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有删改)
《论语·颜渊》中,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在苏轼看来,“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礼”能够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②“礼”可以培养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解析] 题干要求概括苏轼认为“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因此要找出原文中与“礼”相关的内容。苏轼先说“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由此可知,“礼”能够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然后说“礼以养人为本”“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由此可知,“礼”可以培养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参考译文】
讲到礼的大旨,在于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如今不幸离开圣人(或距离圣人的时代)久远了,假如有像毫毛一样细微的不合乎三代礼法的(地方),固然不妨碍它明确天下名分(的作用),所以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的功效还在。如今让礼废弃而不学习,就使君臣关系不严,父子关系不厚,孝悌不能表现,仁义不能显示,反而不足以重视了吗?过去西汉的典籍,开始于董仲舒,而到了刘向,哀悼礼乐的不兴,所以他的话说:“礼以培养人为根本。如果有过错,这过错也在培养人。刑罚的过失,或至于死伤人。如今官吏议论法,该记载的就记载,该删削的就删削,至于礼乐就不敢这样做了。这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培养人。”而到了礼,为什么独有它困难呢?
讲到法,它是治理国家最末端的(或它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又加上它的残酷狠毒、繁杂困难,而天下人常认为是急于要办的。礼,它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又加上它的和平简易,而天下人常认为可以缓办。像这样而(国家)得不到治理,就又跟着指责,说,这是刑法还不到,就因而把刑法当成急事(来办)。厉害啊,人们的迷惑!平常涵养精气注重养生,吐故纳新,实行起来很容易,它的过失也不会带来大的祸害,然而都认为这件事困难而不去做。烈性有毒的药物,以求除去他的疾病,就都去使用。这是天下的公害。哎!王者得到这一说法而融会贯通,礼乐的兴起,也许指日可待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
袁宗道
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
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丙辰,成进士。己未,官比部郎。太夫人相从京师,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太夫人闻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方伯公为之改容曰:“请佩此言当韦。”戊寅,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未几,转左。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方伯公曰:“所谓拂衣者难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难!”而癸未需次调补,竟请告归,从太夫人意也。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
不肖宗道,甥也,义不敢饰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隐也。惟慨惠之铭,以肉百年骨,则家舅氏厚幸,宗道厚幸。
(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
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心系幼孤,疼爱后辈;不忘祖德,推惠及人;珍惜生命,宽仁善良;关心丈夫,淡泊名利。
【解析】本题涉及赵太夫人对子孙、对先人、对他人、对丈夫四个方面的“识大义”。题目给出两个关键信息:“平居言语”与“识大义”。前者限定了信息的范围,后者限定了信息的属性“识大义”——懂得大道理。按照这个思路,划定信息范围,分类归纳内容要点即可。
参考译文:
老天啊,老天啊!怎么能这么快就让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啊!悲痛啊!不肖子孙宗道,幼年丧母,外祖母每次见到我,总是泪落不止,边哭边抚摩我说:“孩子你饿吗?冷不冷啊?”就拿衣服给我穿,拿食物给我吃。所以我即使是孤儿,和在母亲膝下(长大)没有区别。现在我成年了,但外祖母在哪里呢?悲痛啊,悲痛啊!
太夫人姓赵,她的先人是江陵人,景泰年间迁徙到公安县,于是入籍定居,第四代传人是处士赵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赵处士是同乡,平时交往很欢愉,因为了解太夫人勤劳谨慎的品行,说:“这真是我家的媳妇。”于是命方伯公(到她家)下聘礼。赠中宪东谷公生性爱好喝酒,每天和众多爱喝酒的人交往,只是生活状况不景气,难免妨碍了他畅饮。自从选择了太夫人做儿媳妇,鲜美柔滑的食物布满几案,而且置办很快。那些老酒友惊叹地相互谈论说:“以前跟赠中宪东谷公喝酒,很少有由鱼类制成的菜肴,现在怎么突然这么好了呢?”把他家的谷仓和箱子查看了个遍,但还像以前一样没什么东西,之后才知道是太夫人辛苦劳作来满足公婆的,她已经竭尽心力了。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钱恭人病得吃不下饭,外祖母也不吃饭。钱恭人久病不愈,太夫人的哀痛可想而知。即使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外祖母讲到这件事就会哭泣。她平时对孩子们说:“我们现在富裕了,所以能够施舍于人,但比不上我已逝的婆婆贫困中仍乐于施舍啊。你们有这样的日子,如果没有我已逝的婆婆的福德不会达到现在的水平,你们不能忘了我已逝的婆婆啊!”
