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05讲 古代文化常识(讲义)目录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知识储备:文化常识的设误方式与甄别五法 3考点一 山川地理&天文历法 5考点二 名号称谓&宗法礼俗 6考点三 官职官署&文化科举 7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9年份 卷别 考查内容 设问方式2025 全国一卷 未涉及 无全国二卷2024 新课标Ⅰ卷 未涉及 下列对材料(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新课标Ⅱ卷 血食全国甲卷 未涉及2023 新课标Ⅰ卷 具臣新课标Ⅱ卷 闻金则止全国甲卷 席薪枕块全国乙卷 血食2022 新高考Ⅰ卷 寡人、百乘新高考Ⅱ卷 衔枚、车驾考情解码: ①考查范围极其广泛,重点集中在官职、称谓、科举、礼法等方面。 ②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兼顾生僻的文化常识。 命题预警: ③设误细小,多放在对象误用、范围扩大、职责混淆、时间颠倒等方面。知识储备:文化常识的设误方式与甄别五法 做文化常识题,不单单是依靠平时的文化积累,也依赖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语境的把握。因为该类题呈现出平时积累加语境理解的命题特点,所以建立起一套审题和答题规范十分必要。 1.掌握命题特点(1)题干特点①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②选项解说的“加点的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的词语”涉及的文化常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③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理解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2)设误方式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了解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并预测未来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确答题。①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②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位,却说成“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忽略了嫡庶。③张冠李戴。如对“三晋”的解释,把“韩、赵、魏”说成是“韩、赵、燕”。④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另外,还有望文生义、无中生有等设误方式,都需要特别注意。2.掌握解题方法(1)文化常识甄别五法①比对法。调用从教材注解、课外阅读文段中积淀的文化常识对解说进行比对甄别。 ②串联法。将与考查点相关的文化常识串联起来加以甄别。③排序法。将年龄、科举等序列化的文化常识罗列出来,有序排列,甄别是否错位。④疑今法。高度警惕按照现今社会情况作出的解说,以防以今释古。⑤细节法。既浏览总体的解说,更关注细节的解说,出错点往往设在细节上。(2)答题两技巧①剖析语素,分析结构。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婉词、比喻义、引申义等。如“建储”一词,联系“建都”一词,“建”应是设立、确立,动词;联系“王储”一词,“储”应是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名词。“建储”一词为动宾结构。②利用语境,巧妙排除。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更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考点一 山川地理&天文历法◆ 山川地理九州、中原、六合、八荒、江东、江表、山东、关东、关西、关中、百越、京畿、三辅、三秦等。◆ 天文历法星宿:二十八宿、星宿、月亮的别称、东曦、社日等。如二十八宿是古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月亮有银钩、玉弓、金轮、玉兔等别称。纪年:有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等。如“赵惠文王十六年”是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辛亥年”是干支纪年法。纪月: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仲春、季春。纪日:朔日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既望是农历每月的十六,晦日是农历每月的末尾。纪时:有天色纪时法、地支纪时法、五更报夜等。如天色纪时法中,鸡鸣、平明、日出等表示不同的时间段。【例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B.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C. “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D.“扪参历井仰胁息”:参、井,均为星宿名。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与地上的州城相对应,称为分野。【答案】C【解析】C项,“指的就是这个地区”错。“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故选C。【例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八荒”,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犹称“天下”。B. 改元,指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C.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永元中”“阳嘉元年”“永和初”“赵惠文王十六年”都是用的年号纪年。D.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时至9时)【答案】C【解析】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都是用的年号纪年”错误, “赵惠文王十六年”使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故选C。考点二 名号称谓&宗法礼俗◆ 名号称谓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字: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用以表德,与名有一定联系。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也叫“别号”。谥号:帝王将相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称呼,有褒扬类、贬斥类、怜悯类等。◆ 宗法礼俗年龄称谓:襁褓指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指幼年儿童;豆蔻年华指13岁女子;及笄指15岁女子;冠、加冠、弱冠指20岁男子;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指50岁;花甲、平头甲子指60岁;古稀指70岁;耋指70-80岁;耄指80-90岁;期颐指100岁。家庭礼仪:包括排行、婚配、宗法等。如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为伯(孟)、仲、叔、季。祭祀礼仪:有牺牲、三牲、太牢、少牢、家祭等。如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宾主礼仪:有揖让、长揖、拱、九拜、顿首、稽首、跪、坐、座次等。如揖让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古代刑罚:肉刑:墨、劓、剕;五刑:笞、杖、徒、流、死。