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03讲 文言句式(讲义)目录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考点一 判断句 3考点二 被动句 5考点三 倒装句 6考点四 省略句 9考点五 固定句式 10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3年份 卷别 翻译或断句 牵涉句式2025 全国一卷 断句:夫鲁国A有患者B君臣父子C皆被其辱D祸E及众庶F妇人G独安H所避乎! 倒装句/被动句 固定句式: 独……乎翻译: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 倒装句全国二卷 断句:温既素有此A计B深纳C其言D遂定E废F立G超H始谋也。 省略句/判断句2024 新高考Ⅰ卷 翻译: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判断句新课标Ⅱ卷 翻译: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固定句式: 何……乎全国甲卷 断句: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固定句式: 为……所2023 新课标Ⅱ卷 翻译: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翻译: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固定句式: 不亦……乎; 斯亦……乎考情解码:文言句式没有单独命题,但在文言翻译与文言断句题中,常会有文言句式出现。 命题预警: ①注意翻译题中的各种文言句式。 ②注意断句题的中文言句式。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许多是不同的,辨识这些不同,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句式,是阅读文言文必需的能力。我们要重点掌握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固定句式。考点一 判断句文言文的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的句子。常见的形式如下类型 例句……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者,……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经》)……,……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无标志词) 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类型 例句用“为、乃、即、则、皆、诚”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⑦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赤壁赋》)是 指示代词,这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表判断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例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B.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节选自《除谏议孝义子》)(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考点二 被动句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文言文的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九种形式。形式 例句.……于……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见……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并序》).……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所…… ①庐江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无标志(或省略了“于”,或主语后用其他动词表主语被动) 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②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③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④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例题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B.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C.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D.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例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节选自《宋史·郭劝传》)(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考点三 倒装句在现代汉语里,句子成分的顺序,通常是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谓语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词前。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如果和现代汉语不同,出现了前后倒置的情况,这样的句子就叫作倒装句。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类型 示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词“不、弗、未、毋、无、莫”等)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类型 示例以“之”或“是”为标志,用于加重语气,宾语前置。(“之”“是”无实义)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陈述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要前置;且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的,也常会前置 ①一言以蔽之(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2.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类型 示例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心词+数量定语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3.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将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类型 示例动词+以+宾语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动词+于(或“乎”, 相当于“于”)+宾语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于+宾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4.主谓倒置句现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不多见,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叹倒装,谓语后常有语气助词,一般用逗号隔开。如:甚矣,汝之不惠!二是疑问倒装,充当谓语的多是疑问词。如:谁为哀者?【例题5】下列句子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籍何以至此(《鸿门宴》)B.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并序)》]C.青,取之于蓝(《劝学》)D.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例题6】下列句子中,是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B.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C.沛公军霸上(《鸿门宴》)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例题7】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C.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D.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题8】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节选自彭端淑《为学》)考点四 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习惯或修辞的需要,在不影响语言表达的前提下,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最常见的省略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例句省略 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省略 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类型 例句省略 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例题9】下列句子有省略现象,括号中的补充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廉颇蔺相如列传》)B.请(允许我)奉盆瓯(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C.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廉颇蔺相如列传》)D.相如闻,不肯与(之)会(《廉颇蔺相如列传》)【例题10】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节选自《召公谏厉王弭谤》)考点五 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包括词组)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之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我们在阅读(翻译)文言文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了这些句式的变化,对我们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作用 形式 意思 例句表陈述 或判断 1.