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甜玉米很甜主要是由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引起的,其叶肉细胞中合成可溶性糖的主要场所是( )A.叶绿体 B.液泡 C.内质网 D.溶酶体2.玉米种子富含淀粉,其萌发时种子中的物质含量增加的是( )A.淀粉 B.自由水 C.油脂 D.糖原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紫花和白花杂交产生的后代全为紫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紫花和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 B.紫花和白花属于同一性状C.紫色对白花为显性 D.亲代的紫花可能是杂合子4.胆固醇等脂质被单层磷脂包裹形成球形复合物,通过血液运输到细胞并被胞吞,形成的囊泡与溶酶体融合后,释放胆固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磷脂分子的头部位于复合物表面B.球形复合物被胞吞与糖蛋白有关C.囊泡与溶酶体融合依赖膜的流动性D.胆固醇经胞吞进入细胞不消耗能量5.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利用人的体细胞诱导生成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了细胞分化 B.高尔基体功能减弱C.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6.细胞核是真核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核仁是核糖体装配的重要场所B.出入细胞核的物质都必须通过核孔C.染色质(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分裂过程中会发生核膜、核仁的消失和重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内啡肽也称“快感荷尔蒙”,是人体下丘脑和垂体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明显镇痛、减压等作用的多肽类激素。7.下列关于内啡肽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B.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C.含碳、氢、氧、氮等元素 D.高温可导致其变性而失活8.如图表示在核糖体上合成内啡肽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B.该过程中会发生氢键的形成和断裂C.每种tRNA可转运一种或多种氨基酸D.mRNA的每个密码子都能结合相应的tRNA9.植物体内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可将果胶降解为半乳糖醛酸,能促进果实的软化和成熟脱落。为探究该酶的特性,进行了4组实验,各组的条件及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果胶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Ca2+ Mn2+ 55℃ 半乳糖醛酸① + + - - - +② + + + - - -③ + + - + - +++④ + + - - + ++注:“+”表示存在和量的多少,“-”表示无。①~③组在常温下实验。A.果胶是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B.Ca2+可能抑制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C.Mn2+可能促进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D.要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需分析①②③④组10.图中①~③表示一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器既能产生又能消耗ATPB.与②相比,①的蛋白质含量更高C.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②③D.③是能消耗[H]、产生CO2的场所11.亨廷顿舞蹈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其致病机理是染色体上的HTT基因中的CAG序列过度增多。这种变异类型属于(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12.下列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的是( )A.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受精卵 B.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增殖C.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 D.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精子13.研究人员将32P标记的磷酸注入活的离体肝细胞,1~2min后迅速分离得到细胞内的ATP。结果发现ATP的末端磷酸基团被32P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TP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B.该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该实验过程中ATP的合成只发生在细胞溶胶D.32P在ATP的3个磷酸基团中出现的概率相等14.银杏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其叶片变黄后极具观赏价值。某同学用纸层析法探究银杏绿叶和黄叶的色素差别。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研磨时取等量的绿叶和黄叶剪碎并混合B.将两组滤纸条置于同一烧杯中进行层析C.为防止色素带重叠,点样时只能划线一次D.通过色素带与滤液细线的距离确定色素的含量15.如图为某同学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实验装置的改进,乙瓶中装有正常生长的酵母菌及足量培养液,丙试管中盛有0.1%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装置可用于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影响B.