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4讲文言断句(知识清单)(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4讲文言断句(知识清单)(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4讲 文言断句(知识清单)
目 录
01知识脑图·学科框架速建
02考点精析·知识能力全解
【知能解读01】对话标志断句
【知能解读02】文言实词断句
【知能解读03】文言虚词断句
【知能解读04】文言句式断句
【知能解读05】短语结构断句
【知能解读06】修辞手法断句
03 攻坚指南·高频考点突破
【重难点突破01】文言实词断句
【重难点突破02】短语结构断句
04 避坑锦囊·易混易错诊疗
【易混易错01】不能识别主语与宾语
【易混易错02】虚词扰乱句子的断句
【易混易错03】没有识别出文言句式
【易混易错04】不能关注到短语结构
05 通法提炼·高频思维拆解
【方法技巧01】标词性,定句读
【方法技巧02】查对话,定句读
【方法技巧03】看虚词,找位置
【方法技巧04】抓句式,定句读
【方法技巧05】看结构,定句读
【方法技巧06】明修辞,巧判断
古文是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中就对学生有此明确要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也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子。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原文、误解原意。
句读(jù dòu),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以读号表示,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文言文断句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阅读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成为文言文阅读测试中较重要的命题形式。
01对话标志断句
文言文常以“曰”“云”“言”为标志写人物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
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示例1】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示例2】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02文言实词断句
1.据名词、代词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三)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鲁国A有患者B君臣父子C皆被其辱D祸E及众庶F妇人G独安H所避乎!
2.据动词断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1】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示例2】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愔又好聚敛,积钱数千万,尝开库,任超所取。超性好施,一日中散与亲故都尽,其任心独诣皆此类也。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时愔在北府①,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既而超就温宿,曰:“期公慨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子公矣,若不能持废立大事,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温既素有此计深纳其言遂定废立超始谋也。年四十二,先愔卒。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温既素有此A计B深纳C其言D遂定E废F立G超H始谋也。
03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示例1】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示例2】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筑扞蔽也 筑犹齿之有唇也 筑唇亡则齿寒 筑今日亡赵 筑明日患及齐楚矣 筑且救赵 筑高义也 筑却秦师 筑显名也 筑不务为此而爱粟 筑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资治通鉴 · 周纪五》)
注:扞蔽:屏障。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诛权奸,修内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谓无其具。然而得地不守,兵歼甲弃,何也 将非其人也。文帝图治之英君,其命将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所任之将,亦当时人望所归。当代未见有人愈于彦之②而当时不用者。(文帝之所信任推崇以风示天下者皆拘葸异谨之人谓可信以无疑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进柔软);则天下相戒以果敢机谋,而生人之气为之坐痿;故举世无可用之才。
材料三中打括号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帝之所信任推崇A以风示天下者B.皆拘葸异谨之人C谓可信D以无疑E于是乎摧抑F英尤G而登进柔软。
04文言句式断句
文言句式断句,是指所断句子侧重于对文言句式进行识别与切分。断句时,要能识别文言常见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固定句式(固定搭配)。
(一)判断句式:“……者,……也;……者也;此(斯)……也”等。
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史记·陈涉世家》)(要在“者”和“也”后断开)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史记·鸿门宴》)
(二)倒装句式(状语后置、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例如: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会”的后置状语,不能分开)
②贤哉/回也!(“贤”是“回”的前置谓语,应在“回”前断开)
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己”是“知”的前置宾语,不能分开)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句不能断开)
(三)被动句式:“为……所、为所、……为……、受(见)……于……”等。
例如:
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其他固定句式:不亦……乎、何(奚、安、曷)以……为(哉、也)、岂……哉、何……之有(之为)、如(奈、若)……何、
(无乃、得无、况)……乎(与、耶)、非……则……、与其……孰若……、宁(宁可)……不(无、毋)等
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②汝为人臣子/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汉书·苏武传》)
③何辞为?(《鸿门宴》)
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05短语结构断句
根据短语结构类型断句 是一种有效的文言文断句方法,通过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可以更准确地划分句子的停顿。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短语结构类型及其对应的断句方法:
并列短语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各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在断句时,可以在并列短语之间进行停顿。例如,“中通外直”可以断句为“中通/外直”,因为“中通”和“外直”是并列的短语,分别描述莲花的内部结构和外形特点 。
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起修饰限制作用。在断句时,可以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进行停顿。例如,“美丽的花朵”可以断句为“美丽的 / 花朵”,因为“美丽的”是修饰语,“花朵”是中心语
动宾短语 :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宾语是动词的承受者。在断句时,可以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进行停顿。例如,“他读书”可以断句为“他 / 读书”,因为“读书”是动宾短语
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谓语陈述主语。在断句时,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进行停顿。例如,“天气晴朗”可以断句为“天气 / 晴朗”,因为“天气”是主语,“晴朗”是谓语 。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此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B.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C.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D.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06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对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触类旁通断开几处的效果。
【示例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示例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一段句式整齐,四六句和对偶多。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 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 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有删改)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01文言实词断句
根据文言实词进行断句,主要通过识别名词、代词、动词等实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位置来确定句读。
(一)名词/代词定位主宾语
文言文中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和代词(如“吾”“尔”“之”“其”)常作主语或宾语,其位置可辅助断句:
主语前断开 :名词/代词作主语时,其前通常需断句。
例: 管宁华歆 ∕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宁 ∕挥锄与瓦石不异∕ 华 ∕捉而掷去之 36。
(“管宁华歆”“宁”“华”作主语,其前断开。)
宾语后断开 :名词/代词作宾语时,其后常断句。
例:虎噬∕ 其骨 ∕(“其骨”作宾语,其后断开)
(二)动词定位谓语核心
动词是句子主干的核心,通过分析动作关系可断句:
动词前找主语,后找宾语 :
例:有妇人∕ 置 二小儿沙上∕而 浣 衣于水者∕虎自山上∕ 驰 来∕妇人∕ 沉 水避之 37。
(“置”“浣”“驰”“沉”为动词,前后断开。)
省略主语的判断 :主语省略时,动词直接引领谓语部分。
例: 曰 :“子非吾友也。” 49
(“曰”前省略主语“管宁”,动词“曰”后为对话内容。)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02 短语结构断句
文言短语类型的断句需根据其语法结构特点进行划分,核心在于识别短语内部的组合关系(如并列、主谓、动宾等)及特殊句式标志。这是目前考生断句时最缺乏考虑的。
(一)并列短语:成分间对称断开
由意义相近、结构相同的成分并列组成,断句时需在并列项之间分隔:
示例 :
中通∕外直 (“中通”与“外直”均为偏正结构,描述莲的不同特征)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不舍”与“金石可镂”形成动作与结果的并列)
(二)主谓短语:主语与谓语间断开
主语(名词/代词)后接谓语(动词/形容词),主谓之间需断句:
示例 :
宁∕挥锄与瓦石不异 (主语“宁”后接谓语“挥锄”)
虎∕噬其骨 (主语“虎”后接动宾结构“噬其骨”)
