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4张PPT)语感与语言习得1.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初步认识不同语体的语言特点,探索语言的运用规律,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将语言积累转化为言语实践。2.掌握诵读方法和技巧,通过诵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文本意境和语言风格,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3.运用体验、比较、质疑、探究等方法,品味语言,领悟旨趣。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简明连贯、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本单元以专题形式集中开展语言学习与语言训练,在落实语言理解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具体包含积累与探索、诵读与品味、理解与表达三个方面的内容。1.语言积累是语言运用的前提。培养读书习惯,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范围。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语体的语言特点,随时记录好的语句和片段。对于经典的文章,可整篇背诵,并不断复习巩固,丰富语言素材,形成良好的语感。积极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逐步建立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理性认识,基于语言规律的言语实践会更加科学和有效。2.诵读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提高语文学的有效途径。了解诵读的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诵读方法和技巧,多听多练,在诵读中精心揣摩、认真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增强语文修养,提升审美情趣。3.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但在具体语境中,它往往超越语言符号的表层意拥有更丰富的内涵。通过听、说、读、写等方法,培养快速捕捉语言文字表达主要信息的能力,理解语义,品味情趣,领会意蕴。积累口语实践经验,并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语感、语言的理性认识,学习得体表达。思考与实践一、积累与探索学习任务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1.从本册课文中摘抄好的词句和片段,并选择其中5~8例进行赏析。例: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赏析:青年妇女探望丈夫,结果扑了个空。回来的路上,她们“顺手”从水里捞出菱角,又“顺手”丢到水里。两个“顺手”看似重复,其实不然。“顺手”是一种无意识行为,“顺手”的连用生动刻画了青年妇女寻夫不着的失落与无精打采。2.阅读下面的语段,圈出你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并说说它们好在哪。(1)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跳跃”是个普通词语,这里却用得很传神。这一段话,有景物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有事物描写“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当然更缺不了人物描写“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这一切很美,但过于静止。该片段以“跳跃”收尾,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可见运用之妙。此外,“跳跃”还透露出水生嫂技艺的娴熟和心情的愉悦。(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击,搏击,形容鹰飞得矫健有力。长空,广阔的天空。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的游动,以突出其轻快自由之状。浅底,水清见底。仰望是雄鹰展翅搏击长空,俯视是鱼儿在清澈江水中怡然自得,一派生机盎然。“霜天”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竞”突出了一种勃勃生机,给人以向上的力量。3.阅读下面的语段,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说说它们好在哪。(1)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宛如人头上的怒发”是比喻,“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是比拟。前者用“人头上的怒发”形容“丛密挺立的谷子”,既形象又生动。后者山脊上出现了两支牛角,作者用“长”这一动词赋予山脊以生命,将静物写活了;同时这种描写也带来一种视觉错觉,富有趣味。(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雨巷》节奏舒缓,旋律回环,有音乐之美。相同结构的重复,如“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形成复沓,余韵缭绕。学习任务二:认识不同的语体特点4.判断语体请将下列文字与所属进行连线。紫光展锐、摩联科技、广和通和万向区块链共同召开了一次线上分享会,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对于“物联网+区块链”的最新理解。她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就像一只落在大钟上的乌鸦。她把一个奇怪的旧手提包放在膝盖上,像碰见上司的临时工那样呆看着我。汉照市政府安排,要在2019年5月25日至2020年4月8日将旧桥拆掉重建,届时将对桥梁进行全封闭施工,施工期间不许任何车辆和行人通行,请过往车辆及市民绕行。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公文语体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由中国和全世界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并不是美帝国主义的当权派——杜鲁门、 马歇尔不想直接侵略中国。在助蒋作战的开头,又曾演过一出美国出面调处国共两党争端的文明戏,企图软化中国共产党和欺骗中国人民,不战而控制全中国。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有时下午她要一个人待在家里, 因为我要赚钱养家,您懂吗 但这不意味着没人照顾她,不是如此。政论语体口语语体5.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每一句都有一处不当,请根据实用文体的特点,找出每句的不当之处并修改。