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05讲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02核心突破练 603真题溯源练 13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时期属于省级考试,由天子钦派各省主考官,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B.“御史”,在秦以前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C.“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中原以外的地方则称“四夷”。D.“畿内”指京城管辖的地区,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为“畿”,常见的词语还有“畿辅”“畿辇”“京畿”等,都是此意。【答案】A【解析】“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错误,乡试是在秋天举行的,又被称为“秋闱”。在春天举行而被称为“春闱”的是会试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B.“进士”,意为可以进受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C.“侍郎”,古代官名,宋朝时在中央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侍郎是各部的副部长。D.“权”,指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领、署等。【答案】D【解析】在文言文中,“领”是兼任(较低职务)的意思。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朔”,晦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晦的前一天。B.“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以丧葬之事为凶礼,以军旅之事为军礼,以宾客之事为宾礼,以冠婚之事为嘉礼。C.《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D.“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泛指国家重臣。【答案】A【解析】“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是朔的前一天。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行政机构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是部的最高长官。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帝王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对帝王的敬称。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户籍管理、土地测量以及赋税、钱粮等财政事宜。D.“节”,即“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答案】C【解析】工部掌管全国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宜。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如: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B.“翰林院”,始设立于唐朝,到明朝时,成为专门考核、提拔、任免官吏的机构。C.“宦者”,即宦官,也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自东汉始全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充任。D.“贡举”,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到明朝时,翰林院是专门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的机构。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B.“圹”指墓穴,泛指坟墓。圹志就是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答案】C【解析】左迁是贬官。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答案】.C【解析】“除”,任命官职。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C.“太守”,又称郡守, 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宫。D.“学田”指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答案】B【解析】应为“顿首是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务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日、时。【答案】C【解析】“科举取士”由礼部主管。1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B.“侯” ,爵位的一种,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门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答案】D【解析】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1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答案】D【解析】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这些词语虽都表明有交情,但不一定很深。1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例如东林书院、岳麓书院,成为官府所办、私人所创的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B.“公车”,是汉代的官署名称,因为汉朝曾使用公家的车马接送应举的人,所以以后就用这个词来指代入京应试的举人。C.“朔漠”,指的是北方的沙漠地区,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D.“科举”肇端于明代,是古代朝廷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打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桎梏。【答案】D【解析】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1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是古代的三公之一,又指“东公三师”之一,例如写作《过秦论》的贾谊因为担任过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因此,被称为“太傅”。B.“春闱”,指的是“会试”。明清两朝,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各省的举人和国子监监生都可参与,中第一名者被称为“会元”。C.古人的“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古人在幼年的时候就取“字”,例如李贺字长吉、韩愈字退之。对于平辈或者尊辈称字是出于敬重。D.“败北”,指的是军队打败仗时,背向敌人逃跑。【答案】C【解析】古人幼时取名,弱冠时取字。1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指的是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秦国的旧地所在,例如《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此地。B.“箕踞”,指的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种姿势表示对对方的敬意。C.“锱铢”,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表示极小的数量。后来用“锱铢必较”来形容人的气量狭小。D.“沛公”,指的是汉高祖刘邦,由于他在沛县起兵,所以人们以地名称其为“沛公”。【答案】B【解析】“箕踞”是一种对对方傲慢轻视的姿态。1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试”,是童生试,是明清两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B.“学士”在古代是一种学位的称号,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顾问、秘书,参与机要。C.“史皇”指的是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D.“牺牲”,古代祭祀的时候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被称为“牺”,体全的被称为“牲”。【答案】B【解析】学士不是学位,而是官职。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贞观元年,太宗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A.三槐,相传周朝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以之喻“三公”。B.