……所以…… 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有所…… ……无所…… 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 ①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3.……有以…… ……无以…… 是“有所以”“无所以”的省略,有时还写成“……有……以……”“……无……以……”,译为“有什么可用(拿)来”“没有什么用(拿)来”或译为“有办法用来”“没有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表委婉 1.得无……乎(邪、耶) 表示对情况的推测,译为“该不会……吧”或者“只怕是……吧”“莫非是……吧”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无乃……乎(与) 毋乃……乎 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将“无”换成“毋”,成为“毋乃……乎”,意思不变 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蹇叔哭师》)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然则…… “然”和“则”连用,用在句首表“如此,那么”,可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表反问 或疑问 1.不亦……乎 用于委婉的反问句,译为“不是……吗”(语气较轻)、“岂不是……吗”(语气稍重),“岂”也可译作“难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何(奚、恶、安)……为 何(奚、恶、安)以……为 都是表反问的固定句式,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为什么……呢”“哪里……呢”。“何”有的句子中换成“奚”“恶”“安”,意思一样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3.如……何 奈……何若……何 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分开用时译为“对……怎么办”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岂……哉(欤、乎、乎哉) 是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配合,以反问的语气表示肯定,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五代史伶官传序》)5.庸……乎 其庸……乎 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②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庄子·人间世》)表比较、选择、取舍 ……孰与…… 与……孰 表示比较和选择的固定句式,译为“跟……比较,哪个……” ①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②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与其……孰若…… 与其……岂若…… 表示从比较中取舍,舍弃前者,选取后者,译为“与其……不如……”“与其……怎么赶得上……”。单独用“孰若”可译为“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例题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的词。(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吏呼一何怒!(《石壕吏》)(6)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7)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例题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丞相(指文天祥)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A而断B断焉 C 殚力D竭谋E扶颠F持危G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节选自杨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记》)一、(2025全国一卷,节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材料三: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所以泣也。”其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曷为泣也?”婴曰:“吾闻之异乎子之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马得罪于宋君,出于鲁,其马佚而吾园,而食吾园之葵。是岁,吾闻园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践起兵而攻吴,诸侯畏其威,鲁往献女,吾姊与焉,兄往视之,道畏而死。越兵威者,吴也;兄死者,我也。今卫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乎?”(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二、(2024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03讲 文言句式(讲义)目录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考点一 判断句 3考点二 被动句 5考点三 倒装句 7考点四 省略句 10考点五 固定句式 12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5年份 卷别 翻译或断句 牵涉句式2025 全国一卷 断句:夫鲁国A有患者B君臣父子C皆被其辱D祸E及众庶F妇人G独安H所避乎! 倒装句/被动句 固定句式: 独……乎翻译: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 倒装句全国二卷 断句:温既素有此A计B深纳C其言D遂定E废F立G超H始谋也。 省略句/判断句2024 新高考Ⅰ卷 翻译: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判断句新课标Ⅱ卷 翻译: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固定句式: 何……乎全国甲卷 断句: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固定句式: 为……所2023 新课标Ⅱ卷 翻译: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翻译: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固定句式: 不亦……乎; 斯亦……乎考情解码:文言句式没有单独命题,但在文言翻译与文言断句题中,常会有文言句式出现。 命题预警: ①注意翻译题中的各种文言句式。 ②注意断句题的中文言句式。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许多是不同的,辨识这些不同,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句式,是阅读文言文必需的能力。我们要重点掌握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固定句式。考点一 判断句文言文的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的句子。常见的形式如下类型 例句……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者,……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经》)……,……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无标志词) 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类型 例句用“为、乃、即、则、皆、诚”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⑦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赤壁赋》)是 指示代词,这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表判断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例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B.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答案】D【解析】D 项为省略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节选自《除谏议孝义子》)(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答案】(1)仆人说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2)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个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解析】(1)“……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2)“……为……”“……也”表判断,是判断句;“制”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安能蓄之”是反问句。参考译文: 宋朝陈谏议(“谏议”为官职名)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被人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陈谏议进入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为什么不见了?”仆人说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叫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个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赶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要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仁人的品质。考点二 被动句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文言文的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九种形式。形式 例句.……于……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见……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并序》).