(1)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教师节短信)(2)我是本校国学社的一把手李明,拟定于本周五19:00组织一次国学讲座,特向总务处提出借用礼堂和相关设备的申请。(申请书)(3)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是我校115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4)有同学于1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公交卡和人民币52元,望失主前往学校学生处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垂念” “常念”“一把手” “负责人或社长”“全部” “全都”“52元” “若干元”【解析】 (1)“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不用于学生对老师,改为“常念”“感念”。(2)“一把手”,指组织、单位、世界最高领导人。口语色彩较为浓重,本语段是申请书,要用书面语,可改为“负责人”或“社长”。(3)“全部”,“全部”与“全不”有谐音,改为“全都”。(4)“52元”,招领启事不能有具体钱数,避免别人冒领,改为“若干元”。学习任务三: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6.结合《叶圣陶对语言的修改》和《语言与逻辑》,也可查找相关资料,梳理自己在语言运用上的收获。第一,做到规范。《天上的街市》原题为“天上的市街”。“市街”一词不合语言规范,编入教科书时改为“街市”。第二,做到准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折蜡梅花”,手稿为“采蜡梅花”。蜡梅花通常不是从树上摘下来,而多是连枝折断。因此,“折”更准确。第三,力求生动、鲜明。鲁迅先生为悼念殷夫、柔石等青年作家,曾写过一首短诗,其中有这样两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后来《为了忘却的记念》录用此诗,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与“眼”相比,“忍”字倾注了作者的无穷愤怒,更为深切感人。“丛”字则形象地表现了白色恐怖的严重。7.小明同学作为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作为新生的一员,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言,我殷切地期望大家在新学期伊始,能够撑起勤奋的风帆。B.关于如何度过三年的高中生活,刚才校长的一席话可谓抛砖引玉,下面我说说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C.丹心系杏坛,育得桃李开。在全体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曾在这里放飞了梦想。D.在这美丽的校园中,我们要率先垂范,用自身的文明言行爱护校园,并引导他人也做文明的传播者。C【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殷切地期望”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此处用来说自己对同学们,不得体。B.“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粗浅的东西(多指意见、文章)引出好的、珍贵的东西。是谦辞,不能用来说校长。C.“杏坛”喻教育界,此处用来说老师们,得体;“悉心”尽心,全心,此处说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得体;“莘莘学子”,众多学子,此处用来说老师培育的学生们,得体。D.“率先垂范”是敬辞,用来说自己不得体。故选C。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的载体,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 ① ,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 )。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 ② ,最能达到爆的效果,“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随着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正因为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教化作用。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是 ③ 。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 ④ ,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稍纵即逝 ②响遏行云 ③不谋而合 ④管中窥豹B.①转瞬即逝 ②响遏行云 ③不约而同 ④见微知著C.①稍纵即逝 ②响彻云霄 ③不约而同 ④管中窥豹D.①转瞬即逝 ②响彻云霄 ③不谋而合 ④见微知著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强调主观或抽象因素。“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突出客观。语境中用来形容、陈述烟花,突出客观,不能搭配“稍纵即逝”,适合用“转瞬即逝”。第二空:“响遏行云”的意思是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响彻云霄”指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此处是说竹子炸裂的声音,应选“响彻云霄”。第三空:“不谋而合”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不约而同”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不谋而合”可作谓语,“不约而同”多作状语,后面加具体做法。故用“不谋而合”。第四空:“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语境中烟花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应该用“见微知著”。故选D。(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B.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C.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D.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B【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后一句的主语“它”指的应是“爆祭”,由此推断前一句主语为“爆祭”,所以排除A、C;D项将谈论的重点放在了“爆祭”上,与前文“虽然烟火在天空……”衔接不畅,排除。故选B。(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因为现代科技的支持,所以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B.正是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使之起到了教化作用。