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1张PPT)第六单元思想与文化三阶三学 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寡人之于国也 二 劝 学 三 公 输 *庖丁解牛思考与实践口语交际思想与文化1.了解本单元课文反映的儒家、道家、墨家的一些重要思想观念,理解先哲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体悟先哲的智慧,领会古代经典的当代价值。2.掌握本单元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反复诵读课文,积累经典语句。3.理解本单元课文多样化的叙事说理方法和不同的表达风格,体会文言文语言简洁、用语凝练的特点,提高文言文鉴赏水平。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诸子散文,文体包括语录体、对话体和议论体。课文意蕴丰富,叙事说理方式多样,体现先哲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语录体,在叙述中表现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和性格特点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态度。2.《寡人之于国也》是对话体,表现孟子的“仁政”追求。3.《劝学》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有完整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体现荀子的学习观。4.《公输》记述了墨子劝说公输盘和楚王的经过,对话富有情节性,反映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实践精神。5.《庖丁解牛》用虚拟的对话构成寓言故事来展示庄子的养生处世之道。三阶三学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1.根据注释和预习导学案,了解孔子和《论语》。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5.品析人物形象,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一、知识梳理(一)作品简介“论”:编纂;“语”:语言,“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精警诫人。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宋儒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六艺(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二)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礼,政治上主张推行仁政,鼓励人们入仕,即“入朝为官,出来做事”。 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三)基础字音论(lún)语 曾皙(xī) 冉(rǎn)有 毋(wú)吾以也哂(shěn) 以俟(sì) 章甫(fǔ) 小相(xiàng)铿(kēng)尔 撰(zhuàn) 沂(yí) 舞雩(yú)冠(guàn)者 喟(kuì)然(四)文言知识(1)通假字①鼓瑟希 希:通“稀”,音乐渐渐低缓②莫春者 莫:通“暮”;暮春,即农历三月③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2)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三子者出,曾皙后。(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②形容词作名词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3)古今异义①加之以师旅古义:泛指军队 今义:军队编制单位之一②异乎三子者之撰古义:才能 今义:写作(4)特殊句式①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浴乎沂,风乎舞雩。以吾一日长乎尔。异乎三子者之撰。为国以礼。②宾语前置不吾知也。毋吾以也。则何以哉。(五)课文剖析【课文脉络】 侍坐【课文解析】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表现力较强。全文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全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二、预习检测1.请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居则曰 ( ) 摄乎大国之间 ( )比及三年( ) 且知方也( )舍瑟而作( )( )异乎三子者之撰( )何伤乎 ( ) 咏而归 ( )吾与点也( ) 其言不让 ( )平日,平时夹,处于等到行为准则放下起身才能,指为政的才能何妨唱歌赞成谦让2.请写出下列虚词的用法或意义。①以以吾一日长乎尔( ) 毋吾以也( )则何以哉( ) 加之以师旅( )②如如或知尔(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 )③亦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④唯唯求则非邦也与( )⑤而子路率尔而对曰( ) 舍瑟而作( )非诸侯而何( )介 词,因为动词,认为动词,做介词,用假如或者至于不过是,只不过句首语气词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接连词,表并列人物 人物之志(原文) 志向不同之处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子路 冉有 3.请完成下列表格。有抱负、自信,侧重富民,经济强国。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有抱负、自信,侧重军事强国。哂之默许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无人物 人物之志(原文) 志向不同之处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公西华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侧重主持礼仪活动,以礼治国,接待宾客。祭天求雨,吹吹风,一路唱歌回家。洒脱高雅、从容淡定。与之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默许无1.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1)孔子是一个具有理想抱负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2)孔子是一个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师者。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1)纵观孔子的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不为各国君王接纳,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由于到处碰壁,他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避世的思想很突出。“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曾皙的话语中不求仕进之意,与孔子的心境相合,暗含他理想难以实现的哀伤。(2)孔子认为治国要靠“礼”教化百姓,但子路只追求让民众变得勇敢、守规矩,其表现也缺乏谦让品质。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立足点都在于邦国,他们都是为统治者做事,而曾皙却真正为百姓考虑。表面来看,曾皙说自己只是想在暮春时节,大家穿上“春装”,和五六“冠者”,六七“童子”,一同去“风乎舞雩”——求雨,为了让百姓丰收。曾皙的志向才是最大的,也是最为符合儒家观念的。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侍坐(cì) 率性(shuài) 哂笑(shěn) 鼓瑟(sè)B.饥馑(jǐn) 喟然(kuì) 舞雩(yú) 沂水(qí)C.枹鼓(fú) 千乘之国(chéng) 铿尔(kēng) 撰文(zhuàn)D.章甫(fǔ) 小相(xiàng) 俟机(sì) 毋庸(wú)D【答案】D【解析】A.侍(shì)坐;B.沂(yí)水;C.千乘(shèng)之国。2.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句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宗庙之事,如会同【答案】AD【解析】AD是连词,或者;B.连词,如果;C.介词,至于。AD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居则曰(平日) 子路率尔而对(轻率急忙的样子)B.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 加之以师旅(加上)C.因之以饥馑(饥,五谷不熟;馑,丰年)比及三年(等到) D.方六七十(纵横)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C【答案】C【解析】馑:蔬菜不熟,饥馑引申为荒年。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希 D.以俟君子【答案】D【解析】A.“与”通“欤”;B.“莫”通“暮”;C.“希”通“稀”。D5.下列对课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形容兵车很多。