(三) 动宾短语:动词后宾语前不断,宾语后断开
动词带宾语时,通常宾语后需断句(宾语前置等特殊情况除外):
示例 :
掷去∕之 (动词“掷去”后接宾语“之”,“之”后断开)
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 (动词“置”后带宾语“二小儿”,宾语后断开)
(四)连动短语:由“主语”发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态性短语构成,表示前后相承的两个动作行为,两个动作行为之间有顺接、修饰或目的关系,其间一般不可断开。
(五)兼语短语:指“主语+谓语+兼语+谓语”的结构形式。古汉语中的兼语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遣”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②前一动词是“谓”“名”“号”“称”等,后一动词一般是“曰”“为”等;③“以……为……”“拜……为……”类。中间不能断开。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二:
崇宁三年,户部尚书曾孝广言:“东南金帛、茶布之类直至京师,惟六路上供斛斗,犹循用转般法,吏卒糜费与在路折阅,动以万数。欲将六路上供斛斗,并依东南杂运直至京师卸纳,庶免侵盗乞贷之弊。”自是六路郡县各认岁额虽至远处亦直抵京师号直达纲方纲米之来立法峻甚不得逾时州县欲其速过但令供状以钱给之沿流乡保悉致骚扰。又盐法已坏,回舟无所得,舟人逃散,本法尽废。
(节选自《宋史·食货·漕运》)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意为“达到了极点”,说明“岁额”的数量庞大,之后应该断开。
B. “方”“时”都作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之前都应该断开。
C. “但令供状以钱”为状语后置句,叙写地方官员索贿行为,应单独成句。
D. “沿流乡保悉致骚扰”,表明漕运法规严苛所造成的后果,应合为一读。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题,是综合性考题,该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文意理解的能力。文言中的“句”与“读”,含义略有不同。“句”即是句末停顿,“读”是句中停顿。句末必须断,而句中则不必断。考生出现句读不明当断不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以下“四大”陷阱:
★易错陷阱一:不能识别主语与宾语。
★易错陷阱二:虚词扰乱句子的断句。
★易错陷阱三:没有识别出文言句式。
★易错陷阱四:没有关注到短语结构。
01不能识别主语与宾语
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在文言文断句时,如果不能准确识别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就容易导致断句错误。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应对策略:看名词代词,通过句子主语宾语断句。
句子的主语与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来担任。
断句时,通过语段或上下文语境,先找到名词或代词,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便能轻易找到断句位。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名词 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等。 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等。 第三人称:之、其、彼。
谦称代词 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代词 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之、其、彼等。
疑问代词 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等。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规避陷阱:不能识别主语与宾语。
02 虚词扰乱句子的断句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标示作用,但有时虚词的使用会干扰句子的断句。例如,句首的语气词和连词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而句末的语气词则标志着句子的结束 。
应对策略:看标志虚词,通过句首句末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类 别 常见例词 断句技巧
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末 语气词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疑问 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关 联词语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其前一般断开
复音 虚词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③时胡元入主中国,德原薄其时,叹曰:“世道如此,虽欲有为,其可得乎?”遂杜门谢客以授后进远迩争趋之虽有大儒上章交荐卒不出。
第③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
遂杜门谢客以授后进远迩争趋之虽有大儒上章交荐卒不出
规避陷阱:虚词扰乱句子的断句。
03 没有识别出文言句式
不同的文言句式对断句有重要影响。如果忽视特定的文言句式,可能会导致断句错误。例如,特定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都有其固定的断句规则
应对策略:判定句式结构,通过特定文言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断句时,应先识别这些结构。此外,一些特殊句式,也可能影响到断句。具体如下:
特殊句式 断句要求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固定句式)
……者,……也 前后可断,中间须断
与其……,孰若……
……,抑(还是)……
其……,其……也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规避陷阱:没有识别出文言句式。
04不能关注到短语结构
文言文中常见的短语结构也是断句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能识别这些短语结构,就容易在断句时出错。
应对策略:识别短语结构,通过常见短语结构断句。
断句是在对文句整体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句中的一些短语结构,是断句的重要契入点。断句时,既要保诗固定短语的不可切割,又要特别注意修辞句的对仗与匀称,保持句子结构整齐性。
短语结构 组成要素及构成
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指由“主语+谓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谓语用于陈述主语的行为、性质、状态等,二者是一个整体,其间不能断开。
动宾结构 指由“动词+宾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断开。
连动结构 由“主语”发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态性短语构成,表示前后相承的两个动作行为,两个动作行为之间有顺接、修饰或目的关系,其间一般不可断开。
动补结构 指由“动词+补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补语对动作产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结果等进行补充说明,中间不能断开。
兼语结构 指“主语+谓语+兼语+谓语”的结构形式。古汉语中的兼语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遣”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②前一动词是“谓”“名”“号”“称”等,后一动词一般是“曰”“为”等;③“以……为……”“拜……为……”类。中间不能断开。
对称结构 指修辞句式(如:对偶对仗、顶真等)或琅琅上口整句的整齐划一式匀称结构。断句时,应注意前后保持对称。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督兵A疾B进C行D至阴山E遇其斥候F千余G皆俘H以随军
规避陷阱:没有关注到短语结构。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六种:
01 标词性,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植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就可能需要断开。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往往作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教材示例: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选自《鸿门宴》)
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断句参考: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02 查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如教材示例: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选自《鸿门宴》)
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五处,再结合其他方法断句。
断句参考: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曰A广大乎B平C天下矣D凡所以贵E士F君子者G以其仁H而有德也
03 看虚词,找位置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或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关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意变得一目了然。
如教材示例: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技法演示:本语段有一个用于句首的介词“及”,两个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而”,两个舒缓语气的句中语气词“也”,还有句末语气词“也哉”。因此,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
断句参考: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04 抓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如教材示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选自《师说》)
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完全可断开。
断句参考: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05 看结构,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如教材示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选自《劝学》)
技法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断句的关键点。
断句参考: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元昊死,谅祚初立,议者请饵其三将,破分其势,可以得志。程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立说之非,人皆知之,诚哉其不可与谋也!春秋重伐丧之贬,予士匄之还①,彼有取尔矣。邻国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临服罪,同好如初,则乖约肆淫,大伤人子之心,信不仁矣。元昊者,沦于夷之叛臣,为我蝨贼者也。死亦不足恤也。丧亦不足矜也。如其可削平以休息吾民巩固吾守恶容小不忍以乱大谋哉?故琳说之非,不可托春秋之义为之解也。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其可A削平B以休息C吾民D巩固E吾宇F恶容G小不忍H以乱大谋哉?