C.正因为现代科技的支持,所以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D.正是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多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正因为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缺少主语,把“因为”改为“是”;二是不合逻辑,“将……转化为”不合逻辑,“视觉盛宴”指的是“烟火”自身,把“将”改为“由”;三是中途易辙,“使烟火起到了教化作用”中途易辙,删掉“使烟火”。故选D。二、诵读与品味学习任务一:学习与鉴赏9.诵读前要处理好作品的情感基调。诵读下面两首词,体会情感基调的不同。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第一首昂扬进取、乐观向上。第二首凄楚悲凉、清高坚贞。10.欣赏经典诗词的名家诵读音视频,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从中总结出诵读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诵读要处理好停连、长短、抑扬、强弱等。诵读要深入理解作品,把握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学习任务二:品味与感悟11.反复诵读下面的诗句,找出其中自己认为最富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思考其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主题表达与语言运用上的好处。(1)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语出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意思是说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代表“叶”,“红”代表“花”。“肥”形容雨后绿叶滋润滑嫩的状态。“瘦”形容不堪雨打而凋零的花朵。“绿”与“红”、“肥”与“瘦”,两相对比,色彩鲜明,形象生动。(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语出王湾《次北固山下》。诗句意思是说:残夜还未消退,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本表示大自然的时序交替,但“生”“入”二字赋予这些自然变化以生命,使自然似乎具有人的意志。“日”与“春”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辩证的理趣。12.诗词有不同的风格,有的悲壮慷慨,有的娴静淡远,有的豪放磅礴,有的细腻婉约。分析下面这首词的风格特征,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虞美人李 煜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本词是李煜被俘后幽囚汴京时所作,这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是他写给自己的挽歌。上片起二句破空而来,以疑问语气领起,苍茫浩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为全词罩上一层悲愁凄婉的氛围,奠定通篇的基调。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变调,意境突觉婉媚;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以“月明”补足上句,构成春风、明月、小楼的完整画面,“不堪”二字为点睛之笔,开启下片意脉。下片“雕栏玉砌应犹在”上承“故国”一句,想象此时故国宫殿的情景,思念之情溢于言表。第二句“只是朱颜改”,思及故人,情怀之深可以想见。第三句将前两句中已铺陈酝酿出的情绪用一个“愁”字点破,形成“词眼”;至第四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一形象的描述,将“愁”之多、之浓、之深渲染得淋漓尽致。“恰似”二字准确、传神。学习任务三:举办诗词朗诵会13.就所选诗词,确定情感基调,制订诵读方案。内容与风格不同,诗词的情感基调也不相同,应注意区分。制订诵读方案应注意呈现停连、长短、抑扬与强弱。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雄浑苍凉、大气磅礴,诵读时语速放缓)14.反复练习,在读音规范、字音清楚、朗读流畅的基础上,运用诵读技巧演绎诗词作品,读出节奏、情感与美感。小组推选优秀代表参加班级活动。朗诵时,做到语速适当、表情自然、仪态端庄。三、理解与表达学习任务一:揣摩人物语言1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这段对话生动、有趣。几个青年妇女很想去探望丈夫,但都不明说,而是找各种借口,“言不由衷”的特点一目了然。不过,有的直接爽朗,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沉稳理性,有的温顺忸怩,性格特征各有不同。这段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凝结着生活体验,人物鲜活可爱。16.人物对话通常运用口语,形式短小、内容简洁。从你阅读或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找出一例加以分析。示例: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快摇!”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例中人物语言非常简短,与叙述语言相比,这一特点更加明显。一个叹词“哎呀”和一个名词“日本”,就可构成口语中的一个句子。“你看那衣裳!”衣裳如何,此情此景中不言自明。语言形式的简短和这些简短形式所传递的语义内容,共同营造出遭遇敌船的紧张氛围。17.请选择一个典型场景,对人物对话进行描写,200字左右。要求:要有明确的主题;说出的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籍贯、性别,不能千人一腔;语言要简洁传神;形式要灵活多变。示例:“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无力地回答他们。“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吗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 各处的米像潮水一样涌来,隔几天还要跌呢!”“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激愤的话。“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吗 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节选自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学习任务二:理解语句内涵18.下列各项中,句式变换后,句意差别较大的一项是 ( )A.今天,这里好热闹。今天,这里好不热闹。B.你能今天晚上来吗 你今天晚上能来吗 C.既然下定了决心,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我们登上顶峰。