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4讲图文对应关系(复习讲义)(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4讲图文对应关系(复习讲义)(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 04 讲 图文对应关系(讲义)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知识储备:信息类文本中的五种图形与识图方法 4
考点一 以“图”换“文” 7
考点二 以“文”析“图” 11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4
近年来高考信息类文本“图文对应考题”统计表
考点 年份 卷别 题号 图形种类 配图位置 考试题型
图文 对应 关系 2024 全国甲卷 第4题 结构图 文本中 选择题
新课标Ⅱ卷 第1题 流程图、结构图 选项中、文本中 选择题
2022 新课标Ⅱ卷 第1题 流程图 选项中 选择题
全国甲卷 第4题 流程图 选项中 选择题
全国乙卷 第4题 数据图、形象图 文本中,选项中 选择题
2021 全国乙卷 第4题 数据图(表格) 文本中 选择题
2019 新课标Ⅰ卷 第5题 数据图(表格) 文本中 选择题
新课标Ⅱ卷 第4题 流程图 选项中 选择题
考情解码: 图文对应,也即图文结合。既包括以文字解析图形含义,也包括用图形转换文字。 命题预警: ① 考题设计中,多以数据图与流程图为考题设计图形。 ② 流程图主要是将文字换成流程图示形式,应注意先后次序与箭头方向。
知识储备:信息类文本中的五种图形与识图方法
◆ 图形一:流程图
图形简介
流程图是示意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与逻辑关系的图。识别流程图,特别要注意箭头方向。流程图内在的结构关系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是横向联系,也可能是纵向联系。高考考题设计者,喜欢将文本中的文字以流程图的形式进行转换,然后要求考生辨析图文转换的排序或正误。
如:(2024新课标Ⅱ卷第1题)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A. ⑥②④①⑤③ B. ②④①⑥③⑤ C. ⑥④①②⑤③ D. ②⑥①④③⑤
识图方法
对流程图进行解读时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流程图的构图要素及各环节的作用。流程图一般由圆圈(或方框)、文字、连接线(或箭头)、旁批文字等组成。方框或圆圈中的文字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图的重要环节和必不可少的要素,识图时不可遗漏。
(2)读图捕捉信息时,注意整个构图要素及流转环节、流程间的关系。按照先总后分的原则,首先分清主线,大的构成部分;然后顺藤摸瓜,沿着各分支去梳理。
◆ 图形二:数据图
图形简介
数据图主要是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表转化为直观的信息来展现某种变化、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等,它能简洁明了地反映事物的情况或变化发展的规律。
常见的数据图表有以下四种类型。
类型 信息点
柱状图 ①表头和图例;②柱体代表的数据; ③不同颜色柱体数据的比较;④柱体与坐标的关系
表格图 ①表头内容;②纵栏与横栏的栏目;③表格中数字的极值; ④邻近栏目数字的比较;⑤表中数字的变动情况
饼状图 ①表头与图例;②不同扇面表示所占百分比;③组成整体各扇面之间的数字与对比
曲线图 ①表头和图例;②纵横坐标的内容、意义;③曲线的走向、极值、拐点; ④不同曲线的交叉对比;⑤曲线的波折度和平滑度
 
识图方法
◆ 图形三:寓意图
图形简介
富有寓意的图,即寓意图。寓意图主要包括徽标与漫画。
徽标,言简意赅、高度凝练、意蕴丰富。一般是为某一组织、行业、机构、活动而专门设计,通过图像、形状、颜色等多种元素的组合,表现该组织、行业、机构、活动的纲领、宗旨、理念、目标等。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幽默、诙谐的画面,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识图方法
识别徽标,需要深入分析图像、形状、颜色等各种元素及其组合后的内涵。
认识漫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①标题(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②注释(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③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
◆ 图形四:结构图
图形简介
结构图是显示事物内在结构或方位的图形。结构富有立体感,有时以横截面的形式出现。
如:2024全国甲卷信息类文本配的“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识图方法
识别结构图,应先弄清楚构成要素,然后看清结构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前后组成。
◆ 图形五:形象图
图形简介
形象图是为了更好地让读者理解文字,给文字配的图。读者在读文过程中,有了形象图,更能清楚地看到文字介绍的逼真形象。形象图一般具有直观形象特点。从近年高考题看,一般没有在形象图上出题。
如:2021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配的雕塑《拉奥孔》图
识图方法
信息类文本中有形象图时,考生阅读文字时,一般要看看。因为形象本身就是为了让文字有个直观图示。脑中有图示,便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文字说明、介绍及论述。带“图”读“文”,读文字更顺畅。
考点一 以“图”换“文”
以图换文,即用“图形”转换“文字”。由于高考不是以考查学生画图为目标,故以图换文的考查,一般在选择项中,图形已经画好,考生只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选择即可。以图换文考题,多考查流程图或结构图。流程图,重在显示信息类文本的内容先后次序与逻辑关系;答题时,要特别注重内容梳理与流程图中的箭头方向、分支方向或排列次序。结构图应注重组成结构及动态变化。
一、(2024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
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
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
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A. ⑥②④①⑤③ B. ②④①⑥③⑤ C. ⑥④①②⑤③ D. ②⑥①④③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意、检索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图文转换等能力。材料一中画横线的部分主要讲述了船箭分离以及“哥伦比亚”与“鹰”对接的过程。土星5号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阿波罗11号飞船推向月球。不久后,哥伦比亚号先脱离第三级火箭,水平旋转180度,调整飞船后与鹰号成功对接。随着哥伦比亚号向外的拉力,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的登月舱露出了全貌。随后,两艘小飞船的组合体与土星5号的第三级火箭分离,沿着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考生依据材料一文末的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的示意图,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材料的文字表述,然后再根据试题中分解步骤的图片,即可完成正确的排序。