【例题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称可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家严”、“小子”、“小女”、等;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如“令尊”、“麾下”、“夫子”等;贱称表示对对方的侮辱、轻视,如“贱妾”、“竖子”等。“寡人”是古代君王、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秦始皇一人专用,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答案】B【解析】B项,“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错,平民不能使用。故选B。【例题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黑,古代一种刑罚。B. 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人死后根据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褒扬的称号。C.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D. “笞刑”,又叫杖刑,用荆条或竹板拷打犯人的背、腿、臀。【答案】B【解析】题中C项,“带有褒扬的称号”错误,谥号有褒贬。故选B。考点三 官职官署&文化科举◆ 官职官署中央官职:有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还有九卿、监谏官、文史官等。地方官职:有中央派员、州郡官、县官、乡官等。如汉代设州,全国分十几个州,中央派官员刺探情况,称刺史。官职迁谪:有授官、罢官、升官、贬官、调动、兼职、职务代理、辞官等。如“拜”“除”“封”“授”“辟”等是授官的词。勋号爵位:为了奖励军功而设立的荣誉性官号,如上柱国、柱国等。爵位则用于封赏皇室成员和有功之臣,通常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文化科举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至明清时形成了一套完备而严密的制度,包括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三元: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例题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B.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C.“察茂才”、“举孝廉”是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人才,任以官职,而“征”“辟”不同,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 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答案】D【解析】D项,“‘除’等表示罢官”错误,“除”指授予官职,而非罢免官职。故选D。【例题6】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B. 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C. 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D. “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答案】C【解析】C项,“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说法错误,应是“宦官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故选C。(2022全国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答案】C【解析】《邹忌》中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与“为赵蔽”的“蔽”意思不同。附译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以前公子曾邀约魏国和燕国结为盟国。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干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末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05讲 古代文化常识(讲义)目录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知识储备:文化常识的设误方式与甄别五法 3考点一 山川地理&天文历法 5考点二 名号称谓&宗法礼俗 6考点三 官职官署&文化科举 7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9年份 卷别 考查内容 设问方式2025 全国一卷 未涉及 无全国二卷2024 新课标Ⅰ卷 未涉及 下列对材料(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新课标Ⅱ卷 血食全国甲卷 未涉及2023 新课标Ⅰ卷 具臣新课标Ⅱ卷 闻金则止全国甲卷 席薪枕块全国乙卷 血食2022 新高考Ⅰ卷 寡人、百乘新高考Ⅱ卷 衔枚、车驾考情解码: ①考查范围极其广泛,重点集中在官职、称谓、科举、礼法等方面。 ②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兼顾生僻的文化常识。 命题预警: ③设误细小,多放在对象误用、范围扩大、职责混淆、时间颠倒等方面。知识储备:文化常识的设误方式与甄别五法 做文化常识题,不单单是依靠平时的文化积累,也依赖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语境的把握。因为该类题呈现出平时积累加语境理解的命题特点,所以建立起一套审题和答题规范十分必要。 1.掌握命题特点(1)题干特点①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②选项解说的“加点的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的词语”涉及的文化常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③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理解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2)设误方式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了解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并预测未来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确答题。①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②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位,却说成“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忽略了嫡庶。③张冠李戴。如对“三晋”的解释,把“韩、赵、魏”说成是“韩、赵、燕”。④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另外,还有望文生义、无中生有等设误方式,都需要特别注意。2.掌握解题方法(1)文化常识甄别五法①比对法。调用从教材注解、课外阅读文段中积淀的文化常识对解说进行比对甄别。 ②串联法。将与考查点相关的文化常识串联起来加以甄别。③排序法。将年龄、科举等序列化的文化常识罗列出来,有序排列,甄别是否错位。④疑今法。高度警惕按照现今社会情况作出的解说,以防以今释古。⑤细节法。既浏览总体的解说,更关注细节的解说,出错点往往设在细节上。(2)答题两技巧①剖析语素,分析结构。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婉词、比喻义、引申义等。