既然下定了决心,就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止我们登上顶峰。D.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感动了他。这劳动的场景不能不使他深深地感动。B【答案】B【解析】句式变换后,句意都会有差别。B项,第一句重在今天晚上这个时间,第二句重在能不能来。A项,“好=好不”;C项,两句意思都是“不能阻止”的意思;D项,两个句子都是说他受到了感动,第一句是主动,而第二句用了双重否定句,语意比前一句要强烈一些。19.品读文段,从下列语段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文段1 【出场】 人物形象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手法: 特征: 文段2 【服饰】 人物形象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瓒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手法: 特征: 语言描写、侧面描写性格泼辣、前呼后拥、地位特殊细节描写,极力铺写集珍珠宝玉一身的妆饰浓妆艳抹、遍体锦绣、风骚庸俗、空虚贪婪文段3 【容貌】 人物形象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手法: 特征: 文段4 【夸黛玉】 人物形象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手法: 特征: 肖像、神态描写容貌娇俏、位高权重、刁钻狡诈动作、语言描写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八面玲珑文段5 【问黛玉】 人物形象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手法:特征:文段6 【回王夫人】 人物形象“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手法:特征: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善于辞令语言描写办事圆熟干练,八面玲珑学习任务三:学习得体表达20.下面是一位同学参加颁奖会的发言片段,其中有几处词语使用不当,下列选项中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今天,我十分荣幸莅临本次颁奖会。我谨代表我校全体同仁向忝列优秀行列的同学致以诚挚的敬意!你们的青春故事有正能量,你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此,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生命因你们而精彩!A.“莅临”改为“惠临” B.“同仁”改为“同学”C.“忝列”改为“荣列” D.“惠赠”改为“赠送”A【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莅临”的意思是“来临”,是敬辞,多用于贵宾,此处与“我”搭配不正确;“惠临”的意思是光临,对迎接人到来的敬称,也不能和“我”搭配。可改为“参加”。故选A。2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不久前,小林顺利收到了高职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全家喜出望外,得知消息的亲朋好友也纷纷前来道贺。舅舅一家早早就来到他家,表妹一进门,小林就说:“哈哈,表妹,你怎么又胖了 ”小表妹从小爱美,很在意别人说她胖,听罢就立即噘起嘴。小林又乐呵呵地说:“本来就胖,也不怕这几斤!”舅舅、舅母纷纷称赞小林:“小林真是好样的,继续努力,以后一定大有前途哦!我们真为你高兴!”小林坐在一旁独自玩着手机,毫无反应。小林父母觉得有些尴尬,连忙打着圆场,陪笑脸。(1)小林的表现有哪些失误或不得体的地方 ①长辈进门,没有打招呼问好;对长辈的祝贺没有表示感谢;独自玩手机,没有搭理长辈。这些都违背了交谈要礼貌的原则。②提及表妹长胖的话题,违背了交谈要避讳的原则。(2)请你为小林设计得体的举止和语言。①长辈进门,先向长辈问好;长辈们祝贺自己时,应谦虚致谢,且要陪着长辈们聊天。②表妹进门,可以这么说:“表妹最近越来越可爱了,脸圆嘟嘟的。”22.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市场前景,××校举行了“专业岗位认知”系列活动。希望学生通过活动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更好的定位。(1)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识专业,爱专业;爱专业,学技能;认识专业,创造美好未来。(2)假如由你来组织这次活动,你将通过哪些活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至少写出三种)图片展示、专业讲座、手抄报比赛、专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3)假设你需要电话邀请王老师参加本次活动,电话中你该怎么说 示例:王老师,您好!久闻您在专业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我们学校举行了“专业岗位认知”系列活动,诚邀您×月×日下午三点到我校报告厅做“专业岗位认知”的专题讲座,为我们指点迷津……感谢您接受邀请,我们恭候您的光临!再见!古诗词诵读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静 女《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C【答案】C【解析】“都发生在同一天”错。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C【答案】C【解析】“说怿女美”的“说”通“悦”,愉悦,喜欢。意思是“喜欢你的美丽”。3.诗中的静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概括。诗中的静女是一个美丽调皮的恋爱中的女子形象。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短歌行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诗中三次提到了“忧”,请结合全诗分析一下诗人“忧”的原因。(1)忧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感慨人生短暂,岁月如梭。(2)忧求贤不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及求贤不得的忧思。(3)忧功业未就。作者在感叹人生短暂、贤才难求之时,产生了功业未就的忧虑,愿意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学“周公吐哺”,使“天下归心”,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2.