……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所…… ①庐江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无标志(或省略了“于”,或主语后用其他动词表主语被动) 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②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③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④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例题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B.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C.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D.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A【解析】A 项为被动句。其余三项均为省略句。【例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节选自《宋史·郭劝传》)(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答案】(1)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而附会并强加罪名于他,郭劝替他辨析审理案件,使他得以免罪。(2)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一职),却又升任工部侍郎。(3)(郭劝)又对刘从德遗奏中的恩典太过进行批评,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解析】“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3)“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是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至太常博士,破格晋升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任莱州通判。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而附会并强加罪名于他,郭劝替他辨析审理案件,使他得以免罪。当时宋绶出京任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在地方(任职)。”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一职),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郭劝)又对刘从德遗奏中的恩典太过进行批评,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郭劝)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 考点三 倒装句在现代汉语里,句子成分的顺序,通常是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谓语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词前。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如果和现代汉语不同,出现了前后倒置的情况,这样的句子就叫作倒装句。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类型 示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词“不、弗、未、毋、无、莫”等)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类型 示例以“之”或“是”为标志,用于加重语气,宾语前置。(“之”“是”无实义)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陈述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要前置;且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的,也常会前置 ①一言以蔽之(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2.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类型 示例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心词+数量定语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3.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将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类型 示例动词+以+宾语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动词+于(或“乎”, 相当于“于”)+宾语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于+宾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4.主谓倒置句现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不多见,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叹倒装,谓语后常有语气助词,一般用逗号隔开。如:甚矣,汝之不惠!二是疑问倒装,充当谓语的多是疑问词。如:谁为哀者?【例题5】下列句子中,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籍何以至此(《鸿门宴》)B.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并序)》]C.青,取之于蓝(《劝学》)D.则告诉不许(《陈情表》)【答案】C【解析】A 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被动句。【例题6】下列句子中,是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B.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C.沛公军霸上(《鸿门宴》)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答案】B【解析】A 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例题7】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C.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D.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A【解析】A项为省略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例题8】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节选自彭端淑《为学》)【答案】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解析】“西蜀之去南海”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僧之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富之僧者”;“顾”是“难道”的意思;“蜀鄙”中的“鄙”的意思是“边远的地方”。参考译文: 四川边远的地方,住着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吃饭的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到南海,还没能去成呢。你凭借着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情况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考点四 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习惯或修辞的需要,在不影响语言表达的前提下,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最常见的省略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例句省略 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省略 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类型 例句省略 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例题9】下列句子有省略现象,括号中的补充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廉颇蔺相如列传》)B.请(允许我)奉盆瓯(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C.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廉颇蔺相如列传》)D.相如闻,不肯与(之)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B【解析】“请”即为“请允许我”。【例题10】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节选自《召公谏厉王弭谤》)【答案】周厉王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指责、批评自己的人。(巫者)向(周厉王)举报(指责、批评周厉王的人),(周厉王)就杀掉那些人。【解析】省略句“王怒,(王)得卫巫,(王)使(卫巫)监谤者,(卫巫)以(之)告(王),(王)则杀之”。参考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邵公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了!”周厉王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指责、批评自己的人。(巫者)向(周厉王)举报(指责、批评周厉王的人),(周厉王)就杀掉那些人。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考点五 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包括词组)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之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我们在阅读(翻译)文言文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了这些句式的变化,对我们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作用 形式 意思 例句表陈述 或判断 1.