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2讲18个文言虚词(知识清单)(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2讲18个文言虚词(知识清单)(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02讲 18个文言虚词(知识清单)
教材经典例句+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
目 录
文言文知识清单·思维导图 1
文言文知识清单·文言虚词·1-18 2
1.而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劝学》)
②惑而不从师(《师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8.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固定结构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成语助记
合而为一: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得而复失: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刚得到又失去了。
久而久之:而,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大而无当:而,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犯而不校: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侧目而视:而,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可以不翻译。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垂拱而治:而,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可以不翻译。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淡而无味:而,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而,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犯了过错如果能够改正,就是最好的优点。
三、迁移练习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四、高考链接
(1) (2024·新课标Ⅰ卷) 上壮而许之
(2) (2024·新课标Ⅰ卷)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3) (2024·新课标Ⅰ卷)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
(4) (2024·新高考Ⅱ卷)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5) (2023·全国甲卷)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
(6)(2022·新高考Ⅱ卷)遂鼓而进,贼兵大破
(7)(2022·上海卷)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
(8)(2019·全国卷Ⅰ)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9)(2019·全国卷Ⅰ)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
(10)(2019·全国卷Ⅰ)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11)(2019·全国卷Ⅱ)愿王举国而听之
(12)(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13)(2019·全国卷Ⅲ)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
(14)(2019·全国卷Ⅲ)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
(15)(2019·北京高考)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16)(2019·天津高考)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17)(2018·全国卷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
(18)(2018·全国卷Ⅱ)(王涣)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19)(2018·全国卷Ⅱ)(任峻)威风猛于涣(王涣),而文理不及之
(20)(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
2.何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客何为者?(《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列传》)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固定结构。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二、成语助记
无可奈何:奈何:如何,怎样。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何足挂齿: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犹言哪里值得一提。旧时亦常用作自谦语。
何患无辞:何患:哪怕。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百身何赎:何:疑问代词。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
何去何从:何:哪里。离开哪儿,走向哪儿。多指在重大问题上选择什么方向。
三、迁移练习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四、高考链接
(1) (2024·新高考Ⅰ卷) 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
(2) (2024·新高考Ⅱ卷)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
(3) (2024·新高考Ⅱ卷)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4) (2024·新高考Ⅱ卷)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
(5) (2024·新高考Ⅱ卷)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
(6) (2023·全国甲卷) 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
(7)( 2023·全国甲卷) 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
(8) (2023·全国乙卷)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
(9) (2023·全国乙卷) 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
(10)(2022·全国甲卷)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
(11)(2022·全国甲卷)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12)(2019·全国卷Ⅱ)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13)(2019·北京高考)人乏财用,不亡何待?
(14)(2019·天津高考)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15)(2019·天津高考)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16)(2019·浙江高考)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
(17)(2018·全国卷Ⅲ)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18)(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19)(2017·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20)(2017·山东高考)谢贞有何亲属
3.乎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乎:对。)
⑤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二、成语助记
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异乎寻常:异,不同;乎:于;寻常,平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
情见乎辞:心意在言辞中显露出来。
微乎其微:乎,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形容极小或极少。
神乎其神:乎,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形容极其神秘玄妙。
三、迁移练习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 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
(2)(2024·新高考Ⅰ卷) 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
(3)(2024·新高考Ⅱ卷)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4)(2022·新高考Ⅰ卷)王曰:“可得闻乎?”
(5)(2022·新高考Ⅰ卷)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6)(2019·全国卷Ⅲ)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7)(2019·全国卷Ⅲ)请与子论功,可乎?
(8)(2019·全国卷Ⅲ)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9)(2019·北京高考)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10)(2019·北京高考)是恶乎与我谋?
(11)(2019·北京高考)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
(12)(2019·浙江高考)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
(13)(2018·浙江高考)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14)(2018·江苏高考)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①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②?
(15)(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
4.乃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结构。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二、成语助记
胜败乃兵家常事:乃,是。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有容乃大:乃,是。指宽容才能成就伟大事业。
长明乃晦:长期明达睿智者,有时(晚年)亦难免昏昧。
何苦乃尔:何苦到这种地步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没有必要。
三、迁移练习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2)(2024·新高考Ⅰ卷)大阏氏死,乃还
(3)(2024·新高考Ⅰ卷)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4)(2023·新高考Ⅰ卷)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5)(2022·新高考Ⅱ卷)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
(6)(2021·上海卷)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7)(2019·全国卷Ⅰ)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8)(2019·全国卷Ⅰ)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9)(2019·全国卷Ⅰ)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
(10)(2019·全国卷Ⅱ)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11)(2019·全国卷Ⅲ)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12)(2019·全国卷Ⅲ)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13)(2019·北京高考)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14)(2019·浙江高考)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15)(2019·浙江高考)乃往往屈才而就法
(16)(2018·全国卷Ⅰ)芝(鲁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17)(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
5.其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五)固定结构。
【何其】【一何】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二、成语助记
投其所好:投,迎合;其,代词,他,他的;好,爱好。迎合别人的喜好。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洞烛其奸: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独善其身:指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外界。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适得其反:结果与愿望相反。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
乐在其中:形容享受某件事的乐趣。
名副其实:名称与实际相符。
舍我其谁:形容勇于担当。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其乐无穷:乐趣无穷无尽。
其貌不扬:指外貌不出众。
其势汹汹:形容来势凶猛。
三、迁移练习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2)(2024·新高考Ⅰ卷)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
(3)(2024·新高考Ⅰ卷)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
(4)(2024·新高考Ⅱ卷)虽明法度,其何益哉?
