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阐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解释规律的含义、特点,阐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课程标准解读
本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学生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运动和规律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这些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包括社会发展、自然变化等。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实践中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 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中的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教材从运动的含义入手,阐述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进而引出规律的概念、特点以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后续学习辩证法等哲学内容奠定基础。教材中的 “探究与分享” 等栏目,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内涵及特点等抽象的哲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但缺乏系统的哲学思维训练,难以从哲学高度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产生困惑,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政治认同
通过对运动规律性的学习,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基于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制定的,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反对主观臆断和迷信思想,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三)法治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理解法治社会建设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维护社会秩序。
(四)公共参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理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一关系是理解世界本质的重要基础。
2.规律的含义和特点:准确把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识到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明确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学会在实践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学难点
1.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学生难以理解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认识和利用规律的重要作用。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清二者的关系。
2.从哲学角度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规律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将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与哲学上的规律概念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理解规律的内涵和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议学情境】
展示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闻报道,包括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技术不断创新、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等内容。报道中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顺应了全球能源转型和环保需求的趋势。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提问:从这则新闻中,大家能看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有什么联系?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新闻报道,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表明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这种发展是顺应某种趋势的,可能存在一定的规律。
【议学提示】
从新闻中产业的动态发展、销量和技术的变化等方面,思考物质的运动属性,以及产业发展背后可能隐藏的规律性。
【议学总结】
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闻,我们看到物质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产业的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那么,什么是运动?物质与运动有怎样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一、规律是客观的
【议学情境】
展示2025年两则生态领域的热点案例: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修复成果: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该区域严格遵循高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规律,减少人工干预,仅通过 “退牧还草”“禁渔休耕” 等措施,使草地覆盖率提升 12%,藏羚羊数量恢复至 7 万只,湖泊水位平均上升 0.8 米。专家指出,这是 “尊重自然规律带来的生态红利”。
某沙漠治理失败案例:某企业为快速打造 “沙漠绿洲”,违背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土壤保水能力差的规律,盲目引进热带树种,不仅因缺水导致树苗死亡率超 80%,还因过度抽取地下水引发局部沙化加剧,最终项目被叫停。
同步呈现两组对比数据:三江源地区生态修复投入产出比为 1:3.2(生态效益折算),而沙漠治理失败项目的经济损失达 2.3 亿元。
【教师活动】
以 “两组案例中‘人的行为’与‘结果’的关系” 为切入点,设计问题链引导分析:
三江源的生态改善和沙漠治理的失败,共同指向了规律的什么特点?