甲、丙的作用分别为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检测二氧化碳C.与打开阀门相比,关闭阀门时丙中发生蓝色变为黄色所需时间更长D.关闭阀门进行实验,可在丙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的产生16.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动物种群,该动物以当地一种植物为食。引入动物后该植物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基因型阶段 AA Aa aa初始状态 0.36 0.50 0.14稳定状态 0.17 0.49 0.34A.该过程发生了定向的变异B.该过程中植物的A基因频率增大C.该过程表明基因型aa的个体更适应环境D.该植物种群全部的A和a基因构成了其基因库17.离心技术常用于物质的分离、纯化或澄清。下列教材中的活动或实验不需要使用离心技术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B.肺炎链球菌离体转化实验C.肺炎链球菌活体转化实验D.用大肠杆菌探究DNA的复制过程18.为了观察马蛔虫受精卵的有丝分裂过程,从雌蛔虫中取出受精卵经多次分裂形成的卵块,先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混合液处理,再用70%乙醇冲洗后,滴加盐酸溶液静置2~3分钟,经生理盐水漂洗,用醋酸洋红染色,盖上盖玻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绘制出一个分裂的细胞(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混合液处理的目的是中止细胞分裂B.用生理盐水漂洗的目的是洗去盐酸,便于染色C.醋酸洋红能将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便于观察D.能观察到图示细胞随后缢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19.某哺乳动物为二倍体(2n=4),图甲、乙、丙是该动物某器官中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器官是动物的卵巢 B.甲细胞含有4套遗传信息C.乙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D.丙细胞不会出现等位基因20.某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产生含三条X染色体的受精卵,随后发生“三体自救”(指三体细胞有丝分裂时,随机丢失三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使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发育成了“单亲二体”个体a(指某对同源染色体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个体a的两条X染色体均来自母亲且两条X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差异很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个体a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B.“三体自救”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该三体受精卵经“三体自救”形成个体a的概率是1/3D.该女性形成卵细胞时,减数分裂后期ⅡX染色体未正常分离二、解答题21.为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甘薯的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潮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置4个不同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实验结果如图和如表所示(注:图表中的各组间有相同小写字母表示无显著差异,有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有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对甘薯光合特性的影响处理 光合速率/[μmol/(m2·s)] 气孔导度/[mmol/(m2·s)] 胞间CO2浓度/(μmol/mol)60d 90d 120d 60d 90d 120d 60d 90d 120dCK 7.85c 10.31c 3.49b 0.10c 0.24c 0.04b 276b 296b 191bNPK 17.92b 16.32b 11.87a 0.55b 0.49b 0.15a 311a 332a 239aM 19.92b 16.22b 11.83a 0.76a 0.54b 0.18a 310a 326a 245aMNPK 23.32a 21.87a 14.37a 0.77a 1.26a 0.18a 314a 340a 262a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的可变因素有不同的施肥方式和 ;通过对各组甘薯植株主茎顶2或3片完全展开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叶绿素位于叶绿体的 上,据图可知施肥组比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高,原因是 。(2)施用的有机肥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甘薯的生长提供 (写出2点即可),从而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结合如图分析,移栽90d时,MNPK组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导致光反应生成 的增加,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3)据表,实验组叶片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CK组,说明甘薯的光合作用是由 (填“气孔限制因素”或“非气孔限制因素”)决定的,依据是 。22.表观遗传通过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影响性状。多种类型的肿瘤研究中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发生异常,如DNA甲基化异常、组蛋白修饰异常和非编码RNA(如miRNA)调控异常等,可导致肿瘤发生。