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B.夫子:①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的尊称、称谓;②妇人对丈夫的尊称;③孔门的学生对孔子的称呼;④古时对男子的尊称。C.莫春:指暮春,农历三月,春季的末期。“莫”同“暮”。三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季春、暮春。D.冠者:成年人。古时人一般在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D【答案】D【解析】冠礼泛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行的礼,女子不算在内。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对子路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是性格又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B.从对冉有的语言描写中,可知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C.从对公西华的语言描写中,可知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D.从对曾皙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追求个人自由、沉醉在美丽的自然风景之中的人。D【答案】D【解析】曾皙所描绘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大理想。不是显示他是一个洒脱、追求个人自由、沉醉在美丽的自然风景之中的人。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7~10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加之以师旅 以刀劈狼首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C.异乎三子者之撰 何伤乎D.唯求则非邦也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A【答案】A【解析】A.均为拿、用。B.或者/至于。 C.介词,与、和/语气词,呢。D.“也与”语气助词连用,带有反诘之意/语气助词,表停顿,以舒缓语气。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家、国”范围的一组是 (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⑤亦各言其志也 ⑥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C9.下列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D【答案】D【解析】彬彬有礼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我去处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为人的道理。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遭遇饥荒。 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三、综合实践11.在下面横线处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并背诵这一段。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向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向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 , ;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 ,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向陆游学得爱国的情操 向闻一多学得不屈的气节郭沫若《女神》的自由精神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真挚情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1.根据注释和预习导学案,了解《孟子》及孟子。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3.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和“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4.学习《孟子》善用比喻的说理方式,了解其气势充沛的特点。一、知识梳理(一)作品简介《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侃侃而谈的感觉。(二)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生于战国诸侯争夺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做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采纳,故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三)基础字音 移其粟(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衣(yì)帛(bó) 数(cù)罟(ɡǔ) 不入洿(wū)池庠(xiánɡ)序 鸡豚(tún) 狗彘(zhì)之畜(xù)申之以孝悌(tì) 然而不王(wànɡ)者 饿莩(piǎo)(四)文言知识(1)通假字①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④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不过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击战鼓)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王无罪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②动词作名词请以战喻(战:战斗,动词作名词,战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③形容词作动词河内凶(凶:形容词作动词,遭荒年)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3)古今异义①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②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③请以战喻古: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⑤弃甲曳兵而走古: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⑥或百步而后止古: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⑦斯天下之民至焉古: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⑨王无罪岁古: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岁也。(否定判断,肯定判断)非我也,兵也。(同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②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③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④省略句何也。(省主语“此”)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⑤固定句式或……或……(有的人……有的人……)直……耳(只不过……罢了)是何异于……(跟……有什么不同)(五)课文剖析【课文脉络】保民教民以民为本【课文解析】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所加。本文是对话体论辩文,体现了孟子论辩之术的众多高超技巧。(1)抑扬兼施,启发诱导。文章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针对梁惠王因施小恩小惠于百姓而矜功自得的心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这是“抑”。同时,针对其渴望使民加多,希望得民众拥护的心理,孟子又给以肯定和勉励,使得谈话能得以进行下去,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文章最后一段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可使“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得以实现,这也是“先抑后扬”。这种谈话的方式可以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能更容易地接受孟子的观点。(2)巧设譬喻,迂回曲折。