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牛马”“社畜”“一无是畜”“鼠鼠文学”等网络词语在年轻人群中流行,很多人甚至陷入对生活的焦虑无力。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像生活中的“被困者”,是“突围”,还是安于现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走进《促织》《变形记》这两篇文章,深切去感受一个“虚构化异形,畸变寄真言”,怪诞而真实的人生世界。
情 境 导 入



图绘知情节——讲述异化之事



表填识人物——对比异化之人



缘境探主题——探究异化之因



观察有批判——总结异化之示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
卡夫卡
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以“骂、威吓、讽刺、狞笑”为主要手段的家长式专制统治。
弗兰兹·卡夫卡
(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
创作动因
卡夫卡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在信中卡夫卡提到自己欣赏的一位犹太演员洛伊。
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父亲却以不屑一顾的语气和可怕的方式将那演员比作一只甲虫。
创作风格
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
流行
起源
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当表现主义和文学创作相结合时,便形成了表现主义文学。
代表人物就是卡夫卡,代表性作品就是《变形记》。
代表
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精神危机。
风格
创作风格
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
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其结果化为一种激情;
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
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
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主要特点
我的天,小说原来可以像卡夫卡这样写。
——马尔克斯
卡夫卡,首先是一场巨大的美学革命,一个艺术上的奇迹。
——昆德拉
我翻译《变形记》的时候充满嫉妒,我希望我自己写出那样的东西来。
——博尔赫斯
卡夫卡的
相关评价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现实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
活动任务一:搜集整理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的资料
创作背景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他天资聪明,学问深厚,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71岁始被补为岁贡生,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
认识作者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
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他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先生讲书图
认识作者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聊斋志异》指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是书斋名称
是记述的意思
是奇异的故事。
“聊斋”
“志”
“异”
了解作品
《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它们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了解作品
《聊斋志异》全书491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
如:《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1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
如:《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
2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
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3
了解作品
该书自序:“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郭沫若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相关评价
故事
借鉴
明吕毖《明朝小史》记载“骏马换虫”的故事。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史料
启示
现实
触发
蒲松龄在他的《淄邑流弊》一文中记载了他的所见所闻:“邑共八乡,每岁各乡必报人,以应杂徭……”
探究背景
