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04讲 修辞手法目录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考点一 修辞手法辨析考查 4考点二 分析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 9考点三 仿写句子新题型考查 13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4考情解码:标修辞手法题考查频率不高,在2025年八省联考出现了与古诗词结合的新考查方式,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九种,需要我们准确识记各自用法和作用。命题预警:①从设题方式来看,出现修辞手法与其他内容结合考查趋势。②从考查重点来看,修辞及表达效果考查频率最高。③从考查手法来看,排比、比喻、借代、比拟、设问手法考查次数较多。解题方法1: 修辞手法辨析考查解题方法第一步:牢记常见修辞手法的特征掌握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常用手法的定义和标志。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具体手法根据句子内容,结合语境,明确具体手法、情感及表达效果。第三步:排除干扰选项,得出答案注意易混淆手法(如:对比与对偶、设问与反问),避免个别词语误选,优选得出答案。解题方法2:运用修辞及分析表达效果解题方法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的重点以及考查的方向。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回顾知识点即所涉及哪种修辞表达效果。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境,仔细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据分值分点,形成文字。解题方法3:仿写句子新题型解题方法第一步:分析原句修辞(如明喻、暗喻)。第二步:拆解句式结构(如主谓宾、定状补)。第三步:确定仿写内容(如季节、情感主题)。第四步:检查逻辑与通顺(如“清风→凉爽”需符合因果关系)。考点一 修辞手法辨析考查【建构知识体系】修辞手法以前是放在仿写等语用题中间接考查,现在单独设题考查,凸显了高考对此的高度重视。命题也不再只是判断修辞手法的简单考法,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有了深度的要求。下面,我们对每一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比喻手法】【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四种。(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举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举例】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举例】这是花的海洋。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举例】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举例】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举例】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举例】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不是比喻句的例句:(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比拟手法】【定义】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以物拟物”。【种类】(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举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句)【举例】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比喻句)(2)拟物。修辞方式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①把人比作物,例句:【举例】(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举例】(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举例】(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叫不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借代手法】【定义】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使用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种类】(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举例】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举例】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全部与部分互代。【举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4)用专名代替泛指。【举例】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5)用结果代替原因。【举例】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举例】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夸张手法】【定义】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举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举例】乌蒙磅礴走泥丸。(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举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对偶手法】【定义】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种类】(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举例】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举例】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举例】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提示:对偶很好辨识,考查意义不大。重点要记住对偶的表达效果。【排比手法】【定义】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种类】(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举例】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举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反复手法】【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种类】(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举例】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举例】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提示:注意反复和叠词的区别】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举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叠词使用效果:1、韵律回环,富有音乐之美。2、特征突出,具有则强调作用。3、表达感情,使其更加深刻。4、拟声叠音,仿佛身临其境。【设问手法】【定义】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种类】(1)自问自答。【举例】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举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问手法】【定义】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种类】(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举例】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举例】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通常情况下,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是设问的标志。但是设问也有一种情况,句中只问不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在自问自答,答案不用自己说出来。能启发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虽然它非常符合反问的一个特征“只问不答”,但是它么有“反”方向的思考,所以是设问手法。【对比手法】【定义】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种类】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反面对比和反物对比。【举例】(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举例】(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出师表》诸葛亮汉所以倾颓也。【举例】(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举例】(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引用手法】【定义】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种类】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举例】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通感手法】【定义】通感又叫“移觉”,是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种类】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这些都是“通感”。