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本意是讲施行仁政,却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如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用“五十步笑百步”之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只有程度的差别,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因而,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第1段末尾用“寡人之民不加多”说明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的。第2段孟子用比喻暗示梁惠王的做法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于是文章就自然地过渡到第4段。接着孟子具体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又进一步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文章最后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认为只有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才能使“天下之民至焉”,可谓是水到渠成地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这种论辩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了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4)排比对偶,气势充沛。文章恰当地运用排比和对偶的手法。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论辩的气势。如本文第4段提出了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4段的四种主张,全用排比对偶,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同时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二、预习检测1.请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王好战,请以战喻( )谨庠序之教( )或百步而后止( ) 王道之始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数罟( )不入洿池( )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无罪岁(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我也,兵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喜欢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有的人开端斧子一类的工具细密的渔网池塘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归咎于年岁收成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兵器尽2.请写出下列虚词的用法或意义。①然河东凶亦然( )填然鼓之( )②于寡人之于国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之寡人之于国也( )王道之始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指示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介词,对于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在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五亩之宅代词,作宾语成分,指代百姓④其则移其民于河东( )无失其时( )⑤而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然而不王者(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⑥焉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代词,作定语成分,它们的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句末语气助词代词,指代“王”3.自读课文,理清结构。文章记述的是 和 的对话,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问政: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提出 。第二部分(第2~3段):议政:分析 :孟子用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的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第三部分(第4段):议政:解决 :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孟子梁惠王“民不加多”之疑“民不加多”之因“民不加多”的问题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在本文中体现出来的主张。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孟子认为,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归服。1.“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 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生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不犯上,自然安定了。总之,“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分别是“纺、畜、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2.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3)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合理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4)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5)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6)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荒年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走:逃跑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同“捡”,拾起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错过C【答案】C【解析】制止,约束的意思。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答案】A【解析】B项,“颁”同“斑”;C项,“涂”同“途”,“莩”同“殍”;D项,“无”同“毋”。A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B.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斯天下之民至焉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河东凶亦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答案】D【解析】A项的“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B项的“之”分别是代词,他;助词,的。C项的“如”分别是动词,像;连词,如果。D项的“然”都是代词,这样。4.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非我也,岁也 D.树之以桑【答案】B【解析】A、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B项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B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黎民不饥不寒D【答案】D【解析】D项古今同义,都是“百姓”的意思。A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B项,无望,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有希望。C项,然而,古义:为两个词,“然”是代词,这样;“而”是连词,却。今义:为一个词,用在句子开头表转折。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B.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C.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D.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 “六牲”,也泛指各种家畜。C【答案】C【解析】“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错,正确的是“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7~10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吃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B【答案】B【解析】食:食物。