(5)(2023·全国乙卷)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
(6)(2023·全国乙卷)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
(7)(2023·全国甲卷)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8)(2019·全国卷Ⅰ)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9)(2019·全国卷Ⅰ)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10)(2019·全国卷Ⅰ)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11)(2019·全国卷Ⅰ)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其:
(12)(2019·全国卷Ⅱ)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13)(2019·全国卷Ⅱ)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14)(2019·全国卷Ⅲ)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
(15)(2019·北京高考)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16)(2019·北京高考)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
(17)(2019·天津高考)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
(18)(2018·天津高考)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19)(2018·浙江高考)太初(人名)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20)(2017·全国卷Ⅱ)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
6.且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三)【固定结构】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二、成语助记
得过且过:且,暂且。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
苟且偷生: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苟且地活着。得过且过,勉强活着。
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安逸,不顾将来。
死且不朽 :即使死了也流传不朽。
穷且益坚 :处境越穷困,意志越坚定。
因循苟且 :沿袭旧例,敷衍应付。
且战且退 :边打边退,形容处于劣势时边抵抗边撤退。
且行且珍惜 :边走边珍惜当下的人和事。
且歌且舞 :边唱歌边跳舞,形容欢乐的场景。
三、迁移练习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
(2)(2024·北京卷)上之所罚,命因且罚,不暴故罚也
(3)(2019·全国卷Ⅲ)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4)(2019·北京卷)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
(5)(2019·江苏卷)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
(4)(2018·江苏卷)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5)(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憙认为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6)(2017·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7.若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齐桓晋文之事》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四)固定结构。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若……何】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②寇深矣,若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二、成语助记
指挥若定: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像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若即若离 :形容关系疏密不定。
若有若无 :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若明若暗 :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问题的认识不清楚。
若隐若现 :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上善若水 :强调顺应自然。
门庭若市 :形容非常热闹。
固若金汤 :形容防御非常坚固。
虚怀若谷 :形容胸怀宽广。
趋之若鹜 :形容争相追逐(含贬义)。
洞若观火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矫若惊龙 :形容书法或舞姿优美。
三、迁移练习
“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四、高考链接
(1)(2019·北京高考)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2)(2019·北京高考)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3)(2019·浙江高考)其曹偶持论若此
(4)(2019·江苏高考)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
(5)(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6)(2017·全国卷Ⅰ)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7)(2017·全国卷Ⅱ)尔曹(辈)若健,远相避也
8.所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三)固定结构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二、成语助记
一无所获:所,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名词结构。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
不得其所: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英雄所见略同: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所向披靡:风力所及之处,草木纷纷倒伏。比喻力量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都被扫除。
无所事事:所,一切,所有。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三、迁移练习
“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
(2)(2024·新高考Ⅰ卷)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3)(2024·新高考Ⅱ卷)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4)(2023·全国乙卷)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
(5)(2019·全国卷Ⅰ)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6)(2019·全国卷Ⅰ)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7)(2019·全国卷Ⅲ)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8)(2019·全国卷Ⅲ)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9)(2019·北京高考)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10)(2019·江苏高考)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
(11)(2018·全国卷Ⅱ)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12)(2018·全国卷Ⅲ)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13)(2018·江苏高考)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14)(2017·浙江高考)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
9.为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成语助记
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化险为夷: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各自为政: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大有作为:作为:做出成绩。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作一番贡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三、迁移练习
“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2)(2024·新高考Ⅰ卷)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
(3)(2024·新高考Ⅱ卷)强要曰:“为我画计。”
(4)(2024·新高考Ⅱ卷)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
(5)(2019·全国卷Ⅰ)吴廷尉为河南守
(6)(2019·全国卷Ⅰ)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7)(2019·全国卷Ⅰ)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8)(2019·全国卷Ⅰ)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以
(9)(2019·全国卷Ⅰ)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10)(2019·全国卷Ⅱ)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11)(2019·天津高考)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
(12)(2019·天津高考)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
(13)(2019·江苏高考)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
(14)(2018·全国卷Ⅰ)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15)(2018·全国卷Ⅰ)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16)(2018·全国卷Ⅰ)帝以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17)(2018·全国卷Ⅱ)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18)(2018·全国卷Ⅲ)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
10.焉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二、成语助记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②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习焉不察:习:习惯;焉:兼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三、迁移练习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2)(2019·全国卷Ⅰ)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
(3)(2019·江苏高考)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4)(2018·全国卷Ⅰ)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
(5)(2018·全国卷Ⅱ)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6)(2017·天津高考)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7)(2017·江苏高考)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11.也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③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三)固定结构。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二、成语助记
空空如也: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何其毒也: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感叹语气。多么狠毒呀!