乙卯年,方伯公兼任乡书。丙辰年,考中进士。己未年,官及部郎。太夫人跟随他到了京师,(太夫人)居住四年,没有置办一身鲜丽的衣服。丙寅年,方伯公担任江西佥都御史,当时为政的人喜欢鞭打犯人,公堂上哀号声不断。太夫人听到后,难过地说:“你的怒火很容易消解,但是生命难以延续,而且为什么要用别人的灼骨之痛,来换取自己一时的快乐呢?”方伯公因为她的话而改变神色说:“我会把这话当作皮带系在身上。”戊寅年,方伯公以大参的官职在通州、泰州驻守军队,不久由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员越级提拔为河南右辖。没过多久,又调动为左辖。日夜在文书间操劳,气力日渐消耗。太夫人时常劝说方伯公:“你还是休息吧!即使不能焚琴煮鹤填饱肚子,你难道没有田地收成、东湖秀水(让你享受归隐之乐)吗?”方伯公说:“所谓归隐的人最为难的是妻子和儿女,你如果这样,(归隐)又有什么难的啊!”癸未年要按照次序调任官职,方伯公最终请求告老还乡,听从了太夫人的意见。她平时对几个孩子说:“你们的父亲积攒俸禄,稍稍扩展了田地和房产,但是这些不能全部给你们,而要让出一部分来赡养族人,这只是考虑你们祖父的遗训,不能独自享有。你们要把这个想法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吗!”她平常说的识大体的话都像这样。
不肖子孙宗道,是太夫人的外孙,道义上不敢粉饰我外祖母的品行,但也不敢隐瞒。只有慨然恭敬地为外祖母写铭文,来生动展现外祖母的形象,这是我母舅一家的大幸,也是宗道的大幸。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节选自《老子》)
【注】 ①庄蹻(jué):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韩非子·喻老》中的“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的“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解释为显露,句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所以不矛盾。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韩非子·喻老》中的“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的“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考生可以先从文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再对其进行评价。《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该句是从正面分析的,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量,这是从内在的自我认知的角度谈“为人”。《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解释为显露。句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该句是从反面分析的,只看见自己,执着于自己的所见所闻的人,往往自以为是,没有格局明鉴事物,这是从外在的自我表现的角度谈“为人”。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一个正面,一个反面,所以并不矛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杜子说:“我愚昧地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蹻在境内作乱而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在越国之下,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
材料二: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来看,这种人像剩饭赘瘤,人们讨厌这种人,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此周公之盛德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吴内传第四》)
材料二: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
周公的“盛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①能治政。周公赏罚分明,治下百姓富足,福泽四方。②守本分。周公斋戒沐浴,祷告上苍,愿代武王受病痛之苦。③知退让。周公面对谗言,辞去相位;成王长大成人后,功成身退,还政成王。
[解析] 题干要求概括周公的“盛德”体现在哪些方面,就是要分析周公身上体现出的高尚品德有哪些。依据材料一“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泽及夷狄”可知,周公赏罚分明,治下百姓富足,福泽四方,这说明他为国为民,治政有方。依据材料二“武王病……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可知,周公斋戒沐浴,祷告上苍,愿代武王受病痛之苦,这说明他尽心辅佐,安守本分。③依据材料一“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和材料二“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可知,周公面对谗言,辞去相位;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功成身退,还政成王,这说明他懂得进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成王年少,周公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在那时候,赏赐不会颁发给无功的人,刑罚也不会判处给无罪的人;天下家家富裕,人人丰足,庄稼长得非常茂盛;按照一定的季节来命令百姓服役,用礼来开导他们;上面顺应天地的法度,其恩泽甚至普及到夷狄之人。但是管叔、蔡叔当时却不了解周公,在成王面前诋毁周公。周公就辞去辅相之位离开都城,到边境去巡察了一年……这说的就是周公依靠大德为天下所拥戴。
材料二:
武王病重。而这时天下尚未统一,众公卿们都很害怕,进行“穆”(卜问武王的下一代)。周公因淋浴斋戒,自愿作替身,想代替武王承受灾疾,武王的病渐渐有了好转。后来武王死了,太子诵继承了王位,就是成王。成王幼小,周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担心诸侯背叛周,就代理成王管理政务,主持国事。周公代行国政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周公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自己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已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帝被侯景幽逼而死。”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慎所好》)
唐太宗认为君主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