8.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王道之始也”中的“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 )A.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树之以桑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答案】A【解析】A项中的“之”与“王道之始也”中的“之”都是助词,的。B项,代词,它,指五亩之宅。C项,代词,代指那个人。D项,代词,这样的事。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 使天下百姓归顺。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B【答案】B【解析】B项的内容是“王道之始也”的条件,不是“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的条件。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三、综合实践11.文中有“数罟不入洿池”的话语,《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乱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请针对这一共识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保护环境,取用有度;持续发展,希望无限。12.根据画线句子的内容,再仿写两个句子并把它背诵下来。孟子,你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历寒暑,驱车马,施仁政,置安危荣辱于度外,贫贱不能动摇你坚定的意志,纵使两袖清风,你仍然胸怀一腔浩气;富贵 , , ;威武 , , 。你仍然坚守一脉仁义不能诱惑你纯净的灵魂纵使黄金万两你仍然不改一世清白不能压低你高昂的头颅纵使泰山压顶二 劝 学《荀子》1.根据注释和预习导学案,了解《荀子》及荀子。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习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方法。4.通过课堂讨论,进一步感受学习具有提高人生修养和使人生达观的意义,所以需要有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5.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一、知识梳理(一)作品简介《荀子》一书,又名《荀卿子》,共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集中体现了荀子的学术主张和理论思想,强调“礼”在社会中的规范作用。其次,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因此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选。(二)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三)基础字音 中(zhòng)绳 以为轮(róu) 虽有槁暴(gǎo pù) 知(zhì)明 金就砺(lì)则利 跂(qǐ)而望须臾(yú) 生(xìng)非异 善假(jiǎ)于物跬(kuǐ)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锲(qiè)而不舍 金石可镂(lòu) 爪(zhǎo)牙 螯(áo)(四)文言知识(1)通假字① 以为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②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干③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见识④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性(2)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②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③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 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④形容词作名词 其曲中规(曲: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⑤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⑥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⑦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3)古今异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验,省察。 今义:参加,参考。③声非加疾也 古义:劲疾。今义:疾病,快。④假舆马者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⑤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⑥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⑦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⑧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⑨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②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⑤省略句以(之,省代词,它)为轮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⑥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五)课文剖析【课文脉络】【课文解析】《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本篇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如文章开篇,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达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二、预习检测1.请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劝学( ) 学不可以已( )木直中绳( )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 金就砺( )跂而望( ) 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 ) 而绝江河( )风雨兴焉( ) 不积跬步( )锲而不舍( )劝勉,鼓励停止合乎晒干直磨刀石踮起脚后跟清楚借助横渡兴起半步雕刻2.请写出下列虚词的用法或意义。①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②于青,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顺承连词转折连词修饰关系连词从比自3.“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以“劝学”为标题起到什么作用 劝诫、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4.课文开篇为什么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请你初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说说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 “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2.第三段没有出现“学习”这样的字眼,但是大家都读懂了在说学习,为什么呢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以为轮(róu) 金就砺则利(lì) 知明而行无过(zhì)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 驽马(nú)C.善假于物(jiǎ) 跬步(guī) 金石可镂(lòu)D.跂而望(qì) 骐骥(jì) 爪牙(zhǎo)A【答案】A【解析】B.虽有槁暴(pù);C.跬(kuǐ)步;D.跂(qǐ)而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其曲中规 须臾所学 生非异也 契而不舍B.取之于篮 知明无过 而绝江河 骐骥一跃C.声非加急 上食埃土 下饮皇泉 擅假于物D.假舟楫者 登高博见 顺风而呼 风雨兴焉【答案】D【解析】A.“契”应为“锲”;B.“篮”应为“蓝”;C.“急”应为“疾”,“皇”应为“黄”,“擅”应为“善”。D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以为轮 B.君子生非异也C.吾尝跂而望矣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答案】C【解析】A项,“ ”通“煣”;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暴”同“曝”。