06明修辞,巧判断
文言文经常运用对偶、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如教材示例: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选自《过秦论》)
技法演示:文段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显然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根据排比的特点可以断开此处。
断句参考: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字谕麟徵儿:李师赴宁乡试,放假二十日,尔当照常用功,一切家务,外事自有尔叔管,内事自有尔母管,何必要尔问讯。至于邻里亲戚,无论与我家有隙无隙,是亲是疏,在尔只宜尊之敬之,见而则谨执后辈礼,笑脸向人,岂可因族人背后讥笑我家,邻人曾窃吾家园蔬,遇尔尊称,尔竟置之不理,枉读圣贤书,全不解泛爱众之义。尔在少年时代,已积下许多嫌怨,将来管理家政,必致个个都是仇人,奚能立身处世!古来贤人君子无与乡党宗族不睦者小怨不忘睚眦必报乃属贱丈夫之所为尔万不可学此卑鄙行为。兹得尔母来书报告,特此郑重告诫,谨遵勿忘。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不宜寓目,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选自《郑板桥家书》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古来贤人君子∕无与乡党宗族不睦者∕小怨不忘∕睚眦必报∕乃属贱丈夫之所为∕尔万不可学此卑鄙行为
B. 古来贤人君子无与∕乡党宗族不睦者∕小怨不忘∕睚眦必报∕乃属贱丈夫之所为∕尔万不可学此卑鄙行为
C. 古来贤人君子∕无与乡党宗族不睦者小怨∕不忘睚眦必报∕乃属贱丈夫之所为∕尔万不可学此卑鄙行为
D. 古来贤人君子无与∕乡党宗族不睦者小怨∕不忘睚眦必报∕乃属贱丈夫之所为∕尔万不可学此卑鄙行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4讲 文言断句(知识清单)
目 录
01知识脑图·学科框架速建
02考点精析·知识能力全解
【知能解读01】对话标志断句
【知能解读02】文言实词断句
【知能解读03】文言虚词断句
【知能解读04】文言句式断句
【知能解读05】短语结构断句
【知能解读06】修辞手法断句
03 攻坚指南·高频考点突破
【重难点突破01】文言实词断句
【重难点突破02】短语结构断句
04 避坑锦囊·易混易错诊疗
【易混易错01】不能识别主语与宾语
【易混易错02】虚词扰乱句子的断句
【易混易错03】没有识别出文言句式
【易混易错04】不能关注到短语结构
05 通法提炼·高频思维拆解
【方法技巧01】标词性,定句读
【方法技巧02】查对话,定句读
【方法技巧03】看虚词,找位置
【方法技巧04】抓句式,定句读
【方法技巧05】看结构,定句读
【方法技巧06】明修辞,巧判断
古文是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中就对学生有此明确要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也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子。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原文、误解原意。
句读(jù dòu),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以读号表示,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文言文断句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阅读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成为文言文阅读测试中较重要的命题形式。
01对话标志断句
文言文常以“曰”“云”“言”为标志写人物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
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示例1】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解析】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曰”,就要特别注意了。
【答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示例2】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解析】第一步划出人名,根据人物与动词关系确定主语,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就不难做出正确答案了。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跟踪训练】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之”是代词,指代前文“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的内容,“母异之”主谓宾齐全,B后应断开;
“曰”是“说”的意思,习惯上“曰”后即D处断开;
“多”是“很、非常”的意思,修饰的是“知孝养”,“如此”是“这样”的意思,从语意上看,这是周母感慨儿子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处应断开。故BDG处需要断句。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02文言实词断句
1.据名词、代词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解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跟踪训练】
(2025·全国一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三)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鲁国A有患者B君臣父子C皆被其辱D祸E及众庶F妇人G独安H所避乎!