来而不往非礼也: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三、迁移练习
“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
(2)(2024·新高考Ⅰ卷)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
(3)(2024·新高考Ⅰ卷)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4)(2024·新高考Ⅱ卷)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5)(2019·全国卷Ⅰ)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6)(2019·全国卷Ⅰ)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7)(2019·全国卷Ⅱ)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8)(2019·江苏高考)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9)(2018·浙江高考)太初(人名)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10)(2018·全国卷Ⅲ)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11)(2018·北京高考)是何也①?则小事之至也②数
12. 以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④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举以予人。(《六国论》)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大能鸣也。(《石钟山记》)
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②少以父任。(《苏武传》)
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④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齐桓晋文之事》)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屈原列传》)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五)固定结构。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二、成语助记
嗤之以鼻:以,介词,用。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
以身殉职:以,介词,用。殉: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献出生命。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
以辞害意:以,介词,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德报怨:以,介词,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持之以恒:以,介词,用。用恒心坚持下去,不间断,不松懈。
三、迁移练习
“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2)(2024·新高考Ⅰ卷)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
(3)(2024·新高考Ⅰ卷)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4)(2024·新高考Ⅱ卷)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
(5)(2024·新高考Ⅱ卷)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6)(2019·全国卷Ⅰ)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7)(2019·全国卷Ⅰ)文帝召以为博士
(8)(2019·全国卷Ⅰ)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9)(2019·全国卷Ⅱ)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10)(2019·全国卷Ⅱ)子何以中吾君?
(11)(2019·全国卷Ⅱ)国内空,日以①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②和
(12)(2019·全国卷Ⅲ)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13)(2019·天津高考)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
(14)(2019·江苏高考)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
(15)(2018·全国卷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16)(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
(17)(2018·全国卷Ⅰ)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
(18)(2018·全国卷Ⅰ)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人名)
以: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19)(2018·全国卷Ⅱ)涣(人名)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20)(2018·江苏高考)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13.因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5.因为,由于。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成语助记
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因噎废食: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因陋就简: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简陋,不求改进。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办事。
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三、迁移练习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敖军无功还,因曰:
(2)(2024·新高考Ⅱ卷)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3)(2023·全国乙卷)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
(4)(2023·全国乙卷)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
14.于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二)固定结构。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二、成语助记
安于一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轻于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哀莫大于心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悲观绝望,麻木不仁。
见弃于人:见,被。弃,遗弃,抛弃。被别人抛弃。
三、迁移练习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世人皆欲老于(6)吾乡,此乃多人言于(7)我也,非吾杜撰耳。于(8)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9)是,不亦乐乎?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2)(2024·新高考Ⅰ卷)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
(3)(2024·新高考Ⅱ卷)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4)(2024·新高考Ⅱ卷)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
(5)(2019·全国卷Ⅰ)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6)(2019·全国卷Ⅰ)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7)(2019·全国卷Ⅱ)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8)(2019·全国卷Ⅱ)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9)(2019·全国卷Ⅱ)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10)(2019·全国卷Ⅲ)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11)(2019·北京高考)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
(12)(2019·天津高考)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13)(2019·浙江高考)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
(14)(2019·江苏高考)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
(15)(2018·全国卷Ⅲ)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
(16)(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
(17)(2018·北京高考)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①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②府
(18)(2017·全国卷Ⅰ)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15.与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五)固定结构。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二、成语助记
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三、迁移练习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
(2)(2024·新高考Ⅰ卷)陵事亲孝,与士信
(3)(2024·新高考Ⅰ卷)与卫律皆贵用事
(4)(2024·新高考Ⅱ卷)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5)(2019·全国卷Ⅰ)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6)(2019·全国卷Ⅱ)公与语,数日不厌
(7)(2019·全国卷Ⅲ)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8)(2019·天津高考)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①政之分
与②!①与:连词,译为“和、跟、同”②与: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9)(2019·浙江高考)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
(10)(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
(11)(2018·浙江高考)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12)(2018·江苏高考)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
(13)(2017·浙江高考)如足下天与①之性,万万与②仆(自称)相远
(14)(2016·全国卷Ⅲ)(傅珪)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16.则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六)固定词组。
[然则]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
如:……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
【则是】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二、成语助记
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三、迁移练习
“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知,赶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
(2)(2024·新高考Ⅰ卷)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
(3)(2024·新高考Ⅱ卷)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4)(2023·全国乙卷)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
(5)(2019·全国卷Ⅲ)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6)(2019·全国卷Ⅲ)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7)(2019·北京高考)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8)(2019·天津高考)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
(9)(2019·浙江高考)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则:连词,表示转折,却)
(10)(2018·全国卷Ⅲ)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11)(2018·浙江高考)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12)(2018·江苏高考)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吕峄亭,人名)遣使来迎
(13)(2017·浙江高考)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17.者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二、成语助记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窃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三、迁移练习
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
(2)(2024·新高考Ⅰ卷)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3)(2024·新高考Ⅱ卷)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4)(2024·新高考Ⅱ卷)问曰:“彼何为者?”