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种砍头的刑罚,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C.中书,三省之一,古时中央政权执行部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审议、决策和执行。D.博戏,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实质上也是一种有赌博色彩的游戏。【答案】C【解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应该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太宗说:“古时候审案,一定要询问三槐、九棘这些官员,当今的三公、九卿就相当于这样的职务。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要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等共同议决。这样,才能避免冤案和滥用刑罚。”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刑法几乎快要搁置不用。贞观五年,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来有疯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下令审讯这件案子。张蕴古上奏说:“李好德患疯病是有证据的,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且还找来李好德跟他一起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吕祖谦字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也。初,荫补入官,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轮对,勉孝宗留意圣学。父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节选自《宋书·吕祖谦传》,有删改)A.荫补,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下辈因上辈功业或地位而获得的特殊待遇。B.丁内艰,也称为丁母忧,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C.圣学,一般指圣人治学之法、修学之道、成学之径、饱学之意,有时特指孔子之学。D.免丧,又称“夺情”,意思是为国家放弃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答案】D 【解析】“免丧”的意思是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参考译文:吕祖谦字伯恭,是尚书右丞吕好问的孙子。起初,吕祖谦受父荫进入仕途,服母丧期间,吕祖谦住在明招山上,由于他有名声,所以四方名士、学子都争着前去向他求教、问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建议皇帝留意圣学。父亲死后,守孝期满,主管台州崇道观。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人也。讨河东王萧誉,以功除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食邑三百户。高祖受禅,毅与弟樊猛举兵应王琳,琳败奔齐,太尉侯瑱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还朝。(节选自《陈书·列传二十五》,有删改)A.假节,中国古代帝王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任务完成就会收回。B.食邑,又称采邑、封地,是指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C.受禅,也叫禅让制,是指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D.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来为家仆之称。身份高于奴婢低于良人,有私财,无独立户籍。【答案】B 【解析】“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错,应是“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参考译文:樊毅,字智烈,是南阳湖阳人。征讨河东王萧誉,因功授职为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食邑三百户。高祖受禅,樊毅与弟弟樊猛起兵响应王琳,王琳兵败逃往北齐,太尉侯瑱派使者招降樊毅,樊毅率子弟部伍还朝。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彧幼颖悟好学,(张)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至元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总管。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后以老病归济南,寻擢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三十年二月,以疾卒,年七十六。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B.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C.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行政区划名。D.“累迁”中的“迁”意为调动官职,在古代一般指升职。累迁就是多次升官。【答案】A 【解析】A项,“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错误,“郎中”本是官职名,战国始有。从宋代开始民间也尊称医生为郎中。参考译文:姜彧字文卿,是莱州莱阳人。姜彧小时候就聪颖好学,张荣任济南守官,任命他为掾吏,将他升任为左右司知事,不久又将他升迁为郎中,晋职参议官。至元五年,朝廷将他召回京师任命他为治书侍御史,又让他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予他金虎符,改任他为信州路总管。后几经升迁为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又被任命为行台御史中丞。后来他因为年老多病回到济南,不久被提升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三十年二月,因病逝世,享年七十六岁。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古代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微服私访”在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答案】B 【解析】B项,“‘微服私访’在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参考译文: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癸巳年,杨奂身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杨奂的)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戊戌年,测试各道进士。杨奂就试于东平,在两道考试的人中诗赋、策论第一。(他)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任廉访使。……(他)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做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十五年,拜驸马都尉。十六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虏皆奔走,不战而还。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谥曰桓侯。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①流血。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冲官至汉阳太守。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节选自《后汉书·耿秉传》,有删改)[注] ①梨面: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割面流血,以示哀痛。梨,同“剺”,割、划破。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也指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B.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于汉,北匈奴从漠北西迁。C.拜,古代授予官职的术语,而迁、转是关于调动官职的,擢、升、谪是关于提升官职的,左迁是关于降低官职的。D.食邑,指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卿、大夫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答案】C 【解析】“谪”是关于降低官职的。参考译文:耿秉字伯初,有高大雄壮的体魄,腰带八围。他博览群书,长于记忆,能够解说《司马兵法》,尤其喜好将帅用兵的谋略。因为父亲的功勋而被任用为郎官,屡次上书谈论军事。他经常认为中原空虚消耗,边疆不安定,问题就出在匈奴。用战争消灭战争,是有盛德的君王的做法。显宗已经有心北伐,暗中很赞同他的意见。