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狼》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狼》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狼》教学设计(2025 - 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材 简析 《狼》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该单元以想象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狼》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聊斋志异》。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屠户晚归途中遇狼,经过与狼的周旋,最终杀狼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也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是学习文言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价值观的优秀文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狼》这篇课文虽然没有丰富的想象元素,但在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需要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文本,把握主题。同时,学习这篇课文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后续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课文内容对应课标学段要求 新课标对七年级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结合《狼》这篇课文,学生需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包括字词的含义、句子的翻译等。同时,要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此外,还应注重文言词汇的积累,如“止”“敌”“顾”等实词,以及“之”“其”“以”等虚词的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体会狼和屠户的形象特点,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课文内容指向学习任务群 从文体上看,《狼》属于文言文短篇小说,侧重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学习《狼》这篇课文时,需要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同时,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要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字词的读音、含义、用法,句子的翻译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聊斋志异》的其他故事,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如《论语》十二章等,对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次学习《狼》,要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也是难点所在。
学情 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语法规则等还不够熟悉,理解文章的内容可能会有一定的障碍。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如《论语》十二章等,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狼》这篇文章的情节更加复杂,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需要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文本,把握主题。同时,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强,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同时,要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习 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能正确读写、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分析,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思考狼和屠户的形象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和故事的曲折之美,体会作者对狼的批判和对屠户的赞扬之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聊斋志异》的相关文化知识,体会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重难 点及 突破 策略 重点: 1. 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2. 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特点。 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文言字词和句式,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指导。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难点: 1. 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突破策略: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朗读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初案初案(备课过程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二次备课
活动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1. 讲述一个与狼有关的小故事,如“狼来了”,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在他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3. 引出课题《狼》,介绍作者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 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停顿错误。 3.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朗读的优点和不足。 4. 全班齐读课文,读得准确、流畅。 5.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6.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理解的问题,尝试解决疑难。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7. 各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 - 实词:“止”(仅,只)、“敌”(攻击)、“顾”(看,视)、“苫蔽”(覆盖、遮蔽)、“弛”(解除,卸下)、“眈眈”(注视的样子)、“瞑”(闭上眼睛)、“意暇甚”(神情很悠闲)、“隧”(从通道)、“黠”(狡猾)等。 - 虚词:“之”(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等)、“其”(代词,指狼、麦场等)、“以”(把、用、凭借等)、“而”(表转折、顺承、修饰等)等。 - 句式:“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之”)、“场主积薪其中”(省略句,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等。 8.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活动三:精读课文,分析形象 1.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狼有哪些行为表现?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狼具有怎样的特点? - 屠户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形象特点? 2.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和论证。 3.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明确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特点,以及屠户从害怕到勇敢、机智的转变。 - 狼的形象分析:如“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贪婪;“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表现了狼的凶狠和狡诈。 - 屠户的形象分析:“屠惧,投以骨”表现了屠户的害怕;“顾野有麦场……弛担持刀”表现了屠户的冷静和果断;“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亦毙之”表现了屠户的勇敢和机智。 4. 引导学生比较狼和屠户的形象,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两个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活动四:深入探究,体会道理 1. 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危险时,要保持冷静,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等。 3.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蒲松龄生活在清朝初期,社会黑暗,政治腐败,他通过写《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正义的追求。《狼》这篇文章可能也蕴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上一些恶人的批判和对善良人们的鼓励。 活动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教师总结全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狼和屠户的形象特点以及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和故事的魅力。 3. 布置作业: - 必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 选做:阅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故事,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写一篇读后感。
板 书 设 计 狼 蒲松龄 遇狼:缀行甚远 —— 贪婪 惧狼:投以骨 —— 害怕 御狼:顾、弛、持 —— 冷静果断 杀狼:暴起、劈、毙 —— 勇敢机智 启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课 后 反 思 亮点: 1. 导入环节通过讲述与狼有关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了课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 在初读课文环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相结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悉了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 精读课文环节,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狼和屠户的形象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和论证,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4. 深入探究环节,组织学生讨论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文化素养。 5. 作业设计采用分层作业的形式,必做部分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选做部分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 1. 在文言文翻译环节,虽然引导学生自主翻译和小组合作交流,但对于一些较难的字词和句式,讲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 2.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略显不足,学生的发言不够充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3.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改进措施: 1. 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文言文的字词和句式,要更加注重讲解的深度和广度,结合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丰富评价方式,引入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