[答案] 从君臣关系来看:国君的言行对臣民是有示范、引导作用的,居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便会影响下面的臣子、百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相应的风气。从后果来看:如果追求自己的爱好不当,会身死国灭,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解析] 由唐太宗引用的古人的话“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和他后面所说的尧、舜、桀、纣的事例可知,国君的言行对臣民是有示范、引导作用的,居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便会影响下面的臣子、百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相应的风气。而梁武帝的事例则从反面说明了君主不谨慎对待自己爱好的教训:如果追求自己的爱好不当,会身死国灭,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628),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古人说:‘国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是水,水的形状是方是圆决定于装它的容器,而不决定于水本身。’所以尧、舜用仁义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暴虐。下边的人做些什么,都是跟着上面人的喜好。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有喜欢佛教、道教。武帝末年,经常驾临同泰寺,亲自讲解佛经,随从的官僚们也都跟着戴大帽穿高靴,乘车随从,整天谈论佛经义旨,不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等到侯景率兵攻打京师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多数不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一个。梁武帝和儿子简文帝最后被侯景幽禁而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以“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 以农夫不丢弃自己的农具类比读书人外出求官一定要带见面礼,解释孔子去他国要带着见面礼的原因:谋求仕途。
[解析] 题干不仅要求分析孟子言论的目的,还考查了类比的手法,可谓一箭双雕,十分新颖。首先考生要从文中找出孟子言论中提及“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的相关内容,明确孟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然后找出孟子提出的关键词“耒耜”的类比点。考生要理解“耒耜”是古代农具,孟子以农夫无论到哪里都不会舍弃自己的农具,类比前文提到的士“出疆必载质”,即读书人外出求官一定要带见面礼。并且文中还隐含了另一个类比,即以农民不舍弃农具类比读书人想做官,同时也解释了孔子去他国要带见面礼的原因:谋求仕途。
【参考译文】
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答道:“做官。《传》上说:‘孔子要是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惶恐不安;离开一个国家,一定要带着见面礼(以便和别国国君见面)。’公明仪也说:‘古代的人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周霄便说:)“一连几个月没君主任用就去安慰他,不是太性急了吗?”(孟子)答道:“士失掉官位,就好像诸侯失去国家。《礼》说过:‘诸侯亲自参加耕种,是为了供给祭品;夫人亲自养蚕缫丝,是为了供给祭服。牛羊不肥壮,祭品不洁净,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士若没有(供祭祀用的)田地,那也不能祭祀。’牛羊、祭具、祭服不具备,不敢祭祀,也就不能举行宴会,这难道不应该安慰他吗?”(周霄又问:)“离开国界一定要带上见面礼,为什么呢?”(孟子)答道:“士做官,就好像农民耕田。农民难道会因为越过国境线便放弃他的农具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上欲以高昌为州县,魏征谏曰:“陛下初即位,文泰夫妇首来朝,其后稍骄倨,故王诛加之。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存其社稷,复立其子,则威德被于遐荒,四夷皆悦服矣。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十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陇右虚耗矣。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国,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上不从,九月,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材料二:
初,高昌既平,岁发兵千余人戍守其地。褚遂良上疏,以为:“圣王为治,先华夏而后夷狄。陛下兴兵取高昌,数郡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余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陈!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加以道涂所经,沙碛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设使张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岂得高昌一夫斗粟之用?终当发陇右诸州兵食以赴之耳。然则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它人之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厚焉。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内安外宁,不亦善乎!”上弗听。及西突厥入寇,上悔之,曰:“魏征、褚遂良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在如何对待高昌的问题上,魏征与褚遂良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①都认为怒不迁众,应抓获叛逆者治罪,以安抚其他百姓。②都认为应该再立高昌国王。③都认为将高昌设为州县消耗财力、物力、人力,且得不偿失。④都认为应保留高昌属国地位而非设置行政区域。⑤都认为保全高昌有利于宣扬唐朝威德。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魏征与褚遂良在对待高昌的问题上观点的相同之处。通读材料,材料一体现魏征的观点,材料二体现褚遂良的观点,解答时需要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概括。根据材料一中的“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和材料二中的“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可概括出相同点:都认为怒不迁众,应抓获叛逆者治罪,以安抚其他百姓。根据材料一中的“存其社稷,复立其子”和材料二中的“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可概括出相同点:都认为应该再立高昌国王。根据材料一中的“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十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和材料二中的“陛下兴兵取高昌,数郡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余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陈……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可概括出相同点:都认为将高昌设为州县消耗财力、物力、人力,且得不偿失。