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曲中规 中:合乎B.声非加疾也 疾:快C.金石可镂 镂:雕刻D.风雨兴焉 兴:起【答案】B【解析】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B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用心一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答案】D【解析】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一”,数词用作形容词。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无特殊句式;C项是判断句;D项是被动句。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7~12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B.假舟楫(与“真”相对) 声非加疾(强)C.绝江河(渡)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有准备)C【答案】C【解析】A项“ ”是使……弯曲的意思;B项“假”是借助的意思;D项“备”是具备的意思。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答案】B【解析】A项,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B项,都是以到达……。C项,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项,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9.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答案】D【解析】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相当于“向”/介词,表示比较;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B.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C.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D.课文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C【答案】C【解析】“先天条件”是错的。1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C.“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C【答案】C【解析】“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错。“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三、综合实践13.学校的读书月就要到来了,请写一篇关于读书的倡议书,要求其中含有一组排比句,且每句都用到比喻手法。示例: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有一种期待在这一月绽放,有一个主题在这一月鲜活,有一份快乐在这一月蔓延。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我校首届读书月活动。本届读书活动的主题是“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知识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籍好似一座航标,它能引导我们求知的方向。阅读如此重要,在此我倡议:一、在本次读书月主题活动里,我们每人都能阅读一部名著,写下自己的心得;二、积极参加班里举行的读书交流主题会;三、积极为班级图书角建设添砖加瓦。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心灵与书进行交流,让浓郁的书香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读书成为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线。倡议人:×××××××年××月××日三 公 输《墨子》1.掌握《墨子》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本文的生字词及释义,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思路,理解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联系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3.初步理解墨家“非攻”的政治主张和实践精神,感受祖国灿烂的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一、知识梳理(一)作品简介《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的言行,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比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三)基础字音 公输盘(bān) 郢(yǐng) 知而不争(zhèng) 见(xiàn)我于王 短(shù)褐 鲋(fù)鱼鼋(yuán)鼍(tuó) 文梓(zǐ) 楩(pián)楠长(cháng)木 牒(dié) 守圉(yù)诎(qū) 禽滑(gǔ)厘(四)文言知识(1)通假字①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②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阻挡。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抵挡。④公输盘诎 诎:通“屈”,办法穷尽。⑤知而不争 争:通“诤”,劝阻。⑥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短:通“裋”,粗劣的衣服。(2)古今异义①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先秦以一镒为一金,即二十两。今义:一种贵重的金属。②舍其文轩古义:刺花纹,彩饰。今义:今常指字或文章等。③方五千里古义:方圆。今义:方形。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古义:即使如此。今义:今常用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⑤吾知所以距子矣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语。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古义:到达、抵达。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⑦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3)词类活用①吾既已言之王矣 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②吾义固不杀人 义:名词作动词,讲道义,坚持道义。③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随机应变的方法。④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⑤义不杀少而杀众义: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义,把……当作正义。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量的人,众多的人。⑥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名词作动词,入侵、侵犯。⑦犀兕麋鹿满之 满:形容词作动词,充满。⑧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守圉:动词作名词,守圉的方法。⑨公输盘之攻械尽 尽:形容词作动词,用尽。(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②胡不见我于王 宾语前置句①宋何罪之有 省略句①将以攻宋②吾既已言之王矣③虽杀臣,不能绝也(5)成语①墨守成规②班门弄斧(五)课文剖析【课文脉络】【课文解析】《公输》选自《墨子·公输》,记述了墨子说服公输盘和楚王,成功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作品表现出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课文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在对话中展开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二、预习检测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公输盘不说( ) 胡不见我于王(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 北方有侮臣者( ) 吾义固不杀人( ) 不可谓知类( ) 公输盘服( )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舍其粱肉( ) 以牒为械( )不能绝也( )高兴引荐,引见,介绍但是欺辱坚守道义明白类推的道理信服破烂的车子好饭菜木片尽2.