永平年间,(皇帝)征召耿秉到宫中,询问他前前后后上奏的对国家有利的方法谋略,耿秉因此被皇帝亲近宠幸。每次公卿集会议事,皇帝常常带着耿秉上殿,拿边疆之事询问他,他的回答多能符合皇帝的心意。永平十五年,皇帝任命耿秉为驸马都尉。永平十六年,皇帝将骑都尉秦彭作为耿秉的副手,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一起讨伐北匈奴。匈奴都逃走了,于是他们没有作战就返还。永平十七年夏,皇帝下诏命令耿秉和窦固集合部队一万四千骑,再次出兵白山攻打车师国。最终平定车师国而回。肃宗即位,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派他巡视凉州边境,慰劳赏赐居边守塞的羌人、胡人,进军屯驻酒泉郡。建初元年,任命耿秉为度辽将军。章和二年,又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作为车骑将军窦宪的副手征讨北匈奴,大败他们。皇帝封耿秉为美阳侯,食邑三千户。耿秉生性勇敢,而且处事简练,行军时常常自己披着铠甲走在前面,停下来休息时不安营扎寨,但也把哨兵放得远远的,明确誓约,有紧急情况,军阵马上列成,士兵都乐意为之效死。永元二年,耿秉代替桓虞做光禄勋。第二年夏天耿秉去世,时年五十多岁。皇帝赐给他朱棺、玉衣,命将作大匠为其挖墓,给予他奏军乐的待遇,三百多名五营骑兵为他送葬。谥号桓侯。匈奴人听说耿秉去世,举国痛哭,有人甚至把脸割出血(以表达心中的悲痛)。(耿秉的)长子耿冲继承爵位。等到窦宪失利,因为(或认为)耿秉是窦氏的同党,封地被剥夺。耿冲官至汉阳太守。耿秉的曾孙耿纪,年轻时有美名,被公府征召,曹操很敬重他,认为他与众不同,逐渐将耿纪升迁为少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储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B.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C.太后是指皇帝的母亲,一般居住在中宫。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如《出师表》有“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句子。【答案】C 【解析】太后不住在中宫,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中是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子的奏章采取的一种做法,对臣子的奏章不交议也不批复。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C.台谏,包括台官和谏官。台官,唐宋时指御史台的官员,明朝通称御史为台谏。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答案】D 【解析】在表述“移疾”时,将个别现象扩大为全部的内容。大多数时候,“移疾”是用上书称病的方式请求退职。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是万历五年的进士。他被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被征召回朝授予御史职务。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陈登云回到朝廷,恰逢朝廷的大臣正在争论设立太子的事情。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由于贵妃家人暗中阻挠。万历十六年六月,陈登云因发生灾害上书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与太后的家族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经很久了,这是因为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都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他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朝官员也替陈登云畏惧,皇帝却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过了很久,陈登云上书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奏告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廷的大臣都很惧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书说:“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轻视羞辱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态度严正、公平执法,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他趁机分条陈述数件事献给皇帝。他因长期驻守地方,按规定应当被提升为京官,却多次被搁置不下发文书,于是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去世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大计,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悉众北拒,城中惟屯田军及蜀府护卫军,人情恇惧。捷春启门纳乡民避贼者。中尉奉勾贼抵城下,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擒击奉,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师,下狱论死。捷春知不可脱,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赠兵部右侍郎。(节选自《明史·邵捷春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礼部考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B.崇祯,明思宗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由汉武帝首创。C.大计,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D.屯田,汉朝以来利用驻军或招募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曹操曾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答案】C 【解析】C项,“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错,根据原文“久之,起四川副使”可知,邵捷春后来又被起用为四川副使。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自秦开始,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B.擢,选拔,提拔,和《陈情表》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意思一样。C.赠,又称“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D.“兵部”是古代官署名,掌管文武百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答案】D “掌管文武百官选用”错,兵部只负责武将的选拔,文官的选拔由吏部负责。参考译文: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崇祯二年,邵捷春出任四川右参政,负责守备川南,招抚安定高、杨二氏。邵捷春升任浙江按察使。考核外任官员,因事被贬。过了很久,他被起用为四川副使,在崇祯十年秋天抵达成都。当时陕西的贼寇已经攻入四川,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率领全部川兵在北面抵抗,城中只有屯田的士兵和蜀王府的护卫军,人们惊恐害怕。邵捷春打开城门接纳躲避贼寇的乡民。中尉奉勾结贼寇,抵达城下,邵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捉拿了奉,并且招募市民,起用被废黜的将士固守成都。十二年五月,傅宗龙入朝执掌中枢,随即提升邵捷春担任右佥都御史代替他的职务。……皇帝命令巡按御史派遣官员将邵捷春押送到京城,关入监牢判为死罪。邵捷春知道不能逃脱,次年八月服药死在狱中。福王在位时,恢复了邵捷春的官职,追赠他为兵部右侍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居在乌衣巷,(继叔父)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九年,东乡君(指晋陵公主)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十年,卒,时年四十二。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文中“从叔峻”中的“从”即为此意。B.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C.乌衣巷,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刘禹锡咏怀名篇《乌衣巷》即是此处。D.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答案】D 【解析】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B.服阕,又称“服除”,“阕”是“终了”之意,“服阕”是“守孝期满除去孝服”之意。C.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D.“赠”,又叫“追赠”。“赠典”是古代朝廷推恩重臣,把官爵授给已死官员而举行的典礼。【答案】D 【解析】“把官爵授给已死官员而举行的典礼”错,应为“把官爵授给官员已死父母及祖先而举行的典礼”。