二、(2022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 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及图文转换能力。
材料三相关表述是“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雪晶的形状“在-15℃左右时……呈板状”;过饱和度湿度高时,“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而AD项六角形板状晶体在上 ,星状的枝蔓晶体在下,正好相反,可排除AD;
雪晶的形状“在-2℃左右时呈板状”;过饱和度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C项是由实心板状晶体变成的针状晶体,可排除C。
故选B。
考点二 以“文”析“图”
以文析图,即用文字理解图形,用适当的语句,表达出图形中蕴含的深意。与我们常说的看图说话相通。在信息类文本中,以文析图多考查数据类图形。
分析数据为主的图表(柱状图、饼状图、表格、曲线图),读图就要紧紧抓住“数据”这个核心区分数据统计的对象、认识数据的大小变化、分析数据间的比值。具体来说,柱状图要着重分析条柱的高低显示的数据比例,饼状图要着重分析各项目所占图形比例的大小,表格要着重注意横向、竖向数据的差别,曲线图要注意分析曲线的发展趋势和曲线的交叉节点。
一、(2024年九省联考适应性试题,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气温条件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 生计方式
农牧并重
农耕
A. 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 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 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 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
【解析】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D.“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文化Ⅱ存续期内气温偏冷,而从时间上看,此时是公元前1000年以内,材料二“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可见此时旱作农业系统已经完成,因此人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应该是农牧兼有,选项所说“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说法错误。故选D。
二、(2021年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B.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C.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D.从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65000万吨以上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图文转换的能力。B项“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强加因果,材料一提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并没有说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是因为粮食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024全国甲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偷梁换柱”这一成语在现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它是指一种修缮加固的科学方法,完全没有贬义。
B. 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展示了几种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柱,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的立柱比较容易发生糟朽残损的情况。
C. 结合图文可以发现,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再由梁传递给其下的短柱,依次向下传递,最终由底部的立柱传至地面。
D. “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包括托梁、抽柱、换柱等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梁一直会得到很好的支撑,从而始终能够保持水平稳定状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和理解图表的能力。
C.“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错误,原文第二段“梁为水平放置”“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示意图中线条指示的横着的木料是“梁”,它承担屋顶的全部重量。选项受力、传力分析不对。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 04 讲 图文对应关系(讲义)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知识储备:信息类文本中的五种图形与识图方法 4
考点一 以“图”换“文” 7
考点二 以“文”析“图” 10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2
近年来高考信息类文本“图文对应考题”统计表
考点 年份 卷别 题号 图形种类 配图位置 考试题型
图文 对应 关系 2024 全国甲卷 第4题 结构图 文本中 选择题
新课标Ⅱ卷 第1题 流程图、结构图 选项中、文本中 选择题
2022 新课标Ⅱ卷 第1题 流程图 选项中 选择题
全国甲卷 第4题 流程图 选项中 选择题
全国乙卷 第4题 数据图、形象图 文本中,选项中 选择题
2021 全国乙卷 第4题 数据图(表格) 文本中 选择题
2019 新课标Ⅰ卷 第5题 数据图(表格) 文本中 选择题
新课标Ⅱ卷 第4题 流程图 选项中 选择题
考情解码: 图文对应,也即图文结合。既包括以文字解析图形含义,也包括用图形转换文字。 命题预警: ① 考题设计中,多以数据图与流程图为考题设计图形。 ② 流程图主要是将文字换成流程图示形式,应注意先后次序与箭头方向。
知识储备:信息类文本中的五种图形与识图方法
◆ 图形一:流程图
图形简介
流程图是示意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与逻辑关系的图。识别流程图,特别要注意箭头方向。流程图内在的结构关系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是横向联系,也可能是纵向联系。高考考题设计者,喜欢将文本中的文字以流程图的形式进行转换,然后要求考生辨析图文转换的排序或正误。
如:(2024新课标Ⅱ卷第1题)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A. ⑥②④①⑤③ B. ②④①⑥③⑤ C. ⑥④①②⑤③ D. ②⑥①④③⑤
识图方法