(5)(2019·全国卷Ⅱ)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6)(2019·全国卷Ⅱ)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
(7)(2019·全国卷Ⅲ)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8)(2019·天津高考)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9)(2018·全国卷Ⅱ)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10)(2018·天津高考)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11)(2017·全国卷Ⅱ)赵憙真长者也
(12)(2017·天津高考)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
(13)(2017·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18.之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二、成语助记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三、迁移练习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2)(2024·新高考Ⅰ卷)上壮而许之
(3)(2024·新高考Ⅰ卷)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
(4)(2024·新高考Ⅰ卷)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
(5)(2024·新高考Ⅱ卷)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6)(2024·新高考Ⅱ卷)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7)(2019·全国卷Ⅰ)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8)(2019·全国卷Ⅰ)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9)(2019·全国卷Ⅰ)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10)(2019·全国卷Ⅰ)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11)(2019·全国卷Ⅱ)愿王举国而听之
(12)(2019·全国卷Ⅱ)秦民之①国都言初令之②不便者以千数
(13)(2019·全国卷Ⅲ)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14)(2019·浙江高考)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15)(2018·全国卷Ⅲ)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16)(2018·浙江高考)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02讲 18个文言虚词(知识清单)
教材经典例句+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
目 录
文言文知识清单·思维导图 1
文言文知识清单·文言虚词·1-18 2
1.而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劝学》)
②惑而不从师(《师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8.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固定结构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成语助记
合而为一: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得而复失: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刚得到又失去了。
久而久之:而,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大而无当:而,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犯而不校: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侧目而视:而,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可以不翻译。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垂拱而治:而,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可以不翻译。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淡而无味:而,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而,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犯了过错如果能够改正,就是最好的优点。
三、迁移练习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答案】
(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
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回应她。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四、高考链接
(1) (2024·新课标Ⅰ卷) 上壮而许之(而:连词,表示因果,因而 )
(2) (2024·新课标Ⅰ卷)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既而:不久)
(3) (2024·新课标Ⅰ卷)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而:连词,表示转折,却 )
(4) (2024·新高考Ⅱ卷)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而:连词,表示因果,因而 )
(5) (2023·全国甲卷)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 而:连词,表示承接,然后)
(6)(2022·新高考Ⅱ卷)遂鼓而进,贼兵大破( 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7)(2022·上海卷)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
(8)(2019·全国卷Ⅰ)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而:连词,表示并列,并且)
(9)(2019·全国卷Ⅰ)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10)(2019·全国卷Ⅰ)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11)(2019·全国卷Ⅱ)愿王举国而听之(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12)(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连词,表示承接,然后)
(13)(2019·全国卷Ⅲ)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
(14)(2019·全国卷Ⅲ)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15)(2019·北京高考)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
(16)(2019·天津高考)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而:连词,表示并列,并且)
(17)(2018·全国卷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
(18)(2018·全国卷Ⅱ)(王涣)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而:连词,表示承接,然后)
(19)(2018·全国卷Ⅱ)(任峻)威风猛于涣(王涣),而文理不及之(而: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
(20)(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而:连词,表示递进,并且、而且)
2.何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客何为者?(《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列传》)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固定结构。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二、成语助记
无可奈何:奈何:如何,怎样。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何足挂齿: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犹言哪里值得一提。旧时亦常用作自谦语。
何患无辞:何患:哪怕。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百身何赎:何:疑问代词。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
何去何从:何:哪里。离开哪儿,走向哪儿。多指在重大问题上选择什么方向。
三、迁移练习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答案】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
四、高考链接
(1) (2024·新高考Ⅰ卷) 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何:疑问代词,怎么)
(2) (2024·新高考Ⅱ卷)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 (何:疑问代词,什么)
(3) (2024·新高考Ⅱ卷)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4) (2024·新高考Ⅱ卷)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何:疑问代词,什么)
(5) (2024·新高考Ⅱ卷)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何:疑问代词,什么)
(6) (2023·全国甲卷) 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7)( 2023·全国甲卷) 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何:疑问代词,什么)
(8) (2023·全国乙卷)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9) (2023·全国乙卷) 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何如:怎么样)
(10)(2022·全国甲卷)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奈何:怎么样)
(11)(2022·全国甲卷)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12)(2019·全国卷Ⅱ)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何:疑问代词,什么)
(13)(2019·北京高考)人乏财用,不亡何待?(何:疑问代词,什么)
(14)(2019·天津高考)我方为政,学于何有?(何:疑问代词,什么)
(15)(2019·天津高考)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何:代词,多少)
(16)(2019·浙江高考)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何:连词,何况)
(17)(2018·全国卷Ⅲ)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何: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18)(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何: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
(19)(2017·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20)(2017·山东高考)谢贞有何亲属(何:疑问代词,什么)
3.乎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乎:对。)
⑤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二、成语助记
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异乎寻常:异,不同;乎:于;寻常,平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
情见乎辞:心意在言辞中显露出来。
微乎其微:乎,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形容极小或极少。