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没有儿子,就把谢弘微作为嗣子。谢弘微本名谢密,因为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来替代名。谢弘微住在乌衣巷,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杀,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把谢混家里的事情托付给谢弘微打理。自从谢混被诛杀,到这时已经九年了,而(谢家)房舍整齐,仓库丰满。本族和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后无不叹息,有的为此流下了眼泪,深为谢弘微的义行所感动。谢弘微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守丧因为孝顺被人称赞,超过了服丧的期限还在吃素食。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财富千万,园宅十几所。谢弘微一概不要,自己用私人的俸禄将她埋葬。元嘉十年,谢弘微去世,时年四十二岁。追赠他为太常。(2021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古时指各种政务,也特指机关总务部门主管的各项杂务或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 ”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 ”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说法有误,“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05讲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02核心突破练 503真题溯源练 9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时期属于省级考试,由天子钦派各省主考官,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B.“御史”,在秦以前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C.“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中原以外的地方则称“四夷”。D.“畿内”指京城管辖的地区,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为“畿”,常见的词语还有“畿辅”“畿辇”“京畿”等,都是此意。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B.“进士”,意为可以进受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C.“侍郎”,古代官名,宋朝时在中央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侍郎是各部的副部长。D.“权”,指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领、署等。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朔”,晦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晦的前一天。B.“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以丧葬之事为凶礼,以军旅之事为军礼,以宾客之事为宾礼,以冠婚之事为嘉礼。C.《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D.“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泛指国家重臣。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行政机构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是部的最高长官。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帝王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对帝王的敬称。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户籍管理、土地测量以及赋税、钱粮等财政事宜。D.“节”,即“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如: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B.“翰林院”,始设立于唐朝,到明朝时,成为专门考核、提拔、任免官吏的机构。C.“宦者”,即宦官,也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自东汉始全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充任。D.“贡举”,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B.“圹”指墓穴,泛指坟墓。圹志就是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C.“太守”,又称郡守, 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宫。D.“学田”指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务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日、时。1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B.“侯” ,爵位的一种,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门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1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1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例如东林书院、岳麓书院,成为官府所办、私人所创的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B.“公车”,是汉代的官署名称,因为汉朝曾使用公家的车马接送应举的人,所以以后就用这个词来指代入京应试的举人。C.“朔漠”,指的是北方的沙漠地区,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D.“科举”肇端于明代,是古代朝廷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打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桎梏。1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是古代的三公之一,又指“东公三师”之一,例如写作《过秦论》的贾谊因为担任过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因此,被称为“太傅”。B.“春闱”,指的是“会试”。明清两朝,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各省的举人和国子监监生都可参与,中第一名者被称为“会元”。C.古人的“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古人在幼年的时候就取“字”,例如李贺字长吉、韩愈字退之。对于平辈或者尊辈称字是出于敬重。D.“败北”,指的是军队打败仗时,背向敌人逃跑。1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指的是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秦国的旧地所在,例如《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此地。B.“箕踞”,指的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种姿势表示对对方的敬意。C.“锱铢”,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表示极小的数量。后来用“锱铢必较”来形容人的气量狭小。D.“沛公”,指的是汉高祖刘邦,由于他在沛县起兵,所以人们以地名称其为“沛公”。1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试”,是童生试,是明清两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B.“学士”在古代是一种学位的称号,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顾问、秘书,参与机要。C.“史皇”指的是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D.“牺牲”,古代祭祀的时候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被称为“牺”,体全的被称为“牲”。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贞观元年,太宗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A.三槐,相传周朝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以之喻“三公”。B.大辟,古代五刑之一,一种砍头的刑罚,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C.中书,三省之一,古时中央政权执行部门。