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①之为楚造云梯之械( ) 子墨子闻之( )宋何罪之有(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这样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夫子何命焉为(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 子墨子解带为城( )必为窃疾矣( )介词,替语气词,呢动词,造动词,作为判断动词,是③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 知而不争( )④以将以攻宋(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以牒为械( )表顺承,然后,就表转折,却介词,用动词,认为介词,用3.墨子怎么把公输盘说服的 他用了什么办法 公输盘理屈的原因是自己说自己按照道义不会杀人,却又帮楚国建造云梯攻打宋国,杀人。这不符合他自己的道义。用公输盘自己的理由来反驳公输盘自己的做法。这种方法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它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等来反驳对方。墨子事先设定了一个公输盘不可能答应的事件,让他说出“他不杀人”的观点,从而批驳他为楚造云梯攻宋的做法,使他理屈,无可辩驳。4.初步感知,简要概括墨子的语言特色。说理雄辩,言辞犀利;善用比喻、排比、对比;富有气势。1.墨子为什么提出“愿借子杀之”这一个与战争似乎无关的问题 (1)墨子故意提出一个与战争似乎无关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公输盘进入自己设下的圈套。(2)墨子以“借子杀之”的方式来刺激公输盘,让他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进而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行为不义。(3)通过这种方式,墨子巧妙地将话题引入到战争上,直接揭露了战争的实质。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请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舌战公输盘,使之理屈词穷;舌战楚王,使之理屈词穷;通过攻防演练,预留守备,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文轩(xuān) 善哉(zāi) 鼋鼍(tuó) 墨翟(zhái)B.辇舆(yú) 犀兕(sì) 荆国(jīng) 通牒(dié)C.麋鹿(mí) 糠糟(zāo) 短褐(hè) 锦绣(jǐn)D.云梯(tī) 窃取(qiè) 鱼鳖(biē) 文梓(zǐ)A【答案】A【解析】“墨翟”的“翟”应读dí。2.下列句子中,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何罪之有(倒装句) B.子墨子闻之,起于齐(省略句)C.将以攻宋(省略句) D.于是见公输盘(省略句)B【答案】B【解析】B项,“子墨子闻之,起于齐”是状语后置句。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子墨子九距之 B.公输盘不说C.吾请无攻宋矣 D.子墨子之守圉有余C【答案】C【解析】A项,距,通“拒”,抵挡;B项,说,通“悦”,愉快,高兴;D项,圉,通“御”,抵挡。4.下列句中“请”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子墨子曰:“请献十金。”B.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C.臣是以无请也。D.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C【答案】C【解析】ABD项“请”在句子中是动词,C项是名词。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知而不争。B.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王矣。C.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之意。D.子墨于解带为城。 以牒为械。D【答案】D【解析】A项,前一个“而”表承接,译为“才”或不译;后一个“而”是转折连词,译为“却”;B项,前一个“已”译为“停止”,后一个“已”译为“已经”;C项,前一个“之”是代词,代指“侮臣者”,后一个“之”是助词,译为“的”;D项,两个“为”都是“作为”的意思。6.对下面几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接待墨子,说的话很客气,表明公输盘谦逊有礼,对墨子毫无防范。B.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断然拒绝了墨子的规劝,并把攻打宋国的责任推给了楚王。C.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楚王肯定了墨子的意见,但又表明是因为公输盘造了云梯,攻打宋国实在是迫不得已。D.“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于义正词严地警告楚王和公输盘,宋人严阵以待,将消灭来犯之敌。A【答案】A【解析】A项,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公输盘接待墨子,说的话很客气,但实际是询问他来访的目的。选项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7~13题。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7.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其文轩 轩:窗户B.胡不见我于王 见:引见C.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仁:友爱D.胡不已乎 胡:为什么A【答案】A【解析】轩:车子。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荆之地,方五千里”的“之”相同的是 ( )A.吾欲之南海,何如 B.邻有糠糟而欲窃之。C.子墨子九距之。 D.公输盘之攻械尽。D【答案】D【解析】A项,之,动词,到。B项,之,代词,指糠糟。C项,之,代词,他。D项,之,结构助词,的。D选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9.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有短褐而(其人)欲窃之。B.王曰:“(此人)必为有窃疾矣。”C.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盘)必取宋。D.虽杀臣,不能绝(宋城守御者)也。C【答案】C【解析】C项,后半句承前省略主语即“楚王”。选项对选句的理解补充不正确。10.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类推出打算攻宋的楚王与“有窃疾”者无异,目的是规劝楚王放弃攻宋。)B.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说这句话,是承认自己演练失败,已心服口服,无话可说。)C.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墨子道出了公输盘的阴暗打算,“不过”有“公输盘的本事也就如此”之意,有轻视的味道。)D.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表明楚王在机智多谋无所畏惧的墨子面前,决定不再攻打宋国。)B【答案】B【解析】B 项,公输盘并非心服口服,而是在盘算杀掉墨子,继续侵略宋国。11.第①段中,连设三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行为怪诞荒谬,目的是引出楚王对此人的评价:“ ”。必为窃疾矣12.第①段中,用“文轩”“锦绣”“粱肉”比楚国之 ;用 、 、 比宋国贫穷弱小,资源匮乏。物产丰富敝舆短褐糠糟13.文段画线句中的两个“吾不言”各有什么隐含义 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第一个“吾不言”是公输盘想杀死墨子而又不敢说,表现了他的阴险狡诈而又胆怯;第二个“吾不言”是墨子看穿对方的阴谋而不说出来,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沉着冷静。三、综合实践14.分析墨子的“非攻”思想在《公输》中的体现。墨子在《公输》中明确表达了反对攻打和侵略他人的主张,为了让楚王放弃攻打宋国,他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来劝说,他先让公输班理屈词穷,然后让楚王理屈词穷,最后模拟演习攻城守城,以实力了说服楚王。*庖丁解牛《庄子》1.通过预习,课上巩固,掌握文言字词,理清文章大义和结构脉络。2.品读课文,掌握解牛之道,进一步理解养生之道,理解文章主要思想。3.掌握寓言文体,赏析文章语言及说理艺术。4.学习庄子的道家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其现代意义。一、知识梳理(一)作品简介《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庄子》,道家尊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三)基础字音 膝之所踦(yǐ) 砉(xū)然 (huō)然 中(zhòng)音技盖(hé) 批大郤(xì) 导大窾(kuǎn) 肯綮(qìng)大 (gū) 硎(xíng) 彼节者有间(jiàn)怵(chù)然 謋(huò)然 踌躇(chóu chú)(四)文言知识(1)通假字①砉然向然 响:通“响”,作响。②批大郤 郤:通“隙”,空隙。③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怎样。