神乎其神:乎,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形容极其神秘玄妙。
三、迁移练习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答案】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译文:
大王喜欢音乐太投入了,那么齐国治理得(也)差不多了吧。但是我曾经看到一个人,他家世代捕蛇,有多人死在这件事上,却仍然做这件事不停下来,问他原因,(他)说:“(捕蛇)可以应付赋税啊。”哎,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然而大王您为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专心致志,一定会游刃有余的,(这样的话)大王的作为真是比耽溺于音乐强百倍啊。为臣愚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王能原谅我吗?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 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2)(2024·新高考Ⅰ卷) 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 (乎: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3)(2024·新高考Ⅱ卷)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乎: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4)(2022·新高考Ⅰ卷)王曰:“可得闻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5)(2022·新高考Ⅰ卷)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6)(2019·全国卷Ⅲ)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乎: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7)(2019·全国卷Ⅲ)请与子论功,可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8)(2019·全国卷Ⅲ)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9)(2019·北京高考)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乎:介词,相当于“于”)
(10)(2019·北京高考)是恶乎与我谋?(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11)(2019·北京高考)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乎: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12)(2019·浙江高考)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13)(2018·浙江高考)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14)(2018·江苏高考)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①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②?(①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②乎: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15)(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4.乃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结构。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二、成语助记
胜败乃兵家常事:乃,是。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有容乃大:乃,是。指宽容才能成就伟大事业。
长明乃晦:长期明达睿智者,有时(晚年)亦难免昏昧。
何苦乃尔:何苦到这种地步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没有必要。
三、迁移练习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答案】
(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译文:
曾经听说陆放翁的节操气节,全都表现在《示儿》这首诗里,于是读了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深深地受到感动并佩服他,(陆放翁)(真是)忠诚正直的臣子啊!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竟然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大家向他询问道理,他无话可说,才不得不道歉。推究他说的话,恐怕是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名气)吧。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副词,表判断,是)
(2)(2024·新高考Ⅰ卷)大阏氏死,乃还(乃:副词,才)
(3)(2024·新高考Ⅰ卷)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乃:副词,才)
(4)(2023·新高考Ⅰ卷)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乃:副词,才)
(5)(2022·新高考Ⅱ卷)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乃:表顺承,于是、就)
(6)(2021·上海卷)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乃:副词,才)
(7)(2019·全国卷Ⅰ)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乃:表顺承,于是、就)
(8)(2019·全国卷Ⅰ)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乃:表顺承,于是、就)
(9)(2019·全国卷Ⅰ)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乃:表顺承,于是、就)
(10)(2019·全国卷Ⅱ)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乃:表顺承,于是、就)
(11)(2019·全国卷Ⅲ)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乃:副词,表判断,是)
(12)(2019·全国卷Ⅲ)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乃:副词,才)
(13)(2019·北京高考)幽王乃灭,周乃东迁(乃:副词,于是、就)
(14)(2019·浙江高考)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乃:副词,表判断,是)
(15)(2019·浙江高考)乃往往屈才而就法(乃:表转折,却、竟然)
(16)(2018·全国卷Ⅰ)芝(鲁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乃:表顺承,于是、就)
(17)(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乃:表转折,却、竟然)
5.其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五)固定结构。
【何其】【一何】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二、成语助记
投其所好:投,迎合;其,代词,他,他的;好,爱好。迎合别人的喜好。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洞烛其奸: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独善其身:指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外界。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适得其反:结果与愿望相反。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
乐在其中:形容享受某件事的乐趣。
名副其实:名称与实际相符。
舍我其谁:形容勇于担当。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其乐无穷:乐趣无穷无尽。
其貌不扬:指外貌不出众。
其势汹汹:形容来势凶猛。
三、迁移练习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答案】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或表感叹语气,多么,真。(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译文:
狐狸对狼说:“羊肉真鲜美啊!”您如果想尝一尝,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狼说:“那如何对付猛犬呢?”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羊好多次说你坏话,他们说的话不堪入耳,您却一点不生气,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等到他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想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希望您答应我!”猛犬笑着说:“想要给他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于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道路很漫长,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与狼就离开了。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其:第三人称代词,他)
(2)(2024·新高考Ⅰ卷)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3)(2024·新高考Ⅰ卷)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其: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
(4)(2024·新高考Ⅱ卷)虽明法度,其何益哉?(其: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
(5)(2023·全国乙卷)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6)(2023·全国乙卷)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其:第三人称代词,他)
(7)(2023·全国甲卷)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其: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8)(2019·全国卷Ⅰ)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其:第三人称代词,他)
(9)(2019·全国卷Ⅰ)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其: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的)
(10)(2019·全国卷Ⅰ)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其: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11)(2019·全国卷Ⅰ)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12)(2019·全国卷Ⅱ)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13)(2019·全国卷Ⅱ)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14)(2019·全国卷Ⅲ)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15)(2019·北京高考)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其:指代第三人称,它们)
(16)(2019·北京高考)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其: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17)(2019·天津高考)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其: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8)(2018·天津高考)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其:表揣测语气。或许、大概)