“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
——明人吕毖《明朝小史》
资料链接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有一首七绝——《促织》,“一声能遣万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不能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本诗以蟋蟀一叫,秋凉了,提醒人们赶快纺织,故实为督促纺织之意。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意思是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是“促织”一名的由来。
解图题目
活动:
快速浏览两篇文章,梳理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并据此画出曲线图。
学习任务一:图绘情节——讲述异化之事
国内风行斗促织,皇帝也喜欢,于是官府把上交促织作为任务摊派下去。主人公成名也被摊派了人物。官府要求的促织规定很高,成名一时捉不到合乎规格的促织,非常着急。成名妻子就向巫婆求教,成名根据神的指点,终于抓到了一只上等蟋蟀;但是好奇的儿子却不小心弄死了身系全家人性命的蛐蛐。
儿子害怕、投井自杀。最后,为了挽救全家人的性命,成名之子魂魄化作了一只勇猛善斗的蟋蟀,被献给了皇帝,并且抚军、县宰、成名都因为这只蛐蛐获得了丰厚的奖赏。
《促织》故事梗概
第一部分,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
《变形记》故事梗概
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
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变形记》故事梗概
促 织 变 形 记
开端:征虫 发展:觅虫——卜虫——得虫 高潮:失虫——化虫——斗虫 结局:献虫 1.初变甲虫的心理活动
2.艰难的起床过程
(父母妹妹催促、协理来责问)
3.开门后父母、协理的态度变化
情节梳理
《促织》
《变形记》




卜虫
得虫
失虫
化虫
斗虫
献虫
悲生
悲苦
喜来
喜乐
悲极
欣喜
惊喜
喜极
变成甲虫
催促
起床
协理
责问
努力开门
个人态度
惊慌
忧郁
焦虑
无助
激动
气愤
紧张
担忧
孤独
绝望
情节发展与情感变化图
波折一: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走投无路。
波折二:神巫指点,成名得虫。
波折三:节外生枝,成名之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
波折四:成名之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情节的曲折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旨。
结局是喜剧型结尾,以乐衬哀,反衬作品的悲剧色彩。
线索清晰,条理分明。小说紧紧围绕“得失促织”安排情节。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促织》赏析
文似看山不喜平,《促织》这样安排情节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跌宕起伏、悬念丛生,还起到引人入胜,深化主题的作用。同时小说是喜剧型结局,这种以乐衬哀的手法,更加能够反衬出作品的悲剧色彩。
《促织》赏析
1.双线索结构,注重心理描写,淡化情节。内在主线是内视角下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变化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具有淡化情节的特点。外在线索是外视角下的家人对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态度。两条线索有机组织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悲剧结局直接表现了世态炎凉,人性的冷漠。
《变形记》赏析
情节结构,荒诞背后的现实逻辑
对比来看,这是传统奇幻叙事与现代荒诞的差异。
《促织》的情节像一条锁链,有因有果,但这种因果逻辑下是一种无奈的结局,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变形记》则是断裂的,荒诞本身就是主题。
前者借“魂化蟋蟀”批判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后者用身变甲虫隐喻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当工具。
《促织》构建了一环扣一环的荒诞故事。故事以“促织(蟋蟀)”为线索,串联起“征促织-抓促织-失促织-儿子变促织-斗促织-献促织”的情节。这里的奇幻情节(如魂化蟋蟀)既符合中国志怪小说的传统,又暗中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一只蟋蟀竟能决定一家人的命运,小官吏借着征蟋蟀敲诈百姓,每要一只蟋蟀,就导致好几家破产,皇帝爱斗蟋蟀,下面便层层盘剥,实在荒唐至极。
《变形记》呈现的是打破常理的生存困境。卡夫卡的故事一开头,格里高尔就变成甲虫,没有解释原因,直接打破了现实逻辑。变形后他虽保留着人的意识,却因虫子的身体而被家人嫌弃。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更加突出了现代人在社会里的孤独和无助。
学习任务二:表填识人物——对比异化之人
活动一:跳读文本,补充完善化虫之“人”的个人信息。
活动二:跳读文本,找出人化之“虫”的特点。
成名之子
小促织
请快速在课本中找出描写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变形后特征的句子。
外形描写:
短小,黑赤色。形如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第六段)