根据材料一中的“存其社稷”和材料二中的“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可概括出相同点:都认为应保留高昌属国地位而非设置行政区域。根据材料一中的“则威德被于遐荒,四夷皆悦服矣”和材料二中的“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厚焉”可概括出相同点:都认为保全高昌有利于宣扬唐朝威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宗想将高昌改为州县建置,魏征劝谏道:“陛下刚即位时,文泰夫妇首先来到朝中拜谒,此后逐渐骄傲自大,所以陛下加以诛伐。只问罪文泰一人就可以了,应当安抚高昌百姓,保存其社稷,扶立他的儿子为王,那么皇上的威德就可以达到荒远的地方,周边国家就都会心悦诚服了。如今要是贪图高昌的土地将它改置成唐的州县,那就必须要有一千多人常年在那里镇守,几年一换,来来往往死掉十分之三四,置备衣物,远离亲人,十年以后,陇右一带将耗费殆尽。陛下最终还是不能得到高昌的一点粮食一丝布匹来供给大唐,这就是所说的分散有用的资财来供奉无用的东西,我觉得不可行。”太宗没有听从魏征的意见,九月,将高昌所在地改置成西州,把可汗浮图城改置成庭州,并各设所辖县。乙卯日,又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留下兵力镇守。
材料二:
起初,平定高昌以后,唐朝每年征发一千多名士卒驻守在当地,褚遂良上奏,认为:“自古圣王治理天下,都是先华夏而后四方边族。陛下派军队攻取了高昌,当地数郡一片萧条,多年恢复不了;又每年征调一千多人驻扎戍边,远离乡土,破产来置备行装。而且又将犯人流放到此地,这些人都是些无赖之徒,正好骚扰边境,哪能有益于排兵布阵!这些人又多次逃亡,白白地增加追捕的烦恼。再加上一路上所经过的地区,千里大沙漠,冬季风吹如刀割,夏季风吹如火烧,行人来来往往,遇见这种情况往往难逃一死。假使张掖、酒泉有烽火报警,陛下难道还指望用高昌的一个兵一斗粮吗?最终还是要征发陇右各州兵马粮草赶赴救援。然而河西地带,是我大唐的心腹;高昌,不过是他人的手足;为什么要荒废根本来占有无用的土地呢?而且陛下打败突厥、吐谷浑后,都没有占有他们的土地,而为他们重立君长加以安抚,唯独高昌不能与他们相比吗!叛离者将其抓获,服顺者封授他们官职,刑罚没有比此更威严的,恩德没有比这更高厚的。希望陛下另外选择可以立为国王的高昌王子,让他成为高昌的一国之主,子子孙孙,感念陛下的大恩大德,永远做大唐帝国的藩王。内部安定外围宁静,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太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等到西突厥进犯,太宗十分后悔,说道:“魏征、褚遂良都劝朕再立高昌国王,朕不采纳他们的建议,如今正是咎由自取呀。”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选段谈的是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选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答案] ①首先通过立志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进一步强调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解析] 题干要求说明选段是如何逐层论述勤学问题的,即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由“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可知,选段首先通过立志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由“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可知,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进一步强调观点。由“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可知,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参考译文】
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各位同学看到这些,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节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庇,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
(节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改)
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
[答案] 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甲文和乙文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可以分别从两文的表达方式入手分析,然后根据表达方式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风格。甲文记叙了欧阳修求学、科举、撰写《唐书》却不署自己的名字、保全孙觉等事,属于记叙,语言平实质朴,表达了对欧阳修的赞扬之情。乙文论述欧阳修的功绩和其去世后国家的损失,多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且句式整齐多用对偶。如“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参考译文】

先父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让他广泛诵读古人篇章,又让他学习作诗。以至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于读书。等他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正盛行写作骈文,号称时文,而先父此时已独步其中。天圣七年,补选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通过乡试,第二年通过省试,并且都是第一名,从此名重于世。先父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他奉皇命编撰《唐书》,而《列传》由宋祁编撰。完成后上奏皇帝,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先父官职最高,应当只署他的名字。先父说:“宋公编写《列传》,功夫深厚,耗时长久,我怎可掩盖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于是《列传》署上了宋祁的名字。先父平生把奖掖后进、推举贤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湖州孙觉担任合肥主簿,和先父不相识。郡守对孙觉很恼怒,想搜罗罪名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先父,先父亲自写信给他的属下,让他保全孙觉,于是得以免罪。福州隐士陈烈一向与先父不认识。先父听说了他的名气,了解他的品行德义,多次向朝廷举荐,请求征召录用,朝廷就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的仇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置身于事,不惧议论。这时,当今的司徒韩魏公主持国政,每当诸位公卿聚会议事时,事情还未定论,先父都据理力争。有时向皇帝奏事,众人意见不统一,先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回避。