……所以…… 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有所…… ……无所…… 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 ①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3.……有以…… ……无以…… 是“有所以”“无所以”的省略,有时还写成“……有……以……”“……无……以……”,译为“有什么可用(拿)来”“没有什么用(拿)来”或译为“有办法用来”“没有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表委婉 1.得无……乎(邪、耶) 表示对情况的推测,译为“该不会……吧”或者“只怕是……吧”“莫非是……吧”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无乃……乎(与) 毋乃……乎 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将“无”换成“毋”,成为“毋乃……乎”,意思不变 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蹇叔哭师》)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然则…… “然”和“则”连用,用在句首表“如此,那么”,可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表反问 或疑问 1.不亦……乎 用于委婉的反问句,译为“不是……吗”(语气较轻)、“岂不是……吗”(语气稍重),“岂”也可译作“难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何(奚、恶、安)……为 何(奚、恶、安)以……为 都是表反问的固定句式,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为什么……呢”“哪里……呢”。“何”有的句子中换成“奚”“恶”“安”,意思一样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3.如……何 奈……何若……何 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分开用时译为“对……怎么办”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岂……哉(欤、乎、乎哉) 是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配合,以反问的语气表示肯定,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五代史伶官传序》)5.庸……乎 其庸……乎 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②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庄子·人间世》)表比较、选择、取舍 ……孰与…… 与……孰 表示比较和选择的固定句式,译为“跟……比较,哪个……” ①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②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与其……孰若…… 与其……岂若…… 表示从比较中取舍,舍弃前者,选取后者,译为“与其……不如……”“与其……怎么赶得上……”。单独用“孰若”可译为“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例题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的词。(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吏呼一何怒!(《石壕吏》)(6)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7)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答案】(1)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入呢?(3)(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4)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不屑与他们同列,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不如这些人,岂不是令人感到奇怪吗!(5)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6)祝酒完毕,(项庄)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用来作为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助兴)。”(7)如今我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恩宠优厚,怎么敢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愿望呢。(8)既然这样,那么六国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的欲望却没有满足,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例题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丞相(指文天祥)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A而断B断焉 C 殚力D竭谋E扶颠F持危G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节选自杨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记》)【答案】CEG【解析】“自是而断断焉”,“焉”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即在C处断开;“殚力竭谋”“扶颠持危”结构对称,应在E处断开;“以兴复为己任”,“以……为”固定句式,其前应断开,即在G处断开。参考译文文丞相刚刚二十岁就在朝廷回答皇帝问题,极尽论辩才能议论国家大事。不久,元兵渡过长江,他又上书请求斩杀君主宠幸亲近的小人中主张皇帝迁居他处的人,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安定国家,本来已经气魄盖过天下了。从此,忠心耿耿,竭力尽智,力挽狂澜,以复兴为己任。虽然历尽艰难险阻、各种挫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幸国家灭亡自身被俘,而忠贞大义更加显明。一、(2025全国一卷,节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材料三: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所以泣也。”其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曷为泣也?”婴曰:“吾闻之异乎子之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马得罪于宋君,出于鲁,其马佚而吾园,而食吾园之葵。是岁,吾闻园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践起兵而攻吴,诸侯畏其威,鲁往献女,吾姊与焉,兄往视之,道畏而死。越兵威者,吴也;兄死者,我也。今卫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乎?”(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答案】鲁国监门人的女儿婴随人一起绩麻,半夜哭泣起来,她同伴问她:“为什么哭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相从绩”,相伴纺线;“中夜”,半夜;“何谓而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谓何而泣”,为何哭泣。材料三:鲁国守城门官的女儿名叫婴,和其他女子一块儿缉麻线,到了半夜,她哭了起来。她的同伴问道:“你为什么流泪呢?”婴说:“我听说卫国的世子不好,所以哭泣。”她的同伴说:“卫国的世子不好,这是诸侯担忧的事,你为什么哭泣呢?”婴说:“我听说的同你问的不同。从前,宋国的司马桓魋得罪了宋国国君,逃亡到鲁国来,他的马逃奔了,在我的菜园里打滚,吃掉了我的菜园里的葵菜。那一年,我听说种菜的人损失了一半的利益。越王勾践出兵攻打吴国,诸侯畏惧他的威势,鲁国把女子奉献给越王,我的姊姊也在被奉献之列,我的哥哥到越国去探望姊姊,路上遇到危险,死了。越国军队威胁的是吴国,可是死掉哥哥的是我。现在卫国的世子非常不好,喜好战争,我有三个弟弟,能够不替他们担忧吗?”《诗经》上说:“大夫不问水的深浅,鲁莽渡河,我的内心就忧愁起来。”这难道不是同类的事情吗!二、(2024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答案】(1)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2)(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解析】(1)本题重点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固定句式(何……乎?);二是关键词语“辟”“游”两处,“辟”是“退避、躲避”的意思,“辟逃”作为词组仍理解为“躲避”;“游”是“结交、交往”的意思。文中的“求”应理解为“寻找、搜寻”,“公”结合上下文应翻译成复数“你们”。(2)本题重点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判断句式(……者……也……),二是关键词语“却”“操”两处,“却”是“后退”的意思;“操”是“操守”的意思。“贤”“高”两字均可理解为“尊重、推崇”。此句承上文,主语应为“秦国”,为保持句意完整,可适当增补。这些考点都是古汉语中常见字词的常见含义,理解了字词,句意也就自然明了了。参考译文:材料二: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驾着(用四匹马拉的)安车,趁机派能言善辩之士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发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道义,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来。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地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一直到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修养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主张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张子房(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皓,并丰厚地礼遇他们。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3讲文言句式(复习讲义)(学生版).docx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3讲文言句式(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