【举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举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比喻手法)【例题1】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B.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比拟手法)【例题2】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离乡在外的我,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D.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借代手法)【例题3】下列各项中,和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C.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考点二 分析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建构知识体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是修辞手法的常考题型,每一种修辞手法都有特定的表达效果和答题的思路,需要我们分类梳理,系统掌握。下面是每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答题的模板。【比喻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xx比喻成xx/本体是xx,喻体是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比拟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答题模板】运用了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赋予xx以人的情感或动作/或使xx人格化了。【赋予xx以物的状态或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xx或描绘了xx物(特点/情态/形态/姿态),表达了作者(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借代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答题模板】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本体是xx,借体是xx本体和借体具有相关性,使xx更形象具体/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夸张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表现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答题模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强调/突出xx(特点),①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给人印象深刻,生动地写出xx感觉。② 强调语气,表达了xx情感,引起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对偶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1.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具有音律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和记忆;2.语句凝练概括,抒情酣畅淋漓,表意集中,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3.能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也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更加强烈,褒贬分明。【答题模板】运用对偶手法,xx句和xx句字数相同,句式相同,都是xx结构,xx对xx,xx对xx,词性相同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美感。(如两句构成对比,表达效果则为对比强烈,褒贬分明/突出xx)【排比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1.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2.增强语势,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流畅感人: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答题模板】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由“xx”一词引出三个结构相同/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构成,突出强调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对象)+ xx(特点),增强语势,强化感情,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反复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情感,突出内容;行文前后呼应,强调某种感情,有韵律美;句式回环跌宕,加强节奏。【答题模板】运用反复修辞手法,x个“xx”词/句(“xx词/句多次反复出现),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xx,句式整齐,增强气势/富有节奏感/充满韵律美。【设问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1.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2.使语段层次分明,结构紧凑;3.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注意】1.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带动全篇,引出下文。2.中间设问: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3.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答题模板】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提出……,然后从……回答。引出/强调(提问的内容),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如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设问,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在说理文章中设问,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反问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反问修辞可以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还可以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激昂的感情基调。【答题模板】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提出“xx”(问题)引人思考xx,加强语气。(比喻手法表达效果)【例题1】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题目】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比拟手法表达效果)【例题2】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题目】文中的文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借代手法表达效果)【例题3】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人们要守好“米袋子的同时,要拎稳“菜篮子”,还要端牢“油罐子”。【题目】根据语段内容,简要分析“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夸张手法表达效果)【例题4】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毛笔用不了多久必败,要换新的。僧怀素号称草圣,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埋在地下,人称笔冢,那是何等豪奢。【题目】请据此对文中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对偶手法表达效果)【例题5】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题目】文中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排比手法表达效果)【例题6】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题目】文中的句子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设问手法表达效果)【例题7】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 只有一条路---觉醒。”【题目】文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反问手法表达效果)【例题8】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常山战鼓响起来了,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 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那在风中妖娆摇电的雉鸡翎,妩媚多姿。【题目】文中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考点三 仿写句子新题型考查【建构知识体系】除了基础的修辞手法辨析和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考查之外,近年来也出现了结合语句仿写及扩展的题型,这类考题有明显的修辞创作要求,能够考查考生多种能力,这需要我们掌握仿写句子的基础知识,建立整体的答题思路,下面是关于仿写句子的四大原则和基础题型。【仿写句子四大原则】1.内容协调:仿句与原句主题、情感一致(如原句写“秋”,仿句写“春”需对应季节特征)。2.句式统一:保持结构一致(如“人们都爱……,爱她的……”句式)。3.修辞相同:沿用原句修辞(如原句用排比,仿句需用排比)。4.字数相当:尽量保持字数相近(如“一滴水→一个东海”对应“一颗星→一条银河”)。【仿写句子基础题型】题型1:续写排比句(如“如果一滴水代表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如果……,我送你……”)。题型2:仿写暗喻句(如“落叶是秋天的舞蹈;雪花是……的诗歌”)。