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6篇)目 录文言文知识清单·思维导图 1文言文知识清单·单篇详解 1《论语》十二章 2大学之道 7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1《老子》四章 13五石之瓠 17兼爱 21《论语》十二章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画线句翻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 )而正 ( )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曰:“见贤( )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 ( )。文质彬彬( ),然后( )君子。”(《论语·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子曰:“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 )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 ( )己复 ( )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 ),请事 ( )斯语矣。”(《论语·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小子 (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 ),可以观 ( ),可以群 ( ),可以怨 ( )。迩 ( )之事 (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智慧)(二)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形容人文雅有礼貌)2.譬如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3.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名词作状语,在内心)质胜文则野(名词作形容词,粗野、鄙俗)2.形容词的活用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四)一词多义1.兴①《诗》可以兴,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②从者病,莫能兴(动词,起身)③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2.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②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③天之应人,敏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3.居①居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动词,坐)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④昂其直,居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⑤欲居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⑥居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⑦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4.胜①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②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③百战百胜(动词,胜利)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⑤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5.正①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②名不正,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③其冠不正(形容词,不偏,不斜)④心术不正(形容词,正直)⑤正中下怀(副词,恰好)⑥为正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⑦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6.克①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②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③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④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7.而①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②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顺承,就)④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8.其①请问其目(代词,它的)②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止,吾止也(“也”表判断)②进,吾往也(“也”表判断)③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2.倒装句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终身行之之言乎”)②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状语后置句,应为“已所不欲,勿于人施”)(六)固定结构“不亦……乎”:不也是……吗?(七)文化常识1.《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一仁,社会政治范畴一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一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孔子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2.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三、写作特色1.语录体为主,兼具对话体。语录体的碎片化与整体性:各章多为孔子及其弟子的独立言论,以简洁的短句直接呈现观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似零散,却共同围绕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处世哲学等核心主题,形成对儒家思想的完整诠释。部分章节通过弟子提问、孔子作答的形式展开(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体现对话场景,增强内容的真实性与亲切感。以人物为核心的叙事性:虽非系统论述,却通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具体言行(如“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隐含儒家的价值取向。2.言简义丰,含蓄隽永。语言高度凝练,内涵丰富:多用短句、排比、对偶等形式,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工整的句式对比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短短两句即揭示深刻哲理。善用比喻、类比增强表达效果,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自然现象比喻君子在困境中坚守品格的特质,形象生动且耐人寻味。留白与启发式表达:部分言论未作详细阐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仅提出观点而不展开论证,留给读者自我体悟与实践的空间,体现儒家“举一反三”的教育理念。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材料二: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已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节选自《吕氏春秋·论人》)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主道A约B君C守近D太上反E诸己F其次G求H诸人。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所饭,与《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所劫”用法相同。B. 去,舍弃,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的“去”意思不同。C. 哀,使悲伤,与《阿房宫赋》中“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哀”意思不同。D. 鄙,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颜回的仁德虽一直被孔子信任,却也受到他人质疑,孔子用巧妙的方法证明了他的清白。B. 保持自己的天性就能够知道事物的精微,从而懂得事理的玄妙,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得道。C. 人有智力和德行之别,但都会用花言巧语为自己辩护,因而君主被欺罔错不在己而在臣下。D. 材料二主要谈论的是君王之道,尤其是在“论人”这一问题上提出的测评方法颇有见地。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2)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5. 两则材料都提出了对于识人的看法,请简要概括其观点。(3分)大学之道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画线句翻译)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答案】二、文言知识梳理(一)古今异义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三)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四)一词多义1.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2.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3.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五)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六)文化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一,“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之一。东汉郑玄作“注”位居“三礼”之首。2.《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其他知识:①天子指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称。②庶人指平民百姓。三、写作特色(一)纲领式结构,逻辑严密总领三纲:开篇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终极目标,构建思想制高点。细分八目: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步骤,形成由内而外、环环相扣的修行链条。本末论定锚: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确立修身为实践枢纽,严斥本末倒置(“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二)语言凝练而具连锁力单字千钧:核心概念以单字浓缩思想精髓(如“明”“止”“格”“致”),奠定儒家术语体系。顶真贯珠:连用“欲…先…”连锁句式(“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形成逻辑瀑布流,强化递进关系不可逆。对比警策:通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德本财末”等对比,划清实践主次界限。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债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节选自《礼记·大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所藏乎A身B不恕C而能喻D诸E人者F未之G有也H故治I国J在齐其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文中指使 整齐有序,与《〈论语〉十二章》的“见贤思齐焉”的用法不同。B.所以,文中表原因。古文中表原因的词还有“故”“是以”“是故”等。C.“生之者众”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的“之”用法相同。D.终,文中指坚持到底,与《六国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的意思相同。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门见山,直接就点明了“大学”的根本原则,由此引出下文对具体方法的分析。B.选文提出的“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修身”是核心,而“格物”是修身必备的基本素养。C.