④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⑤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通“枝”,枝脉。(2)古今异义①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②依乎天理古义:牛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③因其固然古义:牛体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④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关系连词。⑤吾见其难为古义:难解。今义:使人为难。⑥视为止,行为迟古义:举止行动。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3)词类活用①良庖岁更刀 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②族疱月更刀 月:名词作状语,每月。③而刀刃者无厚 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④足之所履 履:名词作动词,踩。⑤视为止 视:动词作名词,目光。(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臣之所好者道也②宾语前置技经肯綮之未尝③状语后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④省略句如土委地视为止,行为迟(5)成语①庖丁解牛庖丁:古代指厨师。解:分开,剖开。厨师善于把牛解剖开。比喻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②游刃有余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③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④目无全牛全:完整。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⑤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五)课文剖析【课文脉络】【课文解析】《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寓言故事。文章原意是用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充分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二、预习检测1.请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手之所触( )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 )莫不中音( ) 乃中《经首》之会(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 良庖岁更刀(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以无厚入有间( )每至于族( ) 如土委地( )得养生焉( )剖开、分割接触的地方用膝抵住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合乎节奏接触牛体的自然结构本来更换磨刀石空隙筋骨交错的地方散落、卸落养生之道2.请写出下列虚词的用法或意义。①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然砉然向然( )③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乎(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 ) 善刀而藏之( )介词,替、给象声词词尾,……的样子表并列表递进关系表转折表修饰关系表顺承关系④乎技盖至此乎( )依乎天理(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 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同“于”,引出对象,不译同“然”,形容词词尾3.由第一段来看,庖丁解牛的技艺有什么特点 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不仅动作和谐优美,就连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4.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将其作为实践的目标。1.文章中提到了哪几类厨师 这些厨师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族庖、良庖和庖丁。族庖的特点:月更刀,宰牛方式——折,用刀砍断骨头。良庖的特点:岁更刀,宰牛方式——割,用刀切肉。庖丁的特点: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加以分析。第一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第二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第三阶段,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步步提升,最终达到最高境界。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B.批大郤,导大窾 导:指导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一般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B【答案】B【解析】导:顺着,循着,导入。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B.批大郤,导大窾 批:劈、击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怵然:警惕的样子D.善刀而藏之 善:拭擦A【答案】A【解析】“盖”通“盍”,何,怎么。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 ( )A.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B.而刀刃者无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C.令诸君知天亡我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掠江东南飞B【答案】B【解析】A.名词作状语;B.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C.使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 然 B.技盖至此乎C.而况大 乎 D.善刀而藏之C【答案】C【解析】A.向—响;B.盖—盍;D.善—缮。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官知/止而神/欲行 B.视/为止,行为/迟C.官/知止而神欲/行 D.视/为止,行/为迟D【答案】D【解析】视/为止,行/为迟。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D【答案】D【解析】A.介词,替,给/介词,因为;B.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C.表转接/表修饰;D.介词,用。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7~12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D【答案】D【解析】“盖”通“盍”,疑问代词,译为“何,怎么”。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D.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答案】B【解析】A项,介词,替、给/介词,因为;B项,都作介词,凭、用;C项,表转折,但是/表修饰;D项,介词,比/介词,对。9.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族庖月更刀,折也C.怵然为戒 D.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D【答案】D【解析】A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B项,判断句。“……也”表判断;C项,省略句。正常语序是:怵然为(之)戒。D项,一般句式。10.下列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 “道”的追求。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B【答案】B【解析】“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错,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是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是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C【答案】C【解析】C项,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我追求的是道(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三、综合实践1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庖丁解牛的现实意义。