总结:身材短小、其貌不扬。
文本依据
动作描写:
跃起,似张尾伸须,直龁敌领。翘然矜鸣。虫跃去尺有咫。虫集冠上,立叮不释。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第七,八段)
总结:骁勇善战、本领超常。
请快速在课本中找出描写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变形后特征的句子。
文本依据
格里高尔
大甲虫
外形描写:大得吓人的甲壳虫。脊椎坚硬,犹如铁甲。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细得可怜的腿脚。(第一段)
肚子发痒的地方满是白色小斑点。(第四段)
身体宽得出奇。(第九段)
身上一侧擦得满是伤痕。满身鲜血淋漓。(第二十八段)
一个苹果完全陷进背里。(后续)
总结:外貌丑陋、失语弱小。
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描写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变形后特征的句子。
文本依据
动作描写:
不管他如何使劲向右侧身,他总是翻回到仰卧姿势。(第三段)
慢慢地蹭着后背,让身体往床头挪动。(第四段)
许多条小细腿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第九段)
他想先将身体的下半部挪出床外,可是他还从未看见过,也想象不出现在的下半身成了什么样子,只觉得它笨重得很难移动。它只能十分缓慢地移动,到最后他几乎发疯似的使出吃奶力气,不顾一切地向前推进……(第十段)
格里高尔 大甲虫
他摇晃得越来越使劲,以至于失去平衡。那些细腿却舞动得更加急促了。竭尽全身力气,一跃而翻到床下,跟着是一声响亮的撞击声。(第十四段)
坐在椅子上慢慢向房门移动,到了门口把椅子一推,全身向房门扑去,倚着门把身子挺直。(第二十二段)
……
格里高尔 大甲虫
人物简历 成名之子 格里高尔
身份地位
家庭成员
经济状况
人物性格
人生追求
平生遭遇
化虫之“人”:
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理烦躁为父母还债,受老板的气,身心疲惫变为大甲虫
里正之子(社会底层)
父、母
薄产累尽
调皮贪玩、有好奇心,孝顺
推销员(社会底层)
父母、妹妹
一人扛起家,债务如山,经济困顿
委曲求全,孤独内向,漠视自我,关心家庭
还清债务,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意外拍死了父亲的促织害怕而跳井自杀,魂魄变成一只小促织
人物简历 成名之子 格里高尔
种类
体积
颜色
外形
其他特点
人化之“虫”:
促织
短小
黑赤色
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甲虫
宽大
棕色
肚子高高隆起,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许多细得可怜的腿;没有真正的牙齿,下颚结实
人虫一体,逐渐虫化,
丧失人的属性
行动敏捷、战斗力强、应节而舞
人物塑造,被异化的人如何挣扎
《促织》表达了成名儿子的“主动牺牲”与人性留存。成名儿子失手弄死促织后投井,魂化成促织帮家里渡过难关。故事虽未直接写他的心理,但通过蟋蟀的形象(“短小,黑赤色,像土狗”)和斗蟋蟀时的勇猛(“与大鸡斗,日胜”),能看出他的灵魂还在。而成名夫妇丧子后的悲痛(“夫妻向隅,茅舍无烟”)与得到蟋蟀后的狂喜形成巨大落差,成名夫妇在失去儿子时的绝望与因促织带来的希望之间矛盾挣扎,更凸显出封建制度把人逼得没了人性。
总结:笨拙痛苦、脆弱可怜。
共同点:荒诞离奇的异化,但都似奴隶一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变形记》表达了格里高尔的“被动异化”与亲情崩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心里还是个人,想跟家人说话,却只能发出虫鸣。卡夫卡细致地描写了他的痛苦。家人从一开始的震惊,到后来慢慢嫌弃。这种亲情的冷漠,和《促织》里成名夫妇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戳穿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只剩利益的真相。 主动牺牲与被动毁灭。成名儿子的变形像“替父赎罪”,带着传统孝道的影子;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被动的,像现代人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
学习任务三:缘境探主题——探究异化之因
活动:精读“化虫”情节,联系社会环境,探究“变形”的原因。
(从自身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三个角度概括分析。)
篇目 社会角度 家庭角度 个人角度
《促织》 社会黑暗,层层盘剥。沉迷享乐、奢靡的社会风气 父亲落榜,为人迂讷,家境困难,急需蟋蟀 内心愧疚、弥补过错、孝顺父母、光宗耀祖……
《变形记》 工作艰辛、备受压榨、人情淡漠、利益关系 家庭负债、独自养家、责任重大 苦闷、压抑,不堪负荷,逆反
文化思考
比较《促织》《变形记(节选)》
化作蟋蟀
变形为甲壳虫
文化思考
同样是“人化为虫”,在《促织》与《变形记》的矛盾冲突中分别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促织》借“人化为虫”而“解决”矛盾,给无助的人们以希望;
《变形记》借“人化为虫”而制造矛盾,让人们对这个世界失望。
文化思考
②两种“人化为虫”的背后,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心理?
《促织》体现中华文化中对“大团圆”的追求和向往。
《变形记》体现了西方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对人性的审视与反思。
文化思考
透过“人化为虫”的荒诞,可以品读出怎样的共性化思想?