选文中举到了“尧舜”“桀纣”的例子来说明统治者不管用“仁爱”还是“凶暴”来统治天下,老百姓都会听从,但他们的生活却大不相同。D.选文强调了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即通过培养个人的品德修养、关爱他人、追求至善,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5.选文最后一段中引用了孟献子之言,有何作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 )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 )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 )乡党( )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二)古今异义自贼者多(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三)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四)一词多义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状语后置(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六)文化常识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2.《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写而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三、写作特色1.开门见山,立论鲜明:开篇直接提出核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天生具备怜悯他人的善良本性,旗帜鲜明,提纲挈领。2.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类比论证: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说明“不忍人之心”是本能,与功利无关(非“内交于孺子之父母”“要誉于乡党朋友”),论证人性本善的普遍性。演绎推理:从“不忍人之心”推导出“四端”(仁、义、礼、智的萌芽),再延伸至“四端”对个人修身和治国的意义(“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由小及大,逻辑链条清晰。3.善用排比与对比,增强气势:“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用排比句列举“四端”,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强化观点的权威性。将“充之”(发扬四端)与“不充之”(舍弃四端)的结果对比(“保四海”vs“不足以事父母”),突出实践道德的重要性。4.语言通俗,贴近人性以日常生活场景(孺子入井)和直观感受(怵惕恻隐)为切入点,避免抽象说教,让读者易于理解和认同“性善论”的合理性。《老子》四章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画线句翻译)三十辐共一轂(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 )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 )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 )。自伐( )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也。(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 ),其未兆( )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 )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二)一词多义1.用(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2.立(1)企者不立(站立)(2)三十而立(成就)3.伐(1)自伐者无功(夸耀)(2)齐师伐我(攻打)4.处(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享有,具有)(3)严加查处(处理,制裁)(4)藏身之处(处所)(5)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候)(6)设身处地(处在,处于)(三)文化常识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三、写作特色(一)韵散结合,文约义丰1.语言形式上虽非严格押韵的诗歌,却暗含节奏感与韵律美,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第11章),以排比句式形成韵律,朗朗上口。多用短句、四字短语,如“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24章),简洁凝练,便于记忆和传诵。2.内容表达上文字高度抽象概括,寥寥数语蕴含深刻哲理,需结合注释与思辨理解。如“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33章),仅十字便点明“外力”与“自胜”的本质区别。(二)善用比喻与类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类比抽象的“道”与哲学理念,使玄奥思想具体化:1.以器物喻“无”的价值第11章以“车轮”“器皿”“房屋”为例,说明“有”(实体)与“无”(虚空)的辩证关系——“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揭示“无”的决定性作用。以自然现象喻处世哲学:第27章以“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类比有道者的行为方式,强调自然无为、不刻意作为的境界;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比喻“道”的无形束缚力。2.以“自见”“自是”等行为类比人之通病:第24章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脚站立难以持久,跨步前进难以走远)类比“自见”“自伐”等逞强之举的徒劳,警示人应谦逊守柔。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连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周,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熘。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不害者,京人也。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1.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良贾A深藏若虚B君子C盛德容貌D若愚E去子之骄气F与多欲G态色H与淫志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孔子适周”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意思相同。B. “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意思不同。C. “子将隐矣”与白居易的“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的“隐”意思不相同。D.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与《屈原列传》中“屈平既绌”的“绌”意思不同。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给他提了建议。孔子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老子的敬佩,也说明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B. 李耳曾在都城任职,其间见过孔子;后来看到周王室衰微,他就离开了都城;路过函谷关,老子也因关令尹的强迫才写下《道德经》。C. 老子因为善于修道养生,所以活了一百多岁;又有记载,周太史儋曾经去拜见秦献公,他还对秦献公提出了将有王霸君主出现的预言。D. 老子推崇“道”,而“道”虚无缥缈,他主张人应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和方式顺应一切变化,所以他写的书多是措辞微妙,让人难以理解。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2)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5. 材料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记录老子的?请简要概括。(5分)五石之瓠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我大瓠( )之种,我树( )之成( )而实( )五石( )。以(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 )瓢,则瓠落( )无所容。非不呺然( )大也,吾为( )其无用而掊( )之。” 庄子曰:夫子固( )拙于用( )大( )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 )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 )之。”客得之,以( )说吴王。越有难( ),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 )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大樽( ),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也夫!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2.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同“纩”,丝绵絮)3.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取悦)(二)词类活用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作动,种植;名动,结实)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作名,大的东西)3.吴王使之将(名动,领兵)4.其坚不能自举也(形作名,坚固程度)5.能不龟手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一样)(三)一词多义固(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来)(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4)君子固穷(安于)(5)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四)文言句式1.省略句(1)以(之)盛水浆(2)请买其方(以)百金2.定语后置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3.状语后置请买其方(以)百金(五)文化常识1.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寥、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2.《庄子》一书博大精深,集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体,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三、写作特色1. 以寓言为载体,寄哲理于故事:虚构叙事中蕴含深意:全文围绕 “五石之瓠(大葫芦)” 的用途展开,虚构了 “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 和 “庄子与惠子论辩” 两个寓言故事。通过故事中人物的对话与行为,批判世俗对 “有用” 的狭隘定义,传递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哲学观点。寓言与说理紧密结合:故事结尾直接点明寓意:“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以比喻(“蓬之心” 指见识浅陋)收束,使抽象道理具象化。2.善用比喻与类比,层层递进论证:多重比喻构建逻辑链条:“不龟手之药” 类比 “大瓠”: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手中产生不同价值,关键在于 “用之异”(使用方式的差异),而非事物本身无用。“浮乎江湖” 比喻超越功利的精神境界:将大瓠用作 “大樽”(浮具),象征以开阔胸怀接纳 “无用之物”,暗合道家 “逍遥游” 的精神追求。类比中暗含批判:以宋人 “鬻技百金” 的短视,类比惠子对 “大瓠” 的偏见,批判世人局限于实用主义、忽视精神价值的思维定式。3.语言幽默诙谐与犀利批判并存:夸张与反讽增强表现力:“五石之瓠” 的 “大” 被刻意夸大(能容纳五石粮食的葫芦),以荒诞感打破常规认知,引发读者反思 “有用” 的标准是否合理。结尾称惠子 “有蓬之心”,以戏谑之语批评其思想狭隘,既保持对话的生动性,又暗藏尖锐批判。短句与反问句营造气势:如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以反问句增强语气,迫使对方反思;短句的密集使用(如 “或不免于洴澼絖,或得封”)形成节奏感,推动论辩走向高潮。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节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材料三: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所谓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此义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学记》:“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备;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飞者以翼为用,絷其足,则不能飞。