【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中“鲁国”“祸”“妇人”都是名词,作主语;“患”在句中作名词,是宾语。
句意:鲁国一旦发生祸患,君臣父子都会遭受耻辱,灾祸波及所有百姓,妇人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鲁国”是主语,“有”是谓语,“患”是宾语,句子完整,可在B处断开;“君臣父子”是主语,“皆被其辱”是被动句式,“祸”为下句主语,可在D处断开;“妇人”为主语,可在其前断开,即在F处断开。故选BDF。
【参考译文】
鲁漆室女,是鲁国漆室氏之邑的女儿。当时正是鲁国穆公执政时代,穆公年纪老了,太子又还小。鲁漆室女为此靠着柱子长啸,在旁的人听到这悲愤的啸声,没有一个不为之感伤的。她邻居家有个妇女平常跟她玩在一起,对她说:“你的啸声听起来为什么这样悲惨!”漆室女说:“我担忧着鲁君老、太子幼的事啊!”邻居妇人笑着说:“这是鲁国大夫该操心的国家大事,和我们妇女有什么关系呢?”漆室女说:“不是这样。这不是你能知道的。以前晋国有客人住在我家,把马拴在菜园里,不料马脱逃奔跑,将菜园里的葵菜全都践踏死了,使我家一年到头吃不到葵菜。又有一次,邻居家的女儿私奔,跟着别人逃走了,她家里的人请我哥哥前往追赶,途中正碰上因久雨涨水,落入水流中淹死,使我终身失去了哥哥。现在鲁君年老惑乱,太子年幼无知,在无知和惑乱之间,奸恶欺诈的事就会不停发生。鲁国一旦有了什么灾祸,君臣也好,父子也好,都会遭到耻辱,还会祸及百姓,我们妇女能独自平安地逃过吗?我正担忧此事。”
2.据动词断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1】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解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示例2】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解析】句中动词有“期行、期、不至、舍去、乃至”,因此可区分出五个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省略主语或者是承前主语。
【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跟踪训练】
(2025·全国二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愔又好聚敛,积钱数千万,尝开库,任超所取。超性好施,一日中散与亲故都尽,其任心独诣皆此类也。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时愔在北府①,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既而超就温宿,曰:“期公慨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子公矣,若不能持废立大事,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温既素有此计深纳其言遂定废立超始谋也。年四十二,先愔卒。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温既素有此A计B深纳C其言D遂定E废F立G超H始谋也。
【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桓温向来就早有此打算,非常赞同郗超的话,于是决定实施废立之事,这是郗超的谋划。
“温”是主语,“有”是谓语,“此计”是偏正短语作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B处断开;
“深纳其言”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独立成句,D处断开;
“定废立”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独立成句;“超”是下句主语,G处断开。故选BDG。
【参考译文】
郗超字景兴,又字嘉宾。他从小便卓异不凡,不受拘束,有超越世人的气度。他与士林中的人交往,总是希望超越他人,出类拔萃。他善于清谈议论,分析义理精细微妙。郗愔又喜欢聚敛财物,积累了数干万钱财。有一次他打开钱库,让郗超随意取用。郗超生性喜好施舍,一天之内就把钱财全部散给了亲戚朋友,他这种随心所欲的做法都是这样。桓温征召他为征西大将军掾。桓温升任大司马后,他又转为参军。当时郗愔在北府任职,桓温说“京口的酒可以喝,士兵可以任用”,内心非常不希望郗愔留在那里。而郗愔对世事机变糊涂不明,给桓温写信,想要共同辅佐王室,修复皇家陵寝。郗超拿来信看后,把它一点点撕得粉碎,然后重新写了一封信,陈述自己年老多病,非常不适应人世间的纷扰,请求到一个闲散之地养老。桓温收到信后大喜,立即调任郗愔为会稽太守。桓温心怀不轨,想要建立霸业的基础,郗超为他出谋划策。谢安与王坦之曾经去拜访桓温商议事情,桓温让郗超躲在帐中偷听。一阵风吹开了帐子,谢安笑着说:“郗生真可说是入幕之宾了。”随后,郗超到桓温那里留宿,对他说:“您肩负着朝廷的重任,天下的责任将要落在您身上了。如果不能主持废立皇帝的大事,就无法镇服四海,威震天下,怎能不深思熟虑呢!”桓温向来就早有此打算,非常赞同郗超的话,于是决定实施废立之事,这是郗超的谋划。郗超四十二岁时,先于他的父亲郗愔去世。
03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示例1】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答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解析】
这一段中,有表示判断的虚词“也”,也有在句末的虚词“矣”,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断句。
【示例2】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筑扞蔽也 筑犹齿之有唇也 筑唇亡则齿寒 筑今日亡赵 筑明日患及齐楚矣 筑且救赵 筑高义也 筑却秦师 筑显名也 筑不务为此而爱粟 筑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资治通鉴 · 周纪五》)
注:扞蔽:屏障。
【解析】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犹、且”;位于句末的虚词有“也、也、矣、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这一语段的断句就差不多都解决了。
【跟踪训练】
(2025·福建三明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诛权奸,修内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谓无其具。然而得地不守,兵歼甲弃,何也 将非其人也。文帝图治之英君,其命将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所任之将,亦当时人望所归。当代未见有人愈于彦之②而当时不用者。(文帝之所信任推崇以风示天下者皆拘葸异谨之人谓可信以无疑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进柔软);则天下相戒以果敢机谋,而生人之气为之坐痿;故举世无可用之才。
材料三中打括号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帝之所信任推崇A以风示天下者B.皆拘葸异谨之人C谓可信D以无疑E于是乎摧抑F英尤G而登进柔软。