如“建储”一词,联系“建都”一词,“建”应是设立、确立,动词;联系“王储”一词,“储”应是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名词。“建储”一词为动宾结构。②利用语境,巧妙排除。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更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考点一 山川地理&天文历法◆ 山川地理九州、中原、六合、八荒、江东、江表、山东、关东、关西、关中、百越、京畿、三辅、三秦等。◆ 天文历法星宿:二十八宿、星宿、月亮的别称、东曦、社日等。如二十八宿是古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月亮有银钩、玉弓、金轮、玉兔等别称。纪年:有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等。如“赵惠文王十六年”是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辛亥年”是干支纪年法。纪月: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仲春、季春。纪日:朔日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既望是农历每月的十六,晦日是农历每月的末尾。纪时:有天色纪时法、地支纪时法、五更报夜等。如天色纪时法中,鸡鸣、平明、日出等表示不同的时间段。【例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B.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C. “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D.“扪参历井仰胁息”:参、井,均为星宿名。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与地上的州城相对应,称为分野。【例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八荒”,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犹称“天下”。B. 改元,指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C.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永元中”“阳嘉元年”“永和初”“赵惠文王十六年”都是用的年号纪年。D.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时至9时)考点二 名号称谓&宗法礼俗◆ 名号称谓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字: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用以表德,与名有一定联系。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也叫“别号”。谥号:帝王将相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称呼,有褒扬类、贬斥类、怜悯类等。◆ 宗法礼俗年龄称谓:襁褓指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指幼年儿童;豆蔻年华指13岁女子;及笄指15岁女子;冠、加冠、弱冠指20岁男子;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指50岁;花甲、平头甲子指60岁;古稀指70岁;耋指70-80岁;耄指80-90岁;期颐指100岁。家庭礼仪:包括排行、婚配、宗法等。如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为伯(孟)、仲、叔、季。祭祀礼仪:有牺牲、三牲、太牢、少牢、家祭等。如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宾主礼仪:有揖让、长揖、拱、九拜、顿首、稽首、跪、坐、座次等。如揖让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古代刑罚:肉刑:墨、劓、剕;五刑:笞、杖、徒、流、死。【例题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称可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家严”、“小子”、“小女”、等;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如“令尊”、“麾下”、“夫子”等;贱称表示对对方的侮辱、轻视,如“贱妾”、“竖子”等。“寡人”是古代君王、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秦始皇一人专用,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例题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黑,古代一种刑罚。B. 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人死后根据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褒扬的称号。C.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D. “笞刑”,又叫杖刑,用荆条或竹板拷打犯人的背、腿、臀。考点三 官职官署&文化科举◆ 官职官署中央官职:有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还有九卿、监谏官、文史官等。地方官职:有中央派员、州郡官、县官、乡官等。如汉代设州,全国分十几个州,中央派官员刺探情况,称刺史。官职迁谪:有授官、罢官、升官、贬官、调动、兼职、职务代理、辞官等。如“拜”“除”“封”“授”“辟”等是授官的词。勋号爵位:为了奖励军功而设立的荣誉性官号,如上柱国、柱国等。爵位则用于封赏皇室成员和有功之臣,通常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文化科举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至明清时形成了一套完备而严密的制度,包括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三元: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例题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B.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C.“察茂才”、“举孝廉”是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人才,任以官职,而“征”“辟”不同,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 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例题6】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B. 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C. 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D. “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2022全国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5讲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讲义)(学生版).docx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5讲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讲义)(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