走者以足为用,缚其手,则不能走。举场较艺,所务者才也,而拙钝者亦为之用。战陈角胜,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为之用。则有用、无用,若之何而可分别哉?故为国者,其勿以无用待天之下士,则善矣!(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然则厕A足而垫之B致C黄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谓无用之G为用也H亦明矣。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诋訾孔子之徒”与《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B.“门者出之”的“出”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C.始,才,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D.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的学术涉猎广泛,无所不包,但核心思想还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文章气势宏伟、恣肆纵横,善于用寓言来阐述事理。B.材料二中,苏轼首先引用《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指出这是对庄子的粗浅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来证明。C.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学记》,他认为无用和有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去掉无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D.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腿对于会飞的动物的作用和双手对于走路的作用,来说明“为国者”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士人的观点。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2)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5.关于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司马迁和苏轼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3分)兼 爱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圣人以( )治天下为( )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 )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 )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 )察乱何自起(句式 )?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句式 ),不爱父,故亏( )父而自利( );弟自爱 ,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 父之不慈( )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 者亦然 。盗爱其室 ,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 )其室;贼爱其身 ,不爱人,故贼( )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 ,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 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 )此而巳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 爱其身,犹( )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 )施( )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 )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 )得不禁恶而劝( )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当察乱何自起(通“尝”,尝试)2.故不孝不慈亡(通“无”,没有)3.故盗贼有亡(通“又”)(二)词类活用1.故亏父而自利(使动,使……亏损;使动,使……受益)2.虽父之不慈子(形作动,慈爱)3.故贼人以利其身(名作动,劫夺财物)(三)古今异义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四)一词多义爱(1)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2)此所谓乱也。(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2.宾语前置(1)父自爱也(2)兄自爱也(3)君自爱也(4)当察乱何自起(5)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6)视人身若其身,谁贼?(7)视人家若其家,谁乱?(8)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六)文化常识1.《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2.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3.①子。“墨子”中的“子”是对墨子的尊称。在文言文中,“子”指“您”,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②家、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诸侯的封地叫国。③大夫。本文中指职官等级名。周代官爵分公、卿、大夫、士四等;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④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三、写作特色1.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环环相扣的论证链条:①虚从现象批判入手,引出核心论点开篇先列举社会乱象:“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指出战乱、纷争的根源是“不相爱”。通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设问,自然过渡到“兼爱”的必要性,形成“现象分析—归因—提出主张”的逻辑闭环。②正反对比论证,强化观点张力反面论证:假设“不兼爱”的后果,如“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层层推导至“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正面论证:阐述“兼爱”的理想状态,如“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通过对比凸显“兼爱”的价值。③分层次递进论证先论个人层面(父子、兄弟之爱),再延伸至家庭、国家层面(“家与家不相乱”“国与国不相攻”),最后上升到天下治理,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步深化论点。2.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重实用而轻文采:①语言通俗直白,贴近现实多用日常事例和口语化表达,如“今人处若国得罪,将犹有异国所,以避之也”,以“避罪”类比“相爱”的必要性,通俗易懂。较少使用比喻、夸张等文学手法,直接以“故”“是以”“然则”等虚词连接论点,体现实用主义文风。②重复强调,增强记忆点核心概念如“兼相爱”“交相利”反复出现,同一句式(如“若使天下兼相爱……”)多次排比,形成节奏感,强化读者对“兼爱”重要性的认知。3.设问与归谬结合,增强论辩针对性:①设问引发思考,引导读者认同文中多次使用设问句,如“何以易之?”“此何也?”,主动设置问题,引导读者跟随作者思路,逐步接受“兼爱”的合理性。②归谬法揭露矛盾,反驳对立观点针对可能的质疑(如“兼爱”难以实行),先假设反对者的逻辑(“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再通过类比(如“挈太山而越河济”之难与“兼爱”之易对比),指出其观点的荒谬,论证“兼爱”的可行性。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于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 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且乡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园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材料二: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节选自《孟子·尽心上》)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为彼A犹为己也B然即C国都D不相攻E伐F人家G不相乱H贼I此天下之害与?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贼,指“伤害”,与《孟子·公孙丑上》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B. 易,指“替代”,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C. 而,表转折,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思相同。D. 知,指“知道”,与《礼记·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知”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墨子认为,仁人的事业应追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利是从关爱他人、有益他人中产生的。B. 墨子认为,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就不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来攻伐别人的国家。C. 墨子认为,兼爱可以使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然而天下的士人对兼爱加以非议。D. 孟子以尧舜为例,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在于智者更急于解决当前事务,而仁者更急于亲近贤才。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2)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5.墨子和孟子都主张“爱人”,各自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6篇)目 录文言文知识清单·思维导图 1文言文知识清单·单篇详解 2《论语》十二章 2大学之道 10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6《老子》四章 19五石之瓠 25兼爱 32《论语》十二章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画线句翻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 )而正 ( )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曰:“见贤( )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 ( )。文质彬彬( ),然后( )君子。”(《论语·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子曰:“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 )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 ( )己复 ( )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 ),请事 ( )斯语矣。”(《论语·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小子 (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 ),可以观 ( ),可以群 ( ),可以怨 ( )。迩 ( )之事 (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答案】1.加点词意义或用法(按先后顺序)勤勉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匡正怎样对待礼呢道理,真理。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明白有贤德、有才华的人与……看齐在心里质朴、朴实华美、文采粗野,鄙俗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这样以后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停止堆积土山盛土的竹筐填平洼地倒同“智”,智慧约束、克制实践,实行条目、细则聪明,机智实践、从事字恐怕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激发人的感情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合群讽刺时政近侍奉2.