(19)(2018·浙江高考)太初(人名)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0)(2017·全国卷Ⅱ)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6.且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三)【固定结构】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二、成语助记
得过且过:且,暂且。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
苟且偷生: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苟且地活着。得过且过,勉强活着。
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安逸,不顾将来。
死且不朽 :即使死了也流传不朽。
穷且益坚 :处境越穷困,意志越坚定。
因循苟且 :沿袭旧例,敷衍应付。
且战且退 :边打边退,形容处于劣势时边抵抗边撤退。
且行且珍惜 :边走边珍惜当下的人和事。
且歌且舞 :边唱歌边跳舞,形容欢乐的场景。
三、迁移练习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答案】
(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就像。(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译文:
“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方的现象吗?中晚唐王朝全都这样啊。(国家治理得都)像这个样子(了),皇帝仍然每天玩乐,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的人,因此李唐将要灭亡,(是)一定的了。再说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底,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纵使他有“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的勇气,(却)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什么用呢?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且: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
(2)(2024·北京卷)上之所罚,命因且罚,不暴故罚也(且: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
(3)(2019·全国卷Ⅲ)且鲁卫兄弟之国也(且: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
(4)(2019·北京卷)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且:表并列关系,译为“还,又”)
(5)(2019·江苏卷)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且:表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4)(2018·江苏卷)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且: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5)(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憙认为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且:副词,译为“暂且”)
(6)(2017·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且:副词,译为“将要”)
7.若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齐桓晋文之事》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四)固定结构。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若……何】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②寇深矣,若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二、成语助记
指挥若定: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像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若即若离 :形容关系疏密不定。
若有若无 :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若明若暗 :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问题的认识不清楚。
若隐若现 :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上善若水 :强调顺应自然。
门庭若市 :形容非常热闹。
固若金汤 :形容防御非常坚固。
虚怀若谷 :形容胸怀宽广。
趋之若鹜 :形容争相追逐(含贬义)。
洞若观火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矫若惊龙 :形容书法或舞姿优美。
三、迁移练习
“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答案】
(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译文:
“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真是)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我也是这样。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作鱼的一片鳞龙的一只爪了。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或者)登上高处吟诗作赋,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他)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了。
四、高考链接
(1)(2019·北京高考)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2)(2019·北京高考)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若: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3)(2019·浙江高考)其曹偶持论若此(若: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4)(2019·江苏高考)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若:动词,译为“像”“如”)
(5)(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6)(2017·全国卷Ⅰ)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若: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7)(2017·全国卷Ⅱ)尔曹(辈)若健,远相避也(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8.所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三)固定结构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二、成语助记
一无所获:所,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名词结构。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
不得其所: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英雄所见略同: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所向披靡:风力所及之处,草木纷纷倒伏。比喻力量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都被扫除。
无所事事:所,一切,所有。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三、迁移练习
“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答案】
(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译文:
“我这样做的缘故,(是)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一己的私怨放在后面。”蔺相如的这句话,值得使他被天下人钦佩。凭借他所居的官位,能够这样说这样做,难道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仔细研究他的言行,就知道他并不是凭此沽名钓誉了。与他不相上下的人,是信陵君。侯生在大庭广众之间,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的时候,前去拜访朱亥,(而信陵君始终面不更色),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样啊。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2)(2024·新高考Ⅰ卷)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3)(2024·新高考Ⅱ卷)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4)(2023·全国乙卷)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5)(2019·全国卷Ⅰ)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6)(2019·全国卷Ⅰ)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所以: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7)(2019·全国卷Ⅲ)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所:名词,处所,地方)
(8)(2019·全国卷Ⅲ)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所以: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9)(2019·北京高考)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所:名词,处所,地方)
(10)(2019·江苏高考)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11)(2018·全国卷Ⅱ)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所: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
(12)(2018·全国卷Ⅲ)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13)(2018·江苏高考)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所:名词,处所,地方)
(14)(2017·浙江高考)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所以: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9.为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成语助记
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化险为夷: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各自为政: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大有作为:作为:做出成绩。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作一番贡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三、迁移练习
“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
【答案】
(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非虚词用法,动词,是。(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为,做。(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译文:
“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这是真理,应当对世人说说它,千万不要让他们被巫师迷惑。巫师,拿骗人当职业,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利益。所以当他来到的时候,就用这个道理斥责他,揭露他的用心。替社会清除坏的风气习俗,(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为何推辞拒绝呢?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以为:认为)