请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1)巧用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出自《诗经·郑风》,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周公吐哺”二句,表示自己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2)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如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则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3)巧用借代。“杜康”这里代指“酒”。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试分析“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生”字的妙处。用“生”一字,好在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景象壮观,气势宏伟。“生”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活力,明月与潮共生,本身皎洁,又兼有大海的磅礴气势,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景象壮观,气势宏伟。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的“美”都美在哪里 (1)结构美这首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以月为线索逐层铺开描写,以“情”字总括整篇诗意。从结构上看,整篇可分为三层,以月升起,以月落结,形成一幅连轴月夜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展现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月”的画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相应的思绪。(2)语言美词采清丽,韵律宛转。词采上,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洗去了宫体诗的丽辞艳句、浓脂厚粉;韵律上,通过韵脚的变化,平仄的交错,一唱三叹,回环反复,很有节奏感,像一首小夜曲。这首诗的语言具有音乐之美,声情与文情相吻合,宛转和谐,美不胜收。(3)意境美诗情、画意、哲理,三者交融无痕,有如行云流水,从而构成了这首诗优美的意境。诗人以情景和谐、情理交融的笔法营造出深沉、辽阔、宁静的意境。诗人从多视角写景,写春江,则时而江潮连海,时而波光滟滟,时而奔涌万里,时而鱼龙潜跃;写月亮,则有一幅幅不同的连轴图:月生、月悬、月斜、月落,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明月、孤月、藏月、落月,表现了感情的变化。就这样一副绚烂的春江花月图展示到了读者面前。(4)情美诗人在第一层中热情赞美了春、江、花、月、夜等自然景物之美;在第二层中则通过对人生苦短的无奈的感受反过来赞叹人类和宇宙的永恒之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第三层中则描写了游子思妇缠绵的离情别绪,抒发了珍惜青春年华、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5)情景交融之美诗人笔端处处不离月,情随月升、月高、月斜、月落而起伏跌宕。通过借助明月来抒发和表达自己的多种感情,情因景生,而又染情于景,从而达到情景的水乳交融。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等句,生动逼真,堪称传神之笔,完全是情寓于景,景融于情,分不清何者为情,何者为景。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燕歌行(并序)高 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歌行”是乐府古题。“歌行”是一种诗体,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B.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按照“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的顺序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C.作者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D.全诗从各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唐代边塞诗的豪情壮志。D【答案】D【解析】全诗让我们感受到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边塞风光的雄浑壮阔。B.诗人把“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起来,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C.本诗运用多重对比。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D.本诗赞扬了英勇顽强、骁勇善战的战士,讽刺了恃宠轻敌、贪功冒进、腐败无能的将领,同情亲人分离的思妇。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A【答案】A【解析】本句描绘边塞风光,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3.简要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的修辞效果。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也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李凭箜篌引李 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制作的精美,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一词,只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B.同为描写音乐,《李凭箜篌引》中“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与《琵琶行》(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C.“石破天惊逗秋雨”中“逗”字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事件联系起来,既出人意料,又感人肺腑。D.“芙蓉泣露香兰笑”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声音,表现了琴声有时悲伤,有时欢快的特点。A【答案】A【解析】“高秋”一词,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2.“老鱼跳波瘦蛟舞”中用“老”“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蛟,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老”和“瘦”本来是写鱼和蛟的苍老无力。但它们在乐声的感召下竟然腾跃起舞,这种超乎寻常的想象收到了极强的艺术效果,使无形的乐声如在眼前。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