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梳理总结文章所陈之情。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李密说服晋武帝的策略。3.体会古代文人“忠孝仁义”的伦理观念,体会李密对祖母的孝心与家国责任的矛盾。课堂导入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其人必不孝。课堂回顾陈述、禀报隐情、苦衷一种文体如何陈情?是谁陈情?向谁陈情?所陈何情?创作背景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朝廷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向谁陈情?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作者简介】【背景简介】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李密蜀汉旧臣晋武帝新晋皇帝名义上君臣面对晋武帝对他的屡次征召。李密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答应吧,名节何在?不答应吧,性命堪忧。最好的结果:拒绝并保住性命。事实的结果:《古文观止》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个,使郡县供祖母奉膳。”那么,他是如何陈情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诵读《陈情表》。解题陈 情 表陈述,禀告隐情,苦衷,情状,情理第一段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早。这里指幼年时。回顾:夙兴夜寐。谓刚生下地因为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去世的委婉说法怜悯;哀怜①孤单没有依靠的样子。也作「伶丁」、「伶仃」。少福分,福运缠绕,这里指疾病缠身被动句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微福泽浅薄,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被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祖母端水送药,从来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第二段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逮:到了;奉:敬辞。推举报告申诉承担,担任,充当优秀的人才任命不久名词作状语,向上不久副词,姑且,暂且判断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从前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主持供养祖母的事,就辞谢了,没有上任。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这实在不是我肝脑涂地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一一上表报告,并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拖延;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的光还要急。我很想奉命前往就职,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处境进退两难,实在是狼狈不堪。第三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提拔故旧老人名词作动词,做官怜悯抚育自尊,自夸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临近死亡使动用法,使……终了互相依靠谦词,私爱形容词作动词,远离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蜀汉作官,一直做到郎官,本来希望官职显达,并不夸耀名声和节操。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极其微小浅陋,承蒙得到过分提拔,而且恩宠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非分的愿望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像太阳迫近西山的人,气息微弱,生命垂危,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拳拳之情使我不能废止奉养而远离。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我活着的时候愿意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准许通“又”古义:心酸苦楚的处境。今义:劳累名词作动词,上奏表指天神、地神审察,识别怜悯体恤或许终恐惧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这样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赡养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求得为祖母养老送终。我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看见并清楚知道的,实在是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允许我实现这点微小的愿望,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寿终。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谨的拜上表章使您知晓。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祖母病卧零丁孤苦未曾废离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祖孙相依为命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第一段第二段:李密的“狼狈”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刘病日笃时间:前、后、寻动作:察、举、拜、除、当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情状:特下、切峻、责、逼迫、催、临门征召的级别越来越高,显出朝廷征召之殷切,事态严重——强己所难狼狈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忠孝难两全“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进退第二段总结:诉矛盾之心,表感激之情,再博同情释辞官孝养之疑治国之本(朝廷):从政追求(个人):明述苦衷(祖母):祖母病笃不能远离图宦达,不矜名节孝治天下解释误会打消武帝疑虑求得体恤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孝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忠情揭示矛盾孝治理病笃情分析矛盾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孝与忠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解决矛盾尽忠长尽孝短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以情感人,以理动人陈说身世之苦博取同情延伸思考: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探讨李密究竟想不想做官 所陈何情?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并思考:1.造成李密尴尬处境的核心矛盾是什么?2.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3.李密是如何处理这组矛盾的?延伸思考: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探讨李密究竟想不想做官 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入仕为官是古代知识分子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李密曾在蜀汉为官,在《陈情表》中也留有后路,“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不想(现在不想):1.要照顾祖母:“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2.忠君怀旧探讨李密究竟想不想做官 晋武帝在为新任职官员们举办的饯行宴会上,一时高兴,令李密赋诗助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李密赋诗当场即成,但朗诵过后,却让晋武帝勃然大怒。 李密赋诗有这样的句子:“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这等于当众揭露了西晋官场的腐败,并直接质问晋武帝。“于是都官从事奏免(李)密官”,李密从此退出仕途,在家去世。探讨李密究竟想不想做官 李密任职晋朝,有官员常与之谈论蜀汉旧事和人物。西晋司空张华曾问他,刘禅是怎样的人?李密回答,他可以与齐桓公相比。张华很好奇,一个有名的“扶不起”的亡国之君怎么能与春秋霸王相比?李密阐释:“齐桓(公)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刘禅)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这个回答极妙,既对故国旧主善为维护,也指出了君主用人不当所带来的恶果。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他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多次躲避征召,还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表达自己的态度。后来,因好友吕安被诬陷 “不孝”,嵇康为其作证而被牵连入狱。司隶校尉钟会趁机诬陷嵇康,称其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司马昭担心嵇康煽动读书人反对自己,最终将嵇康和吕安判处死刑。公元 263 年,嵇康被斩首。如何陈情?晋武帝在收到李密的《陈情表》后,《古文观止》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个,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何陈情?刘夙婴疾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如何陈情?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思考并讨论: 作者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如何陈情?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作者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策略一:周到细致策略二:策略三:策略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作者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陈情策略之谦恭有礼敬辞:奉圣朝、沐浴清化、蒙国恩、上报、奉诏。作用:美化朝庭,称赞歌颂,敬之以词谦辞:猥以微贱、陨首作用:降低自己,衬托皇恩浩荡。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作者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陈情策略之身份认同全文自称为臣27次,仅第二段就出现11次。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作者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陈情策略之身份认同全文自称为臣27次,仅第二段就出现11次。征召的时间:逮、前、后、寻征召的用词:察、举、拜、除、当征召的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皇恩浩荡,感恩戴德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作者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陈情策略之“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的门阀士大夫阶层多独立特行,生活上不拘礼法,强 调清静无为、洒脱倜傥。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贱俘至微至陋自我丑化李密的杀手锏——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作者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众所周知,司马氏集团,篡夺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历史上名声极其不好,政治统治极其黑暗。司马懿的篡权夺位,背信弃义,与司马昭后来的"弑君",都是违背君臣之礼,是"不忠""不仁""不义"的表现。不仅违反了儒家的道德秩序,也对皇权和儒家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将人们的三观和信仰震碎一地。于是司马家也无法再将"忠"作为立国之本,而是选择了"孝",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万世皆以忠为本,独晋以孝治天下"。策略五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南宋僧人惠洪《冷斋夜话》继续深挖文本,思考问题:1.你觉得第四段中含义最深远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2.晋武帝最终同意李密的请求,只是因为被他的孝心打动了吗?3.你如何看待李密的选择,“忠”与“孝”之间应该如何权衡?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