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阐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二)课程标准解读
本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明确物质的概念及其特性。学生需要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能力,认识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无神论观念,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唯心主义和有神论思想。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 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中的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教材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方面,逐步阐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通过对不同领域物质性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后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 “探究与分享” 等栏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然而,对于世界本质的哲学思考,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和误解,容易受到唯心主义和有神论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虽然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但缺乏系统的哲学思维方法,难以从哲学高度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反对一切有神论和唯心主义思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遵循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主观臆断和迷信思想。
(三)法治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客观性和物质性。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理解法治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四)公共参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世界物质性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体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全面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的关键。
2.物质的概念:准确把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明确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这有助于学生从哲学高度认识世界的本质。
(二)教学难点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意识如何从自然界的物质发展中产生,以及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思路。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意义:如何引导学生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议学情境】
展示 2025 年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 —— 天问三号成功登陆火星,并对火星表面进行探测的新闻报道。新闻中展示了火星表面的荒凉景象以及探测器发回的各种数据。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天问三号登陆火星这一事件所反映的哲学问题,提问:从这则新闻中,大家能看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世界的本质有什么联系?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新闻报道,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表明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宇宙中的星球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
【议学提示】
从新闻中探测器对火星的探测,思考火星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客观性,以及人类探索活动所体现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议学总结】
通过天问三号登陆火星的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宇宙中的天体,包括我们生活的地球,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正是基于世界的物质性,我们试图去认识和了解这个客观存在的世界。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内涵
【议学情境】
展示 2025 年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的超导材料的相关资料,包括这种材料的特性、发现过程以及在科技领域的潜在应用。同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金属、水、空气等图片。
【教师活动】
结合展示的情境,讲解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强调物质的客观性和可知性,引导学生分析新超导材料以及生活中常见物质如何体现物质的概念,并提问:从这些例子中,大家能总结出物质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学生活动】
观察资料和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如这些物质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客观存在着,并且我们能够通过科学研究和生活经验了解它们的特性,说明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议学提示】
从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以及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两个方面,分析所展示的物质实例。
【议学总结】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无论是新发现的超导材料,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水、空气等,它们都有着自身的客观属性,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想法而改变。同时,我们通过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可以认识到这些物质的各种特性,这体现了物质的可知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 自然界的物质性
【议学情境】
播放 2025 年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纪录片片段,片中展示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等现象,以及科学家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和分析。
【教师活动】
结合纪录片片段,讲解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现象背后所反映的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提问:从全球气候变化中,我们能看出自然界的物质性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活动】
观看纪录片片段,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气候变化是自然界自身的变化过程,不受人类主观意志控制,是自然界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体现,说明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议学提示】
从自然界变化的客观性、规律性等方面,分析气候变化与自然界物质性的联系。
【议学总结】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全球气候变化所展现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都是自然界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的结果。这些变化不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而是自然界物质性的体现。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从宏观的天体到微观的粒子,都有其自身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尊重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议学情境】
展示 2025 年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某贫困山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案例资料,包括当地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产业发展模式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问题为:结合这个案例,分析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思考。之后,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代表发言如从产生看,这个山村的发展是在原有物质基础上,通过人们的劳动逐步实现的;从构成看,当地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以及产业发展所涉及的生产方式等,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物质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议学提示】
从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要素等角度,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议学总结】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这个山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通过劳动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状况。同时,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我们在认识和改造社会时,必须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议学情境】
展示 2025 年神经科学领域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科学家通过先进技术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深入探索,以及意识与大脑神经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同时,展示一些动物心理活动的视频,如黑猩猩使用工具、海豚与人类互动等。
【教师活动】
结合展示的情境,讲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问学生:从这些科学研究成果和动物心理活动中,我们能如何理解意识的产生?
【学生活动】
观察资料和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如大脑研究成果表明意识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动物心理活动与人类意识有一定联系,说明意识是从自然界的物质发展中逐步产生的,劳动和社会交往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议学提示】
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社会基础等方面,结合所展示的科学研究和动物行为实例进行分析。
【议学总结】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自然界的角度看,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劳动和社会交往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促进了人脑的生成和语言的产生,使意识得以不断发展和丰富。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我们要正确认识意识的本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知识点整合:
2.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属性: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
提醒: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存在不等于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 :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特别提醒】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①区别:
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②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特别注意】
1、人只能将物质由一种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但是不能消灭物质本身。
2、客观存在不等于客观实在。
3、“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概括了物质的共性——客观实在性,是针对整个物质世界而言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任何“物质”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指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4、物质的其他特征只是属性而已,物质的唯一特性绝不是根本属性;联系、发展、矛盾等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⑵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过程中的四个进化环节:(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3)动物的感觉和心理——(4)人类意识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特别提醒:
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不是人脑自生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人脑”与“大脑”不能混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体现了意识的本质。
正确理解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形式的主观性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 包括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理性认识形式。这两种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便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 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 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小结: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物质的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础,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一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知识点,梳理知识框架,明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核心内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议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刻理解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
(四)课后练习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答案:C。解析:“客观实在”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的核心。它并非仅来自自然界(A 错误)或社会事物(B 错误),而是从包括自然、社会在内的所有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的共同属性,即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特性。“客观实在”是共性抽象,而非万事万物的简单总和(D 错误),总和是具体事物的叠加,而抽象属性是对其本质的提炼。因此,正确答案为 C。
2、在电脑的控制,机器自动调节,导弹自动命中目标,宇宙飞船自动导航。有人认为,电脑是有意识的。上述观点:( )
A、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否认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否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答案:C。解析: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电脑作为机器,其 “自动调节” 只是程序运行的结果,并非意识。题干观点将电脑功能等同于意识,实质是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独有的属性(C 正确)。A 强调意识的起源,与题意无关;B、D 涉及意识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及能动作用,均不符合题干核心错误。
3、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存在性
③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
④物质概念就是各种事物的总和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②不选;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各种事物的总和,④错误。故本题选C。
4、现实世界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史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 D.对客观对象直观的反映
答案:B。解析:题干中,画家在二维平面呈现三维物体的一部分,人脑却能通过这部分想象出完整情形,体现了意识并非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加工、建构的过程。这说明意识具有能动性(B 正确)。A 强调 “本质反映”,题干未涉及本质与现象的区分;C 错误,意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D “直观反映” 与题干中 “想象成完整情形” 的主动加工矛盾。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 2025 年的最新时政热点素材,如天问三号登陆火星、全球气候变化纪录片、乡村振兴案例以及大脑研究成果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哲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较为抽象的内容理解存在困难,在讲解过程中,虽然运用了科学研究成果和动物行为实例,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意识产生的复杂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难点内容的讲解,采用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如制作动画演示意识产生的进化过程等,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对世界物质性的感悟和体会,提高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反馈评价
(一)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等。对于积极参与、思维活跃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在课堂上表扬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入分析。对于参与度不高的学生,课后主动与他们交流,了解原因,如是否对知识理解困难或性格内向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如为理解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资料,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参与小组活动等。
(二)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对物质概念的混淆、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不全面等,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通过再次举例、详细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辅导,针对学生的错误原因,如知识掌握不扎实或粗心大意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通过作业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如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增加练习或补充相关知识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