(2)(2024·新高考Ⅰ卷)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以……为:认为)
(3)(2024·新高考Ⅱ卷)强要曰:“为我画计。”(为:介词,替)
(4)(2024·新高考Ⅱ卷)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为:动词,写作)
(5)(2019·全国卷Ⅰ)吴廷尉为河南守(为:动词,担任)
(6)(2019·全国卷Ⅰ)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为:动词,“是”,表判断)
(7)(2019·全国卷Ⅰ)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为:介词,译为“给,替”)
(8)(2019·全国卷Ⅰ)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以(为:复音词,认为)
(9)(2019·全国卷Ⅰ)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动词,写作)
(10)(2019·全国卷Ⅱ)于是以鞅为大良造(为:动词,担任)
(11)(2019·天津高考)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为:动词,当作)
(12)(2019·天津高考)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为:动词,成为)
(13)(2019·江苏高考)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为: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
(14)(2018·全国卷Ⅰ)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为:动词,“是”,表判断)
(15)(2018·全国卷Ⅰ)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为:动词,担任)
(16)(2018·全国卷Ⅰ)帝以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为:介词,译为“给,替”)
(17)(2018·全国卷Ⅱ)县多奸猾,积为人患(为:动词,成为)
(18)(2018·全国卷Ⅲ)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为:介词,读音wéi,译为“被”,表示被动)
10.焉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二、成语助记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②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习焉不察:习:习惯;焉:兼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三、迁移练习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答案】
(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译文:
秦军路过崤山,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无奈进退两难,不久,差不多都战死了,所以导致大败。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骄傲轻敌,怎么能不打败仗?(即使)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就因为他们骄傲,斥责他们,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焉:句末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2)(2019·全国卷Ⅰ)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焉:代词,作动词宾语,相当于“之”,他)
(3)(2019·江苏高考)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焉:句末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4)(2018·全国卷Ⅰ)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焉:代词,作动词宾语,相当于“之”,他)
(5)(2018·全国卷Ⅱ)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焉:句末助词,表示陈述语气,可不译)
(6)(2017·天津高考)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焉: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7)(2017·江苏高考)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焉: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了、啊)
11.也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③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三)固定结构。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二、成语助记
空空如也: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何其毒也: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感叹语气。多么狠毒呀!
来而不往非礼也: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三、迁移练习
“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
【解析】
(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2)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
译文: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你凭什么能恢复它呢?”“我将劝勉并监督(大家和我一起)来践行它。”“你的话,如同金玉;你的心胸,我们怎么能比得上啊!”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2)(2024·新高考Ⅰ卷)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3)(2024·新高考Ⅰ卷)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也: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4)(2024·新高考Ⅱ卷)过其闾,未尝不轼也(也: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5)(2019·全国卷Ⅰ)贾生名谊,洛阳人也(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6)(2019·全国卷Ⅰ)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也: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7)(2019·全国卷Ⅱ)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8)(2019·江苏高考)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9)(2018·浙江高考)太初(人名)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10)(2018·全国卷Ⅲ)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也: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译)
(11)(2018·北京高考)是何也①?则小事之至也②数(①也: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②也: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12. 以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④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举以予人。(《六国论》)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大能鸣也。(《石钟山记》)
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②少以父任。(《苏武传》)
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④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齐桓晋文之事》)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屈原列传》)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五)固定结构。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二、成语助记
嗤之以鼻:以,介词,用。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
以身殉职:以,介词,用。殉: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献出生命。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
以辞害意:以,介词,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德报怨:以,介词,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持之以恒:以,介词,用。用恒心坚持下去,不间断,不松懈。
三、迁移练习
“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
【答案】
(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译文:
“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幅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恐怕要吓到人了。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火把进入深穴(探险)”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把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弃之不顾的,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以为:认为。以: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2)(2024·新高考Ⅰ卷)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以: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3)(2024·新高考Ⅰ卷)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以: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4)(2024·新高考Ⅱ卷)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以: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5)(2024·新高考Ⅱ卷)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是以:因此)
(6)(2019·全国卷Ⅰ)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7)(2019·全国卷Ⅰ)文帝召以为博士(以:介词,表处置,译为“让”,“使”)
(8)(2019·全国卷Ⅰ)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9)(2019·全国卷Ⅱ)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0)(2019·全国卷Ⅱ)子何以中吾君?(以: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11)(2019·全国卷Ⅱ)国内空,日以①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②和(以:①连词,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②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2)(2019·全国卷Ⅲ)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13)(2019·天津高考)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以: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14)(2019·江苏高考)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以: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