对流程图进行解读时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流程图的构图要素及各环节的作用。流程图一般由圆圈(或方框)、文字、连接线(或箭头)、旁批文字等组成。方框或圆圈中的文字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图的重要环节和必不可少的要素,识图时不可遗漏。
(2)读图捕捉信息时,注意整个构图要素及流转环节、流程间的关系。按照先总后分的原则,首先分清主线,大的构成部分;然后顺藤摸瓜,沿着各分支去梳理。
◆ 图形二:数据图
图形简介
数据图主要是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表转化为直观的信息来展现某种变化、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等,它能简洁明了地反映事物的情况或变化发展的规律。
常见的数据图表有以下四种类型。
类型 信息点
柱状图 ①表头和图例;②柱体代表的数据; ③不同颜色柱体数据的比较;④柱体与坐标的关系
表格图 ①表头内容;②纵栏与横栏的栏目;③表格中数字的极值; ④邻近栏目数字的比较;⑤表中数字的变动情况
饼状图 ①表头与图例;②不同扇面表示所占百分比;③组成整体各扇面之间的数字与对比
曲线图 ①表头和图例;②纵横坐标的内容、意义;③曲线的走向、极值、拐点; ④不同曲线的交叉对比;⑤曲线的波折度和平滑度
 
识图方法
◆ 图形三:寓意图
图形简介
富有寓意的图,即寓意图。寓意图主要包括徽标与漫画。
徽标,言简意赅、高度凝练、意蕴丰富。一般是为某一组织、行业、机构、活动而专门设计,通过图像、形状、颜色等多种元素的组合,表现该组织、行业、机构、活动的纲领、宗旨、理念、目标等。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幽默、诙谐的画面,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识图方法
识别徽标,需要深入分析图像、形状、颜色等各种元素及其组合后的内涵。
认识漫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①标题(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②注释(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③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
◆ 图形四:结构图
图形简介
结构图是显示事物内在结构或方位的图形。结构富有立体感,有时以横截面的形式出现。
如:2024全国甲卷信息类文本配的“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识图方法
识别结构图,应先弄清楚构成要素,然后看清结构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前后组成。
◆ 图形五:形象图
图形简介
形象图是为了更好地让读者理解文字,给文字配的图。读者在读文过程中,有了形象图,更能清楚地看到文字介绍的逼真形象。形象图一般具有直观形象特点。从近年高考题看,一般没有在形象图上出题。
如:2021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配的雕塑《拉奥孔》图
识图方法
信息类文本中有形象图时,考生阅读文字时,一般要看看。因为形象本身就是为了让文字有个直观图示。脑中有图示,便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文字说明、介绍及论述。带“图”读“文”,读文字更顺畅。
考点一 以“图”换“文”
以图换文,即用“图形”转换“文字”。由于高考不是以考查学生画图为目标,故以图换文的考查,一般在选择项中,图形已经画好,考生只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选择即可。以图换文考题,多考查流程图或结构图。流程图,重在显示信息类文本的内容先后次序与逻辑关系;答题时,要特别注重内容梳理与流程图中的箭头方向、分支方向或排列次序。结构图应注重组成结构及动态变化。
一、(2024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
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
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
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A. ⑥②④①⑤③ B. ②④①⑥③⑤ C. ⑥④①②⑤③ D. ②⑥①④③⑤
二、(2022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 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
考点二 以“文”析“图”
以文析图,即用文字理解图形,用适当的语句,表达出图形中蕴含的深意。与我们常说的看图说话相通。在信息类文本中,以文析图多考查数据类图形。
分析数据为主的图表(柱状图、饼状图、表格、曲线图),读图就要紧紧抓住“数据”这个核心区分数据统计的对象、认识数据的大小变化、分析数据间的比值。具体来说,柱状图要着重分析条柱的高低显示的数据比例,饼状图要着重分析各项目所占图形比例的大小,表格要着重注意横向、竖向数据的差别,曲线图要注意分析曲线的发展趋势和曲线的交叉节点。
一、(2024年九省联考适应性试题,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气温条件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 生计方式
农牧并重
农耕
A. 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 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 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 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
二、(2021年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B.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C.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D.从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65000万吨以上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24全国甲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偷梁换柱”这一成语在现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它是指一种修缮加固的科学方法,完全没有贬义。
B. 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展示了几种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柱,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的立柱比较容易发生糟朽残损的情况。
C. 结合图文可以发现,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再由梁传递给其下的短柱,依次向下传递,最终由底部的立柱传至地面。
D. “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包括托梁、抽柱、换柱等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梁一直会得到很好的支撑,从而始终能够保持水平稳定状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