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2讲文言虚词(专项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2讲文言虚词(专项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02讲 文言虚词(练习)
目录
01课标达标练 2
02核心突破练 6
03真题溯源练 11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均为“有的、有人”。A项它/到、去。B项它/那些。C项哪里、怎么/他、他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均为“将要”。A项不久后/从前。B项难道/大概。C项却/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项均为“因为”。B项同“尔”,你的/却。C项并且/尚且。D项就/然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B项均为“在”。A项和、同/给。C项比/向。D项替/被。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D项均为“了”。A项……的样子/比。B项……的样子/他、他们。C项不译/那。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门虽设而常关
C.①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②或植杖而耘耔
D.①乐琴书以消忧 ②木欣欣以向荣
【答案】C
【解析】A项,为: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
B项,而: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转折。
C项,或,都是副词,有时。
D项,以: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故选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夫淫雨霏霏
C.莫能与之争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答案】D
【解析】A项,与“为”呼应,构成“为……所……”的句式,表被动;和介词 “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表原因。
B项,动词,像、如;连词,至于。
C项,介词,和、跟;赞成。
D项,助词, “……的人”。
8.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⑤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⑦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⑩其可怪也欤
A.①②/③⑥/④⑦/⑤⑨/⑧⑩ B.①②/③④/⑥⑦/⑤⑨/⑧⑩
C.①②/③⑥/④⑨/⑤⑦/⑧⑩ D.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
【答案】D
【解析】①②人称代词,他、他们;③⑦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指自己;④⑥人称代词,它的,分別代指“后洞”和“鲲”;⑤⑨指示代词,那些,分别指 “好游者”和“疑惑”;⑧⑩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蟹六跪而二螯
B.王好战,请以战喻 以弱天下之民
C.木受绳则直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答案】D
【解析】D项,介词,和;
A项,连词,表修饰 / 连词,表并列;
B项,介词,用 / 连词,表目的;
C项,连词,表承接 / 连词,表转折。
10.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齐楚之精英 ②杳不知其所之 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④多于南亩之农夫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公将鼓之 ⑩句读之不知
A.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 B.①④⑦/②⑤/③⑨/⑥⑧⑩
C.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 D.①④⑦⑩/②③⑨/⑤/⑥⑧
【答案】A
【解析】①④助词,的;②⑤动词,往,到;⑥⑦取独;⑧⑩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③代词,代金玉珠宝等物;⑨助词,词尾,不译。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①不拘于时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舞幽壑之潜蚊
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D.①欲人之免惑也难矣 ②固一世之雄也
【答案】A
【解析】A项,都是介词,受,被。
B项,①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
C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
D项,①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②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
1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⑥皆明智而忠信
⑦吾尝跂而望矣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③⑥/②⑦/④⑤/⑧ B.①③⑦/②⑥/④⑤/⑧
C.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D.①⑥/②④⑦/⑤/③⑧
【答案】A
【解析】①③⑥连词,表并列 ②⑦连词,表修饰 ④⑤连词,表转折 ⑧连词,表递进。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开国何茫然
B.①但见悲鸟号古木 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①难于上青天 ②以其无礼于晋
D.①其险也如此 ②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B
【解析】A项,疑问代词,什么;疑问副词,多么;
B项,副词,只、仅;
C项,介词,比;介词,对;
D项,代词,它;副词,难道。
14.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③宁许以负秦曲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⑤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答案】D
【解析】①“把”;②⑤“凭”;③④⑦⑧表目的的连词“来”;⑥⑨介词“因为”。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何谓也”中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何为其然也
【答案】D 
【解析】A项,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B项,表判断;C项,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D项,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与“何谓也”中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熏之则恐烧其木”中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C 
【解析】A项,副词,表强调,就是;B项,连词,表承接,就、那么;C项,连词,表转折,却,与“熏之则恐烧其木”中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连词,表并列,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亚父者,范增也
B.今者项庄拔剑舞
C.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答案】C 
【解析】A项,放在主语后,表判断;B项,用在时间词语后,译为“……的时候”;C项,用在因果复句的末尾,引出原因,与“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代词,“……的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夫国亦有焉”中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犹且从师而问焉
C.或师焉,或不焉
D.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答案】D 
【解析】A项,兼词,“于之”,在这里;B项,代词,相当于“之”,这里代指老师;C项,语气词,表停顿,不译;D项,语气词,译为“啊”,与“夫国亦有焉”中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拘于时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C 
【解析】A项,介词,从;B项,介词,表被动;C项,介词,对,对于,与“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介词,比。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C.为之奈何
D.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D 
【解析】A项,介词,替;B项,动词,成为;C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对;D项,介词,表被动,与“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参考译文:
齐景公有一回请教晏子说:“治理国家忧患的是什么呢?”晏子回答道:“忧患社鼠。”景公听了不明白,于是又问:“这是怎么说?”晏子回答道:“土地庙,是用木材建造再加以粉刷而成,于是老鼠认为有隙可乘,便托身其中,如果用火熏它,怕会烧掉木材;引水注灌,又怕会浸坏了建筑物上的油彩。这种老鼠不可得而消灭是因为土地庙的关系。一国之内,也有这样的社鼠,他们便是人主左右的近侍。他们对内蒙蔽善恶,淆乱君上视听,对外又卖弄权术,鱼肉乡里百姓。不消灭他们,怕他们违法乱纪;要消灭他们,他们却又被人主所钟爱、庇护,反而成为亲信。这也可以说是国家的社鼠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时夷酋梁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邑,遂据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砺等皆侨治藤、梧。翃至,言于众曰:“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容乃止。”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珪。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曰:“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祗自败耳。”翃曰:“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勉许诺。翃乃移书义、藤二州刺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
(节选自《新唐书·王翃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辰州刺史”与“君为我呼入”(《鸿门宴》)两句中的“为”含义和用法不同。
B.“因陷城邑,遂据容州”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含义和用法不同。
C.“翃至,言于众曰”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D.“安可客治它所”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所”含义和用法不同。
【答案】B 
【解析】A项,动词,做/介词,替;B项,均为副词,趁机;C项,介词,对/介词,表被动;D项,名词,地方/助词,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得容乃止”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含义和用法相同。
B.“阳言以兵为助”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两句中的“以”含义和用法相同。
C.“引兵三千与贼鏖战”与“合纵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两句中的“与”含义和用法不同。
D.“勉檄止之,辄匿不发”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之”含义和用法不同。
【答案】A 
【解析】A项,副词,才/副词,竟然、却;B项,皆为介词,用;C项,介词,和、跟/动词,亲附、结交;D项,代词,他/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参考译文:
王翃,字宏肱,是并州晋阳人。天宝年间,他担任卫尉一职,因参加朝廷才兼文武科选试,被外调出京担任辰州刺史。大历年间,他被提拔为容管经略使。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梁崇牵自称“平南都统”,和偏军统帅覃问合兵一处后,又与西原匪首张侯、夏永相互诱发叛乱,趁机攻陷城镇,于是占领了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砺等人都借藤州、梧州安置州治机构。王翃到任后,对民众说:“我,是容州刺史,怎么可以寄居其他地方进行治理?我一定要在收复容州之后才罢手。”说完他立即拿出自己的钱财来招募士兵,声称有战功的人可以担任州署里的官吏,正因如此应募民众人人自我勉励。没过几个月,王翃就率军斩杀了叛军元帅欧阳珪。趁着有利时机他来到广州,请求节度使李勉出兵与自己合力剿灭叛军,李勉没有答应,说:“容州陷没叛军已经很久,少数民族叛军的势力正强盛,现在就急迫进攻,只能自取失败。”王翃说:“您即使不派出军队,我也希望您向各州县下达文书,谎称您要用军队做我的外援,我希望凭借这种声势,取得几率很小的胜利。”李勉答应了他。王翃于是递送文书给义、藤二州刺史,约定一同进军讨伐,他亲自带领三千人的军队和叛军激烈战斗,一天当中多次与叛军交锋。李勉得知情况后下达文书阻止王翃行动,王翃隐藏文书不给人看,而作战却更加努力,他最终击败了叛军,捉拿了梁崇牵,将容州旧地全部收复。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之知”与“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之”含义和用法相同。
B.“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与“然后以六合为家”(《过秦论》)两句中的“以”含义和用法相同。
C.“唯父昶异焉”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两句中的“焉”含义和用法不同。
D.“其俊识天才乃尔”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两句中的“其”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A项,代词,他/动词,求得;B项,均为介词,把;C项,代词,表对象,相当于“之”/语气助词,表停顿,相当于“也”;D项,代词,他的/代词,他。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所乘马骏驶”与“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两句中的“而”含义不同。
B.“因共谈《易》”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含义和用法相同。
C.“步骤不异于济”与“而耻学于师”(《师说》)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D.“其俊识天才乃尔”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乃”含义相同。
【答案】B 
【解析】A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修饰;B项,副词,于是/动词,因袭、沿袭;C项,介词,表对象,和、与/介词,向;D项,均为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
参考译文:
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他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痴人,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王湛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哥哥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叔用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不好的时候,偶尔看一下罢了。今天应该和你说说了。”于是两人共同谈论《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周易》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所以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它十多天谷物,再和王湛比试。王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骑着马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的马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两人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摔倒了,王湛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是这样。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 命
唐 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无资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子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如之何”中的“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徐公何能及君也
C.其间旦暮闻何物 D.今日之事何如
【答案】B 
【解析】A项,代词,什么;B项,副词,怎么,与例句中的“何”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代词,什么;D项,“何”与“如”连用,为复音虚词,怎么样、什么样。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然则七糠而三粞”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D.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C 
【解析】A项,连词,表递进,而且;B项,连词,表转折,却;C项,连词,表并列,不译,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连词,表修饰,不译。
参考译文:
这一年闹饥荒,唐子的妻子说:“没有米吃了,怎么办?”唐子说:“吃碎米吧。”过了几天,连碎米也不够了,唐子说:“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掺在一起吃吧。”又过了几天,这样也不能凑够。唐子的妻子说:“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掺在一起吃都不能凑够,你靠什么活下去呢?”唐子说:“既然这样,那么就七成米糠三成碎米掺在一起吃。”邻居中有看到这种情况的人,忧心忡忡地慰问唐子说:“你不是当官的吗?为什么如此贫穷?看来大概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吧?”唐子说:“不是这样的。鱼在江河里,就忘记用来生存的本领;它在干枯的沼泽里,就失去用来生存的本领。因为江河里的水广阔无边,干枯的沼泽里的水很浅。现在我和你就像鱼儿在干枯的沼泽里,所以没有什么方法来维持生活。你为什么不用慰问我的态度去慰问天下人呢?”