在极端艰难甚至黑暗的现实生活中,人的灵魂和肉体往往被扭曲、被变形或者被毁灭。
唯有改变黑暗的现实,才能消弭各种异化。
1.外形虽异,结局不同,但在“变”与“不变”中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及人性复杂冷漠,表现作家们对人类在混乱社会中的无能为力的一种共同思考。
2.看似荒诞的情节,虚构的真实,描写的却是人在变之前具体生活细节和变之后逼真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人始终是存在于一个真实的情感世界。
3.人化为虫,古今同悲,中外同怜,寄寓人类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非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主题探讨
文化背景,东西方文学的不同路子
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志怪”故事,常借鬼神说现实。《促织》里儿子投井后听见门外蟋蟀叫,神蟋蟀长得像土狗却能斗赢大鸡,这些奇幻设定既符合志怪传统,又批评了现实。蒲松龄最后用“异史氏曰”总结,直接点出皇帝喜好被下面人滥用,导致百姓遭殃,通过这种奇幻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卡夫卡受西方表现主义文学影响,更注重内心感受和荒诞感。格里高尔变甲虫不讲道理,只通过细节(比如家人的态度变化)来真实展现异化过程,这符合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重内心”的特点。西方表现主义文学强调对主观感受的挖掘和对现实的扭曲呈现,这些特点与《变形记》的主题和情节相契合,不追求现实逻辑,而是要戳穿现代人心里的孤独和迷茫。
《促织》最后家庭获救,“大团圆”式结尾,符合中国传统文学的伦理期待;《变形记》以悲剧结尾,强调荒诞和绝望,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典型风格。前者更关注社会批判,后者更关注个人生存,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对“人”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对比思考
中国古典文学
对比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我国的神话故事中,“化身”往往赋予主要形象以超能力,使其能够完成作为人时无法完成的事;
我国的神话以观赏者视角将“化身”唯美化。
我国的神话充分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变形记(节选)》中的“化身”没有丝毫浪漫的成分,“变形”反而使人物丧失了人的正常能力。
《变形记(节选)》中的“化身”从当事人视角表达“化身”的各种不适应……
《变形记(节选)》中的“化身”侧重表达现实人生的沉重。
学习任务四:观察有批判——总结异化之示
活动:联想现实生活,有无“变形”之事?我们又该如何破局?
《聊斋》在中国的地位,犹如《一千零一夜》在西方。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
——沈从文
在《促织》和《变形记》中是谁变成了虫?变形的仅仅是他们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异化现象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一谈。
总结异化之示
感悟异化现实
其实小猪妖是无数底层人的缩影。不少现代人在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数人感叹“一无是畜”“牛马”“鼠鼠我呀,走不出浪浪山”。
诸如此类,每日在大都市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们,殊不知也早已沦为“社畜”“牛马” 。 巨大的生存压力让我们失去自我、迷失自我,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这种危机感、孤独感、压抑感、灾难感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扭曲而逐渐“变形”。
“社畜”,它源于日语中的“公司”(会社)和“牲畜”(家畜)两词,合起来的意思为“公司的牲畜”,指的是一些为公司放弃自我生活的劳动者,多用于日本员工的自嘲。
深 入 思 考
每一个时代,人类生存的压力都很大,从远古到现代都是如此,那么面对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我们如何脱困?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罗曼·罗兰
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振旗鼓。
——莫言《致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不要被大风吹倒》
破异突围提升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个地名
王庄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赶时间的人
王计兵
时代环境很难改变,身处其中的我们一个需要有勇于突破环境枷锁和压迫的勇气,这样才能不被环境所挤压变形。
一个有生命的蛋,如果从内部啄开,就会成为一个全新的生命。如果被外力敲碎,只能成为别人的食物。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是变形的病人。我们阅读这样的小说,就是要在看清现实的荒诞之后仍能关照自我、热爱生活。荒诞的故事,真实的生活,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意义或许体现在此吧。
纵使脚戴镣铐,亦能翩然起舞!
荒诞的变形,相似的异化,好在我们从不甘心 ,批判中向善,向上,上进!即便黑暗中会踉跄,现实中会彷徨……
活着,就是一个人时,孤独中丰韵;一群人时,喧嚣中不迷失,明月清风,平凡中不平庸,“君子不忧不惧”,纵然世界会冷漠无情,苦难如影随形,但我扪着良知,做一个沐光而行,追光而遇的人,决不“异化”和“变形”,永远成为自己的代言人!
《变形记》开篇第一句话横空出世,石破天惊。语句简短却提供了丰富而荒谬的信息,对读者惯常的阅读习惯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请你以“一天早晨,成名的儿子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促织……”开头续写一个短篇,注意展示真实的细节和主人公细腻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式”的叙事特色
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
在叙述上追求不带任何感彩的冷峻态度和客观视角。
虚化背景,情节荒诞离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