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肿瘤发生机制多种多样,可能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多次 所致,也可能是 (填“原癌”或“抑癌”)基因被高度甲基化,抑制其表达所致。癌细胞因 而呈现容易扩散转移的特征。(2)组蛋白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是染色体结构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正常情况下,组蛋白乙酰化通常使染色体结构松弛,有利于 识别并结合在抑癌基因的 部位,开启该基因的转录。(3)miRNA与靶向mRNA序列的结合遵循 原则,在 (填“转录前”、“转录后”或“翻译后”)抑制基因的表达,减少蛋白质的合成。(4)生物药阿扎胞苷是一种新型抗癌药,它是胞嘧啶类似物,能在DNA复制时替代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NA甲基化一般发生在胞嘧啶的碳原子上,据此推测该药物治疗肿瘤的机制是 。23.β—地中海贫血病是由人类11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发生隐性突变造成,该突变导致人类的β—珠蛋白合成被抑制,进而无法与α—珠蛋白结合产生足量的血红蛋白E,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能力明显下降。某β—地中海贫血患病家族的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β—地中海贫血病的遗传方式为 ;据图分析,II-4的基因型是 ,A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 。(2)血红蛋白E由α—珠蛋白和β—珠蛋白构成,血红蛋白F由α—珠蛋白和γ—珠蛋白构成。两种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相同。γ—珠蛋白是仅在人类胎儿时期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功能与β—珠蛋白相同。近年,科学家成功使成人血细胞中的γ—珠蛋白基因表达,从而合成了血红蛋白 (填“E”或“F”),为β—地中海贫血病的治疗带来新突破。(3)已知γ—珠蛋白由人类19号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且B对b不完全显性。起初人类基因型均为BB,科学家将B基因突变为b基因,即可使γ—珠蛋白基因表达,b基因越多,γ—珠蛋白合成越多。测定正常成年人和I-1相关蛋白,结果如下表所示,则I-1的基因型是 (考虑Aa和Bb两对基因)。基因型阶段 血红蛋白E 血红蛋白F正常成年人 ++ -I-1 + +(注:++代表含量充足,+代表含量不足,-代表含量为零)(4)若I-1和I-2基因型相同(考虑Aa和Bb两对基因),则他们再生一个重症孩子的概率是 。(5)为避免I-1和I-2生出重症患儿,下列诊断措施准确率较高的有 。①B超:②羊水穿刺:③绒毛细胞检查;④性别检查。三、实验题24.褐变是果蔬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主要是由多酚氧化酶(PPO)引起的。已知PPO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单酚类物质主要储藏于液泡中,PPO能利用氧气催化单酚类物质经系列反应形成黑色或褐色物质,即褐变。当植物受到外界损伤或病原体侵染时发生褐变。为探究PPO的特性,以新鲜马铃薯块茎开展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提取PPO:取4℃条件下预冷24h的新鲜马铃薯,清洗干净后去除表皮切块研磨并 处理,取上清液,即为PPO粗酶液。往粗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使PPO以沉淀形式析出,随后再溶解备用。(2)研究PPO催化活性与底物的关系。选择植物细胞内常见的单酚类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马铃薯PPO酶液反应,得到结果如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3)研究PPO催化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查阅资料可知,马铃薯PPO催化的最适温度约30℃、最适pH为6.5,参考上述结论和此前的实验成果,探究马铃薯PPO催化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①主要器材:马铃薯PPO酶液,底物 ,恒温水浴锅,试管若干,分光光度计(说明:分光光度计可测得溶液的吸光率OD,溶液颜色越深,OD值越高)②实验步骤:a.取试管5支,编号A、B、C、D、E,分别加入等量的pH6.5的马铃薯PPO酶液。另取试管5支,编号为A’、B’、C’、D’和E’,加入等量的底物。b.将上述试管A和A’、B和B’、C和C’、D和D’、E和E’分别放入温度为 的5个恒温水浴锅中放置1~2分钟。c.将试管A’的底物倒入A试管中,摇匀后放入 中,其他4组试管的溶液也作同样处理。d.经过相同时间,取各组溶液用 ,并记录。e.统计分析所得数据。③预期实验结果(要求建构一个坐标系,用柱形图呈现实验结果) 。(4)为了减少马铃薯块茎的褐变影响,延长其储藏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2点即可)。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D D A B B B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B B D C C D B C21.(1) 移栽天数 类囊体膜 施肥可为叶绿素的合成提供无机盐(2) 无机盐和CO2 ATP和NADPH。(3) 气孔限制因素 实验组的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及气孔导度)呈正相关22.(1) 基因突变 抑癌 黏连蛋白减少(2) RNA聚合酶 启动子(3) 碱基互补配对 转录后(4)使DNA不容易发生甲基化23.(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a 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2)F(3)AaBb(4)1/16(5)②③24.(1)离心(2)马铃薯PPO酶对不同的单酚类底物的催化活性不同;但PPO酶对间苯二酚和焦没食子酸的催化活性相对较高(3) 间苯二酚或焦没食子酸 10℃、20℃、30℃、40℃、50℃(要求以30℃为中心等梯度设置) 相应温度的恒温水浴锅 分光光度计测得相应的OD值(4)低温储藏、隔绝氧气储藏、减少物理挤压损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