(15)(2018·全国卷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以: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16)(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7)(2018·全国卷Ⅰ)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以: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
(18)(2018·全国卷Ⅰ)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人名)(以: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19)(2018·全国卷Ⅱ)涣(人名)以方略讨击,悉诛之(以: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20)(2018·江苏高考)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3.因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5.因为,由于。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成语助记
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因噎废食: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因陋就简: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简陋,不求改进。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办事。
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三、迁移练习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答案】
(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趁此。(5)副,于是,就。(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通过。(8)介词,因为。(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译文: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制度,这就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他常常趁敌人没有准备,突袭击败他们,例如乌巢火烧粮草。这一次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就趁着有理的时机打败了袁绍,取得官渡一战的大胜。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许攸的帮助而取得的。后来曹操路过袁绍的坟墓,通过守墓人来到坟前拜祭他。这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从而统一天下。因为曹操有非同一般的胸怀气量,所以他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敖军无功还,因曰:(因:副词,于是,就)
(2)(2024·新高考Ⅱ卷)因使辩士固请,宜来。(因:副词,趁机)
(3)(2023·全国乙卷)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因:介词,因为)
(4)(2023·全国乙卷)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因:副词,于是,就)
14.于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二)固定结构。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二、成语助记
安于一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轻于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哀莫大于心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悲观绝望,麻木不仁。
见弃于人:见,被。弃,遗弃,抛弃。被别人抛弃。
三、迁移练习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世人皆欲老于(6)吾乡,此乃多人言于(7)我也,非吾杜撰耳。于(8)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9)是,不亦乐乎?
【答案】
(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6)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在。(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向。(8)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此”。(9)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
译文:
“黄雀缓缓地飞,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多么美好啊。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是长久没有看到的了。自从十年前偶而见过一次,到如今已经十年,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如今造林还草,生态渐渐恢复,黄鸟又可以见到了,它的鸣叫比以前美一倍。我们乡的美已经闻名于四方。世界上的人都想在我们这里养老,这是好多人对我说的,不是我杜撰的。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发情怀,陶醉在这里,不是很好吗?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于:介词,在)
(2)(2024·新高考Ⅰ卷)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3)(2024·新高考Ⅱ卷)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于:介词,在)
(4)(2024·新高考Ⅱ卷)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至于:到……地步)
(5)(2019·全国卷Ⅰ)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于:介词,在)
(6)(2019·全国卷Ⅰ)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于:介词,在)
(7)(2019·全国卷Ⅱ)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介词,在)
(8)(2019·全国卷Ⅱ)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于: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9)(2019·全国卷Ⅱ)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于:介词,给)
(10)(2019·全国卷Ⅲ)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于:介词,在)
(11)(2019·北京高考)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于:介词,在)
(12)(2019·天津高考)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于: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13)(2019·浙江高考)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于:介词,在)
(14)(2019·江苏高考)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于:介词,对,对于)
(15)(2018·全国卷Ⅲ)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于:介词,自、从)
(16)(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于:介词,在)
(17)(2018·北京高考)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①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②府(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自、从)
(18)(2017·全国卷Ⅰ)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于: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15.与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五)固定结构。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二、成语助记
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三、迁移练习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答案】
(1)动词,赞许。(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4)动词,结交,亲附。(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7)介词,和,跟,同。
译文:
(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赞许他,我也赞同。但是,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对此)朝廷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治理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这)唯独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
四、高考链接
(1)(2024·新高考Ⅰ卷)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与:介词,译为“和、跟、同”)
(2)(2024·新高考Ⅰ卷)陵事亲孝,与士信(与:动词,结交)
(3)(2024·新高考Ⅰ卷)与卫律皆贵用事(与:介词,译为“和、跟、同”)
(4)(2024·新高考Ⅱ卷)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与:介词,译为“和、跟、同”)
(5)(2019·全国卷Ⅰ)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与:介词,译为“和、跟、同”)
(6)(2019·全国卷Ⅱ)公与语,数日不厌(与:介词,译为“和、跟、同”)
(7)(2019·全国卷Ⅲ)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介词,译为“和、跟、同”)
(8)(2019·天津高考)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①政之分(与②!①与:连词,译为“和、跟、同”②与: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9)(2019·浙江高考)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与:连词,译为“和、跟、同”)
(10)(2018·全国卷Ⅲ)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与:介词,和、跟、同)
(11)(2018·浙江高考)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与:介词,和、跟、同)
(12)(2018·江苏高考)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与:连词,和、跟、同)
(13)(2017·浙江高考)如足下天与①之性,万万与②仆(自称)相远(①与:动词,给予,授予②与:介词,和、跟、同)
(14)(2016·全国卷Ⅲ)(傅珪)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与:动词,读“yù”,参加,参与)
16.则
一、教材经典例句及意义或用法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六)固定词组。
[然则]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
如:……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
【则是】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二、成语助记
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三、迁移练习
“此则(1)岳阳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