题型3:情境化仿写(如“医生说:‘白衣翩翩,抗击病魔的医院就是美,孕育健康的美’”)。【例题】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题目】请就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辞特征,依照画线句结构进行仿写。【例题】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题目】文中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仿照画线句,以植物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修辞贴切,表达流畅。(2024·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题目】(T18) 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2024·全国甲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题目】(T19) 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B.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C.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023·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题目】(T22)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2023·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题目】(T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04讲 修辞手法目录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考点一 修辞手法辨析考查 4考点二 分析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 10考点三 仿写句子新题型考查 14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6考情解码:修辞手法题考查频率不高,在2025年八省联考出现了与古诗词结合的新考查方式,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九种,需要我们准确识记各自用法和作用。命题预警:①从设题方式来看,出现修辞手法与其他内容结合考查趋势。②从考查重点来看,修辞及表达效果考查频率最高。③从考查手法来看,排比、比喻、借代、比拟、设问手法考查次数较多。解题方法1: 修辞手法辨析考查解题方法第一步:牢记常见修辞手法的特征掌握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常用手法的定义和标志。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具体手法根据句子内容,结合语境,明确具体手法、情感及表达效果。第三步:排除干扰选项,得出答案注意易混淆手法(如:对比与对偶、设问与反问),避免个别词语误选,优选得出答案。解题方法2:运用修辞及分析表达效果解题方法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的重点以及考查的方向。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回顾知识点即所涉及哪种修辞表达效果。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境,仔细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据分值分点,形成文字。解题方法3:仿写句子新题型解题方法第一步:分析原句修辞(如明喻、暗喻)。第二步:拆解句式结构(如主谓宾、定状补)。第三步:确定仿写内容(如季节、情感主题)。第四步:检查逻辑与通顺(如“清风→凉爽”需符合因果关系)。考点一 修辞手法辨析考查【建构知识体系】修辞手法以前是放在仿写等语用题中间接考查,现在单独设题考查,凸显了高考对此的高度重视。命题也不再只是判断修辞手法的简单考法,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有了深度的要求。下面,我们对每一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比喻手法】【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四种。(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举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举例】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举例】这是花的海洋。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举例】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举例】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举例】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举例】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不是比喻句的例句:(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比拟手法】【定义】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以物拟物”。【种类】(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举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句)【举例】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比喻句)(2)拟物。修辞方式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①把人比作物,例句:【举例】(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举例】(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举例】(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叫不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借代手法】【定义】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使用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种类】(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举例】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举例】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全部与部分互代。【举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4)用专名代替泛指。【举例】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5)用结果代替原因。【举例】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举例】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夸张手法】【定义】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举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举例】乌蒙磅礴走泥丸。(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举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对偶手法】【定义】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种类】(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举例】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举例】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举例】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提示:对偶很好辨识,考查意义不大。重点要记住对偶的表达效果。【排比手法】【定义】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种类】(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举例】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举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反复手法】【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种类】(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举例】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举例】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提示:注意反复和叠词的区别】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举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叠词使用效果:1、韵律回环,富有音乐之美。2、特征突出,具有则强调作用。3、表达感情,使其更加深刻。4、拟声叠音,仿佛身临其境。【设问手法】【定义】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种类】(1)自问自答。【举例】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举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问手法】【定义】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种类】(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举例】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举例】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通常情况下,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是设问的标志。