画线句翻译:①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②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智慧)(二)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形容人文雅有礼貌)2.譬如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3.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三)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名词作状语,在内心)质胜文则野(名词作形容词,粗野、鄙俗)2.形容词的活用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四)一词多义1.兴①《诗》可以兴,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②从者病,莫能兴(动词,起身)③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2.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②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③天之应人,敏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3.居①居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动词,坐)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④昂其直,居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⑤欲居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⑥居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⑦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4.胜①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②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③百战百胜(动词,胜利)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⑤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5.正①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②名不正,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③其冠不正(形容词,不偏,不斜)④心术不正(形容词,正直)⑤正中下怀(副词,恰好)⑥为正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⑦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6.克①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②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③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④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7.而①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②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顺承,就)④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8.其①请问其目(代词,它的)②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止,吾止也(“也”表判断)②进,吾往也(“也”表判断)③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2.倒装句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终身行之之言乎”)②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状语后置句,应为“已所不欲,勿于人施”)(六)固定结构“不亦……乎”:不也是……吗?(七)文化常识1.《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一仁,社会政治范畴一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一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孔子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2.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三、写作特色1.语录体为主,兼具对话体。语录体的碎片化与整体性:各章多为孔子及其弟子的独立言论,以简洁的短句直接呈现观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似零散,却共同围绕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处世哲学等核心主题,形成对儒家思想的完整诠释。部分章节通过弟子提问、孔子作答的形式展开(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体现对话场景,增强内容的真实性与亲切感。以人物为核心的叙事性:虽非系统论述,却通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具体言行(如“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隐含儒家的价值取向。2.言简义丰,含蓄隽永。语言高度凝练,内涵丰富:多用短句、排比、对偶等形式,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工整的句式对比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短短两句即揭示深刻哲理。善用比喻、类比增强表达效果,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自然现象比喻君子在困境中坚守品格的特质,形象生动且耐人寻味。留白与启发式表达:部分言论未作详细阐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仅提出观点而不展开论证,留给读者自我体悟与实践的空间,体现儒家“举一反三”的教育理念。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材料二: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已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节选自《吕氏春秋·论人》)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主道A约B君C守近D太上反E诸己F其次G求H诸人。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所饭,与《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所劫”用法相同。B. 去,舍弃,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的“去”意思不同。C. 哀,使悲伤,与《阿房宫赋》中“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哀”意思不同。D. 鄙,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颜回的仁德虽一直被孔子信任,却也受到他人质疑,孔子用巧妙的方法证明了他的清白。B. 保持自己的天性就能够知道事物的精微,从而懂得事理的玄妙,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得道。C. 人有智力和德行之别,但都会用花言巧语为自己辩护,因而君主被欺罔错不在己而在臣下。D. 材料二主要谈论的是君王之道,尤其是在“论人”这一问题上提出的测评方法颇有见地。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2)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5. 两则材料都提出了对于识人的看法,请简要概括其观点。(3分)【答案】1. BDF 2. A 3. C4.(1)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跑出包围,向村民请求买些米,得到一石米。(2)想要留在饭中,饭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弄脏的饭,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5.①材料一认为评价人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现,而要根据其平时常态判断;②材料二认为要在不同的境况下考察人,并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衡量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做君主的方法很简单,君主奉行的原则就在近旁。最上等的是反省于自身,其次才是寻求于他人。“主道”与“君守”、“约”与“近”结构对称,“主道约”“君守近”均为主谓结构,语意独立完整,因此应在B处和D处断开;根据后文中的“何谓反诸己也”“何谓求诸人”可知,应在“反诸己”后即F处断开。故选BDF。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所饭:名词性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吃饭的事/所劫:“……所……”表被动,被胁迫。句意: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B.正确。去:舍弃/使动用法,使离开。句意:舍弃虚假伪诈/你就应该把兰芝赶快遣走,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C.正确。哀:使动用法,使……悲伤、哀伤/哀悼。句意:让他悲伤用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D.正确。两个“鄙”都是“浅陋”的意思。句意:人的真诚虚伪、贪婪浅陋、美好丑恶就能全部知晓,没有遗漏。/那些拿着俸禄的官员们见识浅陋,没有长远的谋略。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而君主被欺罔错不在己而在臣下”错,曲解文意,对应材料二中的“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此处强调的是君主要有识人的能力,如果君主因没有能力识人而被蒙蔽就是不贤明。君主被欺罔,自己并非无错。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拿;“赍”,携带;“犯围”,跑出包围;“籴”,买米。(2)“欲”,想;“置”,留;“食”,吃;“即”,就。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两则材料对于“识人”的观点。材料一重在叙事,讲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故事,孔子解除子贡对颜回的误会,最后指出“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由此可知材料一认为评价人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现,而要根据其平时常态判断。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君王之道,重点论述了“论人”的方法,根据“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可知,材料二认为要在不同的境况下考察人,并指出内在要用“六戚四隐”、外在要用“八观六验”来衡量人。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跑出包围,向村民请求买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破屋下煮饭,有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穷困时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即使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他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将要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开导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回答说:“刚才有灰土掉入饭中,想要留在饭中,饭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弄脏的饭,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我不是等到今天才相信颜回。”弟子们因此才叹服颜回。材料二:做君主的方法很简单,君主奉行的原则就在近旁。最上等的是反省于自身,其次才是寻求于他人。越向远处寻求的,就把它推离得更远;越竭力寻求的,失去的东西也就越多。什么叫反省于自身呢?视听之事要适度,节制自身嗜好欲望,放弃才智谋略,舍弃虚假伪诈,从而让意识畅游于无限的空间,思想立于自然无为的境界。