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审议、决策和执行。D.博戏,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实质上也是一种有赌博色彩的游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吕祖谦字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也。初,荫补入官,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轮对,勉孝宗留意圣学。父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节选自《宋书·吕祖谦传》,有删改)A.荫补,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下辈因上辈功业或地位而获得的特殊待遇。B.丁内艰,也称为丁母忧,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C.圣学,一般指圣人治学之法、修学之道、成学之径、饱学之意,有时特指孔子之学。D.免丧,又称“夺情”,意思是为国家放弃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人也。讨河东王萧誉,以功除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食邑三百户。高祖受禅,毅与弟樊猛举兵应王琳,琳败奔齐,太尉侯瑱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还朝。(节选自《陈书·列传二十五》,有删改)A.假节,中国古代帝王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任务完成就会收回。B.食邑,又称采邑、封地,是指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C.受禅,也叫禅让制,是指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D.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来为家仆之称。身份高于奴婢低于良人,有私财,无独立户籍。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彧幼颖悟好学,(张)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至元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总管。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后以老病归济南,寻擢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三十年二月,以疾卒,年七十六。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B.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C.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行政区划名。D.“累迁”中的“迁”意为调动官职,在古代一般指升职。累迁就是多次升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古代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微服私访”在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十五年,拜驸马都尉。十六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虏皆奔走,不战而还。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谥曰桓侯。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①流血。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冲官至汉阳太守。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节选自《后汉书·耿秉传》,有删改)[注] ①梨面: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割面流血,以示哀痛。梨,同“剺”,割、划破。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也指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B.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于汉,北匈奴从漠北西迁。C.拜,古代授予官职的术语,而迁、转是关于调动官职的,擢、升、谪是关于提升官职的,左迁是关于降低官职的。D.食邑,指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卿、大夫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储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B.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C.太后是指皇帝的母亲,一般居住在中宫。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如《出师表》有“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句子。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中是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子的奏章采取的一种做法,对臣子的奏章不交议也不批复。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C.台谏,包括台官和谏官。台官,唐宋时指御史台的官员,明朝通称御史为台谏。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大计,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悉众北拒,城中惟屯田军及蜀府护卫军,人情恇惧。捷春启门纳乡民避贼者。中尉奉勾贼抵城下,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擒击奉,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师,下狱论死。捷春知不可脱,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赠兵部右侍郎。(节选自《明史·邵捷春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礼部考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B.崇祯,明思宗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由汉武帝首创。C.大计,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D.屯田,汉朝以来利用驻军或招募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曹操曾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自秦开始,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B.擢,选拔,提拔,和《陈情表》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意思一样。C.赠,又称“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D.“兵部”是古代官署名,掌管文武百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居在乌衣巷,(继叔父)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九年,东乡君(指晋陵公主)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十年,卒,时年四十二。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文中“从叔峻”中的“从”即为此意。B.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C.乌衣巷,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刘禹锡咏怀名篇《乌衣巷》即是此处。D.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B.服阕,又称“服除”,“阕”是“终了”之意,“服阕”是“守孝期满除去孝服”之意。C.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D.“赠”,又叫“追赠”。“赠典”是古代朝廷推恩重臣,把官爵授给已死官员而举行的典礼。(2021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 ”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 ”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5讲古代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 202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全国通用)第05讲古代文化常识(专项训练)(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