解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如此,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自然游刃有余。 庖丁顺利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状态,也是一种充满自信的境界。 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既不磨损刀子的锋芒,又能把牛顺利解开,就能在处理问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也就摆脱了处事困难的烦恼,能够愉快地面对人生了。思考与实践学习任务一:再次诵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公输》《庖丁解牛》五篇文章,结合实际,选择其中的名句制成书签赠给同学,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学习任务二:儒、道思想绵延千年,作为孔子和庄子的后世门生,面对当下为“内卷”或“躺平”所困的部分青年,你能否用今日所学,引领他们走出迷茫,还时代更多有“志”有“道”的青年。1.了解访谈与答询的重要作用和基本要求,能正确运用访谈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沟通。2.掌握访谈与答询的方法和技巧,能准确理解、判断和处理听到的语言信息。3.树立规划观和团队合作意识。口语交际访谈与答询一、访谈知识(一)什么是访谈和访谈录 “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访谈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访谈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可行,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访谈录是访谈员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而后整理而成的文章。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形式。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按形式大致分为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二)访谈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访谈之前要做充分准备。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也可以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由来、家乡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采访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三)访谈技巧:“三要六不要”三要:主导场面,要善于引导;语速要控制好;谁来执笔要说清楚。六不要:不要过于主动;不要啰唆;自己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一开始过度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比如“您的信息很重要”之类的;介绍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随时可以问我”这种多余的话不要说。(四)制定访谈记录表(五)拟订访谈提纲所谓采访提纲就是记者在实施采访之前所拟定的有关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即采访问题)的书面内容。采访提纲在记者的调查采访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状态,成为一只“无头苍蝇”。采访提纲包括两个方面:1.采访计划。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2.调查纲目。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二、答询知识答询的基本要求(一)听◆听清问题,理解问者意图听懂:除听清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弄清询问者的意图,要求,情感态度,包括判断询问者问话时是真诚的还是违心的,内容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是否符合事实或者事理。听记:要边听边筛选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学生活动】情境一:一天,住同一栋楼的徐阿姨见到小林的姐姐时说:“你家小林真刻苦,每天晚上12点多钟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她在弹琴。”情境二:画家甲:昨天我参观了画展。告诉你吧,唯一能看的,也就是你那幅画了。画家乙:老朋友多谢了!对了,其他画家的画怎么样 画家甲:我压根就没看!那些画周围全都是人,我根本挤不进去。(二)答◆抓住关键,明确恰当回答◆要言不烦,语言条理明晰◆随机应变,巧妙化解难题正面回答:释疑解难,不回避,不闪躲,不模棱两可,不似是而非,态度明朗,条理清楚,要言不烦。灵活回答:就是交际中的“婉拒”。当遇到提问者别有用心或者有明确错误时,要根据交际场合,采用恰当的方法,表明自己的原则态度,既要坦率真诚,又要灵活应变。【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谈谈自己对询问者意图的把握,自由发言。情境三:一名学生到书店买《读者》,下面是他和销售员的对话:学生:请问有没有最新出版的《读者》 售货员:卖完了。学生:城里哪家书店还可能有卖吗 售货员:不知道!学生:请问什么时候到货 售货员:不知道!售货员的三次回答让这位同学很扫兴,请你为售货员设计三次回答。要求:使学生感到亲切,但不能改变原意。答询参考: 不好意思,这批书刚巧都卖完了,您早点来就好了。 对不起,这我说不准,不过我可以帮您联系一下。 目前还没有消息,您如果愿意留下电话号码的话,书一到我就通知您。1.下面文段是关于“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倡议书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符合文体要求。①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③家乡的人物、景致和习俗传递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④值得我们寻访探究。⑤为此我们打算组织同学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开展学习活动。⑥请同学们用适当的方式参与和关注家乡的文化生活,⑦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⑧若能为家乡文化建设建言献策,⑨我们表示敬谢不敏。③将“传递”改为“承载”。⑤将“打算”改为“计划”。⑥将“参与”与“关注”对调。⑨将“敬谢不敏”改为“感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③“传递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错误,搭配不当,“记忆与情感”不能“传递”,可将“传递”改为“承载”。⑤“打算组织同学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开展学习活动”错误,这是一份倡议书,“打算”口语化,应将“打算”改为书面语“计划”。⑥“参与和关注家乡的文化生活”错误,语序不当,应该先“关注”,再“参与”,应将“参与”与“关注”对调。⑨“我们表示敬谢不敏”错误,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应将“敬谢不敏”改为“感谢”。【点睛】解答病句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2.请填写以下表格,考考你对家乡文化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家乡的文化生活 列举不少于两个风味“三绝” 民间工艺“三绝” 特色建筑 历史名人 3.很多革命前辈和革命英烈为人民为理想无私奉献、英勇牺牲,他们的事迹却并不广为人知,你的家乡也许就有这样的英雄。以班级为单位,参观访问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并查阅资料,搜集、积累相关素材,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可以写人物素描、事迹简介、新闻通讯等,也可以根据基础材料创作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写完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并以“家乡的英雄”为主题编辑纪念册。4.面试问题答询模拟。根据招聘信息,三人一组,两人面试官,一人扮演面试者,现场模拟会计面试。面试官选择两大类中的问题进行答询训练。(1人至少回答3个问题,轮换模拟。模拟训练8分钟,展示约5分钟。)财务会计××文化有限公司职位描述及要求:任职资格: (1)中专以上学历,财务管理专业及持有初级会计师证书者优先;(2)计算机操作熟练,有1~2年(含)以上会计从业经验;(3)遵守基本职业道德,责任心强,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工作内容:全面负责门店财务会计相关工作面试地点:××市××区××路×××一号楼联系电话:1328501××××QQ: 237303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