像这样就没有办法损害自身天性了。没有办法损害自身天性就能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作得道。什么叫寻求于他人?人都是同类但智力不同,有贤能和不贤的差异,人们会用花言巧语辩解来自身防范,这是不贤的君主被迷惑扰乱的原因。一般评定一个人,他显达时就观察他所礼遇之人,他身份尊贵时就观察他所推举之人,他钱财富有时就观察他所供养之人,他采纳意见时就观察他所采纳之事,他闲居时就观察他所喜好之物,他学习时就观察他所说之言,他穷困时就观察他所不要之物,他地位卑贱时就观察他所不做之事。让他高兴用来检验他的操守,让他快乐用来检验他的嗜好,让他动怒用来检验他的气节,让他恐惧用来检验他卓越的品性,让他悲伤用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让他困苦用来检验他的志向。八种观察、六种检验,这都是贤明的君主用来评定他人的方法。评定他人,还必须用他的六戚四隐来衡量。什么是六戚?就是父亲、母亲、兄长、幼弟、妻子、儿女。什么是四隐?就是朋友、旧识、乡邻、亲信。内在用六戚四隐(来评判),外在用八观六验(来衡量),人的真诚虚伪、贪婪浅陋、美好丑恶就能全部知晓,没有遗漏。好比在雨中想避免雨水弄脏衣服,所往之处无一不被雨水打湿。这就是先代圣明的君主用来了解他人的方法。大学之道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画线句翻译)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答案】加点词意义或用法(按先后顺序)形作动,弘扬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目标,指“至善”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深 收获 使……整齐、有序 获得知识 推究事物原理 一律 平民百姓 根本二、文言知识梳理(一)古今异义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三)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四)一词多义1.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2.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3.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五)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六)文化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一,“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之一。东汉郑玄作“注”位居“三礼”之首。2.《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其他知识:①天子指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称。②庶人指平民百姓。三、写作特色(一)纲领式结构,逻辑严密总领三纲:开篇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终极目标,构建思想制高点。细分八目: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步骤,形成由内而外、环环相扣的修行链条。本末论定锚: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确立修身为实践枢纽,严斥本末倒置(“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二)语言凝练而具连锁力单字千钧:核心概念以单字浓缩思想精髓(如“明”“止”“格”“致”),奠定儒家术语体系。顶真贯珠:连用“欲…先…”连锁句式(“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形成逻辑瀑布流,强化递进关系不可逆。对比警策:通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德本财末”等对比,划清实践主次界限。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债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节选自《礼记·大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所藏乎A身B不恕C而能喻D诸E人者F未之G有也H故治I国J在齐其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文中指使 整齐有序,与《〈论语〉十二章》的“见贤思齐焉”的用法不同。B.所以,文中表原因。古文中表原因的词还有“故”“是以”“是故”等。C.“生之者众”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的“之”用法相同。D.终,文中指坚持到底,与《六国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的意思相同。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门见山,直接就点明了“大学”的根本原则,由此引出下文对具体方法的分析。B.选文提出的“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修身”是核心,而“格物”是修身必备的基本素养。C.选文中举到了“尧舜”“桀纣”的例子来说明统治者不管用“仁爱”还是“凶暴”来统治天下,老百姓都会听从,但他们的生活却大不相同。D.选文强调了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即通过培养个人的品德修养、关爱他人、追求至善,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5.选文最后一段中引用了孟献子之言,有何作用?【答案】1.CFH 2.B 3.C4.(1)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2)那国君还认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即使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5.①引文的意思是上位者不应去搜刮民财。②引用孟献子之言强调一个贤能的国君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③这一引用中列举几个例子,并构成排比,这不仅使说理更生动形象,也增强了说服力。【解析】【导语】本文阐述了“大学之道”,文中描绘出一个从格物到平天下的完整修养体系,强调伦理道德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及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运用尧舜与桀纣的对比进一步说明明德施政的效果。引用孟献子的言论强化了注重义利观念的观点,丰富了文章的说理层次。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而能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治理国家在于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身”是“乎”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所藏乎身”所字结构作主语,与“不恕”搭配构成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在C处断开。“喻”是谓语,“人”是宾语,“……者,……也”判断句式,“而能喻诸人者”单独断开,故在F处断开。“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G不断开,H处断开。故选CFH。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使 整齐有序/看齐。句意: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B.错误,文中的“所以”是“用来……的(方法)”的意思。句意:对父母的孝顺,是能够用来侍奉君主的(方法)。C.正确,都是“代词,它们”。句意:生产它们的人多。/如果不能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D.正确,都是“坚持到底”的意思。句意: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老百姓都会听从,但他们的生活却大不相同”错误,原文中“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意为“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由此可知,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论证君王应以身作则,老百姓才能跟着修养品性。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天子”,古时臣民对帝王的称呼;“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律;“本”,根本。(2)“为”,认为;“为”,处理,治理;“虽”,即使;“如之何”,怎么办。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①该段话分别从“畜马乘”“伐冰之家”“百乘之家”指出不同阶层的人家应各守其分,意在表达上位者不应去搜刮民财。②引用孟献子的话,列举了三个不同阶层上位者对待财富获取应该有的正确态度,借此强调一个贤能的国君,不应通过聚敛民财的方式来增加自身财富,而应该“以义为利也”,即应该以仁义为行事准则。③结构上,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语气一致,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将不同阶层的上位者在对待财富获取上应有的正确态度一一列举出来,使得论述更有节奏感和气势;同时,这些具体的例子,让抽象的观点变得更加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是能够用来侍奉君主的方法;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而能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治理国家在于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它们的人多,消费它们的人少;生产它们的人勤奋,消费它们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即使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 )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 )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 )乡党( )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答案】加点词意义或用法(按先后顺序):才 用 运转 ……的原因 表判断 突然 恐惧 怜悯 因为 结交 博取 向 同乡人 厌恶 这样 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发端 谦逊推让 认为 伤害 充实 同“燃” 涌出 侍奉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二)古今异义自贼者多(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三)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四)一词多义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状语后置(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六)文化常识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2.《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写而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礴、语言生动,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三、写作特色1.开门见山,立论鲜明:开篇直接提出核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天生具备怜悯他人的善良本性,旗帜鲜明,提纲挈领。2.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类比论证: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说明“不忍人之心”是本能,与功利无关(非“内交于孺子之父母”“要誉于乡党朋友”),论证人性本善的普遍性。演绎推理:从“不忍人之心”推导出“四端”(仁、义、礼、智的萌芽),再延伸至“四端”对个人修身和治国的意义(“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由小及大,逻辑链条清晰。3.善用排比与对比,增强气势:“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用排比句列举“四端”,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强化观点的权威性。将“充之”(发扬四端)与“不充之”(舍弃四端)的结果对比(“保四海”vs“不足以事父母”),突出实践道德的重要性。4.语言通俗,贴近人性以日常生活场景(孺子入井)和直观感受(怵惕恻隐)为切入点,避免抽象说教,让读者易于理解和认同“性善论”的合理性。《老子》四章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画线句翻译)三十辐共一轂(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 )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 )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 )。