(2024,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 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 “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 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A.正确。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贵,以……为贵,意动用法。句意: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以难得稀有的财货为贵。
B.正确。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属性词,血统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我有一个亲哥哥。
C.错误。相同,都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没有死节。/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D.正确。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02讲 文言虚词(练习)
目录
01课标达标练 2
02核心突破练 5
03真题溯源练 8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门虽设而常关
C.①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②或植杖而耘耔
D.①乐琴书以消忧 ②木欣欣以向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夫淫雨霏霏
C.莫能与之争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8.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⑤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⑦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⑩其可怪也欤
A.①②/③⑥/④⑦/⑤⑨/⑧⑩ B.①②/③④/⑥⑦/⑤⑨/⑧⑩
C.①②/③⑥/④⑨/⑤⑦/⑧⑩ D.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蟹六跪而二螯
B.王好战,请以战喻 以弱天下之民
C.木受绳则直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0.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齐楚之精英 ②杳不知其所之 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④多于南亩之农夫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公将鼓之 ⑩句读之不知
A.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 B.①④⑦/②⑤/③⑨/⑥⑧⑩
C.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 D.①④⑦⑩/②③⑨/⑤/⑥⑧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①不拘于时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舞幽壑之潜蚊
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D.①欲人之免惑也难矣 ②固一世之雄也
1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⑥皆明智而忠信
⑦吾尝跂而望矣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③⑥/②⑦/④⑤/⑧ B.①③⑦/②⑥/④⑤/⑧
C.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D.①⑥/②④⑦/⑤/③⑧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开国何茫然
B.①但见悲鸟号古木 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①难于上青天 ②以其无礼于晋
D.①其险也如此 ②其孰能讥之乎
14.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③宁许以负秦曲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⑤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何谓也”中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何为其然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熏之则恐烧其木”中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中的“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亚父者,范增也
B.今者项庄拔剑舞
C.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夫国亦有焉”中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犹且从师而问焉
C.或师焉,或不焉
D.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拘于时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C.为之奈何
D.吾属今为之虏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时夷酋梁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邑,遂据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砺等皆侨治藤、梧。翃至,言于众曰:“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容乃止。”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珪。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曰:“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祗自败耳。”翃曰:“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勉许诺。翃乃移书义、藤二州刺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
(节选自《新唐书·王翃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辰州刺史”与“君为我呼入”(《鸿门宴》)两句中的“为”含义和用法不同。
B.“因陷城邑,遂据容州”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含义和用法不同。
C.“翃至,言于众曰”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D.“安可客治它所”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所”含义和用法不同。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得容乃止”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含义和用法相同。
B.“阳言以兵为助”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两句中的“以”含义和用法相同。
C.“引兵三千与贼鏖战”与“合纵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两句中的“与”含义和用法不同。
D.“勉檄止之,辄匿不发”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之”含义和用法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之知”与“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之”含义和用法相同。
B.“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与“然后以六合为家”(《过秦论》)两句中的“以”含义和用法相同。
C.“唯父昶异焉”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两句中的“焉”含义和用法不同。
D.“其俊识天才乃尔”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两句中的“其”含义不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所乘马骏驶”与“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两句中的“而”含义不同。
B.“因共谈《易》”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含义和用法相同。
C.“步骤不异于济”与“而耻学于师”(《师说》)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
D.“其俊识天才乃尔”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乃”含义相同。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 命
唐 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食无粟矣,如之何?”唐子曰:“以粞。”他日,不能具粞,曰:“三糠而七粞。”他日,犹不能具。其妻曰:“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曰:“然则七糠而三粞。”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子非仕者与?何其贫若此也?意者其无资身之能乎?”唐子曰:“不然。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今吾与子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如之何”中的“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徐公何能及君也
C.其间旦暮闻何物 D.今日之事何如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然则七糠而三粞”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D.吾尝终日而思矣
(2024,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 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 “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 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