【答案】BC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文帝所信任推崇、用来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用人标准的,都是些拘谨怯懦、异常谨慎的人,认为这些人值得信任而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就压抑杰出的人才,提拔那些软弱无能的人。
“……者”是下一句的主语,构成判断句,“者”后停顿,应在B处断开;
“皆”是谓语,“拘葸异谨之人”是宾语,句子表意完整,应在C处断开;
“于是”之后是结果,前面断开,应在E处断开。故选BCE。
【参考译文】
元嘉年间的北伐,文帝诛杀了权臣奸佞,整治内部治理,让百姓休养生息六年然后用兵,不能说没有准备。然而得到土地却守不住,士兵被歼灭,兵器被丢弃,为什么呢?是将领不是合适的人选。文帝是谋划治国的英明君主,他任命将领,不是听信左右奸佞之人的推荐。他所任用的将领,也是当时众人所仰望归附的。在当时没有比到彦之更合适却不被任用的人了。(文帝所信任推崇用来昭示天下的,都是拘谨懦弱、谨小慎微的人,认为可以信任而没有疑虑。于是抑制英才,提拔柔弱之人;因此天下人相互告诫不要果敢地运用谋略,而百姓的士气因此而萎靡不振;所以整个天下没有可用的人才。)
04文言句式断句
文言句式断句,是指所断句子侧重于对文言句式进行识别与切分。断句时,要能识别文言常见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固定句式(固定搭配)。
(一)判断句式:“……者,……也;……者也;此(斯)……也”等。
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史记·陈涉世家》)(要在“者”和“也”后断开)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史记·鸿门宴》)
(二)倒装句式(状语后置、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例如: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会”的后置状语,不能分开)
②贤哉/回也!(“贤”是“回”的前置谓语,应在“回”前断开)
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己”是“知”的前置宾语,不能分开)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句不能断开)
(三)被动句式:“为……所、为所、……为……、受(见)……于……”等。
例如:
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其他固定句式:不亦……乎、何(奚、安、曷)以……为(哉、也)、岂……哉、何……之有(之为)、如(奈、若)……何、
(无乃、得无、况)……乎(与、耶)、非……则……、与其……孰若……、宁(宁可)……不(无、毋)等
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②汝为人臣子/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汉书·苏武传》)
③何辞为?(《鸿门宴》)
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跟踪训练】
(2022·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
05短语结构断句
根据短语结构类型断句 是一种有效的文言文断句方法,通过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可以更准确地划分句子的停顿。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短语结构类型及其对应的断句方法:
并列短语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各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在断句时,可以在并列短语之间进行停顿。例如,“中通外直”可以断句为“中通/外直”,因为“中通”和“外直”是并列的短语,分别描述莲花的内部结构和外形特点 。
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起修饰限制作用。在断句时,可以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进行停顿。例如,“美丽的花朵”可以断句为“美丽的 / 花朵”,因为“美丽的”是修饰语,“花朵”是中心语
动宾短语 :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宾语是动词的承受者。在断句时,可以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进行停顿。例如,“他读书”可以断句为“他 / 读书”,因为“读书”是动宾短语
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谓语陈述主语。在断句时,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进行停顿。例如,“天气晴朗”可以断句为“天气 / 晴朗”,因为“天气”是主语,“晴朗”是谓语 。
【跟踪训练】
(2024·天津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此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B.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C.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D.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时治理国家,爱民是重要的;想要解决爱民的问题,礼是重要的;想要解决礼的问题,敬是重要的。“古之为政”是句子的主语,为了表强调,后面可以断开,且“爱人”是动宾结构,不断开,排除AC;“爱人为大”主谓宾齐全,不断开,排除C;“治爱人”是动宾结构,不断开,排除ABC;“治礼”与“治爱人”一样是动宾结构,不断开,排除AB。故选D。
【参考译文】
孔子陪鲁哀公坐着说话,哀公问道:“请问人生道路中,什么最重要?”孔子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回答道:“您提到这个话题,这是(给)百姓的恩惠,因此我岂敢没有言辞回答?在人生道路中政事最重要。所谓政,就是正。国君做得正,那么百姓也就跟着做得正了。国君的所作所为正,百姓跟从着就是正的。国君做得不正,百姓跟他学什么正呢?”哀公问:“请问如何治理政事呢?”孔子回答说:“夫妇要有别,男女要互相亲近,君臣要讲诚信。这三件事做正了,那么万物就可以做好了。”哀公说:“寡人虽然没有才能,但还是希望知道用来实行这三件事的方法,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孔子回答说:“古时治理国家,爱民是重要的;想要解决爱民的问题,礼是重要的;想要解决礼的问题,敬是重要的。最恭敬的事,以天子诸侯的婚姻最为重要。结婚的时候,天子诸侯要穿上冕服亲自去迎接。亲自迎接,是表示敬慕的感情。所以君子要倡导用敬慕的感情和她相亲相爱。如果舍弃了敬意,就是遗弃了互相亲近的感情。不亲不敬,双方就不能互相尊重。爱与敬,大概是治国的根本吧!”