但是设问也有一种情况,句中只问不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在自问自答,答案不用自己说出来。能启发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虽然它非常符合反问的一个特征“只问不答”,但是它么有“反”方向的思考,所以是设问手法。【对比手法】【定义】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种类】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反面对比和反物对比。【举例】(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举例】(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出师表》诸葛亮汉所以倾颓也。【举例】(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举例】(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引用手法】【定义】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种类】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举例】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通感手法】【定义】通感又叫“移觉”,是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种类】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这些都是“通感”。【举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举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比喻手法)【例题1】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B.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棋形”喻体为“水,相似点为黑白交融。A选项错误,选项中使用了借代手法,“丝竹”代指乐器、音乐,“案牍”代指文件公务。,与文中的手法不同;B选项正确,选项中使用了比喻手法,梨花喻指雪花。,与文中的手法相同;C选项错误,选项中使用了拟人手法,把“风”比拟为人,“卷”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与文中的手法不同;D选项错误,选项中使用了借代手法,“汗青”借代指书卷,与文中的手法不同。【答案】B(比拟手法)【例题2】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离乡在外的我,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分析】文中“悄悄”“爬上”把香气人格化,使用的是比拟修辞手法。A选项错误,选项中的“三千尺”“银河”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与文中的手法不同;B选项错误,选项中的“帆”代指“船”,运用了借代手法,与文中的手法不同;C选项正确,选项中“放春愁去”运用了比拟手法,与文中的手法相同;D选项错误,选项中“梨花”喻雪,运用了比喻手法,与文中的手法不同。【答案】C(借代手法)【例题3】下列各项中,和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C.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分析】题干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A选项错误,选项中比西子(西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与题干中的手法不同;B选项错误,选项中不知心里事,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与题干中的手法不同;C选项正确,选项中桑梓地,借代故乡,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与题干中的手法相同;D选项错误,选项中潭水千尺不及情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与题干中的手法不同。【答案】C考点二 分析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建构知识体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是修辞手法的常考题型,每一种修辞手法都有特定的表达效果和答题的思路,需要我们分类梳理,系统掌握。下面是每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答题的模板。【比喻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xx比喻成xx/本体是xx,喻体是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比拟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答题模板】运用了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赋予xx以人的情感或动作/或使xx人格化了。【赋予xx以物的状态或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xx或描绘了xx物(特点/情态/形态/姿态),表达了作者(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借代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答题模板】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本体是xx,借体是xx本体和借体具有相关性,使xx更形象具体/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夸张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表现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答题模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强调/突出xx(特点),①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给人印象深刻,生动地写出xx感觉。② 强调语气,表达了xx情感,引起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对偶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1.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具有音律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和记忆;2.语句凝练概括,抒情酣畅淋漓,表意集中,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3.能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也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更加强烈,褒贬分明。【答题模板】运用对偶手法,xx句和xx句字数相同,句式相同,都是xx结构,xx对xx,xx对xx,词性相同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美感。(如两句构成对比,表达效果则为对比强烈,褒贬分明/突出xx)【排比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1.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2.增强语势,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流畅感人: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答题模板】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由“xx”一词引出三个结构相同/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构成,突出强调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对象)+ xx(特点),增强语势,强化感情,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反复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情感,突出内容;行文前后呼应,强调某种感情,有韵律美;句式回环跌宕,加强节奏。【答题模板】运用反复修辞手法,x个“xx”词/句(“xx词/句多次反复出现),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xx,句式整齐,增强气势/富有节奏感/充满韵律美。【设问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1.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2.使语段层次分明,结构紧凑;3.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注意】1.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带动全篇,引出下文。2.中间设问: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3.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答题模板】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提出……,然后从……回答。引出/强调(提问的内容),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如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设问,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在说理文章中设问,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反问手法表达效果及答题模板】【表达效果】反问修辞可以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还可以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激昂的感情基调。【答题模板】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提出“xx”(问题)引人思考xx,加强语气。