企业在沙漠中种植热带树种的 “努力” 为何无法改变树木枯萎的结果?
结合数据对比,说明 “尊重规律” 与 “违背规律” 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在学生讨论中,重点区分 “规律能否被创造或消灭”“规律能否被认识和利用” 两个层面,通过案例对比强化规律的客观性 ——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活动】
开展 “规律是否‘听话’” 主题辨析:
甲组(认为规律 “不听话”):沙漠治理中,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却因违背规律失败,说明规律不会因主观愿望而改变。
乙组(认为规律 “可利用”):三江源通过 “退牧还草” 促进生态修复,说明人能认识规律并利用它造福自身。
辨析后达成共识:规律的客观性体现在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听话”),但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能引导”)。
【议学提示】
把握规律客观性的两层含义:①规律的存在是客观的(如高原生态规律、沙漠气候规律本身不依赖人的意识);②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惩罚,如沙漠项目的损失)。
区分 “利用规律” 与 “改造规律”:前者是在认识规律基础上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如三江源通过减少人类活动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后者是错误的(规律不可被创造、消灭或改变)。
结合案例中的 “数据支撑”(如覆盖率、死亡率、投入产出比),理解规律客观性的实践验证 —— 客观结果不会因主观动机而改变。
【议学总结】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江源的成功在于顺应了高原生态 “自我修复” 的固有规律,沙漠治理的失败则源于违背了干旱地区 “水少土干” 的本质联系,二者共同印证了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可抗拒的”。
但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的能动性。人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认识规律(如掌握高原生态循环机制),并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如 “退牧还草” 为生态修复提供适宜环境)。这种 “认识 — 利用” 的过程,恰恰是在尊重规律客观性基础上实现的。
在生活中,我们既要反对“宿命论”(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更要抵制 “唯意志论”(认为人可以任意违背规律),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规律,以科学态度运用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议学情境】
展示2025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攻坚阶段的两组对比案例:
工程团队针对青藏高原复杂地质条件,先通过3D地质建模技术精准分析岩层结构、水文规律(累计采集数据120万组),再创新“定向爆破+盾构机协同作业” 工艺,避开生态敏感区,成功完成15公里深埋隧洞施工,兼顾了工程进度与生态保护。某施工单位为赶工期,忽视区域冻土消融规律,擅自简化支护流程,导致隧洞局部坍塌,不仅延误工期,还造成生态破坏,最终被责令整改。同时呈现团队研发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种植耐旱植物、监测水质变化等措施,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自然修复能力范围内。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聚焦 “两个案例结果差异的核心原因”,提出问题链:
两组施工团队都 “想做成事”,为何效果截然不同?工程团队在 “分析地质数据” 与 “创新施工工艺” 之间,体现了怎样的逻辑关系?“生态补偿机制” 的设计,如何体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结合学生回答,总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三层要求:以尊重规律为前提、以实践为途径、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学生活动】
分组辩论 “‘按规律办事’是否会束缚主观能动性”,结合案例举证:
正方(不会束缚):工程团队正是因掌握地质规律,才明确创新方向(如针对冻土特性改良盾构机刀片材质),能动性更具针对性。反方(可能束缚):若过度强调规律,可能错失突破机会。辩论后达成共识:规律是“行动指南”而非“枷锁”,正确的能动性是 “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突破局限”的循环。
【议学提示】
区分 “主观能动性” 与 “盲目蛮干”:前者以规律为依据,后者脱离实际。关注 “客观条件” 的双重性:既是限制(如高原冻土),也是创新的起点(如基于冻土数据研发新技术)。从 “过程” 而非 “结果” 判断能动性是否正确 —— 即使暂时未成功,只要符合规律、方法科学,也是正确发挥。
【议学总结】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 “合规律性” 与 “合目的性” 的统一:前提是尊重规律:如同工程团队通过数据建模把握地质规律,脱离规律的 “努力” 只会事与愿违(如坍塌案例)。途径是实践创新: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突破、方法优化将 “可能” 转化为 “现实”(如协同作业工艺)。目标是实现价值:能动性的发挥需兼顾多重客观需求(如工程进度与生态保护),最终服务于人类合理利益。这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既反对 “无所作为” 的宿命论,也抵制 “唯意志论” 的盲目自信,以科学态度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议学情境】
展示 2025 年乡村振兴中的两组典型案例:
某山区 “特色菌菇产业” 成功案例:当地政府通过调研发现山区海拔 800 米以上的气候、土壤适合羊肚菌生长(年均气温 12℃、湿度 65%),且村民有传统种植经验。据此制定 “合作社 + 科研机构 + 电商” 模式,引进改良菌种,培训种植技术,两年内带动 300 户脱贫,人均年收入增加 1.2 万元。
某平原 “盲目跟风种果树” 失败案例:邻近乡镇看到邻县苹果产业赚钱,无视本地沙质土壤保水性差、夏季多雨易烂根的实际,强制推广苹果树种植。结果三年后果树挂果率不足 30%,大量果园荒废,政府补贴损失超 500 万元。
同步呈现两地的土壤检测报告、气候数据对比图及村民访谈记录。
【教师活动】
围绕 “两个案例结果差异的根源” 设问:
山区政府在决策前做了哪些 “从实际出发” 的工作?平原乡镇的决策忽略了哪些 “实际”?
“实事求是” 中的 “是” 指什么?两案例中 “求是” 的过程有何不同?
结合数据说明,为什么 “从实际出发” 能降低决策风险?
引导学生总结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的核心要求:尊重客观事实、研究固有规律、立足具体条件。
【学生活动】
开展 “决策模拟” 活动:假设自己是某村驻村干部,给定该村的地形(丘陵)、土壤(偏酸性)、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等条件,小组合作制定产业发展方案。各组展示后互评:方案是否贴合 “实际”?是否体现对规律的把握?