06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对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触类旁通断开几处的效果。
【示例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析】
这段文字之中,句式整齐,多运用四六句,穿插运用五字句,有序而灵动;多运用对偶、对比、手法。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答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示例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一段句式整齐,四六句和对偶多。
【跟踪训练】
(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 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 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有删改)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答案】ADF
【解析】“为将而降”与“降而为之效死以战”是顶真的修辞手法,故A处应断开。“为之”做“效死以战”的状语,“效死”是“战”的修饰成分,中间均不可断开,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虽……,而……”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在中间的F处断开。故选ADF。
【参考译文】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01文言实词断句
根据文言实词进行断句,主要通过识别名词、代词、动词等实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位置来确定句读。
(一)名词/代词定位主宾语
文言文中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和代词(如“吾”“尔”“之”“其”)常作主语或宾语,其位置可辅助断句:
主语前断开 :名词/代词作主语时,其前通常需断句。
例: 管宁华歆 ∕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宁 ∕挥锄与瓦石不异∕ 华 ∕捉而掷去之 36。
(“管宁华歆”“宁”“华”作主语,其前断开。)
宾语后断开 :名词/代词作宾语时,其后常断句。
例:虎噬∕ 其骨 ∕(“其骨”作宾语,其后断开)
(二)动词定位谓语核心
动词是句子主干的核心,通过分析动作关系可断句:
动词前找主语,后找宾语 :
例:有妇人∕ 置 二小儿沙上∕而 浣 衣于水者∕虎自山上∕ 驰 来∕妇人∕ 沉 水避之 37。
(“置”“浣”“驰”“沉”为动词,前后断开。)
省略主语的判断 :主语省略时,动词直接引领谓语部分。
例: 曰 :“子非吾友也。” 49
(“曰”前省略主语“管宁”,动词“曰”后为对话内容。)
【跟踪训练】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答案】 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
句中“刘备”、“吕布”、“操”、“程昱”均是人名,名词,先明确这些词的主语与宾语关系。“为……所”表被动,“袭”是动词,“刘备为吕布所袭”是一个被动句,所以从“袭”后B处断开;“奔于操”承接前边主语“刘备”,“奔”是谓语,“操”是宾语,结构完整,所以从“于操”后D处断开;“以”是“程昱”的谓语,“备有雄才”是宾语,“程昱以备有雄才”句子结构完整,所以从“有雄才”后G处断开。故选BDG。
【参考译文】
三国时期的人才可谓是最为鼎盛的,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来说,曹操是以权术驾驭人,刘备是以性情结交人,孙氏兄弟则是以意气感召人。
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曹操说:“现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这是不可以的。”
02 短语结构断句
文言短语类型的断句需根据其语法结构特点进行划分,核心在于识别短语内部的组合关系(如并列、主谓、动宾等)及特殊句式标志。这是目前考生断句时最缺乏考虑的。
(一)并列短语:成分间对称断开
由意义相近、结构相同的成分并列组成,断句时需在并列项之间分隔:
示例 :
中通∕外直 (“中通”与“外直”均为偏正结构,描述莲的不同特征)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不舍”与“金石可镂”形成动作与结果的并列)
(二)主谓短语:主语与谓语间断开
主语(名词/代词)后接谓语(动词/形容词),主谓之间需断句:
示例 :
宁∕挥锄与瓦石不异 (主语“宁”后接谓语“挥锄”)
虎∕噬其骨 (主语“虎”后接动宾结构“噬其骨”)
(三) 动宾短语:动词后宾语前不断,宾语后断开
动词带宾语时,通常宾语后需断句(宾语前置等特殊情况除外):
示例 :
掷去∕之 (动词“掷去”后接宾语“之”,“之”后断开)
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 (动词“置”后带宾语“二小儿”,宾语后断开)
(四)连动短语:由“主语”发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态性短语构成,表示前后相承的两个动作行为,两个动作行为之间有顺接、修饰或目的关系,其间一般不可断开。
(五)兼语短语:指“主语+谓语+兼语+谓语”的结构形式。古汉语中的兼语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遣”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②前一动词是“谓”“名”“号”“称”等,后一动词一般是“曰”“为”等;③“以……为……”“拜……为……”类。中间不能断开。
【跟踪训练】
(2025·福建泉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二:
崇宁三年,户部尚书曾孝广言:“东南金帛、茶布之类直至京师,惟六路上供斛斗,犹循用转般法,吏卒糜费与在路折阅,动以万数。欲将六路上供斛斗,并依东南杂运直至京师卸纳,庶免侵盗乞贷之弊。”自是六路郡县各认岁额虽至远处亦直抵京师号直达纲方纲米之来立法峻甚不得逾时州县欲其速过但令供状以钱给之沿流乡保悉致骚扰。又盐法已坏,回舟无所得,舟人逃散,本法尽废。
(节选自《宋史·食货·漕运》)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意为“达到了极点”,说明“岁额”的数量庞大,之后应该断开。
B. “方”“时”都作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之前都应该断开。
C. “但令供状以钱”为状语后置句,叙写地方官员索贿行为,应单独成句。
D. “沿流乡保悉致骚扰”,表明漕运法规严苛所造成的后果,应合为一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此六路州县各自确定每年的数额,即使最远的地方,也直达京城,称为直达纲。当纲运米向京城进发时,颁布的法规很严苛,不许超过时限。州县希望船赶快通过,仅要自陈情况文书,就将钱给他们,河两岸乡保都因此受到骚扰。
A.“之后应该断开”错,“至远处”是偏正结构,应该在“至远处”后断开;
B.“时”不是副词,而是名词“时限”;“之前都应该断开”错,“不得逾时”是动宾结构,应在“时”后断开;
C.“但令供状以钱”断句错误,应该是“但令供状”“以钱给之”。故选D。
【参考译文】
崇宁三年,户部尚书曾孝广上奏说:“东南地区的金银绢帛、茶叶布匹之类径直到达京城,惟有六路上缴的粮食,仍然沿用转般法,官兵花费与沿途损耗,动以万计。希望将六路上缴的粮食,都仿效东南地区运送其他物资径直到京师界下卸交纳,或许可避免偷盗或借贷的弊病。”从此六路州县各自确定每年的数额,即使最远的地方,也直达京城,称为直达纲。当纲运米向京城进发时,颁布的法规很严苛,不许超过时限。州县希望船赶快通过,仅要自陈情况文书,就将钱给他们,河两岸乡保都因此受到骚扰。盐法已被破坏,船返回没有收入,船工逃散,转般法完全被废弃。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题,是综合性考题,该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文意理解的能力。文言中的“句”与“读”,含义略有不同。“句”即是句末停顿,“读”是句中停顿。句末必须断,而句中则不必断。考生出现句读不明当断不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以下“四大”陷阱:
★易错陷阱一:不能识别主语与宾语。
★易错陷阱二:虚词扰乱句子的断句。
★易错陷阱三:没有识别出文言句式。
★易错陷阱四:没有关注到短语结构。
01不能识别主语与宾语
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在文言文断句时,如果不能准确识别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就容易导致断句错误。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应对策略:看名词代词,通过句子主语宾语断句。
句子的主语与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来担任。
断句时,通过语段或上下文语境,先找到名词或代词,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便能轻易找到断句位。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名词 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等。 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等。 第三人称:之、其、彼。
谦称代词 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代词 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之、其、彼等。
疑问代词 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等。
【跟踪训练】
(2023·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规避陷阱:不能识别主语与宾语。
【答案】BF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