自伐( )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也。(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 ),其未兆( )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 )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答案】加点词意义或用法(按先后顺序):车轮的中心位置,与辐相接 和泥 门窗 踮起脚跟 走路不稳 显露 认为……正确 彰显夸耀 夸耀 长久 通“形”,形体 为,做 圣明 刚强 勉强而行 持守 显露迹象 谋划 通“判”,分离 细小的枝桠 通“蔂”,土筐 因此 接近 谨慎 弥补、补救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二)一词多义1.用(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2.立(1)企者不立(站立)(2)三十而立(成就)3.伐(1)自伐者无功(夸耀)(2)齐师伐我(攻打)4.处(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享有,具有)(3)严加查处(处理,制裁)(4)藏身之处(处所)(5)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候)(6)设身处地(处在,处于)(三)文化常识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三、写作特色(一)韵散结合,文约义丰1.语言形式上虽非严格押韵的诗歌,却暗含节奏感与韵律美,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第11章),以排比句式形成韵律,朗朗上口。多用短句、四字短语,如“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24章),简洁凝练,便于记忆和传诵。2.内容表达上文字高度抽象概括,寥寥数语蕴含深刻哲理,需结合注释与思辨理解。如“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33章),仅十字便点明“外力”与“自胜”的本质区别。(二)善用比喻与类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类比抽象的“道”与哲学理念,使玄奥思想具体化:1.以器物喻“无”的价值第11章以“车轮”“器皿”“房屋”为例,说明“有”(实体)与“无”(虚空)的辩证关系——“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揭示“无”的决定性作用。以自然现象喻处世哲学:第27章以“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类比有道者的行为方式,强调自然无为、不刻意作为的境界;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比喻“道”的无形束缚力。2.以“自见”“自是”等行为类比人之通病:第24章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脚站立难以持久,跨步前进难以走远)类比“自见”“自伐”等逞强之举的徒劳,警示人应谦逊守柔。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连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周,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熘。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不害者,京人也。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1.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良贾A深藏若虚B君子C盛德容貌D若愚E去子之骄气F与多欲G态色H与淫志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孔子适周”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意思相同。B. “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意思不同。C. “子将隐矣”与白居易的“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的“隐”意思不相同。D.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与《屈原列传》中“屈平既绌”的“绌”意思不同。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给他提了建议。孔子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老子的敬佩,也说明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B. 李耳曾在都城任职,其间见过孔子;后来看到周王室衰微,他就离开了都城;路过函谷关,老子也因关令尹的强迫才写下《道德经》。C. 老子因为善于修道养生,所以活了一百多岁;又有记载,周太史儋曾经去拜见秦献公,他还对秦献公提出了将有王霸君主出现的预言。D. 老子推崇“道”,而“道”虚无缥缈,他主张人应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和方式顺应一切变化,所以他写的书多是措辞微妙,让人难以理解。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2)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5. 材料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记录老子的?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1. BEG 2. A 3. B4. (1)有人说儋就是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2)他的学说包罗万象,而其中最重要的根本观点却归结到老子的学说上。5. ①老子的身份和经历;②老子的思想主张;③老子思想的影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好的商人(把货物)深藏起来而好像什么都没有,君子(有)高尚的品德从容貌上看却好像愚钝。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去掉您高贵的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良贾深藏若虚”与“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BE处断开;“骄气与多欲”与“态色与淫志”结构一致,共同受“子之”的修饰,因内容较长,故在“骄气与多欲”与“态色与淫志”中间G处断开。故选BEG。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到;享有。句意:孔子到了周都。/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B.正确。代词,它;副词,还是。句意:我就不知道它乘风驾云上天。/我们还是回去吧。C.正确。隐居;隐士。句意:您就要隐居了。/真正的大隐士在喧嚣丛杂的红尘之间也能修行悟道,简简单单的小隐士只有在荒芜偏僻的小地方才能静下心来修行。D.正确。排斥;被罢免。句意:世人中学老子学说的人就排斥儒家学说。/屈原已被罢免。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关令尹的强迫才写下”错误。由原文“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可知,意思是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写一本书吧。是关令尹请求老子,不是强迫。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即”,是,就是;“非”,不是;“然”,正确,真的。(2)“无所不窥”,无所不包,包罗万象;“要本”,最重要的根本观点;“言”,学说。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可知,老子的身份和经历;②由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隐君子也”可知,老子的思想主张;③由原文“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可知,老子思想的影响。参考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问礼。老子说:“您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早已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出仕,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深藏起来而好像什么都没有,君子(有)高尚的品德从容貌上看却好像愚钝。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去掉您高贵的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您自身都没有什么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它,会游的可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一条龙吧!”老子研究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以隐秘而不求名声为主旨。他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落,就要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道德的含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开,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修道养身所以长寿。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记载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就分开了,分开七十年就会出现霸王。”有人说儋就是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老子,是隐居的君子。世人中学老子学说的人就排斥儒家学说,学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李耳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庄子,是蒙邑人。他的学说包罗万象,而其中最重要的根本观点却归结到老子的学说上。申不害,是京邑人。他的学问主要来源于黄老学说,但主要是研究刑罚法律方面的学问。韩非,是韩国公子之一。他喜好研究刑罚法律方面的学问,他的学问的理论根本根源于黄老学说。太史公说:老子最看重的是道,道是一种空虚缥缈的东西,主张以无为来顺应自然的变化,因此他所写的书籍措辞微妙,难以理解。庄子四处宣传道德,尽情地张扬自己的言论,他的学说的要义也是归结为自然无为。申子勤奋不息,把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实施于法学中。韩非子把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决断事情,明析对错,它的极致就是冷酷刻薄、绝少施以恩德。他们的学说都是源自道德的义理,因此老子的思想可以说是非常深远了。五石之瓠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我大瓠( )之种,我树( )之成( )而实( )五石( )。以(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 )瓢,则瓠落( )无所容。非不呺然( )大也,吾为( )其无用而掊( )之。” 庄子曰:夫子固( )拙于用( )大( )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 )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 )之。”客得之,以( )说吴王。越有难( ),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 )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大樽( ),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也夫!【答案】加点词意义或用法(按先后顺序):赠送 葫芦 种植、培育 成熟 结的葫芦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用 拿起来 把它作为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因为 砸破 本来 使用 形作名,大东西 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 不超过 卖,出售 给 来 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统帅军队 一样的 有的人 用绳结缀 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2.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同“纩”,丝绵絮)3.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取悦)(二)词类活用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作动,种植;名动,结实)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作名,大的东西)3.吴王使之将(名动,领兵)4.