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首届若贝尔奖颁发》导学单-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首届若贝尔奖颁发》导学单-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3课《首届若贝尔奖颁发》自学导学单
课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路透社/新闻特写/消息)
学习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本课关键词语/句式(如:“巨额”、“逝世”、“建树”、“颁发”、“授奖仪式”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简洁、庄重的表达效果。
2.思维能力: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结构(导语、主体、背景),尝试分析作者如何围绕核心事件组织材料、传递信息。
3.审美创造:感受文中历史事件的庄重感与新闻语言的简洁美,尝试进行关键场景的想象与描述。
4.文化自信:理解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国际合作理念以及对人类卓越贡献的崇高敬意,思考其普世价值。
学习建议:请静心阅读这篇历史性的新闻报道,边读边思考,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大胆写下你的疑问和感悟。准备好工具书(字典、词典)。
【开头语:点燃兴趣,明确方向】
亲爱的同学:
欢迎开启今天的语文探索之旅!《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篇课文,就像一扇通往科学圣殿与历史荣耀时刻的窗口,等待着你去推开。新课标告诉我们,学习语文不仅是掌握知识,更要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锻炼思维、感受语言风格、理解文化价值。这份导学单就是你的“探索地图”,请带着好奇心和思考力,一步步去发现这则新闻背后的信息、情感与世界意义吧!相信你能收获满满!
【导学主体: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一、 预学·初探
1. 扫清障碍
(1)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至少3个)
颁(bān)发:_______________
巨(jù)额:_______________
建(jiàn)树:_______________
仪(yí)式:_______________
(2)关键句/精彩/难句
①“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理解“遗嘱”在此处的重要性?)
②“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对人类有最大贡献的人。” (思考“最大贡献”的标准?)
2.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何时?何地?何人?因何?颁发何奖?)
示例: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授予了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梳理脉络: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可以用小标题或关键词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导语) :点明核心事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颁发者、奖项意义)。
第二部分 (主体):具体介绍获奖者(姓名、国籍、领域、成就)及颁奖情况(地点、授奖者、奖金)。
第三部分 (背景):介绍诺贝尔奖的由来(遗嘱内容、基金设立、颁奖机构与时间)。
3.初感疑惑
读完第一遍,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示例:为什么诺贝尔奖要在不同的国家(瑞典和挪威)由不同的机构颁发?或者:为什么诺贝尔没有设立数学奖?
文化小贴士:文中涉及到哪些你了解或不了解的文化背景/常识?
涉及:诺贝尔其人生平与贡献(炸药发明家)、遗嘱设立奖项的初衷、20世纪初欧洲科学文化发展状况、瑞典与挪威的历史关系(1905年前是联盟)、国际和平事业的重要性。
二、 共学·深究
1. 聚焦语言·品味赏析
选择文中体现新闻语言特色的一个句子或段落 (例如:导语部分、介绍获奖者成就的句子)。
赏析点:它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哪些特点?(准确: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简洁:用词精炼?庄重:如“逝世”、“巨额”、“建树”?客观:陈述事实为主?)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基调(肃穆、崇敬)?
选句:文章开篇“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赏析:这句话语言极其简洁准确,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核心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颁发者)和事件本身,体现了新闻导语抓核心要素的特点,奠定了庄重、历史性的基调。
2.探究思维·理解内涵
核心问题:作者通过报道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一事件,主要想传递哪些核心信息和价值观念?
示例:传递了诺贝尔奖设立的宗旨(奖励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者)、展示了首届获奖者的卓越成就(体现科学、文学、和平领域的进步)、强调了这一奖项的崇高地位与历史意义(“巨额的奖金”),表达了对人类智慧、创造力和和平追求的高度肯定与敬意。
深入思考:文中提到诺贝尔的遗嘱是“诺贝尔奖的评奖机构必须不受任何国家的政治影响”,这反映了诺贝尔什么样的理念?在当今世界,这种理念有何重要意义?
思考方向:反映了诺贝尔追求科学无国界、奖励纯粹贡献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公正独立的理念。在当今全球化与复杂国际形势下,这种独立、超越政治的理念对维护学术自由、促进全球科技文化合作、公正评价人类成就依然至关重要。
3.审美体验·尝试创造
(1)想象画面:
如果要把文中描述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授奖仪式画成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色彩是怎样的?氛围如何?