“遇之无礼”的主语是“君”,“礼”是“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语,“彼”前断开,所以B处断;
“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修饰谓语“反国而起兵”,这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一句“即”构成“如果……就会……”的假设句,“即”前断开,所以F处断;
“伤”是名词,意为“祸害”,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断。故断句处为:BFG。
【参考译文】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
02 虚词扰乱句子的断句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标示作用,但有时虚词的使用会干扰句子的断句。例如,句首的语气词和连词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而句末的语气词则标志着句子的结束 。
应对策略:看标志虚词,通过句首句末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类 别 常见例词 断句技巧
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末 语气词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疑问 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关 联词语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其前一般断开
复音 虚词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跟踪训练】
(2025·上海闵行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③时胡元入主中国,德原薄其时,叹曰:“世道如此,虽欲有为,其可得乎?”遂杜门谢客以授后进远迩争趋之虽有大儒上章交荐卒不出。
第③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
遂杜门谢客以授后进远迩争趋之虽有大儒上章交荐卒不出
规避陷阱:虚词扰乱句子的断句。
【答案】遂杜门谢客/以授后进/远迩争趋之/虽有大儒上章交荐/卒不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中有两个虚词“以” “虽”,容易干扰断句。
句意:于是闭门谢客,专心教授学生,远近学子争相前来求学。尽管有大儒上书朝廷举荐他,他始终不肯出仕。
“杜门谢客”动宾结构的并列短语做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断在“客”后;
“以”是引导目的的虚词,“授后进”为动宾结构,故断在“进”后;
“远迩”做主语,“争趋”做谓语,“之”做宾语,故断在“之”后;
“虽”表让步的虚词,“大儒”做主语,“上章交荐”是连动式谓语,故断在“荐”后。
【参考译文】
李愬谋划着要袭击蔡州。每当他抓到投降的士兵,一定会亲自招来询问详情,因此他对叛军内部地势的险要和平易、道路的远近、军备的虚实全都了如指掌。……(李愬)活捉了李祐后带回军营,解开他的捆绑,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李祐对李愬说:“蔡州的精锐士兵都在洄曲和四周边境据守,守卫州城的都是老弱残兵,可以趁他们空虚,直接抵达州城。”李愬认为他说得对。辛未日,李愬命令李祐、李忠义率领三千名突击士兵作为先锋,自己率领三千人作为中军,命令李进诚率领三千人在队伍后面压阵。军队出发后,大家都不知道要去哪里。李愬说:“只管向东走。”走了六十里,在夜里到达张柴村,把那里的戍守士兵全部杀死,占领了他们的营寨。李愬命令士兵稍微休息一下,吃点干粮,整理好马具。留下五百人镇守张柴村,切断洄曲和各条道路上的桥梁,又连夜带兵出发。将领们询问要去哪里,李愬说:“去蔡州捉拿吴元济。”将领们听了都大惊失色。当时刮着大风,下着大雪,军旗都被吹裂了,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天色阴沉黑暗,从张柴村往东的道路,都是官军从未走过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这次必死无疑,然而因为畏惧李愬,没有人敢违抗命令。半夜时分,雪下得更大了。军队又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靠近城边有个鹅鸭池,李愬命令士兵击打鹅鸭,用来掩盖军队行进的声音。
03 没有识别出文言句式
不同的文言句式对断句有重要影响。如果忽视特定的文言句式,可能会导致断句错误。例如,特定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都有其固定的断句规则
应对策略:判定句式结构,通过特定文言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断句时,应先识别这些结构。此外,一些特殊句式,也可能影响到断句。具体如下:
特殊句式 断句要求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固定句式)
……者,……也 前后可断,中间须断
与其……,孰若……
……,抑(还是)……
其……,其……也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跟踪训练】
(2024·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规避陷阱:没有识别出文言句式。
【答案】CEH
【解析】句意: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对他有什么企图。
“贤人是礼”类似于“唯命是从”,在句式上,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其中“是”是辅助表示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无实义,“······(宾语)是······”的句式结构,即“贤人”是谓语动词“礼”的宾语,而其主语是“魏君”,所以在“礼”后断开。“国人”是主语,“称”是谓语动词,“仁”是宾语,所以在“仁”后断开。“上下”,即“上下的人”是主语;“和合”即“和谐同心”是谓语,因此在“和合”后断开。
或者利用句式,都是四字短语,句式整齐也可判断。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04不能关注到短语结构
文言文中常见的短语结构也是断句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能识别这些短语结构,就容易在断句时出错。
应对策略:识别短语结构,通过常见短语结构断句。
断句是在对文句整体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句中的一些短语结构,是断句的重要契入点。断句时,既要保诗固定短语的不可切割,又要特别注意修辞句的对仗与匀称,保持句子结构整齐性。
短语结构 组成要素及构成
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指由“主语+谓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谓语用于陈述主语的行为、性质、状态等,二者是一个整体,其间不能断开。
动宾结构 指由“动词+宾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断开。
连动结构 由“主语”发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态性短语构成,表示前后相承的两个动作行为,两个动作行为之间有顺接、修饰或目的关系,其间一般不可断开。
动补结构 指由“动词+补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补语对动作产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结果等进行补充说明,中间不能断开。
兼语结构 指“主语+谓语+兼语+谓语”的结构形式。古汉语中的兼语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遣”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②前一动词是“谓”“名”“号”“称”等,后一动词一般是“曰”“为”等;③“以……为……”“拜……为……”类。中间不能断开。
对称结构 指修辞句式(如:对偶对仗、顶真等)或琅琅上口整句的整齐划一式匀称结构。断句时,应注意前后保持对称。
【跟踪训练】
(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督兵A疾B进C行D至阴山E遇其斥候F千余G皆俘H以随军
规避陷阱:没有关注到短语结构。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督兵疾进”是兼语句,“兵”是“督”的宾语,也是后面“疾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C处断开;“行至”是“到达”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阴山”是“行至”的宾语,可在E处断开;“遇其斥候千余”是定语后置句,“千余”是“斥候”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G处断开;“皆俘以随军”中的“以”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
【参考译文】
张公谨说:“主上已经与突厥约定接受他们的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怎么办?”李靖说:“战机不可错失,这正是韩信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率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没有料到唐军会来进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六种:
01 标词性,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植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就可能需要断开。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往往作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教材示例: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选自《鸿门宴》)