学生反思平原案例的教训:未做土壤检测(忽略客观事实)、无视作物生长规律(未 “求是”)、脱离村民技能水平(忽视主观条件)。
【议学提示】
把握 “实际” 的全面性:既包括地理、气候等客观条件,也包括人力、技术等主观条件(如山区考虑村民种植经验)。
理解 “求是” 的过程性:需通过调查、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把握事物本质(如山区引进科研机构改良菌种)。
区分 “实事求是” 与 “经验主义”:前者基于具体实际动态调整,后者照搬过去或他人经验(如平原跟风种果树)。
【议学总结】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山区案例的成功在于:既摸清了土壤、气候等 “客观实际”,又研究了菌菇生长规律和市场需求(“求是”),还兼顾了村民能力这一 “主观实际”。而平原案例的失败,恰恰是脱离具体实际、违背规律、忽视条件的结果。
这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制定目标要考虑自身基础(如根据学情定复习计划),解决问题要分析具体原因(如根据病因治病),切忌主观臆断或盲目跟风。只有始终立足实际、探求规律,才能提高行动的有效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知识点整合:
2.2运动的规律性
1.规律是客观的
(1)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理解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强调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
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注意:割裂运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脱离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坚持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补充原理)
【原理内容】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论】既要看到绝对运动又要看到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5)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或消灭;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提示】 正确理解规律
是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不是 臆造的 现象的 偶然的 异变的
举例: 喜鹊叫喜 苹果落地 守株待兔 价格升降
①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
②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上表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③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
⑤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⑥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⑦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⑧“太阳东升西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往低处流”等是体现规律的现象
⑨规律不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提醒: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具体性、有条件性
总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
⑴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的特征:能动的认识世界的原因)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就是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时候总是包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
(2)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所选择。
注意: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具体表现为“如实陈述反映或者虚假陈述反映”“两个人对同一事物反映认识不一样;两个人对同一事物比喻也不同”、“人们选择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指鹿为马”、“装傻做楞”、“法官对是非作出判断”等都体现了自觉选择性。
注意:科幻作品是基于科学事实,但是可以超越科学事实,而不能脱离科学事实。
(3)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复制当前现象,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注意: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这句话是错的,因为能动性是中性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获得新的发现,对事物的认识取得进展体现了能动创造性,比喻句,如 “我看美人如画”体现了能动创造性,而“我看美人如画,他看美人却如牛”出现了对比,则属于自觉选择性;意识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客观对象,只能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注意: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动物只是本能生活,没有意识。
(4)结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特别提醒】侧重点法区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目的性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
自觉选择性 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
主动创造性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⑵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
(1)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2)正确的意识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4)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注意: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提醒: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要克服三个错误认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
【原理内容】 a.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b.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特别提示】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⑵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⑶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
【原理内容】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含义和特点以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强调运动的规律性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知识点,梳理知识框架,明确物质、运动、规律以及主观能动性之间的逻辑关系。
【议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刻理解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遵循规律,积极进取,为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四)课后练习
1、(2024·广东茂名期末)漫画《不愿做身边的事,只想做天边的事》
(作者:郑辛遥)启示我们要
①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恰当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③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 
④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漫画批判 “不愿做身边的事”(忽视实际),强调应立足现实,符合寓意,正确。②恰当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想做天边的事” 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空想,启示需协调主观想法与客观现实,正确。③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漫画未直接涉及 “形而上学”(如孤立、静止看问题)的错误,主要强调 “脱离实际”,与选项关联较弱,排除。④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漫画批判的是 “不切实际的空想”,而非否定 “远大理想”,此选项与漫画寓意不符,排除。答案总结:符合题意的选项为①②,故答案为 A。
2、(2024·湖北高考,14)秸秆离田是东北利用秸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秸秆打包离田面积过大、量过度,容易导致黑土流失,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做到科学离田,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统一。这表明( )
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②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以引导农业的绿色发展
③科学离田能够摆脱条件制约以实现综合利用
④统筹规划可以优化整体功能并避免黑土流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秸秆离田是东北利用秸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为防止其负面影响,需要因地制宜,说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①正确。②:秸秆离田容易导致黑土流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统一,这说明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以引导农业的绿色发展,②正确。③:科学离田并不能摆脱条件制约,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说法错误。④:统筹规划可以优化整体功能,减少黑土流失,但避免一词太绝对,④错误。故本题选A。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 2025 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航天探索、气候研究、人工智能应用等最新时政热点素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哲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规律性原理。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在分析实际问题时,难以准确把握二者的结合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难点内容的讲解,通过更多生动具体的案例,如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对比,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同时,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活中运动和规律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提高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反馈评价
(一)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等。对于积极参与、思维活跃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在课堂上表扬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入分析。对于参与度不高的学生,课后主动与他们交流,了解原因,如是否对知识理解困难或性格内向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如为理解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资料,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参与小组活动等。
(二)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对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混淆、运用规律原理分析问题不全面等,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通过再次举例、详细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辅导,针对学生的错误原因,如知识掌握不扎实或粗心大意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通过作业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如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增加练习或补充相关知识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