(比喻手法表达效果)【例题1】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题目】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比拟手法表达效果)【例题2】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题目】文中的文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借代手法表达效果)【例题3】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人们要守好“米袋子的同时,要拎稳“菜篮子”,还要端牢“油罐子”。【题目】根据语段内容,简要分析“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答案】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可以引人联想,使“大食物观”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夸张手法表达效果)【例题4】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毛笔用不了多久必败,要换新的。僧怀素号称草圣,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埋在地下,人称笔冢,那是何等豪奢。【题目】请据此对文中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答案】①画横线句用“堆积如山”“笔冢”来形容怀素用坏的笔很多的特征。②怀素号称草圣,与他勤学苦练、用坏无数支笔有必然联系,揭示了“业精于勤”的道理,富于启发意义。(对偶手法表达效果)【例题5】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题目】文中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排比手法表达效果)【例题6】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题目】文中的句子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排比。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对花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设问手法表达效果)【例题7】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 只有一条路---觉醒。”【题目】文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①该句将中国两千年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凸显留下的印迹之深;②还采用了设问的手法,先提出问题再给出回答,凸显“觉醒”的必要,提醒读者注意并引发其思考。(反问手法表达效果)【例题8】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常山战鼓响起来了,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 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那在风中妖娆摇电的雉鸡翎,妩媚多姿。【题目】文中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横线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常山战鼓响起来了,不能没有“高照”的身影。从结构上来看,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常山战鼓过渡到下文对“高照”的描写。从表达上来看,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表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具魅力。考点三 仿写句子新题型考查【建构知识体系】除了基础的修辞手法辨析和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考查之外,近年来也出现了结合语句仿写及扩展的题型,这类考题有明显的修辞创作要求,能够考查考生多种能力,这需要我们掌握仿写句子的基础知识,建立整体的答题思路,下面是关于仿写句子的四大原则和基础题型。【仿写句子四大原则】1.内容协调:仿句与原句主题、情感一致(如原句写“秋”,仿句写“春”需对应季节特征)。2.句式统一:保持结构一致(如“人们都爱……,爱她的……”句式)。3.修辞相同:沿用原句修辞(如原句用排比,仿句需用排比)。4.字数相当:尽量保持字数相近(如“一滴水→一个东海”对应“一颗星→一条银河”)。【仿写句子基础题型】题型1:续写排比句(如“如果一滴水代表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如果……,我送你……”)。题型2:仿写暗喻句(如“落叶是秋天的舞蹈;雪花是……的诗歌”)。题型3:情境化仿写(如“医生说:‘白衣翩翩,抗击病魔的医院就是美,孕育健康的美’”)。【例题】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题目】请就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要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辞特征,依照画线句结构进行仿写。【答案】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翠翠的守候,一端牵系傩送的归期。/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此岸的期盼,一端通向彼岸的希望。【例题】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问题。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题目】文中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仿照画线句,以植物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修辞贴切,表达流畅。【答案】示例一:桃绽初春,荷曳盛夏,菊映深秋,梅傲寒冬,(这就是它们的极致)。示例二:桃隐山寺,兰生幽涧,松立崖侧,柳临水岸,(这就是它们的极致)(2024·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题目】(T18) 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答案】天空中那一团团棉花糖,洁白、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运用修辞和仿写句子的能力。本题要求仿照第一段中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的修辞手法,以“云”为本体,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学生首先要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然后根据比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事物”这一特征,给“云”这个本体找一个合适的喻体,云的特点有洁白、柔软、飘逸等,据此可将喻体定为棉花、棉花糖等,然后按照要求写句子。“借喻”中本体“云”不能出现,也不能出现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可组织答案为:天空中那一团团棉花糖,洁白、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2024·全国甲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题目】(T19) 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B.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C.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苍翠”属于借代修辞,颜色代树木。A.比喻修辞,把漫天洒散的烟花比喻成“雨”;B.借代修辞,用西装领带借指人们;C.拟人修辞,赋予自然现象“雨”以人的特点“热情洋溢”“喜欢”“打招呼”“拜访”;D.通感手法,沟通了视听两种感官,把鼻子嗅到的“清香”比喻成耳朵听到的“歌声”。故选B。(2023·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题目】(T22)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答案】①“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的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打比方,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两处“像……似的”的含义﹐需先结合画波浪线句的前后句分析其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对比品味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根据“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可知,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故此处的“像……似的”具有否定意味,表示我们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此处的“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2)结合前文“凉风飕进他的袖口”可知,祥子此时全身冷得像洗了冷水澡一样,“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像……似的”表示“与……相似”,表述更加形象。(2023·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题目】(T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画线句采用“……着”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生动形象活泼。而改句仅表明仙鹤的动作,句子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部分“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采用“……着”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着”字着重体现出仙鹤从动作到神韵的一系列进行时的状态,生动形象活泼。而改句“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仅表明仙鹤的动作,句子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4讲修辞手法(复习讲义)(学生版).docx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4讲修辞手法(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