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断句参考: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跟踪训练】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认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
其中“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在此处是动词,译为“认为”,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说“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同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名词,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
故选C。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认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
02 查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如教材示例: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选自《鸿门宴》)
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五处,再结合其他方法断句。
断句参考: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跟踪训练】
(2023·全国乙卷改编)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曰A广大乎B平C天下矣D凡所以贵E士F君子者G以其仁H而有德也
【答案】ADG
【解析】“曰”是对话标志,结合前面“周公曰”,后面是武王的回答,所以“曰”后面要断开。“矣”是典型的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者”后面要断开。
【参考译文】
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03 看虚词,找位置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或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关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意变得一目了然。
如教材示例: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技法演示:本语段有一个用于句首的介词“及”,两个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而”,两个舒缓语气的句中语气词“也”,还有句末语气词“也哉”。因此,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
断句参考: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跟踪训练】
(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答案】EFG
【解析】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
“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故选EFG。
04 抓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如教材示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选自《师说》)
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完全可断开。
断句参考: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跟踪训练】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
“入寇”是入侵之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前断开,排除AD。“王钦若/临江人”“陈尧叟/阆州人”是两个判断句,“临江人”和“阆州人”均为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
05 看结构,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如教材示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选自《劝学》)
技法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断句的关键点。
断句参考: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跟踪训练】
(2025·浙江杭州一模)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元昊死,谅祚初立,议者请饵其三将,破分其势,可以得志。程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立说之非,人皆知之,诚哉其不可与谋也!春秋重伐丧之贬,予士匄之还①,彼有取尔矣。邻国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临服罪,同好如初,则乖约肆淫,大伤人子之心,信不仁矣。元昊者,沦于夷之叛臣,为我蝨贼者也。死亦不足恤也。丧亦不足矜也。如其可削平以休息吾民巩固吾守恶容小不忍以乱大谋哉?故琳说之非,不可托春秋之义为之解也。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其可A削平B以休息C吾民D巩固E吾宇F恶容G小不忍H以乱大谋哉?
【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可以借此机会削弱他的势力,让我们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巩固我们的防守,又怎么能因为一点小的不忍心而打乱大局呢?
“如其可削平”中,“如其”是假设连词,表示“如果”,“可削平”作谓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其后B处断开;
“以休息吾民”和“巩固吾宇”中,“休息吾民”和“巩固吾宇”都是动宾结构,应单独成句,所以“民”“宇”后DF处断开。故选BDF。
【参考译文】
元昊死后,谅祚刚刚继位,有人建议朝廷诱使元昊手下的三大将相互争斗,从而分裂他们的势力,这样就可以实现朝廷的意愿。但程琳说:“在别人遭遇丧事的时候去谋取利益,这不是安抚远方之人的做法。”他立即指出这种建议的错误,人们也都明白这一点,他确实是不应该与之共谋的人!《春秋》一书对讨伐有丧事之国持贬斥态度,并赞同晋国士匄归还俘虏的行为,这是有原因的。对于邻国和友好的国家,即使偶尔出现裂痕也应该相互包容来弥补关系,如果一方兴兵问罪,而另一方服罪,那么双方又能和好如初。但如果违背盟约、肆意妄为,就会极大地伤害盟友之心,这确实是不仁道的。元昊是沦落到蛮夷之地的叛臣,是危害我们的蟊贼。他的死并不值得同情,他的丧事也不值得怜悯。如果可以借此机会削弱他的势力,让我们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巩固我们的防守,又怎么能因为一点小的不忍心而打乱大局呢?所以,程琳指出这种建议的错误,不能用《春秋》中的义理来为他开脱。
06明修辞,巧判断
文言文经常运用对偶、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如教材示例: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选自《过秦论》)
技法演示:文段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显然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根据排比的特点可以断开此处。
断句参考: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跟踪训练】
(2025·天津河北区二模)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下面小题。
字谕麟徵儿:李师赴宁乡试,放假二十日,尔当照常用功,一切家务,外事自有尔叔管,内事自有尔母管,何必要尔问讯。至于邻里亲戚,无论与我家有隙无隙,是亲是疏,在尔只宜尊之敬之,见而则谨执后辈礼,笑脸向人,岂可因族人背后讥笑我家,邻人曾窃吾家园蔬,遇尔尊称,尔竟置之不理,枉读圣贤书,全不解泛爱众之义。尔在少年时代,已积下许多嫌怨,将来管理家政,必致个个都是仇人,奚能立身处世!古来贤人君子无与乡党宗族不睦者小怨不忘睚眦必报乃属贱丈夫之所为尔万不可学此卑鄙行为。兹得尔母来书报告,特此郑重告诫,谨遵勿忘。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不宜寓目,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选自《郑板桥家书》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古来贤人君子∕无与乡党宗族不睦者∕小怨不忘∕睚眦必报∕乃属贱丈夫之所为∕尔万不可学此卑鄙行为
B. 古来贤人君子无与∕乡党宗族不睦者∕小怨不忘∕睚眦必报∕乃属贱丈夫之所为∕尔万不可学此卑鄙行为
C. 古来贤人君子∕无与乡党宗族不睦者小怨∕不忘睚眦必报∕乃属贱丈夫之所为∕尔万不可学此卑鄙行为
D. 古来贤人君子无与∕乡党宗族不睦者小怨∕不忘睚眦必报∕乃属贱丈夫之所为∕尔万不可学此卑鄙行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古以来的贤人君子,没有和乡党宗族不和睦的。不忘记小小的仇怨,睚眦必报,是卑贱之人的行为,你千万不能学习这种卑鄙的行为。
“古来贤人君子”是主语,“无与乡党宗族不睦者”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应在“者”后断开,排除B、C、D选项。
“小怨不忘”“睚眦必报”对偶句,结构相似,应分别断开。排除C、D选项。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