其坚不能自举也(形作名,坚固程度)5.能不龟手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一样)(三)一词多义固(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来)(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4)君子固穷(安于)(5)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四)文言句式1.省略句(1)以(之)盛水浆(2)请买其方(以)百金2.定语后置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3.状语后置请买其方(以)百金(五)文化常识1.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寥、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2.《庄子》一书博大精深,集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体,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三、写作特色1. 以寓言为载体,寄哲理于故事:虚构叙事中蕴含深意:全文围绕 “五石之瓠(大葫芦)” 的用途展开,虚构了 “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 和 “庄子与惠子论辩” 两个寓言故事。通过故事中人物的对话与行为,批判世俗对 “有用” 的狭隘定义,传递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哲学观点。寓言与说理紧密结合:故事结尾直接点明寓意:“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以比喻(“蓬之心” 指见识浅陋)收束,使抽象道理具象化。2.善用比喻与类比,层层递进论证:多重比喻构建逻辑链条:“不龟手之药” 类比 “大瓠”: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手中产生不同价值,关键在于 “用之异”(使用方式的差异),而非事物本身无用。“浮乎江湖” 比喻超越功利的精神境界:将大瓠用作 “大樽”(浮具),象征以开阔胸怀接纳 “无用之物”,暗合道家 “逍遥游” 的精神追求。类比中暗含批判:以宋人 “鬻技百金” 的短视,类比惠子对 “大瓠” 的偏见,批判世人局限于实用主义、忽视精神价值的思维定式。3.语言幽默诙谐与犀利批判并存:夸张与反讽增强表现力:“五石之瓠” 的 “大” 被刻意夸大(能容纳五石粮食的葫芦),以荒诞感打破常规认知,引发读者反思 “有用” 的标准是否合理。结尾称惠子 “有蓬之心”,以戏谑之语批评其思想狭隘,既保持对话的生动性,又暗藏尖锐批判。短句与反问句营造气势:如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以反问句增强语气,迫使对方反思;短句的密集使用(如 “或不免于洴澼絖,或得封”)形成节奏感,推动论辩走向高潮。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节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材料三: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所谓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此义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学记》:“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备;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飞者以翼为用,絷其足,则不能飞。走者以足为用,缚其手,则不能走。举场较艺,所务者才也,而拙钝者亦为之用。战陈角胜,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为之用。则有用、无用,若之何而可分别哉?故为国者,其勿以无用待天之下士,则善矣!(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然则厕A足而垫之B致C黄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谓无用之G为用也H亦明矣。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诋訾孔子之徒”与《陈情表》中“臣以供养无主”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B.“门者出之”的“出”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C.始,才,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D.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的学术涉猎广泛,无所不包,但核心思想还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文章气势宏伟、恣肆纵横,善于用寓言来阐述事理。B.材料二中,苏轼首先引用《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指出这是对庄子的粗浅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来证明。C.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学记》,他认为无用和有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去掉无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D.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腿对于会飞的动物的作用和双手对于走路的作用,来说明“为国者”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士人的观点。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2)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5.关于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司马迁和苏轼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3分)【答案】1. BDF 2. D 3. C4.(1)然而他擅长著书作文,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批驳儒家、墨家,即使是当世学识渊博的学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2)认为仆人(这样做)是不爱护公子,是不对的;将他(的做法)作为侍奉公子的标准,也是不可以的。5.①司马迁认为庄子对孔子及其学派持批评和诋毁的态度。②苏轼认为庄子对孔子尊重到了极点,对孔子的批评是一种阳挤而阴助的表现,即表面上批评,实际上赞同。【解析】【导语】材料一、二、三分别是司马迁、苏轼、洪迈对庄子及其思想的分析。司马迁认为庄子主张老子学说,并抨击孔子的弟子,文章深奥难懂。苏轼则认为庄子实际上助力于孔子,只是其方法不同,借帮助楚公子的例子强调庄子并未贬低孔子。洪迈重点解读“无用之用”观念,认为无用与有用相辅相成,启示用人之道。三者皆引述庄子的思想,但解读角度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既然如此,那么把此外无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这时人所站立的这一小块立足之地难道还有用处吗?由此看来,所谓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致黄泉”是“厕足而垫之”的结果,分属两句,中间B处断开;“人尚有用乎”是一个反问句,“人“作主语,“乎”是句尾语气词,单独成句,前后DF处断开。故选BDF。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句意: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B.正确。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出/使……活。句意:守城的士兵才放他们出去。/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C.正确。“始有远略”的“始”意思是“开始,起初”。句意:然后才可以与你谈论有用。/燕赵的国君一开始有长远的谋略,能守住国土。D.错误,意思不同。文中的“务”是“追求,谋求”,“务耕织”的“务”是“致力于”。句意:所注重的是真才实学。/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 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起源于《老子》和《学记》”错误,原文说“此义本起于《老子》”,《学记》中也有对这一道理的类似阐述,并不是说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学记》。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属”,写作;“剽剥”,批驳;“解免”,避免。(2)“爱”,爱护;“以为”,把……作为;“法”,标准。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一中,由“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可知,庄子写《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可见司马迁认为庄子对孔子及其学派持批评和诋毁的态度。②材料二中“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庄子的言论,都是实际上赞同而文字上不赞同,表面上排挤,而暗地里帮助。可见苏轼认为庄子对孔子尊重到了极点,对孔子的批评是一种阳挤而阴助的表现,即表面上批评,实际上赞同。参考译文:材料一:庄子是蒙人,叫周。庄周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然而他擅长著书作文,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批驳儒家、墨家,即使是当世学识渊博的学者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恣肆纵横,以顺应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材料二:根据《史记》的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这种看法只是对庄子粗浅的看法。我认为,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只是不能效法他罢了。楚国有一个公子,穿着普通的衣服逃亡,守城的士兵为难他。公子的仆人举着鞭子骂(楚公子):“你这个家伙真没用。”守城的士兵才放他们出去。做事本来就有违反常理的情况。认为仆人(这样做)是不爱护公子,是不对的;将他(的做法)作为侍奉公子的标准,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庄子的言论,都是实际上赞同而文字上不赞同,表面上排挤,而暗地里帮助,正面的言论很少。至于诋毁孔子,也未尝不略带此意。庄子在评论天下道术的时候,从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等人,以至于说到了自己,认为都是一家,而没有说到孔子,这说明对孔子尊重到极点。材料三:庄子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却没有人知道无用的作用。”又说:“知道无用,然后才可以与你谈论有用。土地不是不广大啊,可是人所使用的地方只不过是立足之地而已。既然如此,那么把此外无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这时人所站立的这一小块立足之地难道还有用处吗?由此看来,所谓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这种说法起源于《老子》一书中“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车毂上,有了车毂中间的空洞,才有了车的作用”这一章。《学记》中说:“鼓声虽然不在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之列,但是如果没有它,五声就不完美;水色虽然不在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之列,可是如果没有它,五色就难以明现。”其道理是一样的。现在,那些会飞的动物是使用翅膀飞的,可是如果捆住它们的腿,它们就飞不起来。人们走路是用脚的,可是如果捆住双手,他们就跑不快。在科场上比试技艺,所注重的是真才实学,而才智平常的人也有用处。在战场上克敌制胜,需要的是勇力,而年老胆怯的人也有用处。如此,有用和无用,怎么能一概而分呢?所以,治国的人如果能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的士人,事情就好办了!兼 爱一、挖空训练(加点词解释)圣人以( )治天下为( )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 )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 )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 )察乱何自起(句式 )?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句式 ),不爱父,故亏( )父而自利( );弟自爱 ,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 父之不慈( )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 者亦然 。