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66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留恋爵禄不能弃官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岱清身奉公,所在可述。初在交州,历年不饷家,妻子饥乏。权闻之叹息,以让群臣曰:“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于是加赐钱米布绢,岁有常限。
(选自《三国志·吕岱传》,有删改)
孙权知道吕岱家人生活困难后态度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称赞吕岱勤于国事;②懊悔自己不早知;③责备大臣不尽职。
【解析】“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是孙权的感叹,孙权的感叹中有对吕岱勤于国事的称赞——“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有自己没尽早知道的懊悔——“而孤不早知”,有对臣子不尽职的责备——“股肱耳目,其责安在”。
参考译文:
吕岱清明守正廉洁奉公,他所处过的地方都称道他。当初在交州时,多年未给家中钱财,妻子儿女饥饿困乏。孙权听说后叹息不止,因此责备群臣说:“吕岱出征,身处万里之外,为国家勤苦办事,家中如此困顿,而我未能及早知晓。你们身为股肱耳目之臣,责任哪里去了?”于是加倍赏赐吕家钱米布绢,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数目。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刘正夫书
韩 愈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概括。
【答案】①学习对象应是古代圣贤;②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④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
【解析】“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也远”。
参考译文:
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如果又问:“古代圣贤所写的书保存下来的很多,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我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如果再问:“做文章应该写得易懂些好还是晦隐些好?”我一定会郑重地说:“不管简单晦隐,符合文章内容就好。”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写。
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好。那么可以说,功夫用得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日常必须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晚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但若有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绝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
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节选] (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 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 根据文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 ”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2.(2021·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后赵王石勒有意缓和矛盾,主动沟通;②祖逖默许边境往来贸易,方便两国百姓;③祖逖禁止各将领侵犯后赵百姓。
【解析】根据“后赵王勒患之……求通使及互市”,可以概括出原因一:后赵王石勒有意缓和矛盾,主动沟通。根据“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可以概括出原因二:祖逖默许边境往来贸易,方便两国百姓。根据“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可以概括出原因三:祖逖禁止各将领侵犯后赵百姓。
参考译文:
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祖逖操练士兵,囤积粮食,为收复黄河以北的土地做准备。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祖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3.(2021·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的意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
【答案】①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②目的:告诫当权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成为臣子的表率。
参考译文:
太宗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便召见(他),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答道:“隋朝皇帝喜好自己独揽各种政务,而不委任给群臣,群臣(内心)恐惧,只知道秉承旨意加以执行,没有人敢违背(君命)。凭一个人的智慧决断天下事务,即使得失参半,荒谬悖理之处已经很多,(加上)皇上被臣下阿谀所蒙蔽,(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选择群臣,(让他们)各司其事,(自己)安坐于朝廷上,考核臣下的成败得失,据此实施刑罚赏赐,哪里还要担忧国家治理不好!”太宗认为他的言论有道理,提拔他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着贿赂他们。有一个司门令史收了一匹绢帛,太宗(知道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当官的接受贿赂,其罪的确应当被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所说的‘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裴矩的话后)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当面顺从,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怎愁国家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之臣就会变成奸伪之臣,君主乐意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之臣就又会变成忠诚之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