描述:画面中心是庄严的颁奖台,瑞典国王正将奖章和证书授予获奖者(如伦琴)。台下是盛装出席的各界名流、学者、政要,表情肃穆而充满敬意。背景是宏伟的音乐厅建筑内部。色彩以深蓝、金、红(瑞典国旗色)等庄重色调为主,光线聚焦在颁奖台。整体氛围隆重、神圣、充满历史感。
(2)小小创作 (二选一)
①仿写:模仿文中介绍获奖者成就的简洁句式(如:“X射线的发展授予伦琴”),为你熟悉的一位杰出人物(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等)写一句“颁奖词”,概括其主要贡献。
示例: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性成就授予袁隆平。
②改写/续写: 如果你是1901年现场的一位记者,在颁奖仪式结束后,你会对其中一位获奖者(如伦琴或范托夫)提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请写出你的问题。
示例:(问伦琴) “伦琴教授,发现X射线时,您预见到它会对医学产生如此巨大的革命性影响吗?”
4.文化浸润·拓展认知
文化链接:文中体现的设立奖项奖励卓越贡献者的做法,以及追求科学、文学、和平的理念,体现了人类对哪些共同价值的追求?这些价值与中华民族推崇的哪些精神有相通之处?(如:崇尚知识、尊重人才、追求真理、向往和平)
举例说明:诺贝尔奖奖励“对人类有最大贡献者”,体现了对知识、智慧、创造力的高度尊重,这与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科教兴国”的传统以及“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相通。设立和平奖追求“国与国之间友好相处”,体现了对和平的珍视,这与中华文化“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高度一致。
我的看法:这种超越国界、奖励为全人类福祉做贡献的文化/价值观,在今天全球化时代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启示我们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鼓励我们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如疾病、环境、和平)贡献力量;强调评价成就应基于其对人类进步的实质贡献,而非狭隘的民族或政治立场;提醒我们珍视和平、促进合作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三、 延学·拓展
1.梳理巩固
尝试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的核心内容:
中心: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分支①:导语 (时间、地点、颁发者、意义)
分支②:主体(获奖者:领域、姓名、国籍、成就;颁奖细节:地点、授奖者、奖金)
分支③:背景(遗嘱、基金、评奖机构、颁奖时间)
分支④:主旨/价值 (奖励贡献、崇尚科学文学和平、国际主义精神)
积累本课学到的好词佳句 (至少3个):颁发、逝世、建树、巨额、授奖仪式、卓有成效
“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对人类有最大贡献的人。”
2. 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
简要了解一位首届诺贝尔奖得主的生平与贡献(如威廉·康拉德·伦琴、范托夫)。
阅读一篇关于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如屠呦呦、莫言)的新闻报道或简介。
观看纪录片片段:《诺贝尔奖:改变世界的思想》。
思考:拓展阅读的材料与本文(首届颁奖)有哪些相同点(如奖项意义、庄重性)和不同点(如时代背景、获奖者故事细节、报道侧重点)?
相同点:都强调诺贝尔奖的崇高荣誉,聚焦获奖者的卓越贡献及其对人类的意义,体现庄重、敬仰的基调。不同点:本文是历史事件的即时报道,侧重事件本身和背景介绍;拓展材料可能更深入具体人物/成果,或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获奖情况。
3.联系生活
本文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经历或见闻?它对你认识世界/处理问题有什么新的启发?
示例:联想到学校或社会对优秀学生、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启发:认识到设立目标、追求卓越并得到认可的价值;理解到真正的贡献往往超越个人利益,惠及更广群体(班级、社会、人类) ;意识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和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处理问题时,可以更关注解决方案能否带来实质性的、积极的、广泛的影响。
4.跨学科联结(选做):
本文内容可以与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科技文化发展、诺贝尔生平)、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平事业)、科学(X射线、化学动力学等获奖成果的原理与意义)学科中的知识相联系。
示例:联系历史课学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当时科技大发展的背景;联系政治课学的“国际组织”和“和平与发展主题”,理解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意义;联系科学课学的物理/化学知识,初步了解伦琴射线或范托夫理论。
【结束语:鼓励反思,展望未来】
恭喜你完成了本次自主学习的探索!回顾一下:
你是否解决了最初的疑问 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如对诺贝尔遗嘱精神、国际颁奖的理解是否加深 )
哪个学习任务让你最有收获或觉得最有挑战 (是品味新闻语言 梳理结构 还是思考文化价值 )
你对课文的理解、对语言的感受、对文化的认识,是否比开始时更深入了 (是否更清晰把握了新闻要素 是否感受到庄重简洁的语言风格 是否理解了诺贝尔奖背后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
学习语文是一场持续的发现与成长之旅。今天对这篇历史新闻的思考、感悟和积累,不仅让你了解了首届诺贝尔奖的盛况,更让你触摸到人类对智慧、创造与和平的不懈追求。这些都将成为你未来理解和表达世界的宝贵财富。请将你的导学单整理好,期待在课堂上听到你精彩的分享!继续加油,做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