盗爱其室 ,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 )其室;贼爱其身 ,不爱人,故贼( )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 ,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 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 )此而巳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 爱其身,犹( )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 )施( )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 )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 )得不禁恶而劝( )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答案】加点词意义或用法(按先后顺序):把 作为 产生的地方 于是、才 治理 于是 不 当(通“尝”,尝试)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爱自己 使动,使……亏损 使动,使……受益 即使 形作动,慈爱 卿大夫的封地 完备 仍然 怎么 施行 通“无”,没有 通“又” 怎么 鼓励 互相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当察乱何自起(通“尝”,尝试)2.故不孝不慈亡(通“无”,没有)3.故盗贼有亡(通“又”)(二)词类活用1.故亏父而自利(使动,使……亏损;使动,使……受益)2.虽父之不慈子(形作动,慈爱)3.故贼人以利其身(名作动,劫夺财物)(三)古今异义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四)一词多义爱(1)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2)此所谓乱也。(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2.宾语前置(1)父自爱也(2)兄自爱也(3)君自爱也(4)当察乱何自起(5)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6)视人身若其身,谁贼?(7)视人家若其家,谁乱?(8)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六)文化常识1.《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2.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3.①子。“墨子”中的“子”是对墨子的尊称。在文言文中,“子”指“您”,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②家、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诸侯的封地叫国。③大夫。本文中指职官等级名。周代官爵分公、卿、大夫、士四等;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④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三、写作特色1.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环环相扣的论证链条:①虚从现象批判入手,引出核心论点开篇先列举社会乱象:“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指出战乱、纷争的根源是“不相爱”。通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设问,自然过渡到“兼爱”的必要性,形成“现象分析—归因—提出主张”的逻辑闭环。②正反对比论证,强化观点张力反面论证:假设“不兼爱”的后果,如“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层层推导至“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正面论证:阐述“兼爱”的理想状态,如“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通过对比凸显“兼爱”的价值。③分层次递进论证先论个人层面(父子、兄弟之爱),再延伸至家庭、国家层面(“家与家不相乱”“国与国不相攻”),最后上升到天下治理,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步深化论点。2.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重实用而轻文采:①语言通俗直白,贴近现实多用日常事例和口语化表达,如“今人处若国得罪,将犹有异国所,以避之也”,以“避罪”类比“相爱”的必要性,通俗易懂。较少使用比喻、夸张等文学手法,直接以“故”“是以”“然则”等虚词连接论点,体现实用主义文风。②重复强调,增强记忆点核心概念如“兼相爱”“交相利”反复出现,同一句式(如“若使天下兼相爱……”)多次排比,形成节奏感,强化读者对“兼爱”重要性的认知。3.设问与归谬结合,增强论辩针对性:①设问引发思考,引导读者认同文中多次使用设问句,如“何以易之?”“此何也?”,主动设置问题,引导读者跟随作者思路,逐步接受“兼爱”的合理性。②归谬法揭露矛盾,反驳对立观点针对可能的质疑(如“兼爱”难以实行),先假设反对者的逻辑(“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再通过类比(如“挈太山而越河济”之难与“兼爱”之易对比),指出其观点的荒谬,论证“兼爱”的可行性。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于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 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且乡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园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材料二: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节选自《孟子·尽心上》)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为彼A犹为己也B然即C国都D不相攻E伐F人家G不相乱H贼I此天下之害与?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贼,指“伤害”,与《孟子·公孙丑上》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B. 易,指“替代”,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C. 而,表转折,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思相同。D. 知,指“知道”,与《礼记·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知”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墨子认为,仁人的事业应追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利是从关爱他人、有益他人中产生的。B. 墨子认为,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就不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来攻伐别人的国家。C. 墨子认为,兼爱可以使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然而天下的士人对兼爱加以非议。D. 孟子以尧舜为例,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在于智者更急于解决当前事务,而仁者更急于亲近贤才。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2)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5.墨子和孟子都主张“爱人”,各自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 BFI 2. C 3. D4.(1)强大者胁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2)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老天年。5.①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爱无亲疏厚薄的差别;②孟子主张“仁爱”,认为爱有亲疏厚薄的差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 “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B处断开;“人家”为后句主语,其前F处断开;“此天下之害与”为一般疑问句,在主语“此”前I处断开。综上应在BFI三处断开。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是伤害君主的人。B.正确。替代;容易。句意: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C错误。表转折,但,却;表假设,如果。句意:爱惜它,却不对它实行仁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么遵守礼仪又有什么用呢?D.正确。知道;知识。句意:智者没有不知道的。/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D.“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在于智者更急于解决当前事务”有误,孟子以尧舜为例并不是为了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而是强调事有先后,爱有等差。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劫”,胁迫;“敖”,通“傲”,傲世;“此天下之害也”,判断句。(2)“是以”,因此;“妻子”,妻子儿女;“终其寿”,终老天年。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墨子认为“兼以易别”,意思是“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还说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融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他认为爱无亲疏厚薄的差别;孟子认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大意是“君子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他主张“仁爱”。他还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可见,孟子认为爱有亲疏厚薄的差别。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在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胁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吗?则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所以别(相恶)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兼(相爱)来替换别(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像治理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则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姑且试着推究这些利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憎恶别人、伤害别人产生的吗?则必然说:“不是的。”必然要说:“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所以墨子说:“兼是对的。”而且从前我曾说过:仁人之事,必然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现在我推究由兼(相爱)产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利;我推究由别(相恶)所产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害。所以墨子说别(相恶)不对兼(相爱)对,就是出于这个启发。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兼(相爱)来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老天年;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兼(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这是什么缘故呢?材料二: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对它实行仁德;对于百姓,对他实行仁德,却不亲爱他。君子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孟子说:“智者没有不知道的,但是急于解决当前事务;仁者没有不爱人的,但是急于爱亲人和贤者。尧舜的智慧也不能遍知一切,因为他们急于解决首要任务;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人,